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0章 十里洋場看浮沉(1)

◎上海的前世今生

近代以來,上海人一直是中國一個非常特殊的群落。上海的古跡沒有多少好看的,到上海旅行,領受最深的便是熙熙攘攘的上海人。他們有許多心照不宣的生活秩序和內心規范,形成了一整套心理文化方式,說得響亮一點,可以稱之為“上海文明”。一個外地人到上海,不管在公共汽車上,還是在街道間,很快就會被辨認出來,主要不是由于外貌和語言,而是這種上海文明。

——《上海人》

走進上海,情不自禁會被滿眼的霓虹刺傷眼睛。過去,上海曾是華麗的“十里洋場”,現在,它又是璀璨的“東方明珠”。上海的歷史,總是就近地引誘著你,使你不得不去盡可能地了解它。余秋雨先生在一次活動中說:“近年來上海的經濟發展全球矚目,但文化地位沒有提升,仍站在一個小角落里,格局小而趨于瑣碎。”在這里,他將上海同一些諸如紐約、巴黎這樣的國際文化中心乃至中國香港、中國臺北等城市作了比較,指出上海成為全球文化中心城市的條件、潛力俱在,可惜文化現狀卻不盡如人意。

為何今天的上海,文化地位與經濟地位不相稱?余秋雨先生指出上海文化近年來愈發陷入地域文化、信息文化的迷霧以及一種“求穩、怕惹麻煩”的心理迷霧中,不但距離文化中心尚遠,反而連自身的文化形象都變得愈發模糊。

曾經,“海派文化”是一面旗幟,代表了一個時代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然而,這座在短短百年內書寫了太多傳奇色彩的城市,還太年輕了,登上歷史舞臺才過百年的它,承載著太多無法擔負的厚重。易中天教授在《讀城記》中將上海定位為“灘”,說它是中西兩大文化浪潮沖擊而成的產物。其實,把上海說成是中西兩大文化浪潮沖擊而成的產物實際上是抬舉上海了,至今,歷史感的匱乏仍是上海人心中剜不去的一道傷疤。上海的城市發展史同西安、洛陽、南京、北京等歷代的大都市相角逐,顯然有些勢單力薄,只需上溯至1840年,便可粗略瀏覽上海的全貌。如果沒有海洋經濟的到來,上海也只不過是個偏安一隅的小城市。歷史上它歸屬松江府直轄,僅僅作為一個江海畔的邊陲小鎮。所以,西方文化對上海的影響比中國其他地方更深一些。上海作為歐美文化在中國最早的落腳點,當全國各地都還在“之乎者也”時,上海灘已經有了“洋火”、“洋貨”。在明朝中葉時,上海人還一度為自己有個“小蘇州”的稱呼而自豪,而現在,全國諸多城市爭著自詡“小上海”。

許多人都認為上海是一座商業味道極為濃厚、市場經濟非常發達的城市,卻似乎少了些文化底蘊的積淀。余秋雨先生認為,文化的特點就是不能從表層來看,文化都是潛伏在深處的。上海現在所出現的景象與它在災難的歲月里生存的潛伏密切相關,我們要尋找它潛伏了什么。

上海是有文化的,它既受到西方思維模式的影響,也接受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締造。尤其是在20世紀30年代,無論電影、文學、戲劇、藝術等方面,上海在全國都是獨領風騷的。很多接受傳統文化影響的人都在上海逗留,造成傳統國學與西方文化的大匯集:魯迅、巴金、張恨水、張愛玲、胡蝶、阮玲玉各種文化名人層出不窮。上海的出版業在民國時期可謂是首屈一指,直到20世紀中葉還是全國的出版中心。但是現在,更多的出版社都居于北京了。余秋雨先生說,“人們一談上海文化往往想到海派文化,這就講淺薄了”。現在上海人所癡迷的“海派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其實是一種懷舊文化。有一些上海人有著深深的戀舊情結,這既是對往昔輝煌的向往,也是對上海情趣的迷戀。

從上海的城市歷史來看,上海本地人主要是指浦東、寶山、南匯、嘉定、松江等地的原住民。“上海人”這個概念存在的時間也只有百年左右,所指的范圍包括原住民與上海開埠后從江蘇、浙江等地區遷入的移民,其中尤其以蘇北和寧波的移民人數最多。

改革開放后,各地的移民紛紛擁入上海,他們被稱為“新上海人”。另外,以市區和鄉土來說,上海人還可以分成兩類,一是市區上海人,也就是原來的城市戶口民眾,一是郊區上海人,主要是原來的農村戶口民眾。市區上海人是由之前的移民形成的。郊區上海人則是原本的上海人或松江府人。上海從江蘇省獨立為直轄市的時間并不算太長,而上海各郊區縣則是在1958年才從江蘇省劃歸到上海市的。在上海郊區,通常將上海市區稱為上海。

因為歷史和文化的原因,上海人的價值觀和中國傳統的價值觀完全不同。他們崇尚自由競爭,實力至上,對一切事物都用實用主義的思維方式加以考量。而且,對于生活品質的要求,上海人也普遍比一般中國人高出不少,這或許是因為上海是中西文化的交匯之處,海納百川地自然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地域文明,雖然異于傳統的中原文化,但也帶著江南文化的古典細膩。張愛玲曾這樣形容上海人:“上海人是傳統的中國人加上近代高壓生活的磨煉。新舊文化種種畸形產物的交流,結果也許是不甚健康的,但是這里有一種奇異的智慧。誰都說上海人壞,可是壞得有分寸。上海人會奉承,會趨炎附勢,會渾水里摸魚,然而,因為他們有處世藝術,他們演得不過火。”

上海人的習性、上海人的品質都凝聚在上海文化這個大的范圍之內,上海人城府很深,并且帶著一絲高傲和漠然。余秋雨先生關于上海人的人格結構及上海人的人格特點的論述,對于中國現代的文化禮儀走向,以及和諧社會的構建無疑有著很強的啟示作用。如果上海人可以將自己地區性格中的缺點改掉,而其他各地區人民也可以引以為戒的話,那么和諧社會的到來也就不遠了。上海人有一個特點和現代意義上的公民習慣十分接近,那就是不討論他人是非,不暴露自己隱私,使自己和他人都可以擁有一定的安全距離。關于這個習慣在學術領域中的養成,余秋雨先生說得非常明白:“在文化學術領域,深得上海心態的學者,大多是不愿意去與別人‘商榷’,或去迎戰別人的‘商榷’的。”

余秋雨先生在《古本江先生》中談道:“就一座城市而言,最好的文化建設是機制,是氣氛,是吐納關系,是超越空間的策劃能力和投資能力。”上海在對待外地人上似乎顯得有些小氣。在上海,“外地人”這個概念,顯然含有貶義,或者含有對其文化不以為然的意思,直接地表現了上海人的一種文化優越感。的確,上海人的優越感是顯而易見的。如果所有人全都一樣,彼此不分你我,那又何必要區分本地、外地?事實上,上海人確實通常是在表示鄙夷時才會用到“外地人”這個概念的。現在在上海大街上走的最多的人倒都是一些外地人,所謂“新上海人”,他們在上海占了巨大比例,余秋雨先生說“他們以后可能很成功”。

有關上海話的爭論一直炒得很熱。有人認為上海人就是以這個來和全國人民劃清界限的。全國各地都有自己的方言,四川話、河南話、陜西話,就連北京也有。上海人在一起時只說上海話,這和其他任何方言區的人見了老鄉都會說方言是一樣的習慣,方便親切,不值得詬病。當然,上海話也的確難懂、難學,這在客觀上確實將上海人和外地人清晰地區分開來,成就了一部分事實上的“排外”功能。

上海人通常講的上海話,是屬于流行于江南的吳語。上海話的歷史不過才七百多年,遠遠不及蘇州話和松江話的歷史,但是上海話是一種極富特色的方言。它有新舊交雜語言跨越度遠、南北融會語言寬容度高等特點。在20世紀30年代,上海話達到了它的黃金時期。上海的作家們將意譯或者音譯的很多英文單詞,用到自己的作品中去,通過當時上海非常發達的各種平面媒體進行傳播,然后又被普通話吸收。但是近二十年來,由于普通話的強勢與對普通話的過度依賴,上海話的造詞能力嚴重衰退。從20世紀80年代后期開始,上海各學校統一用普通話授課,在學校里,無論課內課外都不得使用上海話。政府在媒體傳播方面也幾乎取消了所有上海話的欄目。現在許多上海兒童已經不能全部使用上海話來和他人溝通了,甚至還出現了全然不會講的情形。

上海話的處境嚴峻,有可能會是中國主要方言中最早消失的一個。近年來,上海輿論界掀起一股“保衛上海話”的浪潮。如果上海話一直得不到應有的重視、保護和發展,相信不久以后,它就要成為歷史文化遺產,留在上海人的記憶中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莱西市| 德化县| 建德市| 探索| 大洼县| 石狮市| 永定县| 淅川县| 秭归县| 阜南县| 永春县| 嵊泗县| 固阳县| 南开区| 哈巴河县| 山阳县| 增城市| 瓦房店市| 海宁市| 罗定市| 金坛市| 丰顺县| 宝应县| 浪卡子县| 马山县| 沙河市| 遂宁市| 克山县| 美姑县| 迁西县| 顺昌县| 东莞市| 五指山市| 曲沃县| 宜昌市| 鸡西市| 广昌县| 贡觉县| 渭南市| 手机| 阿鲁科尔沁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