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的崩潰與擴大:魏晉南北朝
- (日)川本芳昭
- 8字
- 2019-01-05 09:35:16
第二章 胡漢的抗爭
五胡十六國時期
八王之亂與永嘉之亂
結束三國時代、使中國再度統一的西晉武帝司馬炎于290年四月駕崩,從此中國就像從時代的斜坡上滑落一樣,進入即便是在中國歷史上也不多見的大混亂時期。首先是從西晉宗室的皇位爭奪戰開始。
武帝去世后,皇太子司馬衷(惠帝)即位,由于他的愚昧,武帝的皇后楊皇太后任命自己的父親楊駿為輔政,楊氏家族開始專權。然而,惠帝的皇后賈氏不甘受人擺布,便借助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瑋的力量殺掉楊駿,而后除掉司馬亮和司馬瑋,掌握了實權。
政治斗爭本身便是如此激烈的事情,在賈后奪取權力后不到十年的一段時間里,由于有名望人士張華、裴頠等人力挽危局,政治局勢才勉強保持安定。

19 五胡十六國王朝表
然而,由于299年十二月皇太子司馬遹被賈后廢掉并殺害,朝野憤激,局面開始急轉直下。300年四月,趙王司馬倫鏟除了賈后一派,次年一月幽禁了惠帝,自己即帝位。此舉招致諸王的一同反抗、共同討伐司馬倫,諸王之間的斗爭陷入了泥沼,中原一片大混亂。
這場大亂史稱“八王之亂”,一直持續到東海王司馬越擁立懷帝司馬熾即位。這時不再服從中央威嚴的諸勢力已在各地割據,西晉衰亡的慘狀,竟至不堪入目的地步。
勉強支撐著西晉王朝的東海王司馬越在311年去世,華北的混亂便揭開了第二幕。當時山西的匈奴王劉淵,利用羯族的石勒和漢族流民的首領王彌等人派兵席卷了河南、山東等地。石勒向由于東海王的去世而出現混亂的晉朝發動攻擊,捕殺其將士十萬余人。這時劉淵已死,其子劉聰即位,劉聰趁機派遣部下武將劉曜和王彌大舉進攻洛陽,極盡掠奪暴行之能事(311年六月)。
當時的年號為永嘉,故這場動亂史稱“永嘉之亂”,洛陽被戰火燒光,被奪走性命的人多達數萬之眾。懷帝和玉璽也被擄至匈奴的老巢平陽(今山西臨汾),惠帝的皇后羊氏被劉曜霸占。至此西晉事實上已經滅亡。
懷帝在平陽被殺,武帝之孫司馬鄴便在長安即位(愍帝),后也被匈奴攻擊,同樣被擄至平陽,317年,慘遭殺害。
五胡十六國的各個政權
永嘉之亂的主角匈奴于304年自立,國號為漢(后來的前趙)。從304年到439年匈奴政權北涼被鮮卑政權北魏所滅、華北再度統一,各民族、各政權相繼興亡的這一百三十六年間被稱為“五胡十六國”時期。“五胡”是指匈奴、羯、鮮卑、氐、羌等五個民族。嚴格地說,這段時期興亡更替的各個政權共有十九個,此后建立北魏、更改國號的代、短命的西燕、漢族建立的政權冉魏一般都不計算在內,前趙、后趙、前燕、前秦、后燕、后秦、南燕、北燕、西秦、前涼、后涼、南涼、北涼、西涼、成(漢)、夏等政權被稱為“十六國”,后來與“五胡”連在一起,成為對這一時期的稱謂。
“五胡”并非趁著前述西晉末年的混亂才入侵華北地區的他們從東漢到三國時期起就開始通過遷移和入侵,加深了與中原的接觸。

20 西晉時期五胡的分布
其中的先驅是匈奴。東漢初期內附于中原的匈奴,在曹魏時代居住在陜西北部至山西中部一帶,西晉時期遷到山西汾水流域定居,也有不少人受漢人役使從事農耕生活。羯也被看做匈奴的一個分支,在山西居住,與匈奴的情況相似。鮮卑當時分為慕容、宇文、段、拓跋等各個部落,居住地分布在遼河上游到河北、山西北部。氐族、羌族從東漢末年以來,也來到陜西、甘肅地區定居。
西晉內部對這種情況感到擔心。郭欽上疏建議將胡族遷到域外,江統則提出“徙戎論”敲響警鐘,認為如此放任不理恐會出現可怕的事態。郭欽闡述道:“戎狄強獷,歷古為患。魏初民少,西北諸郡,皆為戎居,內及京兆、魏郡、弘農,往往有之。今雖服從,若百年之后有風塵之警,胡騎自平陽、上黨不三日而至孟津,北地、西河、太原、馮翊、安定、上郡盡為狄庭矣。”為使“裔不亂華”,應“漸徙平陽、弘農、魏郡、京兆、上黨雜胡,峻四夷出入之防”。結果皇帝并沒有采納他的意見。
匈奴的政權
八王之亂就是在華北處于此種情勢下爆發的。304年,劉淵即大單于之位,成為匈奴首領,以“漢”為國號。他分封郡縣給同族人以及羯族出身的石勒等功臣,于309年定都平陽,大有南下之勢。第二年,劉淵去世,其子劉聰繼位,派遣石勒和同族的劉曜進攻洛陽,俘虜了西晉懷帝,然后又命令劉曜進攻長安,又將繼懷帝之后被立為皇帝的愍帝俘虜,滅了西晉。318年劉聰去世,國內立即爆發內亂,劉曜和石勒鎮壓叛亂之后,劉曜定都長安,改國號為趙(前趙)。另一方面,石勒也加緊了自立的步伐,以襄國(今河北省邢臺縣)為都,建立后趙,與前趙呈對抗之勢。
這個時期令人目不暇接的各個勢力之間的斗爭,從地區的觀點來看,可以說是位于華北兩大戰略要地的兩大勢力——以長安為中心、據于關中地區的勢力和以襄國、鄴(今河北省臨漳縣)、中山(今河北省定縣)等地為中心、據于關東的勢力——之間的角逐。據于關中的前趙與據于關東的后趙之間的對立,之后發展演變為后趙與進入關東的前燕之間的對立,據于關東的前燕與據于關中的前秦之間的對立,據于關中的后秦與據于關東的后燕之間的對立,據于關中的后秦、夏與進入關東的北魏之間的對立。這種政治上的分裂,一直持續到鮮卑拓跋部所建立的北魏政權于439年統一華北為止。

21 五胡十六國時期地圖
另外,在南北朝后期北魏分裂以后,據于關中的西魏與據于關東的東魏之間互相對立,以及在此格局下發生朝代更迭后出現了北周和北齊之間的對立。當我們通觀南北朝時期時,據于關中的勢力與據于關東的勢力使得華北一分為二的分裂格局,從四世紀初開始的五胡十六國時期一直持續到六世紀末北周滅掉北齊、統一華北為止,這可說是這一時期華北歷史發展過程的一大特征。
關中和關東自秦漢以來作為華北地區的經濟文化中心,成為各自政治勢力的根據地,因此才產生了后來華北兩個政權之間的東西對立,而石勒和劉曜的獨立,可說是五胡十六國時期地區間對立最初的一個例子。
劉曜在長安修建宗廟和宮殿,讓許多民眾移居到這里,使長安得到充實,并且興辦太學和小學,致力于發展教育。這些政策表明他對中國文化有著相當的了解。據史書記載,劉曜好讀書,常寫文章,甚至還擅長書寫草書和隸書。一提起胡人的君主,很容易讓人聯想起蠻橫而對中國文化幾乎一無所知、或缺乏理解的形象,事實上并非如此。匈奴的劉淵熟讀儒教經典《春秋》《左傳》等歷史書,甚至還通曉《孫子》等諸子的著作。相傳建立前趙政權的劉聰也是如此,他從小聰明過人,熟悉經典、史書和諸子的著作,善于書法,工于詩賦。到了后來前秦的苻堅、北魏的拓跋宏(孝文帝)在學識上也繼承了這些胡人君主的傳統。
羯族石勒的登場
統一關東之后,后趙的國力得到充實,于329年滅了前趙。建立后趙政權的石勒出生時是居住在山西省武鄉這個地方的匈奴羌渠部的一支——羯族族長的兒子。二十歲時慘遭不幸,當時山西發生饑饉,他被別人擄走,賣到山東做奴隸。
據匈奴之劉淵傳記載,劉淵在建立漢政權前夕,他的族人劉宣對他說:“晉人無道,將我們當做奴隸一樣控制。”這是劉淵、劉宣等匈奴人將漢人對待他們的態度比作對待奴隸一樣,而石勒則確實地落入奴隸的境地之中。他在被賣到山東的時候,還有許多頭戴枷鎖的胡人一路同行,從這里我們可以局部地了解到,當時胡人在中國內地的狀況有多悲慘。
后來石勒發動了眾多奴隸,變成盜賊團伙,成為首領,不斷擴大其勢力。此時劉淵反叛西晉,建立漢政權,中原則一片混亂。石勒審時度勢,率領部下投奔劉淵,后得到劉淵的信任,被委以管理關東地區的重任。這為他后來飛黃騰達,登上皇帝寶座奠定了基礎。
當時,漢致力于關中的經略,而石勒則采納了謀士張賓的計謀,扎扎實實地培養自己的勢力,以襄國為根據地,成功地在關東地區擴大其勢力。而后在319年,當劉曜將都城遷到關中的長安,并將國號“漢”改為“趙”(前趙)時,石勒隨即自立,將自己控制下的二十四郡作為趙國,即趙王兼大單于之位,史稱“后趙”。石勒隨后逐步西進,于329年滅掉前趙,第二年稱帝。
石勒對漢族實施保護政策,嚴禁胡人凌辱漢人。另外,他還重視中原文化,嚴禁漢族厭惡的胡族風俗,如娶亡故父兄的妻妾為妻,以及服喪中結婚等。
當時,胡族與漢族相互之間的不信任處于最糟糕的狀態,這種狀況導致了胡漢之間的嚴重對立,殺戮和掠奪橫行。在這種形勢下,石勒推行這些政策的目的可說是為了緩和胡漢之間的對立。這與后來歷史發展由胡漢對立向胡漢融和、融合的演變,存在著耐人尋味的關聯。換言之,從后來的歷史發展來看,當時石勒所采取的政策具有一定的預見性。關于胡漢的融和與融合,我們將在后面的章節中進行闡述。
佛教與后趙
石勒之所以采取融和政策,佛教在其中發揮了很大的影響。尤其是促使其皈依佛教的西域僧人佛圖澄,起到了很關鍵的作用。
佛圖澄是西域龜茲人。他在烏萇出家,在克什米爾學佛。當時,北印度、龜茲信奉的是小乘佛教,因此他傳到中國來的想必也應該是小乘佛教。310年,佛圖澄來到洛陽,痛心于石勒軍隊殺人如麻,便向石勒宣講殺戮的不對,并諄諄誘導,最終成功使石勒信佛。
關于石勒皈依佛教的過程,流傳著一些逸事。據說,有一天,石勒寵愛的兒子石斌突然死去,佛圖澄竟然讓石斌起死回生。為此石勒把所有孩子都送到佛寺養育,并在四月八日釋迦牟尼佛圣誕日這天親自到寺院灌佛發愿。
另外,根據佛圖澄傳的記載,他使用許多奇異的魔術手法,例如當眾根據鈴聲預言未來的兇吉,讓加滿水的缽中開出蓮花,將腹中的五臟六腑拉出、放在水中清洗后再放回腹中,等等,讓以石勒為首的同時代的人們信服。

22 鄴城遺址 漢代,鄴為魏郡的治所。三國魏的時期,鄴城被列為五都之一,《魏都賦》吟詠了其繁華。石虎的豪奢生活詳細記載在《鄴中記》里
由于這個時代戰亂頻仍,原有的價值觀瓦解,越來越多的民眾狂熱地信仰從印度傳入的、宣揚來世救贖的佛教。這時,佛圖澄以及后來后秦時期因翻譯法華經等經典而出名的鳩摩羅什等具有神異色彩和新知識的僧侶來到中國,對佛教的傳播起了很大作用。石勒之所以保護佛教,固然與其自身信仰有關,但大概也是因為他充分認識到,在招攬人心方面宗教具有的強大力量。
然而,當時佛教也并非沒有受到排斥。333年石勒去世,石虎廢掉其繼承人石弘,并于334年成為后趙的領導者。石虎當政期間,漢族出身的王度上奏曰:“佛,外國之神,非諸華所應祠奉。漢代初傳其道,惟聽西域人得立寺都邑,以奉其神,漢人皆不出家……今可斷趙人悉不聽詣寺燒香禮拜……其有犯者,與淫祀同罪。其趙人為沙門者,還服百姓。”朝廷的官員大多贊同這個意見。
不過,對于這一廢佛的建議,石虎卻下書曰:“朕出自邊戎,忝君諸夏,至于饗祀,應從本俗。佛是戎神,所應兼奉,其夷趙百姓有樂事佛者,特聽之。”
換言之,關于佛教的信仰,存在著佛是否屬于外來之神的爭論,其中潛伏著胡漢之間的對立。這個問題對我們思考此后五胡十六國、北朝各國對佛教的尊崇與王朝權力之間的關系,有很大的啟發作用。
石虎即位后,便將都城遷至鄴。他是有能力的武將,但征用了過多的百姓充當勞役,其統治極盡奢侈淫虐。因此人心離反,石虎一死,后趙便大亂,其部下、漢人冉閔建立了魏國(冉魏)。
鮮卑的崛起
此時,位于遼西的鮮卑族人慕容皝于337年定都龍城,稱燕王,伺機準備南下。鮮卑的名字在歷史上第一次出現是在西漢末,而據記述東漢歷史的《后漢書》記載,鮮卑是戰國時期在蒙古地區發展壯大的東胡的子孫后代。東胡被匈奴滅掉后(前206年),鮮卑便被匈奴統治,在西拉木倫河流域游牧。到了一世紀初,隨著匈奴的衰落,鮮卑逐漸顯露出獨立的跡象。二世紀中葉,檀石槐成為首領(166年),統一鮮卑諸部,完全控制了蒙古全境,并積極向東漢發起進攻。到了三世紀初,以慕容、宇文、乞伏、拓跋等部為中心的鮮卑系部族,跋扈橫行于內蒙古各地,同時由于晉朝的軟弱無力,他們便向華北遷移。
在檀石槐的時候,慕容部便是鮮卑的一個組成部族,在右北平到上谷一帶(今遵化到北京一帶)游牧。到了三世紀初,從大凌河流域遷移到遼西,進行游牧的同時還從事農耕。
慕容皝是前燕(十六國之一)政權的建立者,他是鮮卑慕容部的首領慕容廆的兒子。

23 東晉·十六國時期(四世紀)圖
在342年到346年間,慕容皝對遼東、遼西地區的對立勢力發動進攻,攻陷了高句麗的國都丸都,滅掉了夙敵宇文部,并再接再厲,成功滅掉了扶余。在這個過程中,他于345年改用自己的年號,鞏固了前燕作為東北亞強國的地位。
348年,慕容皝去世,其子慕容儁繼位,進一步擴大了前燕的勢力,趁后趙混亂之機出兵席卷河北。357年,將都城遷往鄴(原后趙的國都),一躍成為中原的大國,成為此后諸燕國,即前燕之后的后燕、在山東建立政權的南燕、在河北建立政權的北燕等多個政權的濫觴。
此時,在華北另一中心即關中生活著吐蕃系的氐、羌兩個民族。后趙發生混亂時,氐族酋帥苻洪和羌族酋帥姚弋仲爭奪霸權,苻洪的兒子苻健取勝后,于351年在長安建立前秦政權。這時,華北地區迎來了氐族的前秦和鮮卑的前燕這兩個大國東西對峙的時期。
不久,五胡十六國時期屈指可數的英主苻堅即前秦帝位,滅掉前燕后,強力推行由石勒試驗過的胡漢融和政策。自此五胡十六國時期的歷史,發生巨大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