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超越計劃的渴望(1)
- 可不可以不加班
- (英)阿諾德·貝內(nèi)特
- 5056字
- 2016-12-13 11:37:28
即使渴望落空,感覺到渴望的痛苦依然是甜蜜的。
—泰戈爾
1. 快樂盛宴上的骷髏
“可是,”有人帶著目空一切的態(tài)度說,“一天24個小時的目標是什么?一天24小時都活著?這對我來說毫無困難可言。我在完成要做的事情之外,仍有時間去參加報紙上的有獎競猜。我清楚地知道一天有24個小時,在這有限的24個小時里使自己感到滿足,這簡直是易如反掌的一件事。”
親愛的朋友,我要對您表達我由衷的敬意。您正是我40年來一直渴望尋找的那種人。您能否把您的姓名和地址告知于我,如果您愿意教我怎么做,請對我說明我應該需要出一個什么樣的價錢。我是沒有資格再向您說教了,相反,您應當給我來講講道理。熱切地希望您能前來!我很確信,像您這樣的人肯定是存在的,而我未能與您謀面實在是我的莫大損失。但是,在您出現(xiàn)以前,我還是會懷著痛苦與我的伙伴們繼續(xù)這樣講下去:無數(shù)的靈魂都被碌碌無為的感覺所困擾,隨著時光的不斷流逝,他們依舊沒有將生活納入恰當有序的運轉(zhuǎn)軌道上來。
仔細分析這種感覺,我們可以把其中主要的部分歸結(jié)為一種不安、期待、向往和一腔抱負。它是接連不斷的痛苦的源頭,它就像在快樂盛宴上出現(xiàn)的骷髏,將我們的快樂打碎,然后再把我們推進痛苦的深淵。在劇院看戲的時候我們哈哈大笑,但在幕與幕之間切換的時候,這種感覺就會向我們伸出干枯的手指。為趕上末班車我們狂奔不已,而當我們久久地站在月臺上,身上的汗早就風干的時候,末班車還沒有來,這時它就拖著一身的枯骨在我們身邊不斷地問著同樣一個問題:“噢,你用你的青春做過些什么?你的歲月都到哪兒去了?”你可能會堅持說,這種不斷的向往、渴望本身就是生命的一部分,是不可分割的。對,的確是這樣的!
但是,凡事均有度。一個人去圣地麥加,他的意識就會告訴他應當去麥加。他動身起程了,可能是由旅行社幫忙,也可能是一個人獨行;他很可能永遠都無法到達麥加,可能在還沒到塞得港的時候就已經(jīng)被淹死了;也可能已經(jīng)在紅海岸邊無聲無息地腐爛了;他的愿望可能永遠都無法實現(xiàn),未完成的志向?qū)_他終生。但他受到的折磨和某些想要去麥加卻從未離開過布里克斯頓的人所受到的折磨絕不相同。
離開布里克斯頓確實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因為我們當中的絕大多數(shù)人都沒有離開過布里克斯頓。我們甚至沒有從拉德蓋特馬戲團打車,去旅行社詢問配有導游的旅行要多少錢。我們給自己的唯一借口就是一天只有24個小時。
如果我們再進一步分析一下這種令人迷茫不安的感覺,可能就會看到,這種不安其實來自于一種僵化的觀念—我們應當在忠誠地遵守道德準則承擔相應責任的同時,做一些額外的事情。受各種成文、不成文的行為準則所約束,我們有責任使我們自身和家庭都生活在健康舒適的環(huán)境中,償還債務、適當儲蓄、提高生活效率,從而生活得更成功、更幸福。要將這樣的目標化為現(xiàn)實絕對是一個艱巨的任務!這是一個極少有人能完成的任務!一個超出我們能力范圍的任務!然而,若我們偶爾能夠勝利完成任務,我們?nèi)圆粫M足,那個骷髏會無時無刻不困擾著我們。
即使我們明白,這項任務已經(jīng)超出了我們的能力范圍,繼續(xù)下去,根本無法順利完成。但我們?nèi)匀挥X得,雖然我們的能力已經(jīng)達到極限,但如果再讓自己做更多事情,那么我們的不滿足感就可能會相對少一些。
這不僅是一種感覺,也是一種事實。對那些在發(fā)展過程中不斷自我超越的人來說,在日常計劃之外取得更多的成就是他們共同的渴望。
除非付出努力來滿足內(nèi)心的這種渴望,否則,付出努力滿足它之前,焦灼不安的感覺每時每刻都會來擾亂你內(nèi)心的平靜。這種的渴望有很多的名稱,在此就不一一列出。可以說它是人類共有的求知欲,這種渴望如此強烈,以致人們將整個生命都用于系統(tǒng)地學習知識;受此驅(qū)使,人們不斷地超越自己的計劃來吸收更多的知識。甚至連赫伯特斯賓塞—我印象中歷史上最偉大的思想家,都在求知欲的推動下,從未停止過對知識的求索。
我猜想,在有意識地生活著的大部分人心中,也就是在那些對智慧抱有好奇心的人心中,超越正常計劃的抱負已經(jīng)在文學領域初見端倪。他們愿意參與閱讀課程。的確,他們正變得越來越有文學修養(yǎng)。但我需要指出的是,文學絕不能涵蓋全部的知識領域,困擾人們的那種不斷要求自我完善的渴求,那種不斷用知識豐富自我的渴求也完全可以用文學之外的其他方式來滿足。
2. 實現(xiàn)目標的四要素
不管任何時代,內(nèi)心的渴望驅(qū)使著人們?nèi)ふ覍崿F(xiàn)目標的方法。然而,“實現(xiàn)”,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含義。本書中的“實現(xiàn)”指的是借助四要素獲得工作中成功的能力。這四要素包括做事有條理、更好地管理時間、提高效率和提高有效性。
做一個有條理的人
“做一個有條理的人”這句話鼓舞了一些人,同時也引起了另一些人的憂慮。職業(yè)人士大概可以分為以下兩種:
1.做事有條理,有能力將事情處理得有條不紊。
2.做事缺乏條理性,即使有條理性,旁人也無法看出來。
做事有沒有條理性與道德水平無關,認識到這一點是十分重要的。如果你長期以來做事都缺乏條理,你仍然是一個好人,當然,除非你忘記給你的貓喂食,那樣你就會被認為是惡人。歷史上一些最偉大的天才往往也缺乏條理性。做事有條理本身并不能保證你的成功。
然而,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那些能夠輕松地完成工作的人通常具有良好的組織能力。設想一下,一場缺乏協(xié)調(diào)的競選活動,一項沒有明確進度安排的工程,或者是一家入院手續(xù)雜亂無章的醫(yī)院,結(jié)果會是怎樣?候選人會輸,工程會超預算,至于醫(yī)院—最好別去那兒。
對個人來說,做事缺乏條理會讓一個人浪費時間、金錢、甚至失去同事的尊重(否則這些人很樂意提供幫助)。如果這一直以來是你的一個缺點,那么我在這兒提出的建議將會為你的事業(yè)帶來很大的幫助。
組織能力是基礎
如果油箱里只有幾加侖的汽油,你就不可能指望能開著車行駛300英里。同樣,如果在通往事業(yè)成功的四要素中有一項是你的弱項,你的職業(yè)能力就會受到限制。現(xiàn)在,我們來說說其中之一的組織能力。
通常,組織能力并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后天逐漸培養(yǎng)而成的。當你試圖使自己變得有組織能力,是不是很快就放棄,覺得沒有希望了?要想獲得并保持這種能力,關鍵在于付出努力。努力時間的長短取決于你的工作有多久處于無條理狀態(tài)。對大多數(shù)職業(yè)人士來說,相當于3個周末的時間應該夠多了。
愛整潔和做事有條理并不是一回事。只要你知道東西放在哪,并能輕易拿到,就不需要把所有的東西都擺放得整整齊齊。為什么有些人不愿意把自己變得有條理性呢?出于某種原因,他們以一種恐懼的眼神看待條理性。就像一些土著認為照片會抓走他們的靈魂一樣,這些人認為變得有條理會剝奪他們本質(zhì)的一些東西,于是很緊張。
盡管你知道該清理房間了,仍然會有許多阻礙你的陷阱。以下就是常見的幾種:
1.“我本來是打算……”如果這是你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那么你最好把如何使自己變得有條理性作為你一生中的頭等大事。
2.“我組織能力一向很差。”好的,沒關系!可以原諒。組織能力強和組織能力差的人的區(qū)別在于,組織能力強的人明白培養(yǎng)這一能力需要付出努力,而差的人則相信“不知道什么原因,事情變得亂七八糟,失去了控制”。
3.“我不知道該如何開始。”那么,請接著讀下去。
4.“我還有許多其他要忙的事情。”當然,你很忙,你直到退休前都會很忙。一旦你變得有條理性,那些你要忙的“其他事情”會更直接地幫助你完成你想要完成的事。
5.“整理太花時間了。”最初,它會花大約三個周末的時間。再想想你那些因為雜亂無章而浪費的時間吧。
6.“我不覺得這有任何意義。”你工作中的許多方面都已經(jīng)整理好了,現(xiàn)在,你只是需要多走幾步,提高你獲得成功的能力。
7.“我感到緊張,我覺得沒有起到多大的作用。”扔掉沒用的文件和廢紙、創(chuàng)造更多的空間,這本身就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不要認為養(yǎng)成做事有條理的習慣是浪費時間
有時,你覺得為了使自己變得有條理性而花的時間和精力是一種浪費。畢竟,如果自己已經(jīng)落后,而又有許多事情等著去完成,聰明的辦法不是應該一頭鉆進去處理那些事嗎?其實并非如此。在很多情況下,你需要減速才能加速。
緩一緩,給自己一個整理思緒的機會,想出一個更連貫的計劃,深呼吸、喝杯茶,重新開始。
管理好你的時間
在工作中更好地管理你的時間是取得成功的四要素中的第二個要素。在拿起這本書之前,你曾經(jīng)讀過很多關于時間管理的書。管理時間最大的訣竅就是加快速度,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首先,你需要放慢速度,想一想如何前進。
積秒成年
你有沒有考慮過,你的一生到底有多少時間?而在每件事情上你又花了多少時間?
假設,你22歲大學畢業(yè),一生中工作48年,也就是到70歲。在這48年的職業(yè)生涯中,我們通常不重視,也不會認識到“積秒成年”的道理,因此,我們不怎么珍惜時間。不知你有沒有這樣想過:一天只花30分鐘做一件事,48年累積起來就是1年!
如果你讀垃圾郵件,平均每天花30分鐘,那么在48年的工作時間中,你讀垃圾郵件的時間一共有1年。這是多大的浪費!
瑣碎小事會榨干你的工作時間。把時間浪費在細枝末節(jié)上,累積影響是驚人的:你前幾年被白白消耗掉的這段時間上帝是不會再還給你了。
你知道有哪些事你應該停下來,不再繼續(xù)浪費你寶貴的時間嗎?下面有一些建議:
閱讀垃圾郵件
允許那些沒有重要事情的到訪者的打擾
處理已經(jīng)轉(zhuǎn)交他人或外包出去的任務
不會說“不”
浪費時間的罪魁禍首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對辦公室職員來說,浪費時間的罪魁禍首一直是這么幾個:缺少方向、目標不穩(wěn)定、計劃不周詳導致的危機管理等。而現(xiàn)在,同樣讓他們傷腦筋的還有電話、手機、尋呼機所帶來的不斷侵擾。有個人曾經(jīng)這樣向我訴苦:“我已經(jīng)說不清有多少次談話過程中,對方的手機一直‘嘟嘟’響,顯示有新郵件,他就馬上停下來回郵件。”
有些人不懂怎么說“不”,有些人則在處理重要工作上缺乏鍛煉。當然,桌子、抽屜亂糟糟、書和文件堆成山、東西亂放找不到,都是做事缺乏條理的表現(xiàn)。
有些人不懂該怎么分派任務給別人,任何事情都想親力親為。能者多勞固然是件好事,但事事都攬上身則是愚蠢的行為。它帶來的是更多錯誤、挫折和資源的不當分配。不過,幸運的是,在這本書里你可以找到科學管理時間的辦法。
效率和有效性的區(qū)別
現(xiàn)在,我們來看看實現(xiàn)成功的另外兩個因素:提高效率和實現(xiàn)有效性。首先,我們需要區(qū)別這兩個概念。
人們常常誤解效率和有效性這兩個概念,認為它們是同義詞,可以隨意替換使用。事實上,它們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打個比方,你經(jīng)營一家自動化洗車行,任何一天,你都希望送來洗的車越多越好(效率),同時,每輛車都需要洗得干干凈凈(有效性)。
如果徹底洗好一輛車需要花費很長的時間,一天只能洗很少的幾輛,這對你的生意不是件好事(效率低)。同樣,即使你們洗車行的洗車速度全市第一,但每輛車都洗不干凈,這也不利于公司的長期發(fā)展(無效)。因此,效率和有效性緊密相關。
提高效率
效率用來衡量生產(chǎn)率,即你能多快完成一件工作。
下面是有助于提高效率的一些小竅門:
養(yǎng)成一套早晨能快速出門的好習慣。
前一天晚上準備好第二天要穿的衣服、工作資料和公文包。
在中午以前回復前一天晚上的電話留言、傳真和電子郵件。
電話交流時,專業(yè)而簡潔。
回復郵件要清楚、簡潔,爭取一次成功。
縮短休息時間,但要休息好。同事順便拜訪時,不要停下手頭的工作。直到工作完成后再休息。
利用空余時間完成比較簡單、輕松的工作。
買個快餐,坐在辦公桌前吃。但有時也需要出去透透氣。
做事有始有終,一開始就要計劃好,不要走回頭路。
把不急于完成的工作往后挪一挪。比如,不要一有項目就立刻著手干,把不重要的一些往后推,但是要保證留下足夠的時間。
每天整理、更新文件,并養(yǎng)成習慣。把與手頭上項目無關的文件、紙條扔掉。
收集、整理會議記錄,準時主持、參加會議。
盡量遵守每天的日程安排。
完成一件工作后,及時清理文件或資料,不要任它們堆積。
喝下午茶,或有意識地在午餐前處理好傷腦筋的任務,這樣下午不至于筋疲力盡。
在一天工作結(jié)束前,完成盡可能多的任務。
下班回家前去健身,以免回家后懶得動。
必須保證有效性
在追求成功的過程中,許多職員都能快速完成一項又一項工作,表現(xiàn)出極高的效率。然而,更關鍵的問題在于他們手頭上的工作到底有沒有做的價值,他們著手進行的工作值得花費時間和心血嗎?
每天,你必須認識到這一點:不管做什么事,效率固然重要,但有效性更重要。不幸的是,現(xiàn)在的工作環(huán)境向員工傳達的信息是:動作快、干活多比結(jié)果更重要。于是他們像無頭蒼蠅般忙得團團轉(zhuǎn)。
那些能夠出色完成工作,尤其是有志于當領導的職員,知道如何把握效率和有效性之間的細微差別。他們明白,開發(fā)出一個新軟件,把它推向市場是一回事,而讓它在市場上有效暢銷又是另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