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不茍第三(1)
- 中華國學經典讀本:荀子
- 荀況
- 2946字
- 2013-09-30 10:41:18
[原文]
君子行不貴茍難,說不貴茍察,名不貴茍傳,唯其當之為貴。故懷負石而赴河,是行之難為者也,而申徒狄能之,然而君子不貴者,非禮義之中也。山淵平,天地比,齊秦襲,入乎耳,出乎口,鉤有須,卵有毛,是說之難持者也,而惠施鄧析能之,然而君子不貴者,非禮義之中也。盜跖吟口,名聲若日月,與舜禹俱傳而不息,然而君子不貴者,非禮義之中也。故曰:君子行不貴茍難,說不貴茍察,名不貴茍傳,唯其當之為貴。詩曰:“物其有矣,唯其時矣。”此之謂也。
君子易知而難狎①,易懼而難脅,畏患而不避義死,欲利而不為所非,交親而不比,言辯而不辭。蕩蕩乎!其有以殊于世也。
君子能亦好,不能亦好;小人能亦丑,不能亦丑。君子能,則寬容易直以開道人;不能,則恭敬絀以畏事人。小人能,則倨傲僻違以驕溢人;不能,則妒忌怨誹以傾覆人。故曰:君子能,則人榮學焉;不能,則人樂告之。小人能,則人賤學焉;不能,則人羞告之。是君子、小人之分也。
君子寬而不僈,廉而不劌,辯而不爭,察而不激,寡立而不勝,堅強而不暴,柔從②而不流,恭敬謹慎而容,夫是之謂至文。《詩》曰:“溫溫恭人,惟德之基。”此之謂矣。
[注釋]
①狎(xiá):不合乎禮義的親近。②柔從:服從。
[譯文]
君子的行為,不以不合禮義的難能為珍貴;君子的學說,不以不合禮義的明察為珍貴;君子的名聲,不以不合禮義的傳頌為珍貴。只以他的行為、學說、名聲合于禮義為珍貴。因此,懷抱石頭而投河自盡,是難以做到的行為,而殷朝的申徒狄可以做到;但是,君子并不認為珍貴,這是因為它不符合禮義。高山和深淵高低一樣,上天和大地高低一樣,齊秦兩國合并,從耳朵進去從嘴里出來,女性有胡須,蛋有羽毛,都是很難堅持的學說,但是宋國的惠施、鄭國的鄧析卻能這樣論說;然而君子并不認為可貴,這是因為它不符合禮義。盜跖的名字傳播人口,名聲很大,就像日月一樣無人不知,就像大圣人虞舜、夏禹一樣都流傳不息;然而君子并不認為可貴,這是因為它不符合禮義。因此說,君子的行為,不以不合禮義的難能為珍貴;君子的學說,不以不合禮義的明察為珍貴;君子的名聲,不以不合禮義的傳頌為珍貴。只以他的行為、學說、名聲合于禮義為珍貴。《詩經·小雅·魚麗》中說:“多么豐盛的佳肴,都是時鮮適時的啊!”說的即是這個道理。
君子容易親近,但卻很難與之狎戲;君子容易恐懼,卻很難脅迫;君子害怕遭到禍患,卻不避開為正義而獻身;君子希望得到利益,卻不做不應該做的事;君子與人親近,卻不與人營私舞弊;君子善于辭令,卻不追逐華麗的辭藻。君子的胸懷是多么寬大啊!他與世人完全不同。
君子有才智也是美的,沒有才智也是美的;小人有才能是丑的,沒有才能也是丑的。君子如果有才智,就會寬宏大量、平易近人、正直無私,并且用這些品質來啟迪開導別人;如果沒有才智,就恭恭敬敬、謙虛謹慎,并以敬佩的心態對待別人。小人假如有才能,就會驕傲自大,邪僻不正,并且以驕傲的態度凌駕于別人之上;如果沒有才能,就會靠妒忌、怨恨、誹謗來弄垮別人,因此說:君子如果有才能,別人就會把向他學習視為一件光榮的事情;假如沒有才能,別人也會高興告訴他一些知識和道理。小人如果有才能,別人就會把向他學習視為一件卑賤的事情;如果沒有才能,別人就會把告訴他知識視為一件羞恥的事情。這就是君子和小人的差別。
君子寬容而不散漫,端嚴正直而不傷人,能言善辯而不強辭奪理,明察而不偏激,正直而不盛氣凌人,堅強而不殘暴,遵從而不隨波逐流,恭敬謹慎而能寬容,這就稱為德行完備。《詩經·大雅·抑》說:“溫順柔和恭敬的人,這是道德的根基。”說的即是這種人。
[原文]
君子崇人之德,揚人之美,非諂諛也;正義直指,舉人之過,非毀疵也;言己之光美,擬于舜、禹,參于天地,非夸誕也;與時屈伸,柔從若蒲葦,非懾怯也;剛強猛毅,靡所不信,非驕暴也。以義變應,知當曲直故也。《詩》曰:“左之左之,君子宜之;右之右之,君子有之。”此言君子以義屈信①變應故也。
君子,小人之反也。君子大心則天而道,小心則畏義而節;知則明通而類,愚則端愨而法;見由則恭而止,見閉則敬而齊;喜則和而理,憂則靜而理;通則文而明,窮則約而詳。小人則不然,大心則慢而暴,小心則淫而傾;知則攫盜而漸,愚則毒賊而亂;見由則兌而倨,見閉則怨而險;喜則輕而翾,憂則挫而懾;通則驕而偏,窮則棄而儑。傳曰:“君子兩進,小人兩廢。”此之謂也。
君子治治,非治亂也。曷謂邪?曰:禮義之謂治,非禮義之謂亂也。故君子者,治禮義者也,非治非禮義者也。然則國亂將弗治與?曰:國亂而治之者,非案亂而治之之謂也,去亂而被之以治。人污而修之者,非案污而修之之謂也,去污而易之以修。故去亂而非治亂也,去污而非修污也。治之為名,猶曰君子為治而不為亂,為修而不為污也。
君子潔其身而同焉者合矣,善其言而類焉者應矣。故馬鳴而馬應之,牛鳴而牛應之,非知也,其勢然也。故新浴者振其衣,新沐者彈其冠,人之情也。其誰能以己之潐潐受人之掝掝者哉?
[注釋]
①信:通“伸”,伸展。
[譯文]
君子尊崇別人的道德,弘揚他人的美德,這不是諂媚。匡正正義,勇于指出他人的過失,這不是毀謗。說起自己的道德高尚,能夠和舜、禹相相比,和天地相并列,這不是過分夸大。在時事不利的時候能屈能伸,柔順得如同蘆葦蒲草一樣,這不是膽小懦弱。剛強猛毅,勇往直前,任何時候都不屈服,這不是驕傲狂妄。這些都是君子用義來改變適應事情,知道是非曲直的原因。《詩經》上說:“該在左就在左,君子在左無不可;該在右就在右,君子在右也常有。”這即是說君子用義來融會貫通權變的原因。
君子是小人的對立面。君子如果志向宏大高遠,就會敬奉上天而遵從自然界的規律;如果志向不遠大,就會敬畏禮義而對自己有所限制;如果聰明,就會精明通達而觸類旁通;如果愚蠢,就會忠厚誠篤而遵從法度;如果被重用,就會恭敬而守禮節;如果不被重用,就會端莊而嚴肅;如果高興了,就會平和地去處置事情;如果憂愁了,就會冷靜地處置事情;如果明達了,就會變得文雅而高明;如果窘迫了,就會進行自我約束而且明察事理。小人就不是如此,如果志向宏大高遠了,就會變得高傲而粗魯;如果胸無大志的話,就會變得奸惡而誣陷別人;如果聰明的話,就會為了巧取豪奪而費盡心機;如果愚蠢的話,就會變得兇狠殘忍而胡作非為;如果被重用,就會變得高興以至于狂妄;如果不被重用,就會心生怨恨而變得陰險毒辣;如果高興了,就會變得輕浮而急躁;如果憂愁了,就會垂頭喪氣而心生畏懼;如果顯達了,就會變得驕橫而偏邪;如果身處窘境,就會自暴自棄從而變得畏縮卑劣。古書上說:“君子在‘大心’和‘小心’這兩種情況下都可進步,小人在這兩種情形下都會墮落。”說的即是這個道理。
君子管理有秩序的國家,而不管理混亂的國家。這是什么意思呢?這是說:遵從禮義稱之為“治”,背離禮義稱之為“亂”。因此,君子治理遵從禮義的國家,而不治理背離禮義的國家。既然這樣,那國家混亂就不治理嗎?答復是:國家混亂而去治理它,并不是在混亂的基礎上去治理,而是禁止混亂,使它有秩序。正如同人的思想骯臟而去治理一樣,并不是在思想骯臟的基礎上去治理,而是去掉骯臟,使思想美好。因此禁止混亂并不等于治理混亂,去掉骯臟并不等于治理骯臟。治理這個名詞,相當于君子管理有秩序的國家而不管理混亂的國家,只做美好的事而不做骯臟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