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福特:流水線實現美國人的車輪夢
亨利·福特1863年出生于美國密歇根州韋恩郡的史普林威爾鎮,父母是來自愛爾蘭的移民。福特從小喜歡搗鼓各種東西,把家當拆來拆去是常有的事。12歲那年,他第一次見到了蒸汽機車,這種“不用馬的馬車”立刻激起了他的興趣。他建立了自己的機械坊,15歲就親手造出了一臺內燃機,“創客”的本性暴露無遺。
1891年福特成為愛迪生照明公司的一個工程師。當他在1893年晉升為主工程師后,就有了足夠的時間和錢財來進行他個人對內燃機的研究。這位擁有著無限機械才華的年輕人于1896年制造了他的第一輛汽車,并命名為“四輪車”。
漸漸地,福特開始不滿足于小打小鬧的四輪車實驗。從小就懷著汽車夢的亨利·福特和一群工程師離開了愛迪生的公司,并創立了自己的第一個汽車公司——底特律汽車公司。然而這家公司很快便倒閉了,因為福特只懂得造車,卻不懂得賣車。之后他又成立了第二家汽車公司——亨利·福特汽車公司,主打產品是賽車。福特曾經駕駛著他的賽車獲得了無數賽事的冠軍。然而好景不長,他的資助者迫使他離開。隨后這家公司改名,也就是當今大名鼎鼎的凱迪拉克。
1903年,亨利·福特決定“在哪跌倒就在哪爬起來”,就又找到了新投資人,創辦了第三家公司——福特汽車公司。在100多年前,汽車還只是一個新鮮“玩具”,既貴又不好用。當時大家還在享受著馬車,更不敢相信汽車能這么快走進尋常百姓家。這些疑問隨著福特T型車(見圖3-2)的推出煙消云散。

圖3-2 福特T型車
在福特T型車生產之前,轎車是富人的專利,一輛轎車要花費將近5000美元,差不多是一個普通工人4~5年的工資。相比之下,福特T型汽車在1910年銷售價格為780美元,1914年的價格降到360美元,最后只要260美元。當時福特的工人工資是每天5美元,干滿60天就可以買一輛汽車。
福特汽車能夠把價格做到這么低還是很有技術含量的,與有些企業單純依靠勞動力成本低是不同的。在福特之前,汽車生產都是手工作坊。只需三兩個人,找來引擎,自己加工傳動等裝置,再組裝上輪子、座椅、剎車等,手工限量版汽車制作即完成,且每輛車都略有不同(獨一無二)。以這種方式生產一輛車大約耗費728小時。
福特創造了一種革命性生產方式——流水線。負責放零件的人不用負責固定它,負責放螺栓的人不用放螺母,負責放螺母的人不用擰緊它。工作被規范化、簡單化了。一名生產線工人不需要高水平的技術,沒有職業機械師的執照或者其他執照,只需要知道怎么用同一把扳手在同樣的螺母上每天擰5000下就行了。這些簡化設計,把T型車的生產時間縮短為12.5個小時。
據說引進流水線的想法源于福特一名工程師的偶然發現。威廉·C.克萊恩在一個動物屠宰廠看到動物肢解與傳送帶傳送的過程后大受啟發,想到要將這種具有連貫性又有工作效率的方式引進福特汽車生產過程中。除此之外,福特汽車還進行了大量的技術和工藝革新,使得福特汽車成本大大降低。
除了進行技術革新外,福特還積極培育汽車市場。那時候的美國人習慣了馬匹和輕型馬車,連最簡單的方向盤操作和踩剎車都不會。于是福特汽車推銷員開始教用戶開車,越來越多的人學會了開車,福特汽車終于打開美國市場。開著福特T型車去探索世界成為每一個美國人觸手可及的夢想,福特汽車成功地將美國人民從馬車時代帶入了汽車時代。
福特T型車前后銷售了1500萬輛,這個紀錄直到60多年后才由甲殼蟲汽車打破。福特的低價優質模式后來在商業歷史上不斷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