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蟹高效養殖新技術
- 徐興川 高光明 朱莉萍編著
- 2685字
- 2019-06-24 12:29:05
(二)攝食習性
1.食性特點
河蟹屬雜食性的甲殼動物,但通常偏向動物性食物。它在食性上具有五大特點:一是廣譜性,既能攝取附著藻類、有機碎屑,又能攝食多種水生植物和底棲動物,還能攝食人工飼料,如糧食類、餅粕類以及人工配制的顆粒飼料。二是互殘性,在溞狀幼體階段就殘食同類,在成蟹養殖階段,盡管同類具有堅硬的甲殼不能被殘食,但在蛻殼后短暫的軟殼期為生命中的薄弱環節,易被同類殘食。三是暴食性,在飼料充足的情況下,河蟹食量很大,往往一面排泄糞便,一面還在不停地攝食。四是耐饑性,在飼料缺乏的情況下,河蟹10天左右不攝食也不會死亡,但就是不能進行蛻殼生長。五是階段性,不同發育階段具有不同的食性,從發育生態角度看,蟹在幼體期與成體期的消化器官發育完善程度不同。在養殖河蟹的后期,也就是青春蛻殼之前,河蟹的食量增加,對營養的需要也增加,并且改變前期主要在傍晚前后攝食為全天候攝食。
(1)食物組成:河蟹食性的廣譜性主要表現在攝食對象的多樣化方面,從解剖湖泊河蟹胃內物組成情況看,一般有水草、腐殖碎屑、底棲螺蜆、蚌及蠕蟲和水生昆蟲(圖9),還有附著藻類和水生植物的果實等,也能在胃內物中找到小魚和小蝦。通過對太湖河蟹的周年食性分析,胃內食物種類的出現率以植物和雜魚為最高,出現率為68%,其次是蝦類,為40%,貝類的出現率為20%,水生昆蟲為12%,蠕蟲為4%(食物種類出現率,即胃內出現一種食物作一次計算,用百分數來表示)。對于水生植物來說,因為其在湖泊中來源較廣,攝食也容易,所以往往是構成胃內物的主要成分。水草中以眼子菜、苦草、浮萍等為主食(圖10)。生長階段的蟹喜良水草上的附著藻類等周叢生物,如喜旱蓮子草上的附著藻類、絲狀藻中的水綿和膠刺藻等、硅藻中的新月藻和異極藻等,還有一些原生動物,以及小魚蝦和水絲蚓等都能被蟹利用。在小型湖泊養蟹時,投喂一些餌料作為補充,河蟹對螺蚌肉尤為喜食,對紅苕干、稻谷和麥類利用率也較高。就水生植物的補充情況看,野菱和家菱對湖泊河蟹生長具有較好的作用。筆者認為,河蟹喜歡沿著菱的主莖往返于水底和水表層活動,并且喜食菱的像須狀根樣的水下葉以及附著在葉上的藻類及周圍的周叢生物等。對于沉于水底的菱,河蟹尤為喜食。

圖9 河蟹食物(一):底棲動物
1.搖蚊幼蟲2.桿吻蟲3.黃蜆4.細紋耳蘿卜螺5.銅銹環棱螺

圖10 河蟹食物(二):水生植物
(2)互殘與耐饑:河蟹種內的互殘性,在溞狀幼體階段起,就對同類進行殘食;在黃蟹期間,剛蛻殼的軟殼蟹和附肢嚴重殘缺的個體(圖11),更有遭到強者攻擊吞食的危險。它的暴食性是指在飼料充足且適口的情況下,食量很大,筆者在室內觀察到,河蟹在不停地攝食的同時,肛門仍掛著條狀糞便。它的消化能力很強,從肛門取出糞便檢查,可見到大部分水生維管束植物和碎片能被消化,這是很多其他動物所不能比擬的。它的耐饑性,是指在餌料缺乏和周圍條件發生變化的情況下,它可半個月左右甚至更長時間不攝食也不至于餓死。這是因為河蟹在飽食后,把多余的營養貯存于肝臟之中,在適當時就將貯于肝臟的營養用于維持生命。

圖11 河蟹的互相殘殺(依李阿慶)
2.攝食時間及數量
(1)攝食時間:河蟹在湖泊中攝食高峰時間一般為傍晚前后至晚9時,在生殖蛻殼前的9月份前后全天攝食。河蟹不是以視覺為主尋找食物,而是以嗅覺為主,它第一對觸角上的感覺毛是一種嗅覺器,借此夜間尋覓食物。攝取食物時靠螯足夾住食物,直接送往口器,經口器組成部分的第三對顎足進行切割和研磨,然后將食物輸入腸中由腸壁吸收。雙螯在攝取食物過程中是不斷地交替夾取食物,這時用步足支撐著身體。在水草叢中,河蟹用大螯鉗食餌料時,步足有時倒掛,有時平爬,有時一邊步足支撐著身體。河蟹攝食具有晝夜變化規律,它日落出洞覓食,夜間1時左右胃充滿,達到飽和狀態,日出前入洞隱匿,日間13時左右胃內食物消化殆盡,呈空胃狀態,日落復出覓食。
(2)胃容量與攝食次數:表4列出不同規格河蟹的胃容量和日攝食次數的計算值。
表4 不同規格蟹體的胃容量及攝食次數(陳立僑,1993)

由表4可知,隨著河蟹規格的增加,攝食和胃容量增大,但日攝餌次數則減少,即由5.2克增至41.4克時,日攝餌次數9次減至4次。
(3)對飼料攝食的選擇:河蟹食性較雜,食譜廣。研究表明,它對于動物性飼料和添加動物性飼料的配合飼料表現出強的選擇性;由于河蟹棲息的生態要求和飼料本身的易得性,水生植物在河蟹饑餓時,可能成為常食種類,但不是喜食種類;在商品飼料中,當棉子餅、混合糠和麥粉同時存在時,河蟹較喜食麥粉飼料,不食棉子餅和混合糠。此外,當面粉中摻和一定比例的動物性飼料(魚糜)時,比單純動物飼料(死魚)對河蟹更有吸引力。對于面粉炒熟與調配魚糜和添加咸味投喂的試驗表明,河蟹喜食生的飼料和調配有魚糜的飼料,特別是喜食既有魚糜,又添加咸味的飼料。徐一枝(1989)指出,單一使用青飼料時河蟹的生長雖不夠理想,但能較好地利用水葫蘆和水花生。
(4)水溫對攝食的影響:溫度不僅影響河蟹的生長發育和新陳代謝,還直接影響著河蟹的攝食。研究表明,當水溫升至10℃左右時,河蟹開始攝食,15℃左右時,攝食量開始增加,在20~28℃時,攝食旺盛,即河蟹生長的適宜溫度為15~30℃,最適溫度為20~28℃,在此范圍內,隨著水溫的上升,蟹食欲越旺盛,攝食量也大,生長速度就快。陳立僑(1993)認為,在水溫10~26℃范圍內,河蟹對不同飼料的攝食率和特定生長率與水溫呈正相關關系,相比之下,用配合飼料投喂時,河蟹對溫度的變化較敏感,但效果明顯次于螺螄。陳炳良(1989)研究天然湖泊河蟹攝食后指出:河蟹的攝食隨季節不同而有差異,14~20℃是河蟹攝食的最適溫度,5℃以下和22℃以上則影響其攝食量。
(5)河蟹利用腐敗尸體問題:傳統觀點認為,河蟹喜食動物的腐敗尸體,其實在人工養殖的實踐中,這種現象并不具普遍性,反之如果用傳統觀點指導河蟹養殖,不僅無益甚至有害。河蟹喜食腐敗動物的尸體,是由于河蟹在天然環境中,難以獲得生長需要的足夠食物,河蟹只有搶食動物腐敗的尸體彌補食物的不足。另外,由于河蟹攝食的習慣是以螯足將食物擁抱在胸前攪碎吸食,而食用有生命力的水生動物時,不僅要與其搏斗,其肉體也不易攪碎吸食,故河蟹有食腐敗的尸體的傾向。然而,在人工養殖中,改善了河蟹的飼料環境,特別是在飼料較為充足的情況下,河蟹喜食腐敗尸體的傾向減弱。據觀察,在同時具有新鮮動物尸體和腐敗動物尸體的情況下,河蟹往往首先食用新鮮動物的尸體。實際上在人工養蟹中,大量投喂動物腐尸作為河蟹主要飼料,具有一定的負作用,例如可能會造成水質惡化和誘發蟹病等。因此在小型湖泊養蟹和圍欄養蟹的投喂中,應少用或慎用動物腐敗尸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