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榮辱第四(1)
- 中華國學(xué)經(jīng)典讀本:荀子
- 荀況
- 4254字
- 2013-09-30 10:41:18
[原文]
泄者,人之殃也;恭儉者,偋五兵也,雖有戈矛之刺,不如恭儉之利也。故與人善言,暖于布帛;傷人之言,深于矛戟。故薄薄之地,不得履之,非地不安也,危足無所履者,凡在言也。巨涂則讓,小涂則殆,雖欲不謹(jǐn),若云不使。
快快而亡者,怒也;察察而殘者,忮①也;博而窮者,訾也;清之而俞濁者,口也;豢之而俞瘠者,交也;辯而不說者,爭也;直立而不見知者,勝也;廉而不見貴者,劌也;勇而不見憚?wù)撸澮玻恍哦灰娋凑撸脤P幸病4诵∪酥鶆?wù)而君子之所不為也。
斗者,忘其身者也,忘其親者也,忘其君者也。行其少頃之怒,而喪終身之軀,然且為之,是忘其身也;室家立殘,親戚不免乎刑戮,然且為之,是忘其親也;君上之所惡也,刑法之所大禁也,然且為之,是忘其君也。憂忘其身,內(nèi)忘其親,上忘其君,是刑法之所不舍也,圣王之所不畜也。乳彘不觸虎,乳狗不遠(yuǎn)游,不忘其親也。人也,憂忘其身,內(nèi)忘其親,上忘其君,則是人也,而曾狗彘之不若也。
凡斗者,必自以為是而以人為非也。己誠是也,人誠非也,則是己君子而人小人也。以君子與小人相賊害也,憂以忘其身,內(nèi)以忘其親,上以忘其君,豈不過甚矣哉?是人也,所謂以狐父之戈牛矢也。將以為智邪,則愚莫大焉;將以為利邪,則害莫大焉;將以為榮邪,則辱莫大焉;將以為安邪,則危莫大焉。人之有斗,何哉?我欲屬之狂惑疾病邪,則不可,圣王又誅之。我欲屬之鳥鼠禽獸邪,則不可,其形體又人,而好惡多同。人之有斗,何哉?我甚丑②之。
[注釋]
①忮(zhì):嫉恨。②丑:憎惡,厭惡。
[譯文]
高傲輕慢,這是人的禍患;恭敬謙遜,能夠摒除殺身之禍,盡管有戈矛的尖刺,還不如用恭敬謙遜來感動(dòng)人對自己更為有利。因此和別人說話恭敬,比給他穿件衣服還溫和;用惡語傷人,就比矛戟刺得還深。因此磅礴寬廣的大地,卻不能踩在它上面,并不是因?yàn)榈孛娌黄椒€(wěn),踮著腳沒有地方能夠立足的原因,而在于說話傷了人。大路很擁堵,小路又危險(xiǎn),盡管想不謹(jǐn)慎也不可能。
肆意妄為而死亡,這是由一時(shí)的憤怒造成的;明察一切反而受到殘害,這是由忌恨造成的;知識(shí)淵博而處境窘困,這是由喜好毀謗別人造成的;想要使自己的名聲清白反而愈來愈糟糕,這是由話太多造成的;供養(yǎng)招待別人而交情卻越來越淡薄,這是由待人接物不當(dāng)造成的;能言善辯而不受別人的歡迎,這是由喜歡爭執(zhí)造成的;待人處事正直無私而不被人理解,這是由氣勢太盛造成的;端莊廉潔而不被人尊敬,這是由說話尖刻傷人造成的;勇猛無比而不受人敬畏,這是由貪婪造成的;誠信而不被人尊重,這是由喜歡獨(dú)斷專行造成的。這些行為都是小人所做的,是君子所不做的。
斗毆的人,是忘卻了自己的身軀的人,是忘卻了自己的雙親的人,是忘卻了自己的君主的人。發(fā)泄自己一時(shí)的憤怒,卻喪失了一生的身軀,但是他還是要去斗毆,這就是忘卻了自己的身軀;家室馬上遭到殺害,親戚也不免受刑被殺,但是他還是要去斗毆,這就是忘卻了自己的雙親;斗毆是君主所討厭的,是刑法所嚴(yán)格禁止的,但是他還是要去斗毆,這就是忘卻了自己的君主。對己忘卻了自身,對內(nèi)忘記了親人,對上忘記了君主,這種人是刑法都不能赦免的,是圣明帝王都不能容忍的。正在哺乳的母豬不去觸動(dòng)老虎,正在喂奶的母狗不到遠(yuǎn)處游蕩,這是因?yàn)樗鼈儧]有忘卻自己的親生骨肉。但作為一個(gè)人,對己忘卻了自身,對內(nèi)忘卻了親人,對上忘卻了君主,那么這種人,豈不是連豬狗都比不上嗎!
凡是斗殺的人,一定認(rèn)為自己正確而認(rèn)為別人是錯(cuò)誤的。自己的確是正確的,別人的確是錯(cuò)誤的,那么自己就是君子,別人就是小人。卻又以君子的身份去與小人相互殘殺,在下忘卻了自己的生命,中間忘卻了親人,對上忘卻了君主,豈不大錯(cuò)特錯(cuò)了嗎?這種人,可以說是在用狐父產(chǎn)的戈去砍牛糞。能以為這是聰明的嗎?其實(shí)沒有比這更愚笨的了。能認(rèn)為這是有利的嗎?其實(shí)沒有比這更有害的了。能認(rèn)為這是光榮的嗎?其實(shí)沒有比這更恥辱的了。能以為這是安全的嗎?其實(shí)沒有比這更危險(xiǎn)的了。人之所以有殘殺,是為何呢?我想把他們歸為精神病人吧,不行,因?yàn)橘t明的君主又懲治了他們。我想把他們歸于鳥鼠禽獸之類的動(dòng)物吧,不行,由于他們的形體又是人。而且他們的好惡也與人一樣。人有斗殺,到底是為什么?我非常厭惡這樣的人。
[原文]
有狗彘之勇者,有賈盜之勇者,有小人之勇者,有士君子之勇者。爭飲食,無廉恥,不知是非,不辟死傷,不畏眾強(qiáng),恈恈然唯利飲食之見,是狗彘之勇也。為事利,爭貨財(cái),無辭讓,果敢而振,猛貪而戾,恈恈然唯利之見,是賈盜之勇也。輕死而暴,是小人之勇也。義之所在,不傾于權(quán),不顧其利,舉國而與之不為改視,重死持義而不橈,是士君子之勇也。
鯈者,浮陽之魚也;胠①于沙而思水,則無逮矣。掛于患而欲謹(jǐn),則無益矣。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窮,怨天者無志。失之己,反之人,豈不迂乎哉?
榮辱之大分,安危利害之常體;先義而后利者榮,先利而后義者辱;榮者常通,辱者常窮;通者常制人,窮者常制于人,是榮辱之大分也。材愨者常安利,蕩悍者常危害;安利者常樂易,危害者常憂險(xiǎn);樂易者常壽長,憂險(xiǎn)者常夭折,是安危利害之常體也。
夫天生蒸②民,有所以取之。志意致修,德行致厚,智慮致明,是天子之所以取天下也。政令法,舉措時(shí),聽斷公,上則能順天子之命,下則能保百姓,是諸侯之所以取國家也。志行修,臨官治,上則能順上,下則能保其職,是士大夫之所以取田邑也。循法則、度量、刑辟、圖籍,不知其義,謹(jǐn)守其數(shù),慎不敢損益也,父子相傳,以持王公,是故三代雖亡,治法猶存,是官人百吏之所以取祿秩也。孝弟愿③愨,錄疾力,以敦比其事業(yè),而不敢怠傲,是庶人之所以取暖衣飽食、長生久視以免于刑戮也。飾邪說,文奸言,為倚事,陶誕突盜,惕悍僑暴,以偷生反側(cè)于亂世之間,是奸人之所以取危辱死刑也。其慮之不深,其擇之不謹(jǐn),其定取舍楛僈,是其所以危也。
[注釋]
①胠(qū):阻隔遮攔。②蒸:眾多的樣子。③愿:誠實(shí)。
[譯文]
有狗、豬的勇猛,有商人、盜賊的勇敢,有小人的勇猛,有士君子的勇敢。爭喝搶吃,沒有羞恥,不懂是非,不顧死傷,不怕眾人的強(qiáng)盛,貪婪得只看到吃喝,這是狗、豬的勇敢。辦事為了利益,掠奪財(cái)物,沒有推讓,行動(dòng)果斷大膽而惡毒,兇猛、貪婪而殘暴,只看得見錢財(cái)利益,這是商人、盜賊的勇猛。不在乎死亡而行為急躁,是小人的勇敢。符合道義的地方,就不屈服于權(quán)勢,不管自己的利益,盡管整個(gè)國家都反對,他也不改變觀點(diǎn),雖然重視生命,但堅(jiān)持正義而不折不撓,這是士君子的勇猛。
白鰷,是喜愛浮在水面上曬太陽的魚兒;但擱淺在沙灘上再想獲得水,就來不及了。困在災(zāi)難之中再想小心謹(jǐn)慎,就毫無裨益了。有自知之明的人不怨恨別人,懂得命運(yùn)的人不怨恨老天;怨恨別人的人就會(huì)走投無路,怨恨老天的人是沒有見識(shí)。錯(cuò)誤在自己身上,卻反而去責(zé)怪別人,豈不是繞遠(yuǎn)了嗎?
光榮和恥辱的主要區(qū)別、安危利害的平常情況是:先顧及道義而后顧及利益的就會(huì)得到光榮,先顧及利益而后顧及道義的就會(huì)受到恥辱;光榮的人往往通達(dá),恥辱的人往往窮困;通達(dá)的人往往統(tǒng)治人,窮困的人往往被人統(tǒng)治。這就是光榮和恥辱的主要區(qū)別。有才能而又慎重的人往往安全得利,放蕩兇悍的人往往危險(xiǎn)受害;安全得利的人往往快樂舒坦,危險(xiǎn)受害的人往往憂愁而有危機(jī)感;快樂舒坦的人往往長壽,憂愁而有危機(jī)感的人往往夭折。這就是安危利害的平常情況。
天生眾多的人,各有獲得自己地位的道理。意志思想最為美好,德行最為仁厚,智慧思慮最為圣明,這是天子之所以獲得天下的道理。政令合乎法制,措施適時(shí),處理政事公道,對上能服從天子的命令,對下能保護(hù)百姓,這是諸侯之所以得到國家的道理。意志行為美好,當(dāng)官能把事情辦好,對上能服從上級的意見,在下能謹(jǐn)守自己的職責(zé),這是士大夫之所以得到封地的道理。遵守法律制度,對于度量、刑法、地圖冊、人口冊等,盡管不懂得它們的意義,卻能慎重地守住這些條文,不敢加以更改,父子世代相傳,服侍王公。因此夏商周三代雖然滅亡,但治理國家的法則還在,這是官吏們之所以得到俸祿與職位的道理。孝敬父母,尊敬兄長,忠厚誠實(shí),辛勤地致力于事業(yè),不敢松懈傲慢,這是普通百姓之所以獲得豐衣足食,長壽并免于刑罰的道理。掩飾異端邪說,掩飾奸言巧語,做怪異奇特的事,欺詐、荒誕、欺凌、掠奪、放蕩傲慢而又殘暴,茍且偷生,在亂世中為所欲為,這是奸邪之人受到危險(xiǎn)侮辱死刑的道理。這種人思考問題不深遠(yuǎn),選擇道路不慎重,決定取舍輕率放縱,這是他們遇到危險(xiǎn)的原因。
[原文]
材性知能,君子小人一也。好榮惡辱,好利惡害,是君子小人之所同也。若其所以求之之道則異矣。
小人也者,疾為誕而欲人之信己也,疾為詐而欲人之親己也,禽獸之行而欲人之善己也。慮之難知也,行之難安也,持之難立也,成則必不得其所好,必遇其所惡焉。
故君子者,信矣,而亦欲人之信己也;忠矣,而亦欲人之親己也;修正治辨矣,而亦欲人之善己也。慮之易知也,行之易安也,持之易立也,成則必得其所好,必不遇其所惡焉。
是故窮則不隱,通則大明,身死而名彌白。小人莫不延頸舉踵而愿曰:“知慮材性,固有以賢①人矣!”夫不知其與己無以異也,則君子注錯(cuò)之當(dāng),而小人注錯(cuò)之過也。故孰察小人之知能,足以知其有余可以為君子之所為也。辟之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是非知能材性然也,是注錯(cuò)習(xí)俗之節(jié)異也。
仁義德行,常安之術(shù)也,然而未必不危也;污僈突盜,常危之術(shù)也,然而未必不安也。故君子道其常,而小人道其怪。
凡人有所一同:饑而欲食,寒而欲暖,勞而欲息,好利而惡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無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目辨白黑美惡,耳辨音聲清濁,口辨酸咸甘苦,鼻辨芬芳腥臊,骨體膚理②辨寒暑疾養(yǎng),是又人之所常生而有也,是無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可以為堯、禹,可以為桀、跖,可以為工匠,可以為農(nóng)賈,在勢注錯(cuò)習(xí)俗之所積耳。是又人之所生而有也,是無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為堯、禹則常安榮,為桀、跖則常危辱;為堯、禹則常愉佚,為工匠、農(nóng)賈則常煩勞。然而人力為此而寡為彼,何也?曰:陋也。堯、禹者,非生而具者也,夫起于變故,成乎修,修之為,待盡而后備者也。
[注釋]
①賢:勝過。②理:這里指皮膚上的紋理。
[譯文]
資質(zhì)、本性、智慧、才能,君子和小人這四個(gè)方面是相同的。喜愛光榮而厭惡恥辱,愛好利益而厭惡禍害,這是君子和小人所一樣的,至于他們用以求取光榮、利益的途徑就不同了。
小人做事荒謬卻還要?jiǎng)e人信任自己,盡力欺詐卻還要?jiǎng)e人接近自己,所作所為如禽獸一般卻還要?jiǎng)e人贊揚(yáng)自己。他們心懷叵測,做起事來虛偽,自己堅(jiān)持的一套很難站住腳,結(jié)果就必定不能得到光榮和利益,而一定會(huì)遭受恥辱和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