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服藥忌口
無論是服用西藥還是中藥,都存在忌口的問題,有些食物不能與藥品同服。
①西藥忌口
由于傳自希波克拉底的西醫(yī)拒絕神秘,食物跟健康的關系在西醫(yī)中并不需要特別囑咐,食物禁忌在西醫(yī)中遵從自然禁忌,并不代表西醫(yī)放任病人亂吃亂喝。因此,西醫(yī)并非不忌口。其實,服用西藥也要忌口。例如:服用任何藥物后,30分鐘內(nèi)不能吸煙;服用阿司匹林,不可以飲酒和果汁,否則,會加重發(fā)熱和全身疼痛,容易損傷肝臟,加重阿司匹林對胃黏膜的刺激,誘發(fā)胃出血;服黃連素前后2小時內(nèi)不能飲茶,否則會大大降低黃連素的藥效;服布洛芬(芬必得)不可喝咖啡、可樂,以免加劇布洛芬對胃黏膜的毒副作用,甚至誘發(fā)胃出血、胃穿孔;使用抗生素不可飲牛奶、果汁,否則,會影響藥效發(fā)揮,增加毒副作用;而紅霉素、土霉素、甲硝唑等,不宜與螺、蚌、蟹、鱉、海帶、海蜇、咸魚、芥菜、花生仁、核桃仁、葵花子、豆制品、乳制品等一起食用;磺胺嘧啶(SD)、復方磺胺甲唑(復方新諾明)等不宜與鮮橘汁同服;服用鈣片前后2小時內(nèi)不要吃菠菜,以免妨礙鈣的吸收。即使在服鈣片前后2小時以上吃菠菜時,也應先將菠菜用開水焯一下,再食用;抗過敏藥不宜與奶酪、肉制品同食,以防人體內(nèi)組織胺蓄積,誘發(fā)頭暈、頭痛、心慌等;氨茶堿不宜與乳制品、豆制品、雞肉、牛肉、魚蝦、動物肝腎同食;服用止瀉藥,不能飲用牛奶,以免加重腹瀉癥狀;服用大黃蘇打片、龍膽酊等苦味健胃藥,不能同吃甜食,以防降低藥效和其有效成分含量;服利尿劑期間,不宜吃香蕉、橘子,以防加重體內(nèi)的鉀蓄積,誘發(fā)心臟、血壓方面的并發(fā)癥;服用維生素C前后2小時內(nèi)不能吃蝦,因為蝦中富含的銅會氧化維生素C,令其失效。同時蝦中的五價砷,可能會與維生素C發(fā)生反應,生成有毒的“三價砷”;鐵劑藥物不宜與脂肪同食,還應忌食花生仁、芝麻醬、海帶和動物肝臟等;服用降壓藥期間不能飲用西柚汁;高血壓病人和風濕性關節(jié)炎病人服藥時不宜吃咸食、腌制品等;服用多酶片不可飲熱水,以免失去助消化的作用,最好用低溫開水送服,等等。
②看中醫(yī)前不宜吃的食物
服用中藥忌口是人們都知道的,中醫(yī)在開具中藥時,會囑咐忌吃的食物。有人認為,服人參、西洋參、黨參、黃芪、何首烏等溫補中藥忌吃白蘿卜;服養(yǎng)胃中藥,不宜食糯米、肉類、豆類等;服用大黃、黃連、黃芩、牡丹皮、黃柏、金銀花、桔梗、桑葉等,不宜吃辣椒、胡椒、咖喱、酒類等;服濕熱藥不宜喝冷飲;服用清內(nèi)熱中藥,不宜食蔥、蒜、羊肉、狗肉等等。而人們在看中醫(yī)前不宜吃掉色食物。例如:不宜喝牛奶、豆?jié){等,以防舌苔變白膩而造成誤診;不宜吃橄欖、烏梅、楊梅、紫葡萄等深色食品,否則,使舌苔變黑造成誤診;不宜喝咖啡、吃橘子、枇杷和胡蘿卜等黃色食物,以及服用黃連、核黃素等黃色藥物,否則,會令舌苔發(fā)黃,易造成誤診;不宜飲酒、吃辣椒或吃過熱過冷的食物,使舌質(zhì)、舌苔變化,脈搏加快,影響診斷;不宜吃花生、瓜子、核桃,否則使舌苔白膩,易造成誤診;不宜飯后就診(最好在飯后1小時就診),最好清晨就診,不用刷牙;也不宜在激烈的體力活動后立即就診。
此外,一些“中藥零食”不能隨便吃。例如:阿膠棗滋陰養(yǎng)血,有胃熱和消化不良者少食;龜苓膏清熱排毒,胃寒、孕婦及經(jīng)期人群少食;涼茶除濕祛火,寒性體質(zhì)及陽虛者少食;茯苓餅,利水滲濕,血糖偏高者及消化不良者應少食或不食;酸梅湯,助消化吸收及消除疲勞,但感冒發(fā)熱,咳嗽多痰,胸膈痞悶者忌飲,月經(jīng)期婦女以及懷孕婦女在產(chǎn)前產(chǎn)后最好不飲。
③吃什么藥喝什么水
在吃藥治病時,為了達到更好的藥效,中醫(yī)講究吃什么藥喝什么水。
(1)淡鹽水送服六味地黃丸:食鹽是一味中藥,味咸性寒,有清火、涼血、解毒功效。因味咸,可引藥入腎,所以,可以作為藥引,幫助六味地黃丸直達病處,更好地發(fā)揮補腎作用。
(2)紅糖水送服補血藥:紅糖有暖中、補血、散寒、祛瘀等功效。凡用中藥治療血虛、血寒、產(chǎn)后惡露未凈、乳汁稀少等時,可用紅糖水送服療效會更好。一般用紅糖5~10克,溫水溶化即可用于送服中藥。
(3)大棗湯送服中氣不足藥:大棗具有補中益氣、養(yǎng)血安神、緩和藥性等功效。凡用中藥治療脾胃虛弱、中氣不足時,宜用大棗5~10枚,加水煎湯后送服中藥。
(4)蔥白湯、生姜湯送服風寒藥:蔥白有發(fā)汗解表、散寒通陽、解毒散結(jié)等功效。凡用中藥治療外感風寒及陰寒內(nèi)盛時,可用蔥白15~20克,切碎煎湯送服中藥。生姜具有發(fā)汗解表、溫中止嘔、溫肺止咳等功效,也可煎湯送服風寒中藥。
(吳莉華 貝蘭 付鶯 陸恒 朱樂夫 張志紅 曾颯 吳艷霞 郭 何靜 嚴
嚴春潮 楊小龍 李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