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不茍第三(2)

君子如果自身廉正的話,與他志同道合的人就與他相附和;君子自己的學說如果完善的話,與他觀點相同的人就會應和了。因此,馬一鳴叫就有別的馬附和它,牛一鳴叫就有別的牛來附和它,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并不是由于牛馬聰明,而是自然情形就是如此。因此,剛洗過澡的人總要在穿衣服前抖一下自己的衣服,剛洗過頭的人總是在戴帽子之前彈一下自己的帽子,這是人之常情啊。誰愿意讓自己的干凈的臉容受到別人的玷污呢?

[原文]

君子養心莫善于誠,致誠則無它事矣,唯仁之為守,唯義之為行。誠心守仁則形,形則神,神則能化矣;誠心行義則理,理則明,明則能變矣。變化代興,謂之天德。天不言而人推高焉,地不言而人推厚焉,四時不言而百姓期焉。夫此有常,以至其誠者也。君子至德,嘿然而喻,未施而親,不怒而威。夫此順命,以慎其獨者也。善之為道者,不誠則不獨,不獨則不形,不形則雖作于心,見于色,出于言,民猶若未從也,雖從必疑。天地為大矣,不誠則不能化萬物。圣人為知矣,不誠則不能化萬民。父子為親矣,不誠則疏。君上為尊矣,不誠則卑。夫誠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唯所居以其類至,操之則得之,舍之則失之。操而得之則輕,輕則獨行,獨行而不舍則濟矣。濟而材盡,長遷而不反其初,則化矣。

君子位尊而志恭,心小而道大;所聽視者近,而所聞見者遠。是何邪?則操術然也。故千人萬人之情,一人之情是也;天地始者,今日是也;百王之道,后王是也。君子審后王之道,而論①于百王之前,若端拜而議。推禮義之統,分是非之分,總天下之要,治海內之眾,若使一人。故操彌約而事彌大;五寸之矩,盡天下之方也。故君子不下堂,而海內之情舉積此者,則操術然也。

[注釋]

①論:通“倫”,比較的意思。

[譯文]

君子保養身心,沒有比真誠更佳的了,辦到了真誠不欺,那就沒有其他的事情了,只要維持仁德,只要奉行道義就行了。真心實意地維持仁德,仁德就會在行為上體現出來,仁德在行為上體現出來,就顯得神明,顯得神明,就能感動別人了;真心實意地推行道義,就會變得理智,理智了,就能明察事理,明察事理,就能改變別人了。改造感化交替起作用,這稱為天德。上天不說話而人們都崇尚它高遠,大地不說話而人們都崇尚它深厚,四季不說話而百姓都懂得春、夏、秋、冬變換的時期。這些都是有了常規因而實現真誠的。君子有了極高的德行,雖沉默寡言,人們也都明白;沒有布施,人們卻親近他;不用發火,就很威嚴。這是遵從了天道因而能在獨自一人時也慎重不茍的人。君子改造感動人之道是這樣的:如果不誠懇,就不能慎獨;不能慎獨,道義就不能在日常行動中體現出來;道義不能在日常行動中體現出來,那么盡管發自內心,體現在臉色上,發表在言論中,人們還是不會順從他;盡管順從他,也一定遲疑不決。天地要算大的了,不真誠就不能孕育萬物;圣人要算明智的了,不真誠就不能感動萬民;父子之間要算親近的了,不真誠就會疏遠;君主要算高貴的了,不真誠就會受到輕視。真誠,是君子的操守,政治的根本。只要立足于真誠,同類就會聚集來了;維持真誠,會獲得同類;失去真誠,會失去同類。保持真誠而得到了同類,那么感化他們就容易了;感化他們容易了,那么慎獨的風氣就能流行了;慎獨的風氣流行了再緊抓不放,那么人們的真誠就形成了。人們的真誠形成了,他們的才智就會完全發揮出來,永遠地使人們趨向于真誠而不恢復到他們邪惡的本質上,那么他們就全部被感化了。

君子地位高貴而心志謙恭,心思細密而本事強大,他所聽到的看到的是很近的,但所聽到的所見到的又是很遠的。這是為何呢?是他所掌控的方法使他如此。千人萬人的情況,就是一個人的情況;天地開始的情況,就是今天的情況;歷代君王治國的方法,就是現在君王治國的辦法。君子審察現在君王的辦法,并將它與歷代君王的方法相比較,就能夠像端坐拱手一樣從容地談論了。推究禮義的綱紀,辨別是非的界限,總攬天下的要領,管理天下的百姓,就像指使一個人一樣。因此,所掌握的方法愈簡約,所治理的事就愈多。五寸的矩,能夠窮盡天下的方形。因此君子不必走出內室而天下的事情卻全部集中在他那里,是他所掌握的方法使他可以這樣。

[原文]

有通士者,有公士者,有直士者,有愨士者,有小人者。上則能尊君,下則能愛民,物至而應,事起而辨①,若是,則可謂通士矣。不下比以暗上,不上同以疾下,分爭于中,不以私害之,若是,則可謂公士矣。身之所長,上雖不知,不以悖君;身之所短,上雖不知,不以取賞;長短不飾,以情自竭,若是,則可謂直士矣。庸言必信之,庸行必慎之,畏法流俗而不敢以其所獨甚,若是,則可謂愨士矣。言無常信,行無常貞,唯利所在,無所不傾,若是,則可謂小人矣。

公生明,偏生暗,端愨生通,詐偽生塞,誠信生神,夸誕生惑。此六生者,君子慎之,而禹、桀所以分也。

欲惡取舍之權:見其可欲也,則必前后慮其可惡也者;見其可利也,則必前后慮其可害也者;而兼權之,孰計之,然后定其欲惡取舍。如是,則常不失陷矣。凡人之患,偏傷之也。見其可欲也,則不慮其可惡也者;見其可利也,則不慮其可害也者。是以動則必陷,為則必辱,是偏傷之患也。

人之所惡者,吾亦惡之,夫富貴者則類傲②之,夫貧賤者則求柔之,是非仁人之情也。是奸人將以盜名于晻世者也,險莫大焉。故曰:盜名不如盜貨。田仲、史鰍不如盜也。

[注釋]

①辨:通“辦”,治理。②類傲:統統加以傲視。

[譯文]

有通曉事理的人,有公正無私的人,有耿直爽快的人,有拘謹誠實的人,還有小人。上能敬重君主,下能愛撫民眾,事情來了能對付,事件發生了能夠處置,像這樣的就能夠稱為通達事理的人了。不在下面互相勾結去玩弄君主,不向上迎合君主去迫害臣民,有了分歧爭執,不因為個人的利益去陷害他人,像這樣的就能夠稱為公正無私的人了。本身的優點,君主盡管不知道,也不將它欺瞞君主;本身的短處,君主盡管不知道,也不靠它騙取獎賞;長處短處都不加遮掩,將真實的情況積極地說出來,像這樣的就能夠稱為耿直爽快的人了。說一句平常的話也必定誠實可信,做一件平常的事也必定小心謹慎,不敢獨行而仿效流行的習俗,也不敢做自己特別喜歡的事,像這樣的就能夠稱為拘謹老實的人了。說話常常不能讓人信服,行為常常不忠貞,唯利是圖,沒有他不去傾軋的人,像這樣就能夠稱為小人了。

公正產生明智,偏心產生愚昧;端正謹慎產生通達,欺詐虛偽產生壅塞;誠實信任產生神明,大話自夸導致糊涂。這六種相生,君子要慎重對待,這也是禹和桀之所以不一樣的地方。

衡量是追求還是厭惡,是攝取還是舍棄的標準是:看到能夠追求的東西,要前前后后考慮一下它可能帶來的厭惡的后果;看到能夠得利的事情,要前前后后考慮一下它可能導致的危害;兩方面比較衡量一下,仔細地考慮一下,然后決定是追逐還是厭惡、是攝取還是舍棄。這樣,就常常不會陷入被動的局面了。凡是人們的禍患,往往是由于認識的片面性而傷害了自己:一看見能夠追求的東西,就不考慮它可能帶來的厭惡的一面;一遇到能夠得利的事情,就不去反省一下它可能導致的危害。所以,行動起來常常失足,一旦做了肯定受辱,這就是由于人們認識的片面性而導致的禍患啊。

別人所厭惡的,我也厭惡它。對那富貴的人全部加以傲視,對那貧賤的人全部給予安撫,這種行為并不是仁人的感情,這是奸邪的人在黑暗的社會里用來獲取名譽的辦法,沒有比這再陰險的了。古書上說:“欺世盜名的人還比不上偷竊財物的賊?!碧镏?、史鰍還不如賊。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潭县| 嘉兴市| 尼玛县| 喀喇| 偏关县| 景洪市| 门源| 庆阳市| 潞西市| 泸溪县| 张家界市| 开阳县| 乐至县| 禹州市| 德惠市| 云龙县| 平陆县| 道真| 延寿县| 南宫市| 剑川县| 定边县| 新丰县| 宁武县| 漠河县| 河南省| 祥云县| 梅河口市| 青神县| 玉田县| 乐亭县| 连平县| 青川县| 铜梁县| 马山县| 二连浩特市| 尼木县| 米易县| 三都| 龙门县| 涞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