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出語文的個性
- 來鳳華
- 12字
- 2019-01-03 11:38:48
第一部分 個性化的文本解讀
自我解讀文本是語文教師的自我救贖
自我解讀文本是語文教師熟悉教材進而把握教材,做好教學工作的前提和基礎,是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但當下的現實令我們深感憂慮:真正潛心于自我解讀文本的教師罕有人在,大多教師上課前習慣于讀教參、教案和教學實錄,到課堂上忠實地做著教學參考資料的傳聲筒,對最根本的教學媒介——教材文本,幾乎無所觸及。
作為教材的文本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課程資源,語文教師對文本的冷漠,反映了語文教學中的急功近利和浮躁心態,這種功利和漂浮如不及時加以糾正,語文教學將會淪落為膚淺的鸚鵡學舌般的末技之流。
自我解讀文本的意義
自我解讀文本是把握文本的必由之路。自我解讀文本的實質就是感知文本、理解文本、透徹把握文本。只有沉潛于文本的字里行間,親身感受文本,才能很好地理解文本。文本的整體結構如何,文本的語言形式是否巧妙,文本蘊含的思想情感怎樣,只有在切身的解讀中方能了悟。置身于文本之外,沒有對文本的真實感知,就不會和文本形成交流,也當然產生不了對文本的洞見,如果有任何見解也只能是人云亦云,不會是發自內心的自我真知。
自我解讀文本才能產生獨特的文本體驗。自我解讀文本是體驗文本,感知文本的過程,文本向我們呈現了一個怎樣豐富多彩的世界,我們只有走進去才能真切體驗,這種體驗具有不可替代性,這是閱讀主體自我的親身經歷和獨特感受,這份閱讀感受,是閱讀主體帶著“前結構”參與文本閱讀過程中和文本碰撞交流的結果,是閱讀主體自我的知識視野、性格氣質、人生閱歷、生活體驗參與閱讀的綜合創造,具有獨特性。任何一個人閱讀文本的體驗都是自己的,都是獨一無二的,這是閱讀的個性特征。
自我解讀文本是創新的前提。只有充分地閱讀了文本,個性化地解讀了文本,透徹地理解了文本,才可能形成對文本的批判性閱讀,也就是說只有走進文本,才能超越文本,然后才能回歸文本,這是個螺旋式的認識過程?;貧w文本不是回到閱讀的起點,而是經過走進文本進而超越文本,然后站到更高的認識層次上審視文本(回歸文本),是一種理性的反思和批判,這種反思批判產生的認識將是一種超越尋常認識的嶄新認識,是一種閱讀創造,這份創造的起點就在于走進文本。
自我解讀文本的依據
文本自我解讀是深化文本認識的首要步驟。深化對象認識,是把握對象的根本性前提。在認識過程中,認識不是一蹴而就的,是要遵循認識規律的,是要由感性認識逐步上升到理性認識的,是由“表象”認識,逐步上升到“思想”認識的。對于文本的認識也同樣是符合認識規律的,解讀者帶著歷史性的文化積淀走進文本,首先獲得的是關于文本的大致的、淺層次的、片面的、朦朧的認識,繼而形成一個系統的、明晰的、整體的認識,綜合各方面的認識最后形成一個概念性的本質認識。在這個認識過程中,初步的、感性的認識是認識的邏輯起點,是認識逐步走向深入的基礎前提,沒有對認識對象的基礎性認識,就不會有對象的本質認識,就不會準確地把握對象。解讀文本包含了對文本認識的復雜過程,是閱讀主體在閱讀實踐中對文本的主動揭示和探求,其中既有閱讀主體按照自身的需要對文本或文本的某些方面的主動選擇,也包含著閱讀主體對文本的觀念重建或再造,因而是不可或缺的。
同時,文本自我解讀是閱讀這種對象化活動的基本形式,也是實現深刻解讀的前奏。閱讀也是一種對象性的實踐活動。閱讀過程中,閱讀主體會把自己的情感、思想、文化積淀對象化于閱讀對象上,使閱讀過程呈現出“我”之色彩,使閱讀結果呈現出斑斕狀態。文本理解的差異性、多樣性,就是閱讀對象化活動的結果,同樣的文本經過不同的讀者的閱讀實踐,都被賦予了各自的“人”化色彩,產生了各自的閱讀意義和閱讀效果,不同的閱讀效果和閱讀意義的開掘會形成強烈的碰撞,從而產生出強大的閱讀魅力。
文本自我解讀,是利用自己的心理操作模式得出的“自我體驗”,這份體驗是指導學生閱讀實踐不可缺少的認知基礎,是把握學生認知特點的重要參照。從心理學的角度而言,閱讀也是一種內在的體驗活動。是一種心理操作,具有內隱性和不可替代性。閱讀過程中,如何將文本解碼,繼而編碼吸收到自己的認知圖式中儲存,又如何根據外在的語言環境觸發,從圖式中提取信息,編碼形成潛在的語言狀態,最后啟動表達器官,表達出自己的理解,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方式和途徑,不同的方式帶來的閱讀體驗和結果也是不盡相同的,每個人在閱讀實踐中會有每個人的閱讀心理操作模式,當然會產生出不同的閱讀感受和閱讀結果。
自我解讀文本的幾種途徑
文本的自我解讀對于語文教學十分重要,需要引起我們的足夠重視,為了更好地促進文本自我解讀,筆者根據自身的閱讀實踐,提供幾種文本自我解讀途徑,供參考。
1.從寫作的線索切入解讀。文章的構成一定會有一定的線索,有的線索是一種時間順序,有的線索是一種地點變換的順序,有的線索是某種事物,有的線索是某種情感,有的線索是某種行為,有的線索是某個中心事件。線索,就是文章結構的紅線,抓住線索就抓住了作者的寫作思路,文章解讀便會綱舉目張,例如《項鏈》這篇小說,線索就是“項鏈”,整篇小說就是圍繞“借項鏈,丟項鏈,找項鏈,還項鏈”情節展開,只要抓住“項鏈”這個線索,關注“項鏈”引發的事件,品讀這個事件的每一個環節中有關瑪蒂爾德的語言、神態、心理、行為的描寫,整篇小說就會迎刃而解。再如,《明天不封陽臺》(蘇教版九年級必修),它的線索就是“封陽臺”這個事件,整篇文章就是圍繞這個事件展開,從“明天要封陽臺”的堅定,到“是的,明天還封陽臺嗎?”的遲疑,再到“我決定明天先不封陽臺了”的毅然,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作者圍繞“封陽臺”這個事件前后思想情感產生的變化,在此基礎上我們再追索產生這種變化的原因,品讀相關段落,整篇文章的處理就已經很到位了。
線索有時就在文章標題(有的標題直接揭示線索,有的標題包含線索的因素)中,需要我們認真審讀標題;有時隱含在反復出現的詞語、句子里,需要我們善于提煉和發現;有時凝結在文中的議論抒情的句子里,需要我們認真品味,仔細揣摩。
2.從寫作手法切入解讀。寫作手法屬于藝術表現手法[即藝術手法和表現手法,也含表達手法(技巧)],常見的有:詳寫、略寫,懸念,照應,聯想、想象,抑揚結合、點面結合、動靜結合、敘議結合、情景交融、襯托對比、伏筆照應、托物言志、白描細描、鋪墊懸念、正側面結合、比喻象征、借古諷今、卒章顯志、承上啟下、開門見山,烘托、渲染、動靜相襯、虛實相生、實寫與虛寫、托物寓意、詠物抒情等。這些手法都是作者為了表達情感需要或者表達主題需要所采用的手段,洞察這些手段有助于我們清楚作者的表達意圖,從而透徹地解讀文本。譬如,《小狗包弟》是從巴金《隨想錄》中節選的文章,文字質樸無華,情節簡單,粗讀之下毫無深意,但仔細品讀我卻發現這篇文章大有學問,文章主要是寫小狗包弟,但文章開頭卻寫了一個藝術家和狗的故事,這種鋪墊有何用意,認真閱讀文本,我才發現首段“藝術家與狗”的故事突出了一個中心“狗對人的忠誠”,而小狗包弟的故事突出了另一個中心“人對狗的背棄”,相形之下,我們自然會得出一個結論“人不如狗”,是什么因素讓人變成如此的狀態?這就是文章的主旨所在。再如,《木蘭詩》中的詳略描寫,詳寫了出征前的準備、出征時沿途的見聞、凱旋后還歸故里的場面,但略寫了戰爭生活和軍功榮耀,這種寫法值得仔細玩味,通過這種寫法,我們發現簡單地把花木蘭解讀為一個“女英雄”是不行的。略寫的就不是作者突出的重點,詳寫的才是作者要著重強調的,通過詳寫段落的仔細品讀,我們發現木蘭就是一個血肉豐滿、有情有義的女子,而不是一個概念化的、高大的、神圣的“英雄形象”。
3.從塑造的人物形象切入解讀。人物本身就是文本的一個重要的線索,有時候抓住人物,關注他(她)的命運、言行,就會使文章解讀豁然開朗。例如,有位老師在教授《祝?!窌r,就緊緊圍繞祥林嫂這個人物形象,用了一句形象的話:“祥林嫂——一個沒有春天的女人”來切入課文,學生感到興味盎然,反復咀嚼課文,理解詞句,梳理脈絡,找到了祥林嫂悲慘命運的發展過程:
(1)麗春之中,丈夫夭折——“她是春天沒了丈夫的”。
(2)孟春之日,被迫改嫁——“新年才過”,被婆家人搶走了。
(3)暮春之時,痛失愛子——“春天快完了,村上倒反來了狼?!?/p>
(4)迎春之夜,倒閉街頭——消逝在祝福的鞭炮聲中。
通過這樣切入,學生進一步理解到:冷酷的社會沒有給祥林嫂以溫暖的春天。作者刻意把喪夫、再嫁、失子、路斃幾個最關鍵的情節,都安排在春天發生,從而巧妙地揭示出祥林嫂是一個沒有春天的苦命女人;作者突出祥林嫂沒有春天的悲劇蘊含了深邃的象征意義,從而更加深刻地剖析了社會的本質。
4.從文中蘊含的事理切入解讀。優秀的文章內涵豐富,善于挖掘文章中的深刻道理,展現文章的深度,對于解讀文章,促進學生思維,啟迪學生智慧,大有裨益。例如,學習史鐵生的《我與地壇》時,我先讓學生整體感知:文章分為兩大部分,分別寫了什么內容?然后明確:第一部分寫了我與地壇,第二部分寫了我與母親。分別研討這兩部分,你會發現地壇和母親之于史鐵生生命的意義同樣重要,地壇和母親都有著深刻的文化內涵:
地壇代表古老的民族文化。(出示地壇的有關資料):地壇的正式名稱叫作“方澤壇”,坐落在北京老城的東北角安定門外路東,是明清兩代皇帝祭祀地神的地方。始建于明朝嘉靖九年,清朝乾隆時又加以擴建,是一組頗具規模的古建筑群。整個建筑呈方形,象征大地,主建筑是皇祗室和拜臺。皇祗室中設地神牌位,拜臺為二層方臺,四周開溝貯水。此外還有神庫、神廚、齋宮、宰牲亭、祭器庫等建筑。每年夏至皇帝在這里舉行隆重的祭祀典禮??梢哉f,地壇是中華民族寄托理想和精神的所在,在這里能觸摸到我們民族的精神脈搏。史鐵生在地壇里除了生生不息的自然給了他生命的啟迪之外,地壇這個特定的所在所蘊含的古老的民族文化及文化中滋養的民族精神也給了他無盡的啟示。“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遇困難不低頭,遇挫折不彎腰,勇往直前、堅韌不拔的民族精神的靈光輝映著史鐵生受傷的心,促使他從自虐走向自強,完成了他精神上的蛻變,最終他以自強不息的音符融進了民族精神的大合唱,可以說,史鐵生的血管里流淌著中華民族堅強不屈的血液,在他身上有著這個古老民族堅韌不拔的精神閃光。
地壇——民族的根
地壇是史鐵生精神得到滋養的一個重要驛站,在他精神跋涉的艱難歷程上,還有一個人給了他許多關愛、許多扶助、許多鼓勵,這個人就是他的母親。在母親那里孕育生命,在母親的呵護下蹣跚搖步,在母親關愛的目光里長大成人。

母親——生命的根
闡釋板書含義:
①史鐵生這顆受傷的心,在地壇和母親的呵護下,獲得了慰藉,得到了新生。
②地壇以民族的博大胸懷、母親以無私的愛“捧著一顆心來”真誠對待我,接納我。
文本理解到這個層次,一切都豁然開朗,引導學生學習課文時,學生也感到層次分明,順理成章,底蘊深沉,深受啟迪。
不自我解讀文本,人云亦云,已成為當下語文教師的一個痼疾,把文本擱置一邊,僅作現成解讀的販賣者和傳聲筒,或膚淺、隨意地解讀文本,讓語文課堂蒼白乏力,窒息了學生的想象,冷卻了學生對美好文學的熱情,扼殺了學生豐富的創造力,淺化了文本的內涵,削弱了文本固有的價值,失去了語文老師應有的職責,弱化了解讀文本的能力??梢赃@樣說,淡化對文本的自我解讀,已成為束縛語文教師創造性的藩籬,倘若不能逾越這道藩籬,對語文教學的傷害將是致命的,語文教師也將淪入毫無價值、毫無創造力的可悲一群。拯救語文教學需要從文本自我解讀做起,這是語文教師自我救贖的必由之路,這條路的始基是語文教師要具有自我解讀文本的深厚功力,這份功力自然來源于語文教師的自我學習和提高。說到底,教師自我素養的修煉和提升才是語文教師破繭重生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