子時應膽腑
十二時辰對應十二經脈,十二經脈應十二時辰流注,如環無端。一經脈絡一臟腑,每一經脈的氣血流注都對所應臟腑起到重要的作用。足少陽膽經應膽腑,經脈循行之病會影響到膽腑致病,同樣,膽腑之病也會致經脈循行之處生病。因此,子時養生對膽腑的作用尤其明顯。
[膽腑有何作用]
膽為六腑之一,又屬奇恒之腑。其呈囊形,附于肝,居肝之短葉間,主要生理功能是貯存、排泄膽汁,并助肝氣之疏泄。膽有經脈與肝的經脈相互絡屬,構成表里關系,故《靈樞·本輸》說:“肝合膽。”
膽是中空的囊狀器官,膽內貯藏的膽汁是一種精純、清凈、味苦而呈黃綠色的精汁。所以《靈樞·本臟》稱膽為“中精之腑”,在《千金要方》中膽有“清凈之腑”之稱,而《難經·三十五難》中膽有“中清之腑”之名。
膽貯藏排泄膽汁
《靈樞·本輸》說:“膽者,中精之府。”《難經·四十二難》說:膽內“盛精汁三合”是言膽有貯存膽汁的功能。膽汁是由肝的精氣所化生,如《東醫寶鑒》說:“肝之余氣,溢入于膽,聚而成精。”肝生成膽汁是不間斷的,而膽汁排泄到小腸是間斷性的,生成與排泄這兩個過程顯然不是同步的,于是膽就擔負著貯存膽汁的功能。貯存的目的是為了調節膽汁生成和排泄之間的關系。所以,貯存是為了排泄的需要,是暫時的。
膽的上方有管道與肝相通,肝之余氣化生膽汁,然后通過此管道流到膽內;膽的下方有管道與小腸相通,隨著消化的需要,膽汁經此管道排泄到小腸中,以幫助對飲食物的消化。清代吳鞠通在《醫醫病書·小便論》中說:“膽無出路,借小腸以為出路。”《醫學衷中參西錄·醫話》說:“徐靈胎注《神農本草經》則以‘木能疏土’解之,是謂肝膽屬木,脾胃屬土。徐氏既云‘木能疏土’,是明肝膽助腸胃化食,而膽汁能助小腸化食之理即在其中矣。”因此,膽排泄的膽汁,具有幫助某些食物消化的作用。
膽腑通暢,貯存和排泄膽汁的功能才能正常進行。膽腑阻塞不通,必然會導致膽汁排泄不暢。膽腑阻塞的因素主要有濕熱、淤血、砂石、寄生蟲等直接阻塞管道,或氣機紊亂所致膽管痙攣,形成膽腑不通的病理變化,從而產生脅肋脹滿、疼痛等癥。由于膽汁對消化飲食有特殊作用,所以膽汁排泄不暢,則會影響到消化功能,產生食欲不振、厭食油膩、腹脹、大便秘結或腹瀉等癥。膽汁上逆,可見口苦、惡心、嘔吐黃綠苦水等癥。膽汁外溢肌膚,則可發生黃疸。
膽排泄膽汁還與肝有重要關系。肝通過疏泄功能以調暢氣機,令膽氣疏通,膽汁暢流。所以,肝的疏泄功能直接控制和調節著膽汁的分泌和排泄。肝疏泄正常,膽汁排泄暢達,消化功能就正常。若肝失疏泄,則可導致膽汁排泄不利。膽汁郁結,肝膽氣機不利,導致肝膽同病,出現消化吸收方面的病變。所以有“肝膽同主疏泄”的說法。
膽為奇恒之腑
《素問·金匱真言論》說:“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六腑皆為陽。”《素問·五臟別論》說:“腦、髓、骨、脈、膽、女子胞,此六者,地氣之所生也,皆藏于陰而象于地,故藏而不瀉,名曰奇恒之腑。”《內經》述膽既是六腑之一,又屬奇恒之腑。六腑總的功能特點是“傳化物而不藏”(《素問·五臟別論》)。膽貯存并排泄膽汁,“以融化食物,而利傳渣滓”(《難經正義·四十二難》),因膽有參與“傳化物”的功能特點,故膽屬于六腑之一。但膽并不直接接受水谷,也不直接傳化糟粕,《素問·五臟別論》稱“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氣之所生也,其氣象天,故瀉而不藏,此受五臟濁氣,名曰傳化之腑,此不能久留,輸瀉者也。”指出膽與其他五腑(即傳化之腑)的不同。而膽中所藏的膽汁被稱為“精汁”,膽有“藏精氣”的作用,如《類經·藏象類》說:“然膽居六腑之一,獨其藏而不瀉,與他腑之傳化者為異。”故又屬于奇恒之腑。
[膽氣主升,性喜寧謐]
膽為陽中之少陽,稟東方木德,屬甲木,主少陽春升之氣,故稱膽氣主升。膽氣主升,實為膽的升發條達之性,與肝喜條達而惡抑郁同義。甲子為五運六氣之首,其時應春,且為陽中之少陽。春氣升則萬物皆安,這是自然界的規律。人與天地相參,在人體則膽主甲子,膽氣升發條達,如春氣之升,則臟腑之氣機調暢。膽氣主升之升,謂木之升,即木之升發疏泄。膽氣升發疏泄正常,則臟腑之氣機升降出入正常,從而維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故曰:“膽者,少陽春升之氣,春氣升則萬物化安,故膽氣春升,則余臟從之。膽氣不升,則飧泄、腸痹不一而起矣”(《脾胃論·脾胃虛實傳變論》)。
寧謐,清寧寂靜之謂。膽為清凈之府,喜寧謐而惡煩擾。寧謐而無邪擾,膽氣不剛不柔,稟少陽溫和之氣,則得中正之職,而膽汁疏泄以時,臨事自有決斷。邪在膽,或熱,或濕,或痰,或郁之擾,膽失清寧而不謐,失其少陽柔和之性而壅郁,則嘔苦、虛煩、驚悸、不寐,甚則善恐如人將捕之狀。臨床上用溫膽湯之治虛煩不眠、嘔苦、驚悸,旨在使膽復其寧謐溫和之性而得其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