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末代王朝與近代中國:清末·中華民國
- (日)菊池秀明
- 2366字
- 2019-01-05 09:38:08
“邊境危機”與中法戰爭
清朝統治的衰退與伊犁事件
1875年1月,十八歲的同治帝死后無人繼位,三歲的光緒帝登基。同治帝是西太后之子,光緒帝乃西太后的胞妹與咸豐帝的胞弟奕譞之子,兩人為堂兄弟的關系。強烈推舉他即位的是西太后。西太后一直與東太后實施垂簾聽政,1881年東太后死后西太后便獨攬大權。
這種同輩之間繼承帝位的現象在清朝史無前例,象征皇權已經走向衰落。同治帝和皇后之死,多少都留有西太后的陰影,而東太后也是被西太后投毒猝死的傳聞也不絕于耳。這一時期發生的事件又進一步顯示了王朝統治力量的削弱,即邊境領土的喪失和朝貢體制的動搖。

17 云南回族起義領袖杜文秀之印
今天的中國是由五十六個民族組成的多民族國家,自古以來邊境就居住著許多語言、習慣和宗教都各不相同的少數民族。中國歷代王朝都把少數民族首領任命為土司,即少數民族官吏,來實施世襲的間接統治。清朝更是把西北民族任命為游牧民族之長,1755年平定了準噶爾部后設置理藩院進行統治。擁有歷史上最大領土的清朝,依靠這種靈活的制度來維持其統治。
然而,進入19世紀后,清朝的邊境統治遇到了問題。由于內地人口增加,大量的漢族移民轉移到邊境,他們或是欺騙少數民族、或是搶奪他們的耕地,民族間的糾紛頻發不斷。土司也因為貧困或內部紛爭走向沒落,統治能力衰退,出現了權力上的真空。陷入財政困境的清朝也開始厭惡這些頻發的民族糾紛,失去了統治這些邊境的熱情。
太平天國全盛期的1856年,云南發生回族人民起義。云南的回族先民從元代開始移居成為少數民族,與漢族移民之間不斷發生經濟、宗教上的紛爭。他們為反抗漢族的粗暴,推舉曾經長期入獄的杜文秀(保山縣人)為首領在大理地區建立了獨立政權。1862年,陜西、甘肅等地也出現了回民的起義,并波及新疆。
對這些中國邊境的回民起義,有兩股勢力做出了敏感反應。一是浩罕汗國的武將阿古柏,他受到英國等國的支持入侵新疆,以喀什為中心統治了天山南路。還有一股勢力是沙俄。沙俄憑借第二次鴉片戰爭時簽訂的兩部條約開始踏入遠東。沙俄還在中亞加大了對土耳其系各國的壓力,把浩罕等三個汗國置于統治之下。
阿古柏的勢力延伸到天山北路后,1871年沙俄突然出兵伊犁,聲明在中國恢復該地區秩序前將維持軍事占領。清朝任命對西北防衛密切關注的洋務派官僚左宗棠為陜甘總督,平定了陜西、甘肅的叛亂。1877年,阿古柏死去,左宗棠成功地收復了除伊犁外的新疆地區。
清朝自1879年開始與沙俄交涉歸還伊犁事宜。然而,作為全權大使的滿洲貴族崇厚完全未能理解左宗棠的良苦用心,簽訂了向沙俄做出很大讓步的《里瓦幾亞條約》,承認大片領土的割讓。清朝政府得知條約內容后勃然大怒,拒絕批準條約,崇厚被捕入獄。隨后曾國藩之子、駐英公使曾紀澤進行交涉,1881年簽訂了《彼得堡條約》。雖然沙俄最終歸還了伊犁地區,清朝也向沙俄支付了巨額賠款,承認向沙俄開放新疆國土。
緬甸和越南的局勢
同一時期的西南邊境,兩次鴉片戰爭的主角英法兩國伺機行動。英國出臺了分析中國市場特點的《米歇爾報告》,認為中國貿易的利潤無法滿足其軍事行動,于是他們將重點轉向了無需成本的外交壓力。
當時,英國關心的是緬甸,派出大規模的探險隊開拓連接緬甸和云南的通商路徑。1875年英國人翻譯馬嘉理被殺,英國企圖利用該事件擴大其在中國的權益。1876年,英國與李鴻章之間簽訂了《中英煙臺條約》(又稱《芝罘條約》),中國承認云南和緬甸的邊境貿易、增設口岸等。
而法國也在擴大對越南阮氏王朝的影響力。1858年,法國借口保護天主教徒出兵占領了越南南部和柬埔寨直至1867年。1873年,法國一度占領了北部的河內,翌年簽訂了第二次西貢條約,逼迫阮氏政府事實上承認了法國的保護權。
緬甸與越南,和后面將要敘述的朝鮮、琉球一樣,同處于以中國為核心的朝貢體制下。尤其是越南皇帝,從形式上與中國皇帝屬于主從關系,清朝想要維持中華世界的秩序,就無法旁觀這一局勢。因此,當法國向中國轉達已簽訂條約一事后,1881年曾紀澤提出清朝對越南的宗主權而表示抗議。
此時,劉永福率領的黑旗軍在中越邊境的保勝(今越南老街)一帶活動。劉永福是廣東欽州人,太平天國時期曾是廣西起義的天地會軍隊首領。1865年他在越南率領移居邊境的漢族開荒,并發展為控制兩國通商要道的紅河流域的地方勢力。

18 劉永福
1882年,法國再次占領河內,黑旗軍與越南軍一道反抗,1883年5月在城砦擊斃海軍上尉安鄴。阮氏皇帝不堪法軍的追擊,向清朝求援,廣西少數民族出身的云貴總督岑毓英向越南境內派遣了12000名兵力。清朝開始對越南進行軍事干預。
1883年12月,清軍和黑旗軍被法軍擊敗,隨后喪失了戰略要地北寧。清朝中央的奕由此下臺,加上當時李鴻章更重視中日焦點所在的朝鮮問題的解決上,因此最后在越南問題上做出讓步,1884年5月在天津簽訂了停戰協議。失去中國援助的阮氏政府也簽訂了第二次《順化條約》,正式承認法國成為其唯一的保護國。
中法戰爭和邊境經營的僵局
然而,1884年6月清軍和法軍在國境的諒山再次發生沖突,中法戰爭爆發。8月,法艦隊在福州馬尾港擊潰中國的南洋艦隊,毀壞了左宗棠創辦的船政局工廠。10月,法艦隊進攻臺灣并進行海上封鎖,1885年3月,占領了澎湖島。清朝雖一度宣戰,但是連續戰敗使西太后失去信心,于是請求原上海總稅務司赫德作為中介進行調停。
清朝中央希望盡快平息事態,而邊境戰況的推移卻事與愿違。1885年2月,法軍占領廣西的鎮南關后,廣東欽州出身的原天地會會員、因鎮壓太平天國而出名的老將馮子材,于3月擊敗法軍奪回了諒山。法軍統帥尼格里身受重傷的消息傳到法國國內,反戰輿論高漲,導致茹費理內閣垮臺。
然而,清朝未能敏感地對戰況的變化做出反應,修改先前簽署的停戰協議中的不利內容。1885年6月,李鴻章簽訂天津條約,清朝正式承認將越南置于保護國下的《順化條約》,即放棄對越南的宗主國地位。雖然左宗棠、劉永福和馮子材取得了個別戰果,清朝卻無力與歐洲列強進行頑強的交涉來阻止邊境領土的喪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