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5章 小學(16)

《詩?民勞》:“戎雖小子”,《箋》云:“戎猶汝也。”今江浙濱海之人,尚謂“汝”為“戎”。古人稱人之詞,曰乃、爾、戎、若,皆一聲之轉。仍,今在日紐,古人讀仍與乃通。《爾雅》“仍孫”,《漢書?惠帝紀》“內外公孫耳孫”。師古曰:“仍、耳聲相近,蓋一號也。”“仍”從“乃”得聲,則仍、耳古皆在泥紐矣。由是言之,知、徹、澄古歸入端、透、定,非、敷、奉、微古讀如幫、滂、并、明,娘、日并歸泥,是三十六紐減去其九,僅存二十有七耳。

陳蘭甫據《廣韻》切語上字,以為喻、照、穿、床、審五紐俱應分而為二。因加于、莊、初、神、山五紐,而明、微則不別,合成四十紐。但齒音加四而唇吻不能盡宣。喻分為于,同為撮口,紐音亦無大殊。陳說似未當也。然如江慎修視若神圣,以為不可增減,亦嫌未諦。如收聲之紐多濁音,無清音,泥、娘、來、日皆是。然“黏”本讀泥紐,今讀娘紐而入清音,則多一紐矣。來紐濁音,今有“拎”字,則為來紐清音,則又多一紐。聲音之道,本由簡而繁,古人止能發濁音,而今人能發清音,則聲紐自有可增者在。

清濁之分,本不甚難。堅清乾濁,見清健濁,潔清竭濁,檢清儉濁。今人習言之陰、陽平,即平聲之清濁也。上、去、入亦皆可分清濁,唯黃河流域只能分平聲清濁,上、去、入多發濁音,故有陰陽上去入之說,大約起于金元之間。南方上、去、入亦能各分清濁。上聲較難,唯浙西人能分別較然。故言音韻者,常有五聲七聲之辨。

茲重定聲紐清濁發送收列表于下:

影 清 發聲     曉 清 送氣

匣 濁 送氣     喻 濁 收聲

見 清 發聲     溪 清 送氣

群 濁 送氣     疑 濁 收聲

端 清 發聲     透 清 送氣

定 濁 送氣     泥 濁 收聲

來 濁 收聲之余   知 清 發聲

徹 清 送氣     澄 濁 送氣

娘 濁 收聲     日 濁 收聲之余

照 清 發聲     穿 清 送氣

床 濁 送氣     審 清 發聲

禪 濁 送氣     精 清 發聲

清 清 送氣     從 濁 送氣

心 清 發聲     邪 濁 送氣

幫 清 發聲     滂 清 送氣

并 濁 送氣     明 濁 收聲

非 清 發聲     敷 清 送氣

奉 濁 送氣     微 濁 收聲

音呼分等,有開合之分,《切韻指掌圖》首列為圖。圖為宋人所作,世稱司馬溫公所撰,似未必是。開合之音,各有洪細。開口洪音為開口,細音為齊齒。合口洪音為合口,細音為撮口。可舉例以明之,如見紐“見”為齊齒,“乾”為開口,“觀”為合口,“卷”為撮口。音呼應以四等為則,今之講等韻者,每謂開合各有四等。此則虛列等位,唇吻所不能宣,吾人所未敢深信也。

古人分韻,初無一定規則。有合撮為一類,開、齊為一類者,有開齊合撮同歸一類者,亦有開、齊分為兩類者。此在《廣韻》中可細自求之。古韻“歌”與“羈”、“姑”與“居”同部,今韻歌、支、模、魚各為一韻。論古韻,昔人意見各有不同,段懋堂以為“真”與“諄”、“侯”與“幽”均宜異部,戴東原則以為可不分。實則分之固善,合之亦無不可。侯、幽二韻,《詩經》本不同用,真、諄之應分合,一時亦難論定。蓋以開齊合撮分韻,古人亦未斛若畫一也。

主站蜘蛛池模板: 介休市| 抚州市| 大埔区| 河源市| 新营市| 故城县| 石楼县| 原平市| 五原县| 微博| 观塘区| 繁峙县| 甘泉县| 永兴县| 巨鹿县| 巧家县| 依兰县| 同德县| 武城县| 莎车县| 元阳县| 晋江市| 酒泉市| 晋宁县| 邢台市| 南川市| 淮滨县| 化州市| 台中县| 霍山县| 山丹县| 崇礼县| 磐安县| 余干县| 福贡县| 蒲江县| 正定县| 太原市| 东乌珠穆沁旗| 广州市| 玉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