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春之朝,君自聽朝,論爵賞校官,終五日。季冬之夕,君自聽朝,論罰罪刑殺,亦終五日。正月之朔,百吏在朝,君乃出令,布憲于國。五鄉之師,五屬大夫,皆受憲①于太史。大朝之日,五鄉之師,五屬大夫,皆身習憲于君前。太史既布憲,入籍于太府,憲籍分于君前。五鄉之師出朝,遂于鄉官②,致鄉屬③,及于游宗,皆受憲。憲既布,及反致令焉,然后敢就舍。憲未布,令未致,不敢就舍;就舍謂之留令,罪死不赦。五屬大夫,皆以行車朝,出朝不敢就舍,遂行。至都之日,遂于廟,致屬吏,皆受憲。憲既布,乃發使者致令④,以布憲之日,早宴之時。憲既布,使者以發,然后敢就舍。憲未布,使者未發,不敢就舍;就舍謂之留令,罪死不赦。憲既布,有不行憲者,謂之不從令,罪死不赦。考憲而有不合于太府之籍者,侈⑤曰專制,不足曰虧令,罪死不赦。首憲既布,然后可以行憲。
右首憲。
[注釋]
①受憲:領受法令典籍。②鄉官:同“鄉館”,鄉師辦事的地方。③致鄉屬:召集本鄉屬吏。④致令:即事后回報。⑤侈:多余的。
[譯文]
正月初,君主要親自垂簾聽政,評價爵賞,考察官吏,一共用五天時間。臘月末,君主也要垂簾聽政,評定罰、刑、殺,也要用五天。正月初一那天,百官都集中在朝中,君主向全國頒布法令。五鄉的鄉師和五屬大夫都在太史那里領取法令典籍。當全體官吏集中在朝廷的日子,五鄉的鄉師和五屬的大夫都要在君主面前研習法令。太史頒布了法令后,底冊儲存到太府,然后在君主面前把法令和簡冊分布下去。五鄉的鄉師走出朝廷后,就到辦事處召喚本鄉所屬的官吏,包括游宗,都要一同來領取法令。法令頒布完畢后,要及時匯報,然后才可以返回住處。法令沒有頒布,報告也沒有上交,就不能先到住處歇息。否則,叫做“留令”,那是犯了死罪的。五屬大夫都是乘車來上朝的,出朝也不敢回到住所,要馬上起身。抵達都邑的當天,就要在祖廟召喚下屬,都來領取法典。法令公布頒布后,便派遣使者回來報告,而且遣使要在頒布法令的當天,不管時間早晚。法令頒布完畢,使者調派出去,這才敢回住所。法令未頒布,使者未調派,不敢回住所--在這種情況下回到住所也叫“留令”,要判不可寬恕的死罪。檢驗法典,有與太府存底不符的,多了叫“專制”,少了叫“虧令”,也要判不可寬恕的死罪。這個叫做“首憲”的法令頒布完畢,各地就可以實施了。
上面這一章題為“首憲”。
凡將舉事,令必先出。曰事將為,其賞罰之數①,必先明之。立事②者,謹守令以行賞罰,計事致令,復賞罰之所加。有不合于令之所謂者,雖有功利,則謂之專制,罪死不赦。首事既布,然后可以舉事。
右首事。
[注釋]
①數:規定。②立事:具體辦事的人。
[譯文]
凡是馬上要辦事,一定要先擬定相關的法令。事情馬上要辦的時候,一定要先明了賞罰的規定。具體辦事的人要嚴格遵守法令來執行賞罰,檢查工作,回復命令,匯報施行賞罰的情況。如果有與法令不相符的,即使有效果,那也叫做專制,那是死罪難免的。首事的法令已經公布,然后就可以按照辦事了。
上面這一章題為“首事”。
修火憲①,敬②山澤林藪積草,夫財之所出,以時禁發焉,使民足于宮室之用、薪蒸③之所積,虞師之事也。決水潦④,通溝瀆,修障防,安水藏,使時水雖過度,無害于五谷,歲雖兇旱,有所粉獲,司空之事也。相高下,視肥磽,觀地宜,明詔期,前后農夫,以時鈞修⑤焉,使五谷桑麻皆安其處,由田之事也。行鄉里,視宮室,觀樹藝,簡⑥六畜,以時鈞修焉,勸勉百姓,使力作毋偷,懷樂家室,重去鄉里,鄉師之事也。論百工,審時事,辨功苦,上完利⑦,監一五鄉,以時鈞修焉,使刻鏤文采,毋敢造于鄉,工師之事也。
右省官。
[注釋]
①火憲:有關防火的命令。②敬:警告。③薪蒸:燒柴。④水潦:積水。⑤鈞修:均衡調配,鈞,通“均”。⑥簡:查看。⑦上完利:崇尚產品完美精致。
[譯文]
擬定防火的法令,嚴禁在山林中堆草;自然資源的產地,要按時關閉和開放,使人民有建房的木材和日用的柴草,這是虞師的責任。排出積水,疏導溝渠,修理堤壩,保證水庫安全,以便雨水過多部至于造成危害,氣候干旱時有收獲,這是司空的責任。觀察地勢高低,觀測土壤肥瘦,查明土地的適宜用途,確定農民服役的日期,按農時的先后適當安頓,使五谷桑麻的培植自然妥帖,這是司田的責任。巡游鄉里,觀察農家,觀看作物栽種,觀看六畜生長,按時節作適當安排,激勵百姓,使他們盡力耕種,不偷懶,留戀家室,不隨便游逛,這是鄉師的責任。評估各種工匠,檢查各個時節的工作,分別產品質量的好壞,提倡錦上添花,統一治理五鄉,準時作出全面安排,使那種鏤刻雕飾的奢侈品不敢在各鄉生產,這是工師的責任。
上面這一章題為“省官”。
度爵而制服,量祿而用財。飲食有量,衣服有制,宮室有度,六畜人徒有數①,舟車陳器有禁。修生則有軒冕、服位、谷祿、田宅之分,死則有棺槨、絞衾、壙壟之度。雖有賢身貴體,毋其爵不敢服其服;雖有富家多資,毋其祿不敢用其財。天子服文有章,而夫人不敢以燕②以饗廟,將軍大夫以朝③,官吏以命④,士止于帶緣⑤。散民不敢服雜采,百工商賈,不得服長鬈⑥貂。刑余戮民⑦,不敢服,不敢畜連乘車⑧。
右服制。
[注釋]
①人徒:奴仆。②燕:指燕服,家居的衣服。③朝:指朝服,朝會的衣服。④命:指命服,按官爵等級應穿的衣服。⑤帶緣:衣帶和衣服緣邊。⑥長鬈(quán權):指羔皮。⑦刑余戮民:服過刑和正在服刑的人。⑧畜連:同“蓄輦”,備有小車。
[譯文]
依照爵位制定享用等級,依據俸祿制定花費標準。飲食有一定規定,衣服有一定標準,房屋有一定限制,六畜和奴仆有一定數目,車船和陳設也都有一定的規定。在世的時候,在乘車、戴帽、職位、俸祿、田宅等方面,各有分別;死了的時候,在棺木、衣被、墳墓等方面,也有制度。雖然是身份尊貴,沒有那樣的爵位也不敢穿那樣的衣服;雖然是家財萬貫,沒有那樣的俸祿也不敢作那樣的花費。天子衣服的花紋樣式有明確規定,夫人不能穿常服祭奠宗廟,將軍大夫穿朝服,一般官吏穿命服,“士”只在衣帶邊緣上有所標記。百姓不敢穿雜有文彩的衣服,工匠、商人不得穿羔皮和貂皮的衣服。受過刑和正在服刑的人不能穿絲料的衣服,也不敢有車和坐車。
上面這一章題為“服制”。
寢兵①之說勝,則險阻不守。兼愛之說勝,則士卒不戰。全生之說勝,則廉恥不立。私議②自貴之說勝,則上令不行。群徒比周之說勝,則賢不肖不分。金玉財貨之說勝,則爵服下流。觀樂玩好之說勝,則奸民在上位。請謁任舉之說勝,則繩墨③不正。諂諛飾過之說勝,則巧佞者用。
右九敗。
[注釋]
①寢兵:罷名,停止軍備。②私議:指私學異端。③繩墨:比喻法度。
[譯文]
停止軍備的談論占上風,險阻要地就不能固守。兼愛的談論占上風,軍中士兵就不愿戰斗。保全生命的談論占上風,廉恥的品德就不能樹立。私學異端自我吹噓的談論占上風,君王的政令就不能推展。拉幫結派的談論占上風,賢與不賢就分不清楚。推崇金玉財貨的談論占上風,爵位就會流落到下邊。觀樂玩好的談論占上風,奸邪之徒就會篡取上位。拜謁保舉的談論占上風,用人的制度就不能正確。趨炎附勢、文過飾非的談論占上風,巧詐奸佞之徒就會被錄用。
上面這一章題為“九敗”。
期而致①,使而往,百姓舍己以上為心者,教之所期也。始于小足見,終不可及,一人服之,萬人從之,訓之所期也。未之令而為,未之使而往,上下加勉,而民自盡竭,俗之所期也。好惡形于心,百姓化于下,罰未行而民畏恐,賞未加而民勸勉,誠信之所期也。為而無害,成而不議②,得而莫之能爭,天道之所期也。為之而成,求之而得,上之所欲,大小必舉,事之所期也。令則行,禁則止,憲之所及,欲之所被,如百體之從心,政之所期也。
右七觀。
[注釋]
①期而致:征召服役就立即來到。②成而不議:成事之后也沒有失敗。
[譯文]
聽到征集服役馬上來到,受到派遣立即前往,百姓舍棄自己的意愿而將君主作為統治,這是推行教化所期望的效果。開始時悄無聲息,最終則功效卓著,難以追及,君主以身作則,萬民銜尾相隨,這是進行訓誡所期望的效果。沒有下令就自覺去做,沒有指派就自覺前往,不用君主勸勉,百姓自動用盡全力,這是移風易俗所期望的效果。君主的好惡剛萌發在心中,百姓就主動地開始行動,刑罰沒有推行百姓就感到恐懼,賞賜沒有宣布百姓就受到鼓舞,這是提倡誠信所期望的效果。做任何事都沒有后顧之憂,完成后也沒有不同意見,得到成果誰也不爭,這是推崇大道所期望的效果。做事必能勝利,要求必能實現,君主所希望的事,大小都能達到,這是辦事所期望的效果。有令就能推展,有禁就能阻止,凡法令所抵達和風俗所熏陶到的地方,百姓聽從君主,就像人體各部分受心臟統治一樣,這是施政所希望的效果。
上面這一章題為“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