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場景營銷引爆你的生意(《商業評論》精粹)
- 商業評論
- 1233字
- 2021-04-09 20:53:12
觀點概要
以賣烤鴨出名的京城百姓餐廳金百萬搞起了“全智能互聯網體驗餐廳”,還去寫字樓為白領做工作餐,人氣火爆。引爆點基于兩樣產品:事先預處理到位的“準成品”和一鍵操作、三分鐘即熟的智能鍋。這種模式突破了傳統中餐標準化以及空間和時間受限的困境。
如何快速復制?如何為擁有智能鍋的顧客及時配送準成品?金百萬基于會員數據分析,精準洞察到消費者的消費場景,它決定利用場景化的社區O2O,來連接線上線下的消費行為,為顧客實時提供能夠滿足其需求的產品或服務。
金百萬規劃了許多offline的場景:通過金百萬直營店或加盟店轉身“社區食堂”;通過百姓自家廚房和社區小商超,服務于在家吃飯的百姓;通過辦公室就餐區和辦公樓附近的餐廳或小商超,提供工作餐服務……
在布局社區方面,金百萬得天獨厚,因為它的店大多開在居民集中的區域,這為它做社區O2O打下了穩固的基礎,使得它比其他商家更容易抓住O2O的“最后一公里”。
“餐飲被稱為‘百業之王’,可這是個勤行累行,實在是太難了。” 鄧超說。做餐飲的人有句話:“生菜做成熟菜,五毛變成一塊。” 意思是廚師把原材料做熟了,加價賣給顧客,餐館掙個差價。可如果刨去高額稅賦、房租、原材料及人工等成本,這個“差價”就所剩無幾了,它可以讓商家生存,但很難讓商家賺取足夠的利潤來謀發展。做餐飲不易,做中餐餐飲難上加難。中國是個餐飲大國,但并不是餐飲強國,行業集中度非常低,有無數小餐館,卻至今也沒一家像麥當勞那樣一統天下的企業。在鄧超看來,是中餐餐飲傳統的經營模式和特征制約了行業發展。
首先,中餐傳統餐食難以標準化。不能標準化,就不能工業化,不能工業化,餐飲企業也就無法規模化經營。比如,同樣是魚香肉絲,不同餐館、不同門店、不同廚師做出來的味道都不一致。即便是同一家店同一位廚師在同一時間段,用相同食材和配料,先后炒兩盤魚香肉絲,味道也不會完全相同。因為中餐講究火候、入料時機,翻炒時間、力度、頻次,甚至廚師的情緒稍有不同,都會給口味帶來不一樣的變化,而這正是中餐口味的玄妙所在。目前,中餐餐飲業也有一些工業化解決方案,比如普通的中央廚房,它的確固化了某些工藝,但也破壞了原菜品的風味。因為解決不了口味口感問題,中餐標準化遲遲難以實現。
其次,中餐餐飲受限于時間和空間。中餐館一天中能夠創造價值的時間段只有中午和晚上兩個“飯點”,也就是說24小時中只有3小時能創造價值。在這3小時內,點菜、做菜、上菜、結賬要集中完成,這種銷售、制造、服務一體化的模式造成了資源使用不均衡,服務生、傳菜生、洗碗工、廚師忙得團團轉,很容易導致管理扭曲,顧客滿意度也面臨挑戰。而過了飯點,資源又都閑置下來,房租和人力成本卻要照常支付。
那么空間呢?因為中餐講究口味,人們都愛吃剛出鍋的帶著“鍋汽”的菜,因此堂食通常是中餐顧客不二的選擇。可是餐廳空間是固定的,餐位又有限,僅靠翻臺無法突破。
如何解決中餐標準化問題?如何突破時間和空間限制?如何充分利用資源,釋放產能?如何不提高價格又能多掙錢?鄧超整天都在琢磨這幾個問題。
- 十大全球CEO親授 企業高速成長的關鍵戰略(《哈佛商業評論》增刊)
- 有限理性的圖譜:邁向行為經濟學的心理學(諾貝爾經濟學獎演講集III)
- 2020中國未來獨角獸高峰論壇(《商界》2020年第12期)
- 現代經濟信息(2021年第8期·中旬刊)
- 基金2022年排頭兵“回歸價值”(《證券市場紅周刊》2023年01期)
- 平臺競爭法則(《哈佛商業評論》2016年第4期)
- 對話:高盛集團首席全球股票策路師(《證券市場紅周刊》2023年02期)
- 雪球專刊228期:阿里香港上市之路
- 證券市場周刊-紅周刊(2016年第30期)
- 騰訊、阿里進入定投好時期(《證券市場紅周刊》2022年32期)
- 數據解讀:北漂那么難,為什么還要在北京?
- 正確打開社區生意(《商界》2017年第5期)
- 開辟式創新(《哈佛商業評論》2019年第2期)
- 第一財經YiMagazine(2021年第2期)
- 哈佛商業評論·破解商業長期主義的密碼(全12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