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錢袋子決定槍桿子——霸主地位的幕后推動者
- 投行思維:商業模式創新及實現的經營邏輯
- 樓新平
- 7848字
- 2018-09-04 10:01:11
金融“潛伏者”
誰才是看透了這個世界商業本質的人?
資源配置者。
誰才是資源配置者?
投行思維者。
政治家沒錢,但可以利用權力,整合國家甚至全球的資源;資本家缺乏資源,卻可以利用手中的資本,撬動資源,金權天下;企業家沒有資金,但可以借助融資或支配他人的資源做大做強自己的企業。
從這個角度講,是否擁有投行思維,決定了你能夠支配多少資源,取得多大成就,擁有多大能量。
投行思維&“互聯網+”思維
在“互聯網+”這個詞匯高頻次出現在人們生活中的同時,“互聯網+”思維似乎成了主導人們生活的遙控器。與前期的平臺競爭截然不同的是,企業之間開始比拼規模和開放度,比拼業務層面,比拼企業生態系統,比拼物種的豐富度和依賴度,比拼用戶體驗,比拼資源配置的能力。
歸根結底,企業在逐漸脫離傳統的運營模式,開始不斷嘗試創新,而這一切,都要從高屋建瓴的角度去設計和操作,似乎僅僅用“互聯網+”思維難以更全面、更立體、更高層面地掌握其內在本質。
那么,何為投行思維?
投行思維是一種多維度的商業智慧,其本質是基于對商業資本核心屬性的極致洞察,將各種有形與無形資產的所有權及使用權、抵押權、租賃權、分紅權等其他全部衍生的可支配的權益,進行深度的價值發現,挖掘其中被忽視或低估的價值洼地,并通過金融手段將資產的各種權益進行契約映射,使其轉化為可高度流動的形態,以快速進行合約式及份額式的虛擬化交易,表現為卓越的商業模式重構與內外部資源重組的支配能力,并最終實現資產的高效增值與所有者權益的極度最大化。
說得直白些,投行思維就是通過對商業活動核心的本質洞察,在行業和產業鏈中,將有形和無形的資源重新配置,使所有的交易環節資源使用效率最大化,參與商業活動鏈條上各環節的利益分配最大化。
投行思維的核心應用表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把企業當產品來做。
第二,企業總資產回報率最大。
第三,貨幣使用效益最大化。
投行思維,一個讓人覺得遙不可及、高大上的名詞,然而,現實中我們無時無刻不在這只看不見的手的操縱下,分配著我們有限的資源、有限的空間、有限的時間和有限的收益。如果我們遠離投行思維,就意味著我們放棄競爭,就意味著我們遠離這個世界僅剩的資源,意味著我們被這個商業世界逐漸邊緣化……
通常,具備投行思維的人,往往可以將各種宏觀資源引向最有配置效率的地方。但需要注意的是,擁有投行思維的人通常也是常人眼中的“精明者”,他們最擅長的事情是合理運用資源,以四兩撥千斤之力,使商業活動各環節獲得最大效益。投行思維打破企業思維界限,讓企業家以更先進的思想、更寬闊的視野經營企業,幫助企業家以全局的視野,尋找包括營銷、管理、商業模式在內的經營哲學,建立企業合理的生態系統,運用資本的力量,提高資源配置效率,降低風險,讓企業實現高速增長。美國,就是在投行思維引領下迅速成長起來的最好的佐證。它是一個國家,更是一個成功運用投行思維的企業。
美國石油的“魅力”
美國是世界金融霸主,因為無論從任何角度,它都站在了資源配置的最頂端,享受著資源帶來的最大收益。無論其采用政治、軍事還是經濟手段,其目的都是要站在世界資源的頂端,爭奪世界資源配置權。這正是利用投行思維的最好證明。
2015年10月,美國放出一個重磅定時炸彈:將于2018年到2025年間拋售5800萬桶戰略儲備石油。
霎時引起一片嘩然與爭議!
2015年10月26日晚間,美國白宮和兩黨議員針對一項預算計劃達成協議。協議的內容包括兩方面:一方面,美國國會將暫時取消聯邦債務的上限,這一措施除了暫時解決了美國自身的債務上限危機,對于世界金融而言,并未產生直接的影響;另一方面,美國計劃在2018年到2025年期間出售5800萬桶石油,這個數據大概占到美國石油儲備的8%還要多。這一消息本已經讓人目瞪口呆,接下來的消息更是炸開了鍋:拋售石油所得的收益將以普通基金的形式納入美國的財政部。
美國竟然要以出售戰略儲備石油的措施來滿足不斷增加的福利需求!
這是事實嗎?從這兩個看似沒有關系的協議中,我們可以得到兩個信息:第一,美國出售戰略儲備石油的目的在于籌措資金,充盈國庫,填補繼續增加的開支,以避免政府即將到來的債務違約問題和關門的可能,甚至避免了2017年之前可能出現的提高預算上限的僵局;第二,繼俄羅斯軍事介入敘利亞造成窘境和中國發起的亞投行之后,美國以其投行思維進行的資源配置,使得世界金融局勢和秩序再次發生劇烈變化。
這件事情最大的成果在于:美國的石油尚未開始出售,已經嚴重影響到世界,石油價格已經開始連連暴跌!
它不僅證明了美國石油的魅力,更詮釋了投行思維的重要性。以往的投行思維一直隱藏在商業深處,并不為人所熟知,但隨著競爭逐漸趨于白熱化,在如此復雜多變的市場環境中,投行思維開始逐漸浮出水面。
美國獨霸天下的歷史,就是投行思維的解讀史。
大國背后你不知道的秘密
美國崛起的背后究竟隱藏著什么?是220億桶左右的石油儲量?是200多次所參與的戰爭和對外軍事活動?是最能代表金融和經濟力量的華爾街?是增強美國信心的美元指數?是擁有1500家左右計算機公司的硅谷?是比爾·蓋茨、喬布斯的存在與創新?是喬治·華盛頓、亞伯拉罕·林肯、理查德·尼克松、喬治·布什、貝拉克·奧巴馬的遠見和引領?
如果這些都不足以代表真相,那么真正的力量來自何方?如果說《貨幣戰爭》讓人們驚訝地發現世界貨幣的流通竟然控制在幾個家族手中,那么美國的崛起則會讓人們眼睛睜到最大,嘴巴張到最大,也不敢相信居然是因為一種思維模式——投行思維。
在美國,投行思維是一個神秘的存在,原因就在于華爾街的人寧可口口相傳也不愿意將其以文字的形式展示在世人面前。
硅谷是一個不斷創造奇跡的地方,并逐漸成為最尖端技術、最新信息的代名詞,而躲在硅谷背后的“巨人”就是華爾街。華爾街對于大多數國家來說,是機會,也是噩夢。在很多人的眼中,華爾街就是“紅顏禍水”,它的興起促進了資本的流通,卻也導致經濟大蕭條和金融危機。支撐華爾街促成這一切的“大腿”其實是“金權”,金權的幕后操縱者是誰?
是投資銀行嗎?有人說是,因為它們將經濟變成游戲,破壞世界的金錢與金權平衡,而真相比臆想更殘酷,金權套利的幕后操縱之手,是受人恭維的投行思維。正所謂,一切沒有理論和思想支撐的商業行為,都不可能走到最后,華爾街也不例外。
金融先于一切
美國前國務卿馬德琳·奧爾布賴特曾表達過自己的一個觀點,他認為美國是世界上“不可或缺的國家”。
雖然眾多國家的相繼崛起削弱了美國的野心,雖然金融危機曾帶給美國最為嚴重與慘烈的影響,但這些還都不足以撼動美國“世界霸主”的地位。
正如英國《金融時報》專欄作家菲利普·斯蒂芬斯的一篇文章所說:“美國是比其他國家更加‘自給自足的強國’。美國衰落主義被夸大了。未來數十年期間,美國仍將是首屈一指的強國,至少是大國俱樂部中的老大。”
一直以來,看似與普通人無關的金融,貌似已經脫離“高大上”的頭銜,成功躋身平民階層。但實際上,真正能夠玩轉金融,成為地地道道的資本運作高手的人或國家,并不多。
美國是最典型的一個。
支撐美國經濟的有兩個部門:美聯儲和美國財政部。國際金融學者宋鴻兵曾將羅斯柴爾德家族看作是世界貨幣政策的幕后推動者,而美聯儲和美國財政部又何嘗不是美國發展史上從0到1的“錢袋子”和“槍桿子”?
美國財政部,成立于1789年,主要職責包括:處理美國聯邦的財政事務、征稅、發行債券、償付債務、監督通貨發行、制定和建議有關經濟、財政、稅務及國庫收入的政策、進行國際財務交易。
美聯儲,全名“美國聯邦儲備系統”,成立于1914年11月16日,主要職能包括:制定并負責實施有關的貨幣政策;對銀行機構實行監管,并保護消費者合法的信貸權利;維持金融系統的穩定;向美國政府、公眾、金融機構、外國機構等提供可靠的金融服務。
迄今為止,全球經濟仍是由美國主導,而美聯儲主席就相當于“世界中央銀行”的行長。
美聯儲和財政部掌管著美國整個國家的經濟命脈。他們熟練的資本運作和操控金融能力,得以讓美國一直可以擁有雄厚的經濟基礎。不僅如此,對于美國由于長期實施“雙赤字”政策導致國民儲蓄幾乎為零的問題,這兩個部門的存在,使得美國依然能夠保持無人能及的自信與高傲,以一副傲視群雄的姿態俯視世界。
美國雄厚的金融實力背后,是美國對資本的巧妙運作,是其具備的投行思維在起主導作用。
美國,是一個名副其實的投行思維運用高手。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我們不妨從美國的大國崛起歷史進程中解讀其運用投行思維暴打天下、獨霸金權的思與行。
美國經歷過獨立戰爭與南北戰爭后,大大促進了自身在自由勞動制度下的工業化進程。雖然美國錯過了第一次工業革命,卻踩到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點”,資本主義經濟開始發生質的飛躍,在經濟、科技、政治、軍事等各個方面都奠定了發展的良好基礎。
兩次世界大戰成為美國經濟的轉折點。它們所具備的混亂性、資源豐富性等特點,均成為美國運用投行思維進行資源配置最大化的跳板,極大地刺激了美國經濟的發展。
第一次世界大戰可謂是讓世界各國走上了重新洗牌的邊緣。對于歐洲國家來說,“一戰”讓其內耗殆盡;對于美國來說,卻是徹底崛起、確立世界地位的節點。
第二次世界大戰,各國同樣面臨烽火連天、狼煙四起的局面。歐亞大陸作為主戰場,深受重創,各國經濟支離破碎,只有美國例外。
美國并未受到戰爭的絲毫破壞,反倒利用本土得天獨厚的發展環境,經濟實力急劇上升,在全球建立了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金融體系。這一舉措為美國的崛起注入了強有力的能量。
最值得一提的是,1944年,美元地位的確立事件。1944年,在美國新罕布什爾州的布雷頓森林召開了“聯合國貨幣金融會議”,該會議確立了美元的特殊地位,讓美元擁有了價值尺度、儲蓄貨幣以及重要的國際流通手段等功能,使美元取得了世界金融體系的霸主地位。
尼克松當政期間,時任財政部部長的康納利曾說過這樣一句話:“美元是美國的貨幣,但美元問題是你們的問題。”美元是什么?是實實在在的資本,是鞏固美國金融霸主地位堅不可摧的基石。在資本運作游戲中,每一次變動美元利率,都牽動著整個金融市場的中樞神經,只要美國動一動手指,各國的經濟都會隨之一顫——或前景一片大好,或遍地荊棘。
或許在當時,人們還不能十分透徹地理解這句話,但經過歲月的變遷,時代的洗禮,這句話得到了充分地驗證。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與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為了爭奪世界霸權,展開了四十余年的斗爭。在冷戰期間,美國將投行思維運用到了極致。
美國以經濟實力為依托,不僅聯合其他國家增強自身經濟金融實力,還在外交上孤立蘇聯,迫使蘇聯展開軍備競賽,從而拖垮蘇聯的經濟,最終導致蘇聯解體。
1991年蘇聯解體,冷戰結束,美國徹底瓦解了一超多強的局面,成為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強國,獨霸天下。
無論世人對美國在戰爭中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持有怎樣的態度,無可否認的是,美國的確是運用投行思維,玩轉資本的高手。
在資本市場中,投行思維是靈魂、樞紐和中心。透過美國的發展史,不難發現,在一定意義上,投行思維也是控制美國經濟和金融實力的靈魂、樞紐、中心。
金權立于皇權之上
美國著名的銀行家約翰·皮爾龐特·摩根有一句至理名言:“用以推動歷史的不是法律,而是金錢,只是金錢!”
這并非是一個“金錢至上”的言論,卻充分說明了金錢的重要性。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對于一個國家而言,尤為如此。金權在一定程度上,甚至要強于皇權。
言外之意,皇權只是金權的外表和附庸,簡直令人難以置信,卻是每個人必須承認與接受的現實。
企業細胞的長袖善舞
自蘇聯解體,美國成為世界霸主之后,其經濟實力便不斷攀升。雖然我們不能透過迷霧看清本質,探究投行思維在美國究竟以什么樣的形式幫助其成就霸主地位,成就美國各大企業的豐功偉業,但不得不承認,投行思維的存在與美國人民的“長袖善舞”,在促使美國奔跑在世界前沿這件事情上功不可沒,由此,才能使美國體內的各個細胞都猛烈地跳動。
美國通用電氣可謂是美國體內跳動最為“長情”的細胞。
1878年,愛迪生創建了愛迪生電燈公司。1892年約翰·皮爾龐特·摩根看到了電燈泡的機會,投資200萬美元,經過資本運作,將湯姆·休斯頓公司與愛迪生通用電氣公司合并,建立了通用電氣公司,從此電氣領域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
如今去查看道·瓊斯工業指數,仍能看到通用電氣。值得一提的是,通用電氣是自1896年設立道·瓊斯工業指數以來,唯一一家仍在指數榜上的公司。
蘋果公司是美國體內跳動最為“神秘”的細胞。
蘋果公司的“神秘”是對蘋果粉而言。在大多數蘋果粉眼中只有喬布斯,而對于邁克·馬克庫拉則一無所知。
邁克·馬克庫拉是蘋果公司的第三位員工,是喬布斯的半個師父,也是蘋果公司的第一位投資人,曾對蘋果公司進行了91000美元的投資,并為蘋果公司25萬美元的貸款作擔保。
之后,邁克·馬克庫拉投資的這筆錢,在1980年蘋果發行第一批股票時,為其帶來了2.03億美元的價值,幫其換取了蘋果公司30%的股權。
雖然,在蘋果公司發展后期,邁克·馬克庫拉因與喬布斯在發展戰略上有分歧而離開公司,但邁克·馬克庫拉的資本運作能力,以及對投行思維的運用能力,毫無疑問對蘋果公司的成功起到不可磨滅的影響力。
臉譜是美國體內跳動最為“驚險”的細胞。
2004年,馬克·扎克伯格創辦了“臉譜”,但彼時馬克·扎克伯格仍是一名在校大學生,沒有充足的運作資金,四處求助卻四處碰壁,時刻面臨破產。
四面楚歌之際,傳奇的硅谷企業家和風險投資家彼得·泰爾獨具慧眼,對臉譜投放50萬美元的天使投資。由此,臉譜才能穩坐全球網絡社交的霸主地位,其如今的商業價值早已讓同行望塵莫及。這樣的豐功偉績,彼得·泰爾的及時投資功不可沒。
諸如此類在美國體內跳動的企業細胞,充分調動與激活了美國經濟的生命力,將這些企業比喻為美國經濟的巨大推手一點也不為過。但所有的金錢并非憑空產生,在資本市場上,一切的經濟支撐都離不開“投行”這個特殊的組織。
美國無疑是幸運的。
美國是名副其實的投行王國,如果說美國金權的背后還有幕后黑手,那么一定是美國的四大投行——美林銀行、花旗銀行、摩根士丹利和高盛,他們控制著整個美國的經濟命脈和金融關口,是支撐美國這面旗幟飄揚的旗桿。
四大投行已經將“雁過拔毛”的本事練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善用投行思維,善于資本運作。也正因為這樣,在四大投行的“輔佐”下,美國在金融資本世界中的大王旗,才能一直迎風飄揚。
美林銀行
1914年1月7日,美瑞爾在美國紐約市華爾街7號創辦公司,開始了他的創業生涯。不久,美瑞爾的朋友林奇加入到美瑞爾的公司,或許為了紀念彼此間的友誼,1915年,美瑞爾將公司更名為“美林”。
美林銀行除了經營傳統的投資銀行和經紀業務外,還提供基金、保險、信托、年金、清算等服務。全方位、多方面的資本運作策略,讓美林逐漸在金融界占據一席之地,并獲得“美國第三大投資銀行”以及“世界最大證券經紀商”的美譽。
2008年9月15日,美國銀行以500億美元總價收購了已有94年歷史的美林銀行。在當時不少業內人士看來,“美國最大個人銀行和最大吸儲機構”的美國銀行和“美國第三大投資銀行”、“世界最大證券經紀商”的美林銀行“兩家合并將催生一家全球銀行業巨人”,即使當時已退休的美林銀行首席執行官小約翰·梅德林也感嘆道:“在個人業務上銀行收購最大券商當然具有歷史性。”
事實的確如此,這次合并讓美國經濟如虎添翼。
二者的合并造就了一家業務范圍更加廣泛的銀行巨頭,信用卡、汽車貸款、債券和股票承銷、并購咨詢和資產管理……其服務范圍幾乎涉獵金融領域的每個角落。
花旗銀行
花旗銀行成立于1812年6月16日,前身為“紐約城市銀行”,是花旗集團旗下的一家零售銀行。經過兩個多世紀的發展,花旗銀行已然躋身美國最大銀行名列,同時成為一家在全球一百五十多個國家均設有分支機構的國際大銀行。
花旗集團是全球公認的最成功的金融服務集團之一,不管是其在全球金融服務企業中領先的盈利和成長速度,還是它最深程度的全球化,都讓一切更為名副其實。
尤其令人嘆服的是,不論是在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中,還是在2001年的阿根廷金融危機和一系列的反恐戰爭等重大事件中,當全世界1000家大銀行的盈利水平都在下降的情況下,花旗集團仍能以一定的漲幅有所增長。這充分顯示了花旗銀行卓越的抗風險能力。
美國杰出管理者桑迪·維爾曾說:“不管你到世界任何一個地方,你都可能找到一家花旗銀行的機構為你服務。”這句話不止意味著花旗銀行的業務遍布全世界,也意味著美國的資本實力牢牢地駐扎在世界的各個角落。
摩根士丹利和高盛銀行
1933年,經歷了長達四年經濟蕭條的美國,出臺了一部《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法案。該法案有一條法律是“禁止公司同時提供商業銀行與投資銀行服務”。基于此,1935年9月5日,原本是JP摩根大通公司投資部門的摩根士丹利被作為投資銀行在紐約成立,同時JP摩根大通公司進行內部調整,轉型成為一家純商業銀行。
摩根士丹利,在財經界素有“大摩”之稱,其業務范圍囊括投資銀行、證券、投資管理以及財富管理等方面,是一家全球領先的國際性金融服務公司。
高盛于1869年由德國移民美國的馬庫斯·戈德曼建立,是一家在全球范圍內,歷史最悠久且規模最大的投資銀行之一。高盛銀行主要是向全球提供廣泛的投資、咨詢以及金融服務,其客戶涵蓋私營企業、金融企業、政府機構以及個人,具有相當豐富的金融市場知識和國際資本運作能力。
2008年9月22日,對于美國金融行業乃至整個金融界而言,都是一個值得被銘記的日子。因為這一天美國的兩大投行——摩根士丹利和高盛,被美聯儲正式批準轉型成為銀行控股公司。這意味著,一個新的金融市場秩序和金融投資理論在這一日被拉開序幕。
美聯儲批準摩根士丹利和高盛轉型為銀行控股公司的事情,對摩根士丹利和高盛而言,一方面意味著,他們將接受美聯儲等機構更加嚴厲的監管。
比如聞名的高盛“欺詐門”事件。2010年7月16日,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狀告高盛證券欺詐,指控他們誤導、欺詐投資者。高盛作為美國四大投行之一,是美國執行經濟發展戰略、進行資本運作的打手,而美國卻能對高盛痛下殺手,起訴高盛,說明了什么?
這說明美國政府一定要加強金融監管力度的決心,高盛撞在槍口上,美國政府當然要殺雞儆猴。
或許這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兩大投行的發展,束縛了它們資本運作的步伐。但用一體兩面的思維思考,更為嚴格的監管表象下也暗含著便利,摩根士丹利、高盛可以通過美聯儲銀行貼現窗口進行新一輪的融資。它們能夠永久獲得向美聯儲緊急貸款的資格,從而大大降低資金流動的危險,反而能夠促使摩根士丹利、高盛更好地運作資本,占據合并、收購的戰略高地。
另一方面,這一措施改變了美國監管機制的職權架構。美聯儲幾乎對美國所有的金融公司都擁有了監管權。
每一次成功的背后,絕對不是單個能量的聚集。這句話同樣適用于美國的金融業。
如此介紹美國這個全球金融霸主地位的產生過程,目的就是為了讓大家更加清楚地看到,錢、金融、資本在汩汩流動,在世界經濟運行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金權掌握世界的命脈,那么擅用金權的就是一種思維——投行思維。
【投行思維航標】
一個國家的經濟實力與其崛起的時間往往并不成正比。
美國從成立到崛起,再到世界霸主,不過短短二百余年,但其無論是遭遇全球性經濟危機,還是面臨國民儲備空虛,都能夠將這些當作經濟上升的臺階,金融實力大踏步前進。為什么?一方面是因為美國能夠在“眾人皆醉”的情況下保持獨醒的狀態,雖然行為不夠磊落,但結果令人興奮;另一方面是因為美國具備了尋找機會和開拓機會的投行思維,這是最重要的一點。
如果在美國這個霸主身上看到了投行思維的力量,那么在一無所有的島國新加坡迅速崛起成為“亞洲四小龍”的歷程中,更能真實地感受到一種思維的無窮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