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的崩潰與擴大:魏晉南北朝
- (日)川本芳昭
- 4232字
- 2019-01-05 09:35:18
漢族和胡族所產生的變化
華北士大夫與江南政權
上一節我們論述了永嘉之亂以后,失去了正統王朝西晉作為依靠的華北漢族士大夫對席卷華北地區的非漢族王朝所持有的種種態度。在上一節中,沒有探討這一時期華北漢族對江南漢族王朝的心態,以下就這點展開論述。
既然漢族對胡族有所忌避,那么我們就很容易誤以為他們會心系同樣由漢族在江南建立的東晉新政權。然而,實際上這個時期的漢族并非異口同聲地認同東晉為繼承西晉的正統王朝。另一方面,正如前面提到的羌族酋帥姚弋仲那樣,胡族也并非人人都忌避漢族的東晉政權,也有胡族承認漢族政權、希望歸屬漢族政權。在這些情形背后,都隱藏著什么樣的思想意識呢?
五胡十六國中有一個由漢族建立的王朝——前涼。在晉末戰亂的時候,前涼政權的始祖張軌看到家鄉安定(今甘肅省平涼)以西延綿的河西綠洲地帶,農牧物產豐富,又兼有與西域交易的便利條件,同時還不會受到中原地區戰亂的影響,于是要求前往擔任地方官,隨后成了半獨立的狀態。這是前涼的前史。

24 前涼系圖
西晉滅亡后,西晉皇族、瑯邪王司馬睿在江南建立東晉政權,改年號為太興。這時前涼的領導者為張軌之子張寔,一直延續使用西晉愍帝的年號建興,仍稱建興六年。后來,前涼也曾使用自己的年號(如年號和平),不久又恢復為建興。此后在前涼使用建興年號期間,李儼在前涼的領域內試圖自立,尊奉東晉的年號,被前涼領導者張玄靚率眾討伐。
史書中有對這個時期局勢的記載,說前涼民眾聽到李儼準備尊奉東晉的年號都非常高興。這些記載表明,盡管西晉已滅亡將近四十年,前涼仍存在著尊奉西晉和尊奉東晉的兩派勢力之間的紛爭。
換言之,在西晉向東晉過渡的過程中,在漢族內部產生了對于東晉政權的正統性的懷疑。然而我們可以指出,盡管如此,胡族政權下的華北漢族士大夫大多心系晉家皇族司馬睿在江南建立的東晉政權,這也是實情。
宋的正統性
到了東晉之后的下一個江南漢族王朝——宋的時期,這種狀況似乎又出現了變化。在東晉滅亡、東晉將軍漢族人劉裕建立宋的前夕,東晉皇族司馬國璠、司馬叔道逃亡到五胡之一的羌族在長安所建立的后秦。
當時后秦皇帝姚興問他們:“劉裕匡復晉室,卿等何故來也?”國璠等人回答說:“裕與不逞之徒削弱王室,宗門能自修立者莫不害之。”由此,姚興看到此時在長江中游和上游的四川的東晉將士中,有許多反對宋的力量,于是意欲聯合他們對宋發起戰爭。
另外,這時在絲綢之路沿線、河西地區的酒泉,存在著五胡十六國的一個政權——西涼。西涼政權的王室自稱是西漢將軍李廣的子孫,世代擔任敦煌太守。最近,在甘肅省酒泉市區以西八公里的地方,發掘出據判斷是魏晉時期最大的一處古墓,墓主被認定為西涼王朝的始祖李暠。而在晉宋更迭之時的西涼王李歆正是李暠的兒子。李歆在位四年,正值江南政權更替,此時李歆也計劃率軍討伐劉宋。
司馬國璠等人對劉裕的反抗,屬于從江南出逃的人士、長江中游地區的將士的反抗,而李歆的反對則是河西地區漢族君主的反對,并不代表華北士大夫對劉裕的反對。然而,既然當時華北士大夫傾心歸附于東晉政權,那么可以認為,我們前面所看到的逃亡人士對宋的創建者劉裕的抗拒,同樣也存在于華北士大夫身上。
更何況劉裕出身貧寒,并非像司馬氏那樣的貴族。考慮到這個時代人們具有強烈的身份意識,正如貴族的存在所明確展現的那樣,華北士大夫對劉宋政權的強烈抗拒,并不僅僅是因為劉裕滅掉了東晉而篡奪了政權,他的出身問題也是一個重要因素。

25 河西走廊 從長安到堪稱絲綢之路大門的敦煌,所經過的路線叫河西走廊。照片為武威地區的景觀
五胡十六國時期,由于厭惡戰亂和胡人的統治,許多人從華北移居到江南。而應該注意的是,這種現象也只是出現在東晉時期。自劉宋篡位以后,幾乎再難看到有華北士大夫逃亡江南,這與此前的情況截然不同。這與江南士大夫對劉宋政權的抵觸,也有一定的關系。
換言之,劉裕建立的宋王朝,是一個正統性備受華北漢族士大夫質疑的政權,同時引起了他們“對江南政權的離心”。劉宋建國時華北士大夫出現了一種趨勢,他們對待胡族政權不再像本章前面所論述的那樣采取忌避的態度,而是在華北統一的背景下,承認終于逐漸進入安定期的胡族政權為中原王朝,并給予支持。詳情將在后面的章節展開。
五世紀上半葉鮮卑拓跋部使華北再度統一,建立了北魏政權。在記載北魏歷史的《魏書》中,為建立東晉政權的司馬睿立傳時,稱其為“僭晉”即“僭越而稱晉的司馬睿”,而在為后來劉裕及其以后的江南諸朝皇帝立傳時,都一律稱之為“島夷某人”,例如“島夷劉裕”。華北漢族士大夫思想發生了很大變化,甚至連這種記載上的變化都受到影響(把江南政權視為夷狄)。
漢族士大夫追求的道路
反過來想想,在這個時期置身于異民族的統治之下或不斷遭受異民族侵擾進攻的華北士大夫,他們可以選擇的道路包括接受異民族的統治在其王朝中出仕為官、雖然置身于異民族的統治卻拒不出仕以顯示身為漢族的矜持、尊奉江南王朝為盟主反抗異民族,等等。應該引起我們關注的是,當時的華北士大夫盡管身不由己,但只要條件允許,他們當中有實力的人士就會力圖形成一股獨立的勢力。
為西晉而在邊境之地獨守孤壘的前涼張重華(張軌的曾孫),曾在348年接待了東晉派來的使者,對方許諾封給他大將軍的官位和侯爵的爵位。當時鮮卑的慕容皝所自稱的燕國王爵已得到東晉王朝的承認。“為什么我們世代為晉盡忠守節,卻只能封個侯爵,處在并非忠臣的鮮卑的下風?”因此張重華感到很生氣,拒絕受領東晉使者帶來的詔書。
到了張祚這一代,終于稱帝,設置百官,不再尊奉西晉建興的年號(當時為建興四十二年),而改用自己的年號,為和平元年。
然而,在前涼陣營中,依然存在反對這次革命的勢力。從建興改元為和平的這一年二月,災異頻發。于是郎中勸諫他說:進行革命之事,臣竊以為不可。華夷之所以歸系大涼,義兵之所以千里響應而至,是因為陛下是守晉的忠臣。現在自稱承受天命,即位稱帝,天下人看到這種行為,恐怕就不會再相信陛下了。前面我們提到李儼自立,尊奉東晉的年號,反對張祚,正是發生在這次革命事件之際。
換言之,當時前涼陣營中,同時存在著幾種傾向,很難形成統一的輿論,既有尊奉西晉的(使用西晉年號,稱建興四十三年),也有尊奉東晉的(以中興為年號),還有希望獨立的(進行革命)。
前涼的張天賜執掌了朝政之后,在建興四十九年改元升平(東晉年號)。這是受東晉大將桓溫北伐、其軍威聲震華北的影響,而此后前涼一直尊奉東晉的年號咸安,直至滅亡。(桓溫北伐詳情將在本書第四章展開)
至此,我們主要以五胡十六國之一前涼的政局變化為例進行了論述,審視了這一時期漢族士大夫的態度,從其演變軌跡中我們可以真實地看到他們力圖保持中華的傳統以及為尋求和追隨所奉正朔的對象而痛苦跋涉的身影。
這里向大家介紹在這個動蕩不安的年代中一位士大夫的故事。在永嘉之亂時,河北范陽出身的李產作為鄉里的領導者努力保全民眾,后來在石勒的后趙政權中出仕,任范陽太守。遭到前燕攻擊后又開城投降。在李產的傳中,有如下記載:
及慕容儁南征,前鋒達郡界,鄉人皆勸產降,產曰:“夫受人之祿,當同其安危,今若舍此節以圖存,義士將謂我何!”眾潰,始詣軍請降。儁嘲之曰:“卿受石氏寵任,衣錦本鄉,何故不能立功于時,而反委質乎!烈士處身于世,固當如是邪?”產泣曰:“誠知天命有歸,非微臣所抗。然犬馬為主,豈忘自效,但以孤窮勢蹙,致力無術,僶俛歸死,實非誠款。”儁嘉其慷慨,顧謂左右曰:“此真長者也。”(《晉書》載記第十)
這段引文稍微有點長,但這則故事向我們生動地傳達了這個時代士大夫的苦衷。他們心里期盼著漢族正統王朝解放華北,卻眼看著隨著胡族勢力的擴張這種可能性越來越小,于是不由地發出天命為何的嘆息。可以說這是生活在五胡十六國時期的漢族士大夫共有的心情。
胡族與正統王朝
上面我們探討了五胡十六國時期華北漢族的思想。那么,作為這個時期另一方的主角,當胡族入侵中原的世界或與中原的世界對峙時,他們有什么考慮?他們想要創造一個什么樣的世界?
首先需要明確的是,胡族對自己所滅掉的西晉王朝,并沒有繼續尊奉的意思,盡管這是不言自明的事情。不過,胡族承認西晉是在他們自己建立的前趙、后趙等政權之前統治中原世界的正統王朝。西晉作為對于胡族而言的異民族——漢族所建立的王朝,其正統性并沒有被否認。西晉是統一中國、包攝華夷的王朝,胡族自身過去也曾作為臣下參與籌劃——這種意識存在于胡族之中。正如前面我們看到的,羌族酋帥姚弋仲告誡子女說:“古以來未有戎狄作天子者。我死,汝便歸晉,當竭盡臣節……”這說明姚弋仲具有以漢族王朝東晉的臣子自居的意識。
當時,四川有一個由蠻族賨人所建立的五胡十六國之一的成漢政權。其第三代君主李雄曾發表過支持東晉元帝的言論:“我乃祖乃父亦是晉臣,往與六郡避難此地,為同盟所推,遂有今日。瑯邪(即東晉元帝司馬睿)若能中興大晉于中夏,亦當率眾輔之。”另外,據史料記載,在氐族所建立的前秦政權的朝議上,有人指出:“且晉中宗,藩王耳,夷夏之情,咸共推之,遺愛猶在于人。”從這兩個例子可以看出,在東晉建國時,存在這樣一種認識,即元帝得到“夷夏之情”即漢族和夷狄的支持。換言之,在東晉建國時,正如大多數漢族所認同的那樣,盡管對于非漢族而言東晉政權難說穩如磐石,卻具有正統王朝的資格。
只是不應忘記,在這種情況下非漢族對東晉的承認,并不是認識到東晉是繼承西晉正統的王朝,而是他們認為吸納自己所占領的華北地區占據人口多數的漢族的意向,有助于加強其統治,即非漢族的立場與漢族不同,他們是從更現實的觀點出發,意識到當前支持東晉是上策。
關于這一點我們可以舉出一個很好的例子。鮮卑慕容部在慕容廆的時代,曾勸東晉元帝繼承晉的正統而即帝位,到了其孫慕容儁的時代,慕容儁自己被群臣勸進即帝位,他先是謝絕說:“吾本幽漠射獵之鄉,被發左衽之俗,歷數之箓寧有分邪?”不久卻即位,并對東晉使者說:“汝還白汝天子,我承人之乏,為中國所推,已為帝矣。”
然而,承認東晉的這種意識,是否完全是胡族基于現實的利益判斷而得出的結果?卻也不盡然。這是因為,當時的胡族中存在著認為自己或本民族不如漢族的意識,并因此認為本民族所創立的政權缺乏正統性,反而把江南的東晉政權推為正統王朝。例如,氐族所建立的前秦政權中的其中一位皇族苻融即認為中華的正統性在于東晉。
而與這種意識大相徑庭的意識當時亦在孕育之中。后來在胡族當中出現了認為自己是正統、江南的漢族王朝為夷狄、而我們才代表中華的思想,不過,這種思想要成為主流,仍然需要經過數番曲折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