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的崩潰與擴大:魏晉南北朝
- (日)川本芳昭
- 4849字
- 2019-01-05 09:35:15
司馬氏時期
司馬懿的登場
179年,司馬懿出生于河內(nèi)一戶名門望族。后來,他作為魏軍的統(tǒng)帥與諸葛亮在五丈原對戰(zhàn),奠定了統(tǒng)一三國的西晉王朝的基礎(chǔ)。司馬懿出生時正值東漢末年,社會動亂之前夜。當時儒家官僚遭受宦官勢力的鎮(zhèn)壓,因“登龍門”的典故而廣為人知的士人領(lǐng)袖李膺等人被捕入獄,史稱“黨錮之禁”(169年)。不久黃巾之亂(184年)爆發(fā)。
司馬懿的家世自稱是秦滅亡后與項羽、劉邦等同期活躍在歷史舞臺上的殷王司馬卬之后,到了東漢時期,司馬氏已成為郡守輩出的名族。司馬氏家族與曹操的關(guān)系早在司馬懿的父親司馬防的時候就已建立,他本人則在208年到曹操手下供職。此后擔任曹操的參謀,并輔佐曹操嫡子曹丕,在曹操的丞相府中確立了自己的地位。
220年,一代英雄曹操去世。在由此可能引發(fā)政情混亂之際,作為丞相府的司馬,司馬懿管理喪葬諸事,接著在擁戴曹丕繼任丞相并奪取帝位(即位后為魏文帝)的過程中立下大功。因此,司馬懿深得魏文帝的信任和器重,甚至被文帝比作漢高祖劉邦時期的宰相蕭何。
重用司馬懿的魏文帝作為一位有名的文人皇帝,曾如此論述和頌揚文學的價值:“蓋文章者,經(jīng)國之大業(yè),不朽之盛事。”226年這位皇帝臨終時,將剛立為皇太子不久的曹叡(魏明帝)托付給宗室曹真、曹休、建議實施九品官人法的陳群以及司馬懿等四人后,便一命歸西了。

10 司馬懿(歷代古人像贊)
這時,諸葛亮向?qū)Υ苏涡蝿莞械讲话驳奈簢呹P(guān)守將孟達派遣使者,勸說其歸順蜀漢。孟達為此所動準備反叛魏國,對此司馬懿巧施謀略鎮(zhèn)壓了這起謀反,成功地挫敗了諸葛亮的北進之志。
這一次諸葛亮并沒有與司馬懿直接過招,這個回合可謂從228年起到234年諸葛亮在五丈原的陣中去世為止蜀國所進行的五次北伐戰(zhàn)爭的前哨戰(zhàn)。就這樣,司馬懿擔負著魏國軍事行動的最高責任,與蜀國的諸葛亮對峙,直到234年諸葛亮在五丈原去世,成功抑制了蜀國的威勢。此后,司馬懿掉轉(zhuǎn)馬頭,于238年討伐東方遼東地區(qū)的割據(jù)勢力、屢次與吳國聯(lián)合攻打魏國的公孫淵。而司馬懿在魏國內(nèi)的威勢則穩(wěn)如磐石。
據(jù)正史《三國志》的記載,就在這時臥病在床的明帝召見回到河內(nèi)的司馬懿,握著他的手說道:“吾疾甚,以后事屬君,君其與爽輔少子。吾得見君,無所恨。”隨后駕崩。
司馬懿接受遺詔輔佐新皇帝齊王芳,卻與同為顧命大臣的魏朝宗室曹爽不和,事態(tài)愈演愈烈,甚至發(fā)展到司馬懿的實權(quán)一時被剝奪的程度。

11 從五丈原遠望渭水 諸葛亮為了與司馬懿對戰(zhàn),在五丈原布下陣勢。五丈原北臨渭水,東西都是深溝,有石頭河、麥里河流過,是面積為100多平方公里的一處臺地
虛虛實實明爭暗斗七旬老翁奪取權(quán)力
然而,249年司馬懿卻通過政變誅滅了曹爽一派,將魏國的實權(quán)完全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在本系列的第四卷中也有介紹,這段時期司馬懿與曹爽之間展開虛虛實實的明爭暗斗,從史書記載的以下片段中可窺一斑。雖然這段記述真?zhèn)文妫珪r至今日我們依然能夠明顯地感受到當時的緊迫狀況。
247年四月,司馬懿之妻張春華去世(年五十九歲)。五月,司馬懿稱病,不再過問朝政。曹爽陣營中的一人、國都所屬轄區(qū)河南郡的郡守李勝被任命為荊州(湖南省)的長官,假裝前來向司馬懿告別,實際上是為了探聽他的虛實。當時,司馬懿在兩個婢女的攙扶下出來迎接,衣服卻從手上滑落。他用手指了指嘴,意思是口渴了,婢女把粥端上來后,司馬懿不用湯勺,直接端起碗喝,粥全都流了出來,弄濕了胸口。李勝說道:“聽說太傅舊病復發(fā),卻不曾想有這么嚴重。”司馬懿氣息奄奄地說道:“年老臥病在床,死期將至了。你說你要被派到并州(今山西省),并州離北方胡人的地方很近,請多加防備。恐怕下次你回來就見不到我了。我的兒子司馬師、司馬昭兄弟還請你多關(guān)照。”李勝回答說:“我要去的是老家荊州,不是并州。”但司馬懿仍然弄錯了,問道:“你要去并州吧?”李勝只好再說一遍:“我被任命到荊州。”司馬懿回答道:“我年紀大了,頭腦不中用了,剛才沒聽清楚你的話。原來你是要回老家當長官呀!太好了,好好干!”李勝離開司馬懿家,緊急向曹爽匯報說:“司馬公恐不久于人世,他的身體和精神已經(jīng)分離。您可以放心了。”
然而,249年正月初六,齊王芳(廢帝)外出拜謁明帝的陵墓,曹爽陣營的人全都跟隨皇帝一同前往。司馬懿伺機發(fā)動政變。結(jié)果,曹爽及其所有黨羽全家一同被拉到鬧市處斬。至此司馬懿的霸權(quán)形成,上邊下詔任命他為丞相。這時司馬懿七十一歲,在當時來說是稀有的高齡。
司馬師、司馬昭兄弟的時期
政變兩年后,251年八月,司馬懿結(jié)束了其波折跌宕的一生。司馬懿有九個兒子,繼承司馬懿事業(yè)的司馬師、繼承司馬師事業(yè)的司馬昭這兩兄弟為其元配張春華所生(參看插圖12)。
據(jù)說發(fā)動政變時,司馬懿和司馬師兩人一起仔細謀劃,司馬師及其私下募養(yǎng)的“死士”三千人為政變的勝利作出了很大貢獻,而在司馬懿去世后,司馬師是否有能力作為繼承人擔負起重任,后人不得而知。

12 西晉(司馬氏)系圖
就在這時,252年魏國與吳國在東關(guān)展開大戰(zhàn),魏國大敗。這是一次由魏國勇將毌丘儉、諸葛誕等所領(lǐng)軍的大規(guī)模對吳作戰(zhàn)。魏軍被當時吳國大將諸葛恪的軍隊擊潰,這時朝廷準備對從軍的諸將問罪。
然而,司馬師卻說:“不聽諫言才落得這個地步。這是我的過錯,諸將何罪之有?”史書記載,由于司馬師自己承擔敗軍之罪,眾人感到羞愧,佩服其度量。對于這一舉動,《資治通鑒》的注釋人、著名的胡三省給予了辛辣的評價:“(司馬師如此言行)是為了鞏固自己的權(quán)力。盜賊也有道,更何況司馬師盜的是國家!”總之,司馬師通過這些做法,在司馬懿去世后成功地收攬了人心,之后便向魏晉禪讓的計劃逐步前進。
254年二月發(fā)生了一件事,中書令李豐等人密謀反對司馬師,事情泄露后,與此有牽連的人都被處死。皇帝(齊王芳)也參與了這一事件,司馬師借皇太后懿旨,斥責皇帝墮落,將其廢黜。隨后將文帝之孫、明帝之弟高貴鄉(xiāng)公曹髦(被稱為魏后廢帝)立為傀儡皇帝。
然而,這一擅權(quán)的廢立之舉招致了在對吳戰(zhàn)線的重鎮(zhèn)駐防的毌丘儉、文欽等魏國眾宿將的強烈反對,事態(tài)進一步發(fā)展,乃至于司馬師親自率軍鎮(zhèn)壓叛亂(255年正月)。雖然打了勝仗,但司馬師那只病眼卻在戰(zhàn)爭中掉了出來,為了避免動搖軍心,他隱瞞了病情繼續(xù)領(lǐng)軍作戰(zhàn),情形非常悲壯。司馬師的病情進一步惡化,在叛亂的主謀毌丘儉死后,過了七天,司馬師在班師回洛陽的途中,于許昌(今河南省許昌縣東)病逝。
當時奉哥哥的命令留守都城洛陽的弟弟司馬昭急忙趕到許昌。司馬師在臨終前將全軍委托給司馬昭,而皇帝(高貴鄉(xiāng)公)卻打出了起死回生的一招。他對司馬昭下令說,由于東南之地剛剛平定,你暫時先在許昌駐守。同時又令尚書傅嘏率領(lǐng)待命的各路軍隊回師洛陽。
這是皇帝趁司馬師之死而統(tǒng)帥暫缺之機發(fā)動的奪權(quán)行動。然而司馬昭察覺出皇帝的意圖,不顧高貴鄉(xiāng)公的命令回到洛陽,二月司馬昭就任大將軍和錄尚書事,達到軍權(quán)和行政權(quán)的頂點。

13 竹林七賢 發(fā)自東漢末年清議的清談,受到彈壓后,在魏代更偏向于哲學上的談?wù)摗K^竹林七賢超逸脫俗的清談也屬于這一源流,在篡奪魏王朝的行動逐漸浮出水面之時,他們的清談潛藏著對魏晉更替的政局的憤怒和憂慮
當時,在毌丘儉死后,諸葛誕駐守在對吳作戰(zhàn)的重鎮(zhèn)壽春。他屬于瑯邪諸葛氏,與蜀國諸葛亮、吳國諸葛瑾(亮之兄)諸葛恪父子同族。司馬昭一掌握輔政大權(quán),便派遣心腹賈充去見諸葛誕,打探其動靜。
于是,賈充試探問道:“洛陽諸賢都希望魏向晉禪代,不知您是怎么想的?”諸葛誕厲聲回答:“君乃賈逵之子,枉你世受魏恩,怎么能夠想到把社稷送給他人?倘若洛陽有變,我將以命相護。”結(jié)果,257年五月討伐諸葛誕的詔令下來,司馬昭奉皇帝和皇太后之命,派遣二十六萬大軍前去鎮(zhèn)壓。之所以假借皇帝和皇太后的旗號,其意圖為的是在司馬昭離開洛陽時防止出現(xiàn)擁立皇帝的勢力。
通過如此縝密的作戰(zhàn)安排,次年二月司馬昭一方取得了勝利。諸葛誕被斬殺,全族被誅滅。據(jù)史書記載,諸葛誕的親兵數(shù)百人,相鄰兩人交叉著手排成一列,對方每斬殺一個人都勸說其他人投降,然而誰都沒有動搖,直到最后一個。
260年五月,即位五年多以來未能從司馬氏手上奪權(quán)的皇帝(高貴鄉(xiāng)公)死于非命,年僅二十歲。皇帝聰明好學,隨著年紀漸長,對司馬氏的專權(quán)越加憤懣,最終爆發(fā)。
260年五月己丑之日,皇帝召見近臣王沈、王經(jīng)、王業(yè)三人,說道:“司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廢辱,今日當與卿等自出討之。”然而,王沈、王業(yè)馬上將這個密謀計劃向司馬昭報告。
皇帝拔出身上的佩劍,帶著幾個宿營的兵士出擊,賈充從外面來到皇宮,與皇帝在南面的門闕相遇。皇帝拔劍而立,賈充的隨從怯而后退。據(jù)說,這時賈充對自幼被司馬昭撫養(yǎng)成人的成濟說道:“司馬公養(yǎng)你何用?正為今日之事也!今日無論發(fā)生何事,概不問罪。”成濟得此授意,上前將皇帝刺殺。聽到皇帝被刺身亡的消息,司馬昭大驚,暈倒在地。
就這樣,司馬昭使魏后廢帝曹髦死于非命,而他慎重地判斷輿論對此作何反應(yīng),隨后以魏晉禪代為目標,積極討伐在諸葛亮去世后日薄西山的蜀國,希望在世人的一片贊譽聲中一鼓作氣實現(xiàn)禪代。

14 蜀(劉氏)系圖
蜀國滅亡與司馬昭進封晉王
在曹爽與司馬懿爭權(quán)奪勢的過程中,魏對蜀的遠征始終未能成行。然而,到263年五月,終于下達了征討蜀國的詔書,八月從國內(nèi)動員了十八萬軍隊,由鐘會等人率領(lǐng)向蜀國方向進發(fā)。
十月,鐘會的軍團控制了漢中,與防守入蜀咽喉之地劍閣(今四川省北部)的蜀國大將姜維對峙。另一方面,從關(guān)中南下的鄧艾繞過劍閣,從陰平穿越崇山峻嶺地帶進入江油(今四川省北部),對蜀發(fā)動突然襲擊,在綿竹大破諸葛亮之子諸葛瞻所率領(lǐng)的蜀軍。蜀國對魏軍的突然攻入和己方的大敗感到非常吃驚,經(jīng)朝議決定投降。劉禪親自來到駐扎在都城成都北部的鄧艾軍營前,將雙手反綁在背后,并用車載著一口棺材表示自己犯有當死之罪(面縛輿櫬),向魏國投降(十一月)。
至此,蜀漢經(jīng)劉備、劉禪兩代四十三年而滅亡。此后,鐘會與鄧艾產(chǎn)生矛盾,與蜀國故將姜維聯(lián)合發(fā)動叛亂,蜀地仍不時陷入混亂狀態(tài),但終究沒人能夠逆時代的潮流而行。
263年十月,平定蜀國的大勢已非常明朗,這時朝廷下詔封司馬昭為晉公,司馬昭接受了。在此之前,盡管下面曾幾次勸進,司馬昭都堅決地推辭了,這時才接受了進封,是因為司馬昭判斷時機終于成熟,有了堅定的決心。
此后的行動便非常迅速。同樣有禪代企圖的曹操,從魏公到就任魏王等了三年時間,而司馬昭則在成為晉公的六個月后便進為晉王(264年三月),五月將司馬懿和司馬師分別追謚為晉國的宣王和景王,十月將嫡長子司馬炎立為晉國的世子。
另外,在264年五月,對五品官騎督以上的文武官員六百名分別授予了公、侯、伯、子、男的爵位,并根據(jù)爵位高低封給有爵位的人從五千戶到四百戶的食邑。這是為魏晉禪代做準備而對魏臣的一種“本領(lǐng)安堵”,對群臣進行一番安撫,以確保禪代萬無一失。
到了七月,對禮儀、法令、官制等進行全面修訂,禪讓的準備基本就緒。然而就在這一關(guān)口,265年八月,司馬昭突然去世,其子司馬炎最終成就了禪代大業(yè)。
至此我們回顧了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父子三人利用權(quán)謀術(shù)數(shù)篡奪王朝的過程。歷史上留下的幾乎都是這場歷經(jīng)父子二代的政治斗爭鮮血淋漓的情景。然而,在關(guān)于這個時代的史書中,我們也能看到與這種論調(diào)不大相同的評價。
東晉時期有一位名叫習鑿齒的史學家,關(guān)于魏軍在東關(guān)之戰(zhàn)中遭受大敗時司馬師不問諸將之罪而一人承擔所有責任一事,他作出如下評價:
這真可謂智者之舉。倘若諱言失敗推卸責任,歸咎于各種原因,經(jīng)常自伐其功而隱匿失誤,使上上下下離心離德,各種人才分散解體,那謬誤就太大了!
另外,孫吳的張悌評論道:曹操雖然功蓋中原,卻玩弄詐術(shù),戰(zhàn)事不絕。因此百姓畏懼他的威嚴卻不感念他的恩德。曹丕、曹叡繼承了這種作風,刑罰苛繁勞役沉重,在內(nèi)大興土木營造宮殿,對外連年征戰(zhàn)不休。魏早就失去了民心。司馬懿父子掌握大權(quán)后累建大功,廢除苛政,實行對百姓較為平和有利的政策,為百姓謀劃著想,解救他們的疾苦,民心歸順司馬氏已經(jīng)很久了。因此淮南(壽春)出現(xiàn)叛亂卻動搖不到根本;曹髦(高貴鄉(xiāng)公)被殺而死,四方也沒有引起叛亂。而且能夠任用賢能,使他們各盡其心。
這些不同的評價是根據(jù)什么歷史背景而作出的?下一節(jié)我們將對這一點進行詳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