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乘馬①第五(1)
- 管子
- (春秋)管仲
- 3100字
- 2013-10-07 15:31:54
凡立國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廣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溝防省。因②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規矩,道路不必中準繩。
右“立國”。
[注釋]
①乘馬:計算籌劃之意。②因:憑借,借助。
[譯文]
凡是建立國都,不在大山下,就在大河旁邊。城址高不能高到遭受干旱,并且有足夠的水源;低不能低到太靠近河流,這樣就可節約防水溝渠的費用。使用自然資源,依賴大地之利,因而城墻不一定非要方圓規則,道路也不一定就要平坦如繩。
上面這一章題為“立國”。
無為者帝,為而無以為①者王,為而不貴②者霸。不自以為所貴,則君道也;貴而不過度,則臣道也。
右大數。
[注釋]
①無以為:沒有操勞之事,指不為政務所累。②貴:驕橫,自以為是。
[譯文]
能做到無所作為就能夠治理國家的,可成就帝業。治理朝政而不為政務所勞累的,可成就王業。為政而不自滿的,可成就霸業。不自以為高貴,是作君主的標準;高貴而不超過限制,是作臣子的原則。
上面這一章題為“大數”。
地者,政之本也,朝者,義①之理也,市者,貨之準②也,黃金者,用之量也,諸侯之地千乘之國者,器③之制也。五者其理可知也,為之有道。
地者,政之本也,是故地可以正政也。地不平均和調,則政不可正也。政不正則事不可理也。
春秋冬夏,陰陽之推移也;時之短長,陰陽之利用也;日夜之易,陰陽之化也。然則陰陽正矣,雖不正,有余不可損,不足不可益也。天地莫之能損益也。然則可以正政者,地也。故不可不正也。正地者,其實④必正。長亦正,短亦正,小亦正,大亦正,長短大小盡正。地不正則官不理,官不理則事不治,事不治則貨不多。是故何以知貨之多也?曰:事治。何以知事之治也?曰:貨多。貨多事治,則所求于天下者寡矣。為之有道。
右陰陽。
[注釋]
①義:此處指貴賤等級的準則,或即指貴賤等級。②準:準據,標志。③器:指兵器,軍備。④實:實際數字。
[譯文]
土地是政事的根基,朝廷是貴賤等級的統治者,市場是進行商品交換的地方,黃金是衡量財用的工具,一個諸侯國享有兵車千輛,是軍備的標準。這五個方面,其道理是可以明白的,實施起來也是有一定規律的。
土地是政事的根基。所以,土地可以調節政事。土地制度不公平合理,政事活動就無法正確。沒有正確的政事活動,各種經濟活動也就無法開展。
春秋冬夏是陰陽的交替,農時長短是陰陽的功能,白天和黑夜的交替是陰陽的改變。陰陽的運動是有規律的。即使有時失去規律,多的不能減少,少的也無法增加。天時,它是非人力所能損害的。可以用去調節政事的只有土地。所以,對土地不可不加以調整。調整土地,其實際可耕的數字一定要進行核對。長的要核對,短的要核對,大的要核對,小的要核對,長短大小都要核對準確。土地不核對準確,官府就無法管理,官府無法管理,農事就發展不好。農事發展不好,物資就不會豐足。所以,怎樣知道物資豐足呢?回答是,農事發展得好;怎樣看出農事搞得好呢?回答是物資豐足。一旦物資豐足,農事發展得好,就可以少請求別人的幫助了。掌控起來,也是有規則的。
上面這一章題為“陰陽”。
朝者,義之理也。是故爵位正而民不怨,民不怨則不亂,然后義可理。理不正則不可以治,而不可以不理也。故一國之人不可以皆貴;皆貴,則事不成而國不利也。為事之不,成國之不利也,使①無貴者則民不能自理也。是故辨于爵列之尊卑,則知先后之序,貴賤之義矣。為之有道。
右爵位。
[注釋]
①使:假使。
[譯文]
朝廷是貴賤等級顯示的地方。朝廷對爵位的授予公正的話,百姓不會產生怨恨,沒有怨恨就不會發生混亂。因而貴賤等級也可以管制得井井有條。相反,爵位授予得不公正,臣民就難以管制了。所以,一個國家的人不可以都成為顯貴的人,如果都成為顯貴的人只會一無所成,也不利于國家。到了一無所成,不利于國家的時候,即使沒有貴賤之分,百姓也是不能自己管制自己的。因此,嚴格區分爵位排列的貴賤,百姓才能明白先后次序和貴賤等級的區別。管理國家也必須知道這條道理。
上面這一章題為“爵位”。
市者,貨之準①也。是故百貨賤,則百利②不得。百利不得,則百事治。百事治,則百用節③矣。是故事者生于慮,成于務,失于傲。不慮則不生,不務則不成,不傲則不失。故曰,市者可以知治亂,可以知多寡,而不能為多寡。為之有道。
右“務④市事”。
[注釋]
①準:平,水平。②百利:指商人獲得的暴利。③節:適度消費的意思。④務:從事。
[譯文]
市場,是貨物在交易中各自獲得其應有價格的場所。所以各種貨物如果價格便宜,商人就不能從各種貨物獲得豐厚的利益。沒有這樣的謀取豐厚的利益,各種事業就都能得到進展。百業興旺,各種社會需求也就可以調整了。因此,任何事業都生于思慮,成于努力,敗于高傲。不思慮事業就無起點,不盡力就不會成功,不自滿就不會失敗。所以說,從市場可以明白國家的治亂興亡,可以知道社會財富的多少,只是不能通過它制造財富而已。這些,做起來都有章可循。
上面這一章題為“務市事”。
黃金者,用之量也。辨于黃金之理則知侈儉,知侈儉則百用節矣。故儉則傷事①,侈則傷貨②。儉則金賤,金賤則事不成,故傷事。侈則金貴,金貴則貨賤,故傷貨。貨盡而后知不足,是不知量也;事已而后知貨之有余,是不知節也。不知量,不知節不可。為之有道。
天下乘馬服牛③,而任之輕重有制。有一宿之行,道之遠近有數矣。是知諸侯之地千乘之國者,所以知器之小大也,所以知任之輕重也。重而后損之,是不知任也;輕而后益之,是不知器也。不知任,不知器不可。為之有道。
地之不可食者,山之無木者,百而當一④。涸澤,百而當一。地之無草木者,百而當一。樊棘雜處,民不得入焉,百而當一。藪、鐮纆⑤得入焉,九而當一。蔓山⑥,其木可以為材,可以為軸,斤斧得入焉,九而當一。泛山⑦,其木可以為棺,可以為車,斤斧得入焉,十而當一。流水,網罟得入焉,五而當一。林,其木可以為棺,可以為車,斤斧得入焉,五而當一。澤,網罟得入焉,五而當一。命之曰:地均以實數。
方六里命之曰暴,五暴命之曰部,五部命之曰聚。聚者有市,無市則民乏。五聚命之曰某鄉,四鄉命之曰方,官制也。官成而立邑。五家而伍,十家而連,五連而暴。五暴而長,命之曰某鄉。四鄉命之曰都,邑制也。邑成而制事。四聚為一離,五離為一制,五制為一田,二田為一夫,三夫為一家,事制也。事成而制器。方六里為一乘之地也。一乘者,四馬也。一馬,其甲七⑧,其蔽⑨五;一乘,其甲二十有八,其蔽二十,白徒⑩三十人奉車輛,器制也。
[注釋]
①傷事:對辦事不利。②傷貨:指貨物短缺。③乘馬服牛:駕御牛馬。④百而當一:百畝地中只有一畝是可耕地。⑤纆(mò):繩索。⑥蔓山:丘陵地帶。⑦汛山:高山、大山。⑧甲七:七個士兵。⑨蔽:車上遮塵的裝備,此處指盾牌兵。⑩白徒:指民夫。
[譯文]
黃金是衡量財富的工具。明白黃金的道理,就明白什么是浪費和節約。懂得浪費與節約,就能調整各項用度。國家用度過于節約,對舉辦事業沒有好處;過于浪費,對商品資源沒有好處。因為,國用過于節約,則金價低了,金價低則各項事業辦不好,故對事業不利。國用過于浪費則金價高,金價高則商品太廉價,所以對資源不利。等到商品耗費光,才知道不夠,這是不懂得計量的原因;等到事業完畢后,才發覺商品有多余,這是不懂得調整的原故。不明白計量,不知道調整都不行。而要明白它們,也是有規則的。
天下各地,控制牛馬,其責任輕重,都有一定的限制。有一宿的實際路程,可行的路程遠近,也就胸有成竹了。因此,知道一個諸侯國可以出兵車千輛這個依據,就可以計算出軍備規模的大小,也可以算出責任的輕重。征收重了以后再來減少,那是不知道責任能力;征收輕了以后再來增多,那是不知道軍備規模。不知道責任能力和軍備規模都不行。而要駕馭它們,也是有規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