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9章 姑蘇一敗云無色(2)

提到唐伯虎,自然就會讓人想起那個名段“唐伯虎點秋香”。早在明代,嘉興人項元汴的筆記《蕉窗雜錄》上,就載有唐伯虎與秋香的故事。稍晚一些,周玄暐在《涇林雜記》一書中記載的唐伯虎與秋香的故事則更為詳細,基本上形成了“三笑”的雛形。到了明朝末年,馮夢龍以《唐解元一笑姻緣》為題,又將其編進了流傳甚廣的《警世通言》中。明末還有孟舜卿寫的《花前一笑》,單人月寫的《花舫緣》等雜劇,這些雜劇通過舞臺演出的形式走進了千家萬戶。實際上,根據《茶余客話》和《耳談》等筆記記載,明代歷史上確實有件為一個婢女而賣身為奴的事,不過男主角是一個名叫陳立超的書生,是好事者將它附會到了唐伯虎的名下。另據史家考證,秋香是明朝成化年間的南京妓女,姓林名奴兒,她比唐伯虎大了十幾歲。而華太師則是無錫人,比唐伯虎要小27歲。所以,唐伯虎與“三笑”姻緣是沒有牽連的。

唐伯虎在《伯虎自贊》中如是寫道:“我問你是誰?你原來是我,我本不認你,你卻要認我。噫!我少不得你,你卻少得我。你我百年后,有你沒了我。”我們不妨把它看成民間唐伯虎與現實唐伯虎之間的靈與肉的對話。其實,民間傳說中的唐伯虎到底是不是他本人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我們可以通過這些傳說感受到普通勞動人民向往自由的精神,同時也可以捕捉到他們追求自由的靈魂。所以,能夠在漫長的中國文化史上尋到一位如此豐滿、鮮明的風流才子形象,即便是虛構多于真實,也仍然值得安慰——畢竟,歷史因他而變得格外鮮活、生動,不再寂寞。

蘇州在文人的筆下熠熠生輝,文人在蘇州的氛圍熏陶下茁壯成長。蘇州怎樣能得以保存古文明而不被現代文明瘋狂沖擊?文人們怎樣才能真切地觸摸到蘇州這一方水土的芬芳,而不致迷失?日子梭轉而去,對蹉跎歲月的慨嘆和對生命本真的敬畏,使一切浮華的、虛榮的東西都逐漸失去了原有的重量,取而代之的是對生命本源坦誠、透徹的領悟和追尋。

◎五湖范蠡載西施

千百年來,勾踐的首府會稽,一直被稱頌為“報仇雪恥之鄉”,那么蘇州呢,當然是亡國亡君之地。

——《白發蘇州》

西施是春秋時越國有名的美女,與王昭君、貂蟬、楊玉環并稱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其中又以西施居首。自古以來四大美女就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詞,享有“閉月羞花之貌,沉魚落雁之容”的佳話。這“閉月”,指的是貂蟬拜月的故事;“羞花”,說的是楊貴妃觀花時的故事;“落雁”,講的是昭君出塞的故事;而“沉魚”,就是西施浣紗時的故事。

西施,原名施夷光,天生麗質。有句俗語“情人眼里出西施”,意思就是說,戀人之間產生了好感,就會覺得對方像西施一樣美麗無比。就像古人詩中說的那樣:“草茅多奇士,蓬蓽有秀色,西施逐人眼,稱心斯為得。”

究竟西施有多美?標準的美人是怎樣的呢?《詩.衛風.碩人》對于美人有一段經典的描寫:“手如柔荑,膚若凝脂,領如蝤蠐,齒若瓠犀,螓首蛾眉。”手指像初生的茅草一樣纖細白嫩,皮膚如凝凍的脂肪一樣潔白柔滑,脖子像天牛的幼蟲一樣白嫩頎長,牙齒像瓠瓜的種子一樣潔白整齊,額頭寬廣光滑好似蟬的腦袋,眉毛修長如同蛾子的觸須。接下來還有兩句:“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儀態生動,神韻飛揚。

西施生于浙江諸暨苧蘿村,因苧蘿有東西二村,而她又恰居于西村,故名西施。家里靠她的父親賣柴、母親浣紗維持生計。西施常幫助母親在水邊浣紗,因此又稱“浣紗女”。相傳西施在溪邊浣紗時,水中的魚兒被她的美麗所吸引,看得發呆,都忘了游泳,以至沉入水底,故有“沉魚”一說。西施天生麗質,稟賦絕倫,相傳連皺眉撫胸的病態,都為鄰村女所效仿,故留有“東施效顰”的典故。

西施最讓人們記憶深刻的莫過于那場硝煙中成功的“美人計”。越王勾踐三年(公元前494年),吳王夫差擊敗越國,越王勾踐退守會稽山(今浙江省紹興南),被吳軍圍攻,被迫向吳國求和,勾踐入吳為質。釋歸后,勾踐針對“吳王淫而好色”的弱點,與范蠡設計策,“得諸暨羅山賣薪女西施、鄭旦”,準備送給吳王。越王寵愛的一個宮女認為:真正的美人一定要具備三個條件,一是美貌,二是善歌舞,三是體態。西施現在只具備了第一個條件,其他兩個條件還需要訓練。于是,他們花了三年時間,教西施歌舞和步履、禮儀等。西施發憤苦練,在悠揚的樂曲中,翩翩起舞,婀娜動人;接著又訓練禮節,西施終于從一位浣紗女變成了修養有素的宮女,一舉手,一投足,均顯示出女性的體態美,待人接物,十分得體。然后,又為西施制作華麗合體的宮裝,最后才進獻給吳王。吳王夫差大喜,在姑蘇建造春宵宮,筑大池,池中設青龍舟,日與西施為水戲,又為西施建造了進行歌舞表演和歡宴的館娃閣、靈館等,西施擅長跳一種“響屐舞”,夫差就專門為她筑建“響屐廊”,在數以百計的大缸上,鋪上木板,西施則穿著木屐起舞。她裙系小鈴,清脆的鈴聲和大缸的回響聲,“錚錚嗒嗒”地交織在一起,讓夫差如醉如癡。從此,夫差沉湎女色,不理朝政,終于走上了一條亡國喪身的不歸路。

吳亡后,相傳西施隨范蠡駕扁舟,泛五湖,不知所終。《越絕書》如此記載。唐代詩人杜牧在所作《杜秋娘詩》中有:“西子下姑蘇,一舸逐鴟夷。”這里的“鴟夷”指的便是范蠡。不過在《史記》這部具有權威性的史書里,卻沒有關于西施的只言片語,不過對范蠡倒是有詳盡的記載。那么范蠡又是何人呢?

其實,范蠡也是一個極具個人魅力的人物。無論從古代人的標準還是現代人的眼光去衡量,他都算是一個人中之龍。遺憾的是,他沒能像那些功勛卓著的歷史人物一樣占據史書的重要地位。范蠡,字少伯,楚國人,春秋末年政治家、軍事家、大商人,被后世尊稱為“商圣”、“陶朱公”。《越絕書》中記載的勾踐小城和山陰大城,就是在他的主持下建立的。他將城郭建設的得山水之利而無旱澇之憂,能攻易守而基業可據,完全對得起后人所稱之的“中國古代城市規劃史上的一個杰作”。

范蠡曾在越國被任命為主持軍事的將軍,在齊國又被人們推舉為主持政務的相國,后來歸隱海濱,又成為家財萬貫的巨富。因此,司馬遷贊他“三遷皆有榮名”。而他功成身退,攜西施泛于五湖,及忠言直勸文種:“越王為人長頸鳥啄,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寥寥數語,個人魅力彰顯無遺。

滅吳之后,范蠡被封為上將軍,他上書給勾踐說:我聽說主憂臣勞、主辱臣死。當年大王在會稽受辱,我之所以沒死,就是為了今天。現在是到了我為會稽之辱而死的時候了。勾踐對他說:我正要將越國的一部分分給你作為對你的酬謝,如果你不服從,我就殺了你。范蠡聽了這話知道是時候急流勇退了,他喟然嘆息說:我從計然那里學來的本領,已經讓越國變得富強了,現在應該用在我自己的身上了。于是在一個深夜,范蠡收拾好金銀細軟,帶著家人和手下,駕一葉扁舟泛于江湖,悄然而去。

已經離開是非之地的范蠡,想到了風雨同舟的同僚文種曾有知遇之恩,遂投書一封,勸說道:“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文種看到這封信后,便稱病不上朝。后來有人誣告文種,說他要造反,于是勾踐便賜劍一把,讓文種引頸自殺。勾踐賜死的命令也稱得上是經典,他對文種說:當年你一共向我獻了七條計策,我只用三條就滅掉了吳國,現在你那里還有四條,你去地下我先王那里試試那四條計策吧。文種聽了這話就自殺了。

范蠡輾轉來到齊國,改姓換名,親自帶著兒子們在海邊耕作,他們齊心合力,同治產業。因為經營有方,沒過多久,產業就多達數千萬錢。范蠡的美名也不脛而走,齊國上下一致稱贊范蠡。齊王于是下詔,要拜范蠡為相。然而一心歸隱的范蠡婉辭不受,他迅速將財產分給親戚朋友和鄉里鄰居,從小道離開了齊國,再次隱居埋名來到了陶,變易姓名為“陶朱公”。因為陶的地理位置很好,往來貿易頻繁,范蠡便做起了生意,沒過幾年,又置下了千金的產業。《史記》中載“累十九年三致金,財聚巨萬”。天下人都稱贊陶朱公是最會做生意的人,拜其為文財神。

范蠡憑借著自己出色的智慧成就了春秋晚期吳越爭霸的傳奇,而且他本人也因能夠適度掌握進退之間的步伐而得到善終。相比起來,文種的結局就顯得悲凄了些,后人這樣評論道:“文種善圖始,范蠡能慮終”,這樣一來,就更加顯示出了范蠡那迷人的智慧之光。

西施與范蠡究竟有何瓜葛,一直都無從考證。《史記》中《越王勾踐世家》與《貨殖列傳》中都提到了范蠡卻沒有西施的只言片語,就更不用說這二人之間的關系了。有關西施的結局眾說紛紜。有人說她被沉于大海,有人說她隨著范蠡歸隱西湖,當然還有更多其他的說法,西施的結局仍是有待探索的謎……即使是浪漫狂放的大詩人李白也不敢在詠西施時顯得過分浪漫,只關于她的外貌吟道:“玉面耶溪女,青蛾紅粉妝。一雙金齒屐,兩足白如霜。”

主站蜘蛛池模板: 嘉祥县| 钟山县| 南靖县| 湘阴县| 收藏| 古浪县| 台州市| 钦州市| 鄂伦春自治旗| 辉南县| 金川县| 綦江县| 武定县| 霍州市| 曲周县| 东辽县| 财经| 陕西省| 新化县| 封开县| 钦州市| 广昌县| 湖口县| 潜山县| 方正县| 五原县| 普安县| 玉环县| 察雅县| 宜黄县| 敦煌市| 九江县| 刚察县| 彭水| 越西县| 五大连池市| 长泰县| 喜德县| 泾川县| 汾西县| 绥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