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之所以治亂者三,殺戮刑罰不足用也。國之所以安危者四,城郭險阻不足守也。國之所以富貧者五,輕稅租,薄賦斂不足恃也。治國有三本,而安國有四固,而富國有五事,五事,五經(jīng)也②。君之所審者三:一曰德不當(dāng)其位,二曰功不當(dāng)其祿,三曰能不當(dāng)其官。此三本者,治亂之原也。故國有德義未明于朝者,則不可加于尊位;功力未見于國者,則不可授以重祿;臨事不信于民者,則不可使任大官。故德厚而位卑者謂之過,德薄而位尊者謂之失。寧過于君子,而毋失于小人。過于君子,其為怨淺;失于小人,其為禍深。是故國有德義未明于朝而處尊位者,則良臣不進;有功力未見于國而有重祿者,則勞臣不勸;有臨事不信于民而任大官者,則材臣不用。三本者審,則下不敢求。三本者不審,則邪臣上通,而便辟制威。如此則明塞于上而治壅于下,正道捐棄而邪事日長。三本者審,則便辟無威于國,道途無行禽,疏遠無蔽獄,孤寡無隱治③。故曰刑省治寡,朝不合眾。
右三本。
[注釋]
①立政:確立軍職治國的基本政治原則。②五經(jīng):五條綱領(lǐng)性措施。③隱治:不明不白的官司,也就是受冤屈。
[譯文]
造成國家混亂的原因有三條,靠殺害刑罰是不行的。造成國家存亡的原因有四條,靠城郭險阻是不能固守的。造成國家貧富的原因有五條,靠少征賦稅是不足的。管理國家有“三本”,穩(wěn)定國家有“四固”,使國家強大有“五事”;五事,就是五條綱目。君主要細察的問題有三個:一是臣下的德行威望與地位不相符,二是功業(yè)與俸祿不相符,三是能力與官職不相符。這三個問題,是國家混亂的根本。因此在一個國家里,對德行沒有在朝廷著名的人,不可授予尊貴的爵位;對功績沒有展示于全國的人,不可給予豐厚的俸祿;對辦事沒有取得人民信任的人,不可授予重要的官職。所以說德行深遠而授爵卑微,叫做有過失;德行膚淺而授爵尊貴,叫做有過失。寧愿有過于君子,而不可對小人有過失。對君子有過失,帶來的憎恨淺薄,有過失于小人,帶來的禍患深遠。所以在一個國家里,如果有人德行道義不卓著而在朝廷爵位崇高,賢良的臣下就得不到重用;有人功績沒有在全國顯著而俸祿優(yōu)厚,勤奮的臣下就得不到鼓舞;有人辦事不能贏得人民的信任而身居要職,有才干的臣下就不會努力。明白了這三個基本問題,臣下就不敢妄想求得爵祿;這三個基本問題不明白,邪惡妄求之臣就會很多,君主身邊的小人也會濫用權(quán)力。這樣一來,君主耳目封閉,下面政令不通暢,正道被丟棄,壞事日益增多。明白了三個基本問題,君主身邊的小人就無法濫用權(quán)力,路上就看不到被運送的犯人,疏遠的人不會遭陷害,孤寡的人也不會受冤枉。所以叫做刑罰減少而政務(wù)清明,朝廷無需召喚群臣商量事宜。
上面這一章題為“三本”。
君之所慎者四:一曰大德①不至仁,不可以授國柄;二曰見賢不能讓,不可與尊任:三曰罰避親貴,不可使主兵;四曰不好本事,不務(wù)地利,而輕賦斂,不可與都邑②。此四固③者,安危之本也。故曰卿相不得眾,國之危也;大臣不和同,國之危也;兵主不足畏,國之危也;民不懷其產(chǎn),國之危也。故大德至仁,則操國得眾;見賢能讓,則大臣和同;罰不避親貴,則威行于鄰敵;好本事,務(wù)地利,重④賦斂,則民懷其產(chǎn)。
右四固。
[注釋]
①大德:提倡道德。②不可與都邑:不可以讓他做都邑的官。③四固:這四條鞏固國家的原則。④重:重視,珍惜,不輕易。
[譯文]
君主要慎重對待的問題有四個:一是對于那些空倡導(dǎo)道德而不能真正實行仁德的人,不可以授予他們國家大權(quán);二是對于不愿意讓位給有才能的人,不可以授予他們尊貴的爵位;三是對于掌控刑罰卻不敢對王室至親的人實行的人,不可以讓他統(tǒng)領(lǐng)軍隊;四是對于那種不看重農(nóng)業(yè),不重視地利,而胡亂收取賦稅的人,不可以讓他擔(dān)任都邑的官。這四條固守國家的原則是國家安定的根本。應(yīng)該說,擔(dān)任國家的卿相,得不到眾人的愛戴,是國家的隱患;大臣不同心同德,是國家的隱患;作為軍隊的主帥卻不足以令人恐懼,是國家的隱患;人們不想念自己的田地,是國家的隱患。因此,只有提倡道德而又能真正實行仁的,才可以治理國家而得百姓擁護;只有能退位給賢能的人,才能聯(lián)合大臣們齊心協(xié)力;只有主持刑罰而不躲開王室至親的人,才能夠在鄰邦樹立威嚴;只有重視農(nóng)業(yè)、注重地利,而不忽視收稅的人,才能使百姓們想念自己的田地產(chǎn)業(yè)。
上面這一章題為“四固”。
君之所務(wù)者五:一曰山澤不救①于火,草木不植成,國之貧也。二曰溝瀆不遂②于隘,鄣水不安其藏,國之貧也。三曰桑麻不植于野,五谷不宜其地,國之貧也。四曰六畜不育于家,瓜瓠葷菜百果不備具,國之貧也。五曰工事競于刻鏤,女事繁于文章③,國之貧也。故曰:山澤救于火,草木植成,國之富也。溝瀆遂于隘,鄣水安其藏,國之富也。桑麻植于野,五谷宜其地,國之富也。六畜育于家,瓜瓠葷菜百果備具,國之富也。工事無刻鏤,女事無文章,國之富也。
右五事。
[注釋]
①救:禁止,防止。②遂:暢通。③文章:色彩或花紋。
[譯文]
君主必須努力解決的問題有五個:一是山林沼澤不能預(yù)防火災(zāi),草木不能培植生長,國家就會窮困;二是溝渠不能暢通,堤壩不能堅固,國家就會窮困;三是桑麻沒有栽培在合適的田野上,五谷沒有栽培在合適的土地上,國家就會窮困;四是農(nóng)家不喂養(yǎng)六畜,蔬菜瓜果不完備,國家就會窮困;五是工匠在刻木鏤金上角逐,女工在文采花飾上角逐,國家就會窮困。所以說,山林沼澤能夠預(yù)防火災(zāi),草木能夠培植生長,國家就會富裕;溝渠暢通,堤壩堅固,國家就會富裕;田野栽培桑麻,土地培植五谷,國家就會富裕;農(nóng)家喂養(yǎng)六畜,蔬菜瓜果完備,國家就會富裕;工匠不追逐刻木鏤金,女工也不追逐文采花飾,國家就會富裕。
上面這一章題為“五事”。
分國以為五鄉(xiāng),鄉(xiāng)為之師;分鄉(xiāng)以為五州,州為之長;分州以為十里,里為之尉;分里以為十游,游為之宗;十家為什,五家為伍,什伍皆有長焉。筑障塞匿,一道路,摶出入①。審閭闬②,慎管鍵③,管藏于里尉。置閭有司,以時開閉。閭有司觀出入者,以復(fù)于里尉。凡出入不時,衣服不中④,圈屬群徒不順于常者,閭有司見之,復(fù)無時⑤。若在長家子弟、臣妾、屬役、賓客⑥,則里尉以譙于游宗⑦,游宗以譙于什伍,什伍以譙于長家,譙敬而勿復(fù)。一再則宥,三則不赦。凡孝悌、忠信、賢良、俊材,若在長家子弟、臣妾、屬役、賓客,則什伍以復(fù)于游宗,游宗以復(fù)于里尉,里尉以復(fù)于州長,州長以計于鄉(xiāng)師,鄉(xiāng)師以著于士師。凡過黨⑧,其在家屬,及于長家;其在長家,及于什伍之長;其在什伍之長,及于游宗;其在游宗,及于里尉;其在里尉,及于州長;其在州長,及于鄉(xiāng)師;其在鄉(xiāng)師,及于士師。三月一復(fù),六月一計,十二月一著。凡上賢不過等⑨,使能不兼官,罰有罪不獨及⑩,賞有功不專與。
[注釋]
①摶出入:專出入意為謂設(shè)一個出入口。②閭闬(hàn旱):里門。③管鍵:鑰匙和插關(guān)。④不中:指不合規(guī)定。⑤復(fù)無時:指隨時報告。⑥長家:大戶之家。⑦譙:同“誚”。責(zé)備。⑧過黨:責(zé)罰同黨。⑨上賢:聞一多云:上讀為尚,舉也。不過等:不越級。⑩不獨及:指不單處罰犯罪者本人。不專與:指不單賞賜有功者本人。
[譯文]
把諸侯國劃分為五個鄉(xiāng),鄉(xiāng)設(shè)立鄉(xiāng)師;把每個鄉(xiāng)劃分為五個州,州設(shè)立州長;把每個州劃分為十個里,里設(shè)立里尉;把每個里劃分為十個游,游設(shè)立游宗。十家看作什,五家看作伍,什和伍都設(shè)立什長、伍長。要修建圍墻,填塞缺口,只留一條主道以通出入,看管好大門,留意關(guān)鎖,鑰匙收存在里尉手上。設(shè)立專管大門的官員,準時開門關(guān)門。管門官要注意出入的人們,向里尉匯報情況。凡是進出不準時,穿著不合適,親屬賓客仆役等人中有行跡不正常的,管門官發(fā)現(xiàn)了要隨時匯報。如果問題出現(xiàn)在本里家長的子弟臣妾仆役賓客身上,里尉就要斥責(zé)游宗,游宗就要斥責(zé)什長、伍長,什長、伍長就要斥責(zé)家長。只需斥責(zé),不必向上報告。犯一次、二次可以寬容,犯三次就不能寬恕。凡是發(fā)覺孝悌忠信賢良優(yōu)秀的人材,如果歸于本里家長的子弟臣妾仆役賓客,什長、伍長就要向游宗匯報,游宗就要向里尉匯報,里尉就要向州長匯報,州長就要向鄉(xiāng)師匯報,鄉(xiāng)師就要向士師匯報。凡是查出與罪犯有關(guān)系,屬于家屬的,要牽涉到家長;屬于家長的,要牽涉到什長、伍長;屬于什長、伍長的,要牽涉到游宗;屬于游宗的,要牽涉到里尉;屬于里尉的,要牽涉到州長;屬于州長的,要牽涉到鄉(xiāng)師;屬于鄉(xiāng)師的,要牽涉到士師。三個月報告一次,半年總結(jié)一次,一年記錄一次。凡是舉薦賢能不可越級,錄用人才不能兼職,處罰犯罪不僅僅處罰罪犯者本人,獎賞有功也不僅僅獎給立功者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