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8章 小學(9)

  • 國學十八篇
  • 章太炎
  • 1205字
  • 2013-09-07 17:25:09

造字之始于倉頡,一見于《世本》,再見于《荀子》,三見于《韓非子》,而《說文序》推至伏羲畫卦者,蓋初文之作,不無與卦畫有關(guān),如??即坎卦是已。若漢人書坤作巛(巛)雪,《經(jīng)典釋文》亦然;宋人妄說坤為六斷,實則坤與川古音相近,巛??相衍,義或近是。

《爾雅?釋水》:“水中可居者曰州。”大地摶摶,水繞其旁,胥謂之州。故鄒衍有大九州之說。釋典有海中可居者四大洲之言。州(州)者巛之重也。氣字作 ,與??卦近似。天本積氣,義亦相合。此三卦與初文皆有關(guān)系。言造字而推至畫卦,義蓋在是。

《序》又言:“見鳥獸蹄迒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初造書契。”此義漢儒未有所闡。案《抱樸子》:“八卦象鷹隼之翮。”其言當有所受。《易?系言》:“古者庖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所謂“鳥獸之文”者,鷹隼之翮,當居其一。鷹翮左右各三。象其全,則為?,去其身,則為?,此推至八卦之又一說也。

造字之后,經(jīng)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體,則文以浸多,字乃漸備。初文局于象形、指事,不給于用。《堯典》一篇,即非初文所可寫定。自倉頡至史籀作大篆時,歷年二千。其間字體,必甚復(fù)雜。史籀所以作大籀者,欲收整齊畫一之功也。故為之厘訂結(jié)體,增益點畫,以期不致淆亂。今觀籀文,筆畫繁重,結(jié)體方正:本作“山”旁者,重之而作“屾”旁;本作“”旁者,重之而作“”旁。較鐘鼎所作踦斜不整者,為有別矣。此史籀之苦心也。惜書成未盡頒行,即遇犬戎之禍。王畿之外,未收推行之效。故漢代發(fā)見之孔子壁中經(jīng),仍為古文。

魏初邯鄲淳亦以相傳之古文書《三體石經(jīng)》(北宋蘇望得《三體石經(jīng)》,刻之于洛陽,見洪氏《隸續(xù)》,民十一,洛陽出土《石經(jīng)》,存二千余字)。至周代所遺之鐘鼎,無論屬于西周或?qū)儆跂|周,亦大抵古文多而籀文少。此因周宣初元至幽王十一年,相去僅五十余年。史籀成書,僅行關(guān)中,未曾推行關(guān)外故也。

秦兼天下,李斯奏同文字,罷其不與秦文合者,作《倉頡》等三篇。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后世謂之小篆。今觀《說文》所錄重文,古文有三百余字,而籀文不及二百。此因小篆本合籀文。籀文繁重,李斯略為改省。大篆、小篆,猶世言大寫、小寫矣。

秦時發(fā)卒興戍,官獄繁多。程邈作隸,以趣約易。施用日廣,于是古文幾絕。秦隸今不可見,顧藹吉《隸辨》言秦隸之遺于今者,若秦量、秦權(quán)、秦詔版等,文雖無多,尚可見其大意,大概比篆書略加省改,而筆意仍為篆書。即西漢之吉金石刻,雖為隸體,亦多用篆筆書寫,與后世之挑剔作勢者不同。

東漢時,相傳有王次仲者,造作八分,于是隸法漸變,即今日所稱之漢隸也。今所見之漢碑,多起于東漢中葉以后。東漢初年之《三公山碑》,尚帶篆意;《石門頌》亦然;《裴岑紀功碑》雖隸而仍兼篆筆,蓋為秦隸之遺。桓、靈時之碑刻,多作八分,蔡邕之《熹平石經(jīng)》亦八分也。八分與隸書之別,在一有挑剔,一無挑剔,譬之顏、歐作楷,筆勢稍異耳。《說文序》又言“漢興有草書”。衛(wèi)恒言“草書不知作者姓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武乡县| 德阳市| 塔城市| 金沙县| 开江县| 广水市| 安阳市| 白山市| 乌苏市| 汉川市| 辽阳县| 石景山区| 石阡县| 凤台县| 乌鲁木齐市| 奎屯市| 淄博市| 吉木萨尔县| 民权县| 静安区| 永年县| 太康县| 巧家县| 石林| 抚松县| 休宁县| 西乌| 浦城县| 浪卡子县| 饶平县| 阿尔山市| 溧阳市| 岳西县| 西平县| 隆安县| 德惠市| 鄄城县| 涟源市| 遵义县| 郁南县| 台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