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圍繞琉球與朝鮮李朝的日清關系

近代初期的日清關系與臺灣出兵

清朝對邊境的管理陷入困境以及喪失領土的歷史中,最后出現的是圍繞琉球和朝鮮半島問題上與日本的對立。江戶時代的日本長崎開始和清朝通商,卻并未建立朝貢關系。明治維新后,日本試圖把以對馬藩為中介的與朝鮮李朝的關系,轉變為與朝鮮直接的外交關系。首先與朝鮮的宗主國中國簽訂平等條約,便能處于比其屬國李朝更優越的地位。

當時,鑒于明代的倭寇和豐臣秀吉出兵朝鮮等負面印象,清朝政府對日本提高了警惕。然而,李鴻章等同意了總理衙門提出的意見,與其拒絕談判使日本加入歐洲列強的行列,不如簽訂條約將其拉攏。中方擬定條約草案開始交涉,1871年9月雙方簽訂了《中日修好條規》。

19 中法戰爭與黑旗軍(根據張海鵬《中國近代史稿地圖集》繪制,地圖出版社)

該條約是日清兩國進入近代后首次在對等的立場上簽訂的條約,規定互相承認外交使節在對方國家的常駐和領事裁判權。條文中還規定,“兩國領土均以禮相處,互不侵犯,以求永久安全”,清朝以為通過這項兩國互不侵犯領土的規定,便可以打消日本的野心。

琉球王國通過與中國的朝貢貿易而繁榮,1609年之后歸于薩摩藩的統治下,處于屬于中國和薩摩藩雙方的“兩屬”關系。明治政府也考慮把琉球從朝貢體系中分離,置于日本的主權之下。廢藩置縣后的1872年,日本設置琉球藩,任命琉球國王尚泰并列位華族。日本還剝奪了琉球王國的外交權,派駐外務省官員進駐琉球。

1871年,恰巧發生了宮古島納貢船漂至臺灣,五十四名島民被牡丹社“生蕃”殺害的事件。“生蕃”是指不接受王朝政府統治的少數民族,日本統治時期在臺灣被稱作高砂族(現為高山族)。日本政府認為這是解除琉球“兩屬”狀態的機會,1873年為批準《中日修好條規》而訪問北京的副島種臣,就該琉球民遇難事件試探清朝方面的想法。

此時的總理衙門回答道,被殺害的是中國屬國的琉球民眾,而非日本人,而且臺灣的“生蕃”乃清朝政教不及的“化外”之地,因此對該地發生的事情不承擔責任。日本看出了清朝對邊境經營持消極態度,借口臺灣是清朝統治不及的“無主之地”,為了本國國民的琉球島民,自行討伐“生蕃”。并在1874年5月不顧英國公使巴夏禮等的反對,派遣陸軍中將西鄉從道(西鄉隆盛之弟)率領3600名士兵遠征臺灣。

這次的臺灣出兵是近代日本首次向海外派兵,雖殺死了牡丹社大頭目父子二人,卻由于醫療體制的不完備,500多名將兵死于瘧疾等疾病。清朝雖強烈抗議日本的行為違反了規定互不侵犯領土的《中日修好條規》,但由于海軍力量有限而未能開戰。結果,10月在北京的英國公使威妥瑪的調停下,清國承認日本的出兵為“義舉”,并賠償50萬兩白銀,兩國達成和解。

當時的和解書條文中有“臺灣生蕃曾對日本國臣民妄加殺害”一文。“日本國臣民”也理解為1873年漂流到臺灣受害的岡山縣居民,至少日本政府解釋為是指該事件起因的琉球人,清朝承認琉球歸屬日本。

1875年,日本政府強迫琉球藩停止對中國的朝貢,下令廢除設置在福州的琉球館,使用“明治”年號。1877年,受到日本兼并脅迫的琉球向清朝派出使節請求救援,首屆駐日公使何如璋也向日本政府提出抗議。然而,1879年,日本廢除琉球藩設置沖繩縣,舊藩主尚泰搬到東京。兼并琉球使清朝失去屬國,以中國為核心的朝貢體制發生了巨大的動搖。

清朝邊境統治的重考與日朝修好條規

1872年發生在橫濱的秘魯船只瑪利亞·路斯號事件,日本政府保護受虐的中國勞工,近代初期中國人對日本并不反感。臺灣出兵后對日警戒論高漲,直到1875年,洋務派官僚中一直展開著被稱作“海防、塞防論”的圍繞邊境防衛的爭論。

論戰中,“海防”派的李鴻章認為,鴉片戰爭兩次發生在東南沿海地區,海防力量的虛弱才是未能阻止日本出兵的原因。并主張停止為收復伊犁而在新疆展開的軍事作戰,將該預算投入到強化海防上。對此,“塞防”派的左宗棠出于沙俄與中國的邊境線很長,其南下政策才是中國的威脅這一觀點,反駁道,英國等海路上的外國勢力只是謀求通商利益,陸路上的外國勢力才具有領土上的野心,西北地區的防衛更為緊迫。

這場海防、塞防論體現了清朝之前僅有雖靈活卻模糊的邊境概念,它一面接受近代國境和排他性的領土統治這一概念,一面開始摸索中國如何保衛邊境。最后,清朝考慮到雙方的面子,確定了強化海防同時保留新疆的方針。1884年、1885年分別設置了新疆省、臺灣省,湘軍系的劉錦棠、淮軍系的劉銘傳分別擔任首任巡撫,實行直接統治。

20 左宗棠

日本出兵的結果,確認歸屬清朝的臺灣積極推動基隆煤礦的開發、鋪設連接大陸和臺灣的海底電線、縱穿臺灣的鐵路鋪建計劃等,被稱為“臺灣版”洋務運動。雖然很大一部分遭到保守派的抵抗而受挫,但卻奠定了日本統治時期取得成功的臺灣社會發展的基礎。

朝鮮是中國最重要的朝貢國,尤其東北三省是清朝的故土,與東北三省接壤,因此與李朝關系密切。李朝本身認為長期交往的明朝變為清朝這一異民族王朝是“夷狄之變”,而應該繼承中國本土消失的“中華”傳統。

這種“小中華”的正統意識使朝鮮社會崇尚自立,培養了不易屈服于外國勢力的自負心。但同時比日本和中國更拘泥于“正學”的朱子學的純潔性,滋生了排除歐洲近代特別是基督教等“異教”的“衛正斥邪”思想。

21 大院君

1864年,沙俄向李朝提出通商要求,國王的生父大院君鎮壓了提議開國的基督教徒,殺害了包括法國傳教士在內的數千人。得知該事件的法國1866年試圖遠征朝鮮,在江華島被擊退。美國也以侵入大同江遭到燒毀的舍門號事件為由,試圖迫使朝鮮開國,1871年在江華島登陸卻遭到失敗。

日本實現明治維新后,1868年12月遞書李朝告知恢復王政。然而,該文書把過去與德川將軍同等立場交往的李朝國王置于天皇之下,朝鮮的“小中華”自尊心受損,拒絕接受。對此反對的參議木戶孝允等提倡征韓論。日本政府認為如果與清朝結成對等關系,朝鮮便無法拒收日本的國書,正如前所述,日本急于簽訂《日清修好條規》。

1873年,副島種臣等人訪問北京,就與朝鮮宗屬關系詢問總理衙門,得到不參與朝貢國內政、外交的承諾。于是,1875年9月,日本派遣英國制造的炮艦云揚號前往江華島,挑釁朝鮮后又派陸戰隊登陸進攻。1876年1月,陸軍中將兼參議的黑田清隆等率領六艘軍艦、800名將士沖向江華島,仿效秘魯的炮艦外交加以逼迫,2月,日本和李朝簽訂了《日朝修好條規》(《江華條約》)。

該條約是近代日本以優越立場與外國簽訂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規定了開放釜山等三座口岸,承認日本的領事裁判權,免除進出口商品的關稅以及日本貨幣在居留地的通用等內容。其中第一條稱,“朝鮮國乃自主之邦,保有與日本之平等權利”,由此日本否認了中國對朝鮮的宗主權。然而,李朝和中國認為德川時代兩國的對等關系得到恢復,并不認為朝鮮乃“自由之邦”與中國的宗屬關系存在矛盾。

日清之間圍繞朝鮮問題的對峙

日本兼并琉球使清朝感到危機,提議李朝向歐洲開國以牽制日本。李鴻章是此時的中心人物,1881年他擔任李朝和美國的條約談判的調停一職,試圖在條約草案中插入“朝鮮乃中國屬邦。內政外交均自主”一文來規定傳統的宗屬關系。雖然由于美國的反對未能實現,但是在由朝鮮國王向美國遞交相同內容的照會文,條約的末尾標上中國的“光緒”年號上達成妥協。也就是說,清朝讓各國承認了中國在朝鮮的特殊地位。

1882年7月,首爾發生了反政府、反日運動的壬午兵變。《日朝修好條規》簽訂后,日本商人利用免除關稅的特權向朝鮮出口英國制造的棉紡織品。他們還大量收購朝鮮大米,從事強暴的商業活動,引起人們的憤怒。國王的外戚閔氏政權在日本的指導下設置了西式軍隊別枝軍,因待遇惡化而反抗的舊軍士兵擁立下臺的大院君起義,占領了日本公使館,驅逐了閔妃。

壬午兵變后,日本派兵以確立其在朝鮮的優越地位。但是,李鴻章先發制人占領首爾,以大院君“藐視中國皇帝”為由將其帶至香港,復辟了閔氏政權。而且,還以維持治安為由派駐淮軍留守,把李朝軍隊改編為清國式。并向閔氏政權派遣中國人和德國人擔任顧問,加強對朝鮮內政外交的干預。對此,日本也在8月簽訂《濟物浦條約》,以保護公使館為名獲得了軍隊的駐留權。

清朝陷于中法戰爭困境的1884年12月4日,不滿中國影響力擴大的開化派金玉均等人,發動甲申政變。1881年,金玉均等人考察日本后,痛感有必要仿效明治維新進行改革,在福澤諭吉的幫助下向日本派遣朝鮮人留學生、發行報紙。他還接近外務卿井上馨和駐朝公使竹添進一郎,并從公使館得到援助政變的承諾。

12月6日,李鴻章的部下袁世凱以1500名兵力進行軍事干預,保護皇宮的一個日軍中隊撤退,剛發表了獨立宣言和改革綱領的新政權瓦解。反對日本干涉內政的人們燒毀了日本公使館,金玉均從仁川乘船逃往日本。此時竹添意圖將金玉均交給閔氏方面,他聲稱“痛恨友邦日本的薄情”。結果,金玉均抵達日本后也被幽禁在小笠原、札幌,度過了失意的亡命生活。

甲申政變后,李鴻章任命袁世凱為駐朝鮮總理交涉通商事宜常駐首爾,試圖打破朝貢體制的原則直接統治朝鮮的政治、經濟。日本則在1885年,舊自由黨黨員大井憲太郎策動了大阪事件等,歌頌擴大國家利益的國權論漸漸高漲。而明治政府判斷日本不具備對清戰爭的實力,派遣伊藤博文等人前往與李鴻章交涉。4月簽訂的《天津條約》規定,日清兩國從朝鮮撤兵,今后派兵時需事先通知對方。

主站蜘蛛池模板: 清新县| 雅江县| 宜宾市| 宁夏| 紫金县| 马公市| 衢州市| 沅江市| 西乡县| 阿拉善盟| 金乡县| 扶绥县| 云阳县| 越西县| 丰台区| 根河市| 南丰县| 仙游县| 方城县| 揭西县| 罗山县| 肥西县| 德惠市| 张家川| 腾冲县| 枝江市| 重庆市| 昂仁县| 石首市| 明星| 彩票| 冷水江市| 奉新县| 图片| 商城县| 台湾省| 兰溪市| 杂多县| 当涂县| 安顺市| 壶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