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司馬炎使中國再度統一

司馬炎的登場

司馬炎是司馬昭的嫡長子,出生于魏青龍四年(236年)。其母親叫王元姬,外曾祖父是魏國元勛王朗,外祖父是著名的思想家王肅。年輕時司馬炎是一位貴公子,人稱“寬惠仁厚,深沉而有度量”,甚至據說在根據九品中正制度評定鄉品時,其出生地河內郡無人能比。

出仕后他歷任祖父司馬懿、伯父司馬師曾擔任過的官職,264年被立為晉國的世子,進而在父親去世后,于265年八月繼任司馬昭原來的晉王和相國的官爵。緊接著在十二月終于接受魏帝(元帝)的禪讓,即帝位(十七日),改年號咸熙(魏)為泰始。

當我們審視司馬炎初期的政治時,首先值得注意的一點是,他所任命的重臣大多是學識與禮教并重的名望人士。這與曹操重才干輕德行的方針大為迥異。司馬炎即位后,馬上送出了一道厚禮,恢復了因三國的混亂而一度中斷的民爵賜予,而且一律提升五級。

民爵賜予是指漢代重視鄉村的年齡秩序,賜予鄉村的父老爵位和酒肉,并由父老在鄉村的社中主持祭禮,由此實現國家營造下至平民、上至皇帝的國家成員的一體感和秩序化的目的。

司馬炎的這份民爵“大禮”有著強烈的傾向性,其意圖是在西晉王朝建國之初籠絡民心。然而,我們在審視前述司馬炎重視禮教的施政特色時,從中也可以看出其努力克服東漢末年至魏朝的苛政,構筑以禮教為基礎的國家。

15 晉武帝司馬炎(歷代帝王圖)

另外,司馬炎在即位后的次月,即泰始二年正月,分封司馬氏一族二十七人為郡王。魏朝除了魏明帝時期稍有緩和之外,根據曹丕的遺命,王族宗室之人一概不得就任官職,并始終處在國家的監視之下。曹丕與因七步詩而聞名的曹植兄弟之間的“相煎”便是這種宗室關系的一個明證。這種宗室抑止政策,從某一方面上看也是東漢末年以來同族之間難以互信的混亂時代的產物。

然而,西晉時期卻與此相反,允許宗室出仕甚至就任高官,且宗室所受到的優待不只如此。這種政策的推行,某種程度上具有強干弱枝的性質,而考慮到前面所說的魏朝情況,我們確實可以看出司馬炎希望糾正魏朝的過酷政局,將政治建立在宗室之間團結友愛的基礎上。

泰始元年,司馬炎解除了漢魏時期宗室任官的禁令,對官員的任用顯示出極為寬大的態度,例如任命曹植之子曹志為太守,任用諸葛亮的子孫為官等。這方面也跟他的政治姿態有關。

吳的滅亡與天下復歸統一

吳國方面,在241年孫權晚年時,皇太子孫登去世,新皇太子孫和與備受孫權寵愛的孫霸兩派的支持者之間的斗爭愈演愈烈,最終不可收拾,發展到250年孫和被廢、孫霸被賜死的結局。雪上加霜的是,不久孫權去世(252年),臣下之間的分裂進一步擴大。舊太子黨的諸葛恪與孫霸派的孫峻、孫綝等人明爭暗斗,專權擅勢,吳王朝開始一步步滑向自我瓦解的邊緣。

16 吳(孫氏)系圖

在這種情形下,孫權之孫、年少的孫皓于264年即位。然而,他卻不顧王朝瀕于崩潰的危機,熱心營造宮殿,不斷實施殘虐之舉。這些所作所為大概反映了孫皓對王朝臨近滅亡的不安以及年少皇帝為了確立權威而帶有的焦慮,而他也就成了此后南朝各個暴虐的末代皇帝的嚆矢。

孫皓即位與司馬炎稱帝時間很接近。這是司馬炎再次統一天下的一次絕佳機會。司馬炎的心腹羊祜以及羊祜事業的繼承人杜預等人大力勸說司馬炎發動討滅孫吳的軍事行動。然而,朝廷內部持謹慎意見的人很多,在司馬氏禪代中立下大功的賈充甚至對此表示強烈反對。其中的很多人之所以反對,只是因為他們有的是不希望帝權進一步加強的貴族階層;有的認為討吳的計劃是皇帝與少數幾個人之間的密議而自己被排斥在外,因而感到焦慮;有的覺得天下統一時自己無法參與論功行賞而心懷不滿。

17 走馬樓木簡 1996年,湖南省長沙市走馬樓建設工地出土了大約10萬件簡牘,其中有很多吳簡,期待取得研究成果

這一點與后來西晉末年所蔓延的先私后公、惘誤國事的風氣可謂“一脈相承”,需要我們注意。不過結束東漢末年以來的混亂政局,使天下復歸統一的計劃如箭在弦,并沒有構成其實施統一計劃的障礙。

279年十一月,討伐孫吳的詔書終于發布。東西兩路大軍二十余萬人馬從淮南和湖北一同南下,水軍則從已成為晉朝領土許久的蜀地順著長江而下。晉軍很快在次年二月便攻陷吳國的江陵,三月攻入吳都建業的防守要地石頭城,隨后攻破建業。孫皓依照亡國之禮,肉袒面縛,向晉軍投降。至此持續了四代五十二年的吳國滅亡,中國在晉代復歸統一。

根據晉朝查抄的當時的記錄,吳國共計戶數五十二萬三千,人口二百三十萬,吏三萬兩千,兵二十三萬。

軍備撤廢與戶調式

武帝統一天下后,實施了兩大政策。其一是軍備撤廢,即除了若干例外,將州郡所屬的士兵解散歸農。這項政策是為了從長期延續的戰時體制回歸到平時體制而在軍事上進行的改革,有情況時便將駐扎在洛陽等軍事要沖的中央軍派遣到地方,旨在結束地方分權的軍事格局。

其二,武帝制定了占田課田制的土地制度以及相應的征稅制度。占田法規定,男子一人七十畝(約五公畝)、女子三十畝,按夫婦一戶為單位向國家申領耕地耕種。另外,對于官員,第一品五十頃(一頃為一百畝),以下逐品遞減五頃,到第九品為十頃,承認其耕地所有權,根據其身份制定土地所有權的上限,對大土地所有進行限制。

同時制定的課田制規定,按男子五十畝、女子二十畝、次丁男減半(二十五畝),各分攤應課稅的土地數量原文是:“各分攤公有地進行耕種”,這種說法有點含糊,容易被理解為在各自占田之外,還分配有公有地耕種。而據“課田制”的規定,占田之中,丁男(16—60歲)有50畝、丁女有20畝、次丁男(13—15歲、61—65歲)有25畝要課稅,次丁女減半,稱為課四,每畝課田收稅谷8升。。東漢末年,196年曹操在其老巢許縣開始實施屯田制,不久推廣到鄴、洛陽、長安等地的郊外,在中央司農卿的管轄下致力于農業生產。當時被稱作“典農部民”、“屯田客”的這些屯田民,配給官牛的有義務向國家繳納收成的六成,而自帶私牛的則需繳納五成。從屯田制中所得到的收益,為魏國國力的充實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除了民屯以外,在近鄰吳、蜀前線的淮南、關中等地則設置以軍事為主要目的的軍屯。司馬炎稱帝之后不久,軍屯在魏晉革命時便廢除,而民屯則在平定吳國之后便被取消,屯田民全部編入一般州郡的戶口中,其負擔也與普通民眾齊平。然后在平定吳國之后又頒布了課田制,從這里可以看出課田制是以魏朝的舊屯田民為實施對象的,反映了政治方針從戰時體制向平時體制的大轉變。

18 石頭城 位于南京城西北。南北全長約3000米。原為楚威王的金陵邑,筑于公元前333年,211年孫權重新在此筑城,命名為石頭城。是建業(建康)攻防的要地

通過占田課田制農民分配得到一定的土地,保證了再生產,并需承擔義務,按戶為單位向國家繳納在耕地上生產的谷物(田租)和絹(調)。

280年武帝實施了基于占田課田制的戶調式稅法,將漢代人頭稅方式的課稅變更為以戶為單位,是一種劃時代的稅法。

除掉齊王司馬攸的計劃

齊王司馬攸比司馬炎小十歲,是司馬炎僅有的一位同母胞弟。司馬攸聰穎過人,受人愛戴,從小祖父司馬懿就對他寄予厚望。司馬懿讓他過繼給司馬師做后嗣,也清楚地反映了這種心態。其父司馬昭對他也多有關照,在生前曾表示:“我現在是替死去的兄長(司馬師)代掌相國之位。我去世之后,大業應該由司馬攸繼承”、“這是景王的天下。我怎么能夠取而代之呢?”然而,最終這一安排并沒有實現,齊王司馬攸在晉朝建立后,在朝政的中心一直沒有受到重視。

天下統一兩年之后,282年,司馬炎命令齊王攸前往自己的封國齊國。其背景是兄弟之間的不和,這與曹操的兒子曹丕、曹植這兩個同母兄弟一樣。另外,司馬炎的嫡子司馬衷(后來的惠帝)是個政治低能兒,是后來引發八王之亂、導致中國大崩潰的一個關鍵人物。當時許多朝臣早就對此憂心忡忡,因此在司馬炎的繼承人選上,司馬攸乃人心所向,被寄予了厚望。

在滅吳前的275年,國都洛陽流行疫病,死者過半,事態非常嚴重。司馬炎自己也身患重病,一般認為正是從這個時候起,司馬炎就認真考慮要將司馬攸除掉了。

于是幾年后就有了司馬炎強令司馬攸到其封國赴任,當時有許多朝臣諫言反對,然而司馬炎禁止這種進諫,但凡提出諫言的朝臣都遭到降職等處罰,因此皇帝的一意孤行未被阻止。

司馬攸自己對這個命令感到憂憤交加,終于生病。盡管司馬攸身體有恙卻仍被勒令啟程,兩天后在途中吐血身亡。震撼朝廷的事件就此告一段落,但自此以后不再有朝臣向皇帝秉言直諫,西晉王朝原來開明的輿論環境不可避免地變得閉塞了。

愚昧的皇帝司馬衷

武帝之后即位的惠帝司馬衷,是武帝與皇后楊艷所生的次子。其長子年幼夭折,在平定蜀國之后,267年正月,司馬衷被冊立為皇太子。

惠帝愚昧無能,在聽到因戰亂而無糧食的難民鬧饑荒時,竟然問“何不食肉糜?”如前所述,從司馬衷做皇太子時起,朝臣均已知其無能,重臣衛瓘在宴席上跪在武帝面前,摸著武帝的御座,嘆息說:“這個座位太可惜了!”從這個故事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朝臣從這個時候起就對武帝逝世后司馬衷能否承擔起皇帝的職責表示懷疑。

武帝自己大概也不會看不出皇太子的問題,但據說由于親生母親楊皇后的寵愛,再加上對皇太子之子司馬遹存有寄托未來的期待,便打消了廢太子的念頭。當時朝廷有的大臣希望廢掉愚昧的皇太子,改由司馬攸繼承皇位,有的大臣主張由司馬攸輔佐惠帝,掌握實權,總之對司馬攸輿望甚高。然而,正如前面所述,武帝最終并沒有采納這些意見,而是選擇了一條讓輿論失望的道路。

后來,武帝晚年的朝政被楊皇后的族人楊駿所掌控,武帝死后楊駿出任輔政大臣,宛如東漢末年外戚專權的情形再現。

司馬氏三代之功過

至此我們已經論述了司馬懿父子通過權謀術數,實現了魏晉禪代的過程。這可以說是司馬氏一族追求私利的結果。然而,另一方面我們也不能否認,他們生于東漢末年的動亂之中,作為具有儒教修養、名望很高的人士,也具有經世濟民之志。

他們恐怕深刻地認識到輿論對于結束東漢末年直到三國時期嚴酷亂局的熱切期望。前面我們所審視的民心從曹魏轉移到司馬氏,也與這種輿論的趨勢有著密切關聯。正因為如此,這種民心向背強烈地要求通過魏晉禪代而即帝位的武帝審時度勢,排除私利,確立公權。

關于前面所論述的占田課田制,盡管研究者圍繞著其實際情況存在各種不同的對立意見,但都不懷疑這種土地制度對豪族以追求私利為驅動的大土地所有制的限制,也認同這種土地制度的主要目的是為了保護遍布各地的自耕農的再生產。占田課田制還為此后北魏、隋唐時期的均田制所繼承。另外,在司馬氏三代間逐步確立了貴族制,在這種貴族制是根據當地的輿論形成的情況下,它對公權的再度確立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然而,與這種公權再確立的趨勢背道而馳的是司馬氏政權內部始終存在權力的私有化行動。例如司馬炎即位后,馬上恢復了因三國的混亂而一度中斷的民爵賜予,希望由此實現國家營造下至平民、上至皇帝的國家成員的一體感和秩序化的目的。然而我們從一律提升五級的賞賜“大禮”中,可以看穿他企圖以此誘導輿論的恣意心態。

皇太子與司馬攸爭位一事也明顯地反映出在本應視為公權之要的下任皇帝選定上,司馬炎存有私心。當此后局勢一步步陷入外戚專權的深淵時,可以說后續時期混亂的端倪,已在此時若隱若現。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固原市| 故城县| 新巴尔虎右旗| 塔河县| 广东省| 丁青县| 喀喇沁旗| 高安市| 双峰县| 凤山市| 荆门市| 扎囊县| 光泽县| 孟州市| 柘荣县| 南昌市| 宿州市| 油尖旺区| 措美县| 江都市| 南郑县| 开平市| 息烽县| 泸定县| 东海县| 龙岩市| 咸宁市| 贵港市| 合水县| 福贡县| 偃师市| 尼玛县| 拜城县| 水富县| 揭阳市| 松滋市| 邹城市| 马鞍山市| 修武县| 岫岩| 汉川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