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實現皇家特許的金融夢——彈丸之地的異軍突起

手心過肉,手背流油

如果說,美國霸主地位的建立,有它自身的歷史原因和機遇,同時也見證了投行思維在其中所發揮的重大作用,那么新加坡,彈丸之地,毫無資源可言,甚至被馬來政府所摒棄,其之后的異軍突起,唯獨能依靠的就是一種思想,一種思維模式——投行思維。

“新加坡沒有腹地,這個世界就是我們的腹地。”新加坡國父李光耀如是說。

回首新加坡的一路風雨兼程,我們或多或少能夠從中尋得到這句話來源的蛛絲馬跡。

王權獨立與經濟崛起

新加坡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3世紀,在當時,新加坡被稱為“蒲羅中”,寓意“半島末端的島嶼”。公元14世紀,“新加坡”的稱謂才傳播開來。

此時的新加坡無意間卷入了暹羅(泰國舊稱)與爪哇滿者伯夷王國對馬來半島控制權的戰爭中。此后,新加坡便一直被視為馬六甲王國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并借助馬六甲王國的勢力循序漸進地發展。

這樣的狀態一直持續到1819年。1819年,英國人選擇新加坡作為其在馬來半島開設的貿易港口;同年1月29日,英國與柔佛的胡申蘇丹和天猛公簽訂協議,將新加坡占為己有。1824年,新加坡正式成為英國的殖民地。自此之后,新加坡又開始利用英國的各類社會資源,合理配置,發展經濟,并從中獲取自身發展的路徑。

1941年12月8日凌晨,當新加坡的人們還沉浸在夢鄉中時,一場浩劫從天而降,日本飛機從空中向這座城市投射了一枚炸彈。1942年2月5日,新加坡徹底淪陷,被日本占領。

新加坡是一個非常具有韌性的國家,在淪陷的三年半時間里,盡管要承受日本不斷地打壓,致使新加坡的經濟發展極為緩慢,但其仍能“見縫插針”地利用日本的資源為自己的發展謀出路,致力于發展本國經濟的決心依然強烈,所以新加坡能夠屢屢“絕地逢生”。

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戰敗,新加坡再次回到英國的懷抱。1946年,海峽殖民地解散,新加坡正式成為英國直屬殖民地。安定下來的新加坡,亦步亦趨向前邁進。

1959年新加坡獲得自治權。

對于新加坡人而言,習慣了顛沛流離,且身處一無所有的困境,國家該如何實現自治?

時任新加坡州長的李光耀,十分迫切想要尋找一個時機,讓新加坡能夠有所依靠。

1963年9月16日,馬來西亞建國,成立馬來西亞聯邦政府,新加坡、北婆羅洲等看準時機申請加入該聯邦政府。除文萊因其得天獨厚的石油資源被拒絕外,其他國家都順利通過。

這種狀態僅僅維持了不足兩年,1965年,新加坡被無情地驅逐出馬來西亞聯邦政府。

這就是著名的“新馬分家”。這個決定對躊躇滿志、壯志豪情的李光耀而言,無疑是晴天霹靂,面對電視機鏡頭,李光耀眼含淚水地向國人宣布:新加坡獨立。但這不是喜極而泣的熱淚,而是痛徹心扉的絕望。

此時的新加坡街頭卻呈現出另一番景象:人們發自內心地歡呼著、高喊著,放鞭炮、歡唱,用各種愉悅的方式慶祝新加坡的獨立。

李光耀在做什么?他在做最后的“掙扎”,他請求馬來西亞聯邦政府收回“成命”,讓新加坡重新回到馬來西亞聯邦政府的庇佑下。

多么鮮明且詭異的對比!

國家獨立,對于一個一直被“驅使”,始終被欺負的國家而言,難道不是苦盡甘來,時來運轉的好事嗎?李光耀何至于悲痛欲絕!

也許正如李光耀在《風雨獨立路》中所說:“新加坡是個小島,退潮時,面積只有214平方英里,曾是英帝國在東南亞的心臟地帶,所以繁榮發展起來。隨著新馬分家,它變成了一個沒有軀體的心臟。”

新加坡是個國家,它的版圖卻只有半個北京城那么大,歷年來一直生活在其他國家的庇佑下,兵力空虛,國力也不強,一旦發生戰亂,新加坡隨時面臨滅國的威脅;而且新加坡本身沒有任何自然資源,甚至沒有水,它連最基本的基礎經濟發展也無從下手。

此時的新加坡人也許可以對突如其來的喜悅全盤接納,作為一個國家的負責人,李光耀卻心急如焚。

就像李光耀在《風雨獨立路》中寫的那樣:“前途是渺茫的。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只隔著柔佛海峽,由新柔長堤連接起來。兩地向來是由英國當作一個地區統治的。新加坡是英帝國的行政和商業中心。現在我們分了出來,一切都得靠自己。馬來西亞政府正準備教訓我們。他們可能不再讓我們扮演傳統的角色,繼續成為他們出入口貨物以及為他們提供種種服務的中心。所有新興國家都在推行民族主義經濟政策,一切都要自己干,直接同歐洲、美國和日本的主要買客和賣客打交道。在這樣的世界里,新加坡沒有腹地,就連我們的飲用水也來自柔佛州,該怎么生存下去?”

這個“小國羨慕,大國覬覦”的彈丸小國,將何去何從?

境遇雖然改變了,但一個國家的慣性思維不會隨意改變。

一直以來小心翼翼,在別人羽翼下生活的新加坡,培養出的最重要的一種思維就是:借力打力的投行思維。它能夠用最短的時間,利用身邊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合理配置,為自己謀福利、謀發展,這樣的思維勝過千軍萬馬。

因此,即使在資源嚴重匱乏,全國人民承受能力面臨極限挑戰的情況下,新加坡也能夠迅速開始一連串的措施發展工業和經濟。在之后的日子里,新加坡人的生活水平得到顯著改善,整個新加坡在之后的短短數十年里,一躍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

新加坡如此快速的發展走勢,幾乎讓全世界跌破眼鏡。

歷史就是這么具有戲劇性,前一秒你可能還在眾人不屑一顧的眼神中艱難前行,后一秒就能強勢回歸,展示自己不容置疑的地位。這些并非偶然與運氣,靠的是思維與努力。

分家后的新加坡,為了扭轉經濟蕭條、失業率高、人們生活水平低的局面,幾乎每十年就會進行一次經濟轉型。

從20世紀60年代的勞動密集型產業、70年代的經濟密集型產業、80年代的資本密集型產業、90年代的科技密集型產業,一直到21世紀初發展知識密集型產業,幾十年的連續轉型仿佛成為新加坡生存下去的唯一出路。

而新加坡轉型成功的一個非常關鍵的因素,也是不容忽視的主要力量,就是其建立在投行思維下的商業模式——手心過肉、手背流油,即對內政府主導,對外招商引資。

政府主導

政府對一個國家經濟的影響往往令人吃驚。

新加坡政府非常善于制定國民經濟發展的戰略目標,而且在制定發展戰略目標時完全從自己的國情出發。因此,新加坡的發展方向始終不偏離軌道,十分明確最終的目的地。難怪人們會這樣形容新加坡的發展戰略:促使新加坡取得成功的,不是自由市場的“看不見的手”,而是“國家顯而易見的手”。

新加坡政府干預經濟能夠取得成功可總結為以下幾點:

1.它采取的干預和調控方式是間接的而不是直接的。

例如,在產業結構進行調整的時候,政府一般會出臺一系列稅收、補貼政策,而不會以指令性規定直接干預,如此能更得人心。即使是今天,新加坡的此項政策,仍然讓人贊不絕口。

2.新加坡政府明白這樣一個重要的道理:為國民建立相對公平的法律體制。公平的法律體制是政府工作的核心,也是維系國家發展,創造良好生活環境的保障。

3.為了鼓勵公民努力工作,報效國家,新加坡有一項規定:任何成年人只要踏入社會努力工作,均可以獲得一套公家住房。此項政策十分誘人,它能夠激勵每個新加坡公民,都不遺余力,發憤圖強,為國家發展竭盡所能。

4.新加坡政府的廉潔高效在全世界是非常知名的。建立一個廉潔高效的政府是所有國家和人民所渴望的。根據2009年國際反腐組織“透明國際”排名表,最廉潔國家中,新加坡排名第三。

引進外資

招商引資是新加坡轉型成功的另一個重要因素,值得注意的是,引進外資就是投行思維中的資源配置。

許多發達國家的跨國企業和科技伙伴都在新加坡設立了分支機構,大約7000多家,有的甚至還將總部設在了新加坡。新加坡政府曾對此作過一項統計,新加坡的GDP(國民生產總值)中,大約有一半是由跨國公司創造的。

為什么發達國家的公司會入駐新加坡?這要歸功于新加坡最初所做的努力。

新加坡有自己的經濟發展局,專門負責向全球推銷新加坡,招商引資,利用誘人的條件吸引大量外資公司。比如,新加坡能夠提供完善的基礎設施,專門針對不同行業制定不同的招商引資政策和計劃,力求引進的外資越多越好。

甚至于,新加坡特意在美歐等世界各地常設招商引資機構,常年派駐市場人員對各國的知名企業進行調研,并派遣口才和管理能力優秀的工作人員到各國去做說客,說服投資者到新加坡投資。

由于當時東西方處于冷戰狀態,為了保護貿易,許多國家反對外來投資。此時,新加坡利用符合西方資本需要的招商引資政策打開國門,歡迎西方國家投資時,西方國家自然十分樂意落戶新加坡。

于是,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等發達國家的企業陸續來新加坡投資,由于對新加坡前景一致看好,跨國公司的金融性投資也非常大。

日后,很多人把新加坡招商引資這項政策看作是新加坡重生的一個里程碑事件。

無論是對內政府干預,還是對外招商引資,新加坡都在走一條不平凡的道路,用與眾不同的思維在經濟復蘇的道路上屢出奇招,也正因為此,新加坡才能夠走出困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真正實現“浴火重生”。

一切源于偉大的思想

偉大的思想,往往能夠成就巨大的財富。

正如美國思想家拉爾夫·沃爾多·愛默生所言:“人類的全部歷史都告誡有智慧的人,不要篤信時運,而應堅信思想。”

命途多舛的新加坡如果將未來押注在命運之神的眷顧上,恐怕在“新馬分家”之后等不到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便成為被瓜分的那一個。

在新加坡首任總理李光耀所領導的新加坡政府的帶領下,新加坡的經濟得以迅速增長,在短短幾十年的時間內,人均GDP就遠超美國,被譽為經濟史上的奇跡,成功的典范。

不僅如此,早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后,新加坡便完成了“轉口貿易”到“轉口金融”的轉變。隨著“大資管”時代的到來,新加坡更是先人一步,成功上位,瞬間成為各個國家爭相羨慕的“高富帥”,金融機構的資產管理規模僅次于瑞士,成功從“東方直布羅陀”變身為“東方瑞士”。

這一切皆源于其偉大的思維。

過往顛沛流離的歷史造就了新加坡能夠隨時隨地、每時每刻借力打力的投行思維,這種思維讓新加坡不篤信命運,不依賴好運,也能創造一個國家的財富和奇跡。

這種投行思維,讓與馬來西亞文化、歷史背景相同,但比馬來西亞袖珍的新加坡,培植了一塊能夠五谷豐登的土地,養育它的子民。

這種投行思維,讓新加坡從孤立無援的樹苗長成枝繁葉茂的參天大樹,不依附其他國家,也可以憑自身實力與世界對話。

這種投行思維,結束的不只是新加坡本身的一個舊時代,還開啟了世界資源重新配置、話語權重新分配的新時代。

淡馬錫:新加坡的資本怪獸

有人曾稱,新加坡會變成一座“智慧島”,某種意義上講,這是對它獨具一格管理思維的肯定。

在新加坡,投行思維滲透最深、涉及最廣、歷史最長的代表,大概是以“淡馬錫模式”聞名世界的淡馬錫公司了。

淡馬錫控股公司是一個以另類形式存在的公司,它以私人的名義注冊,卻由國家財政部掌握著100%的股權。

1965年新馬分家之后,新加坡的國家主權與經濟發展全部掌握在自己手中,當務之急便是發展經濟,解決獨立后的就業問題。于是,新加坡以政府為主導,開始了第一次轉型:發展勞動密集型制造業。

20世紀70年代,就業問題得以緩解,為了平衡發展經濟,政府決定再一次經濟轉型:由勞動密集型轉向資本密集型,重點發展高新科技產業。在這一階段,新加坡利用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環境,發展了石油業、電子產業和計算機產業。

至此,新加坡政府主辦的企業(國聯企業)越來越多,問題也隨之產生。依賴政府而生的企業多半擁有惰性,不愿意在市場競爭中發展壯大,而是如“啃老族”一般,想靠著政府得過且過。新加坡的國聯企業中,大多數如果離了政府的幫扶,就會失去支撐,成為“扶不起的阿斗”。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新加坡政府決定成立一些政府機構,監督、管理這些國聯企業,形成政企統一的穩定局面。即使如此,隨著各類企業的發展越來越快,數量越來越多,政府的負擔仍舊越來越重,難度也越來越大。于是,政府決定讓政企分家,將政府的職能與企業的經營職能分開,合并一些國家管理機構。

但同時為了不影響企業的發展,新加坡政府于1974年6月,成立了淡馬錫控股公司,由國家財政部(投資司)負責經營和管理事宜。公司的最初職能就是管理國家投入到各國聯企業的資本。政府賦予它的宗旨是:“通過有效的監督和商業性戰略投資來培育世界級公司,從而為新加坡的經濟發展做出貢獻。”

淡馬錫公司也的確是一直朝著這個方向發展。

從成立至今的“淡馬錫模式”,為新加坡的經濟發展做出了非常大的貢獻,它的產值約占新加坡GDP總量的13%,市值則幾乎占據新加坡股票市場的半壁江山,這也就意味著,它主宰了整個新加坡的經濟命脈。

20世紀70年代后期,由于新加坡各類工業項目開始大肆發展,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而國內諸多投資公司、小型借貸款公司無法滿足這些大企業的要求,于是淡馬錫公司開始正式以公司的形式接手這些項目。

20世紀80年代初期,新加坡GDP進入平穩增長期,其經濟發展也隨之進入高速發展階段,淡馬錫以公司形式所進行的發展也得到一定的投資回報,并逐漸成為亞洲最大的主權財富基金之一,“淡馬錫模式”開始成型。

淡馬錫公司主要以客戶為導向,針對中小微企業的貸款擔保申請、審批、放貸、風險控制等情況,給予幫助,相當于一個中小型企業融資的“信貸工廠”。

“淡馬錫模式”不斷發展,截至2008年4月,淡馬錫總資產約1850億新元,其規模已與美國通用電氣、德國西門子等旗鼓相當。

其旗下擁有21家大型直屬企業,參股500多家公司,滲透到新加坡的金融、地產、能源等各個方面。淡馬錫直接控制20多家公司的股權,又以金字塔似的組織結構控制著2000多家公司。

淡馬錫公司的成就直接體現了新加坡利用投行思維所創造的非凡投資成就,甚至有人將淡馬錫公司稱為“資本怪獸”。

“繁忙”的國度

凡是到過新加坡的人,都能感受它與眾不同的思維氣息,這種思維氣息不只通過投資公司的形式體現出來,更多地表現在新加坡的知識經濟上。

知識經濟,就是以知識為基礎發展經濟,在知識的基礎上進行生產、銷售等一系列活動。知識經濟帶來的便利之處,就是知識可以進行無限次復制,使生產可以持續發展。

新加坡第三任總理李顯龍曾指明:“我國作為缺乏天然資源的彈丸小國,從上世紀(20世紀)70年代起便已意識到打造知識經濟是爭取競爭優勢的不二法門。”

所以,新加坡政府一直盡力推行并推進知識經濟的發展。

新加坡政府不僅為科研機構提供特別豐厚的資金,而且為吸引世界頂尖人才到新加坡做了大量工作。新加坡打造了世界一流的教育體系,教育已成為新加坡最重要的產業之一。新加坡的教育設施堪稱世界一流,即使是歐美國家也望塵莫及。

不僅是教育,新加坡還投入巨資打造了世界上最先進、最人性化的圖書館系統、電子政務系統以及互聯網、旅游等產業。

不論發展何種產業,不論哪個國家,思維都是最重要的武器。因為正是思維的力量讓新加坡得以風生水起,讓它實現了“星島晉級夢”。

蘇州拿下了李光耀

新加坡有一個別稱:獅城。

提到獅城,諸位看官印象最深刻的大概是2015年11月7日的歷史性握手——獅城習馬會,但是我們要談的不是這次別開生面的見面,也不談政治,我們只談經濟。談完新加坡自身的金融實力和經濟發展,我們還應該了解,新加坡的投行思維對于中國經濟和中國企業的影響。

新加坡是“亞洲四小龍”之一,可謂是亞洲的發達國家,其經濟模式一直被認為是“國家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一路飆升,金融實力不容小覷,據2014年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FCI)的一份排名報告顯示,新加坡已成為繼紐約、倫敦、香港之后的第四大國際金融中心,同時,新加坡還是世界貿易組織、英聯邦以及亞洲太平洋經濟合作組織成員經濟體之一。

為什么蘇州拿下了李光耀

學習與借鑒新加坡的投行思維辦企業,最具代表性便是蘇州工業園區,這是新加坡與中國合作的第一個項目,也是中國企業發展中第一個借鑒新加坡模式的企業。通過蘇州工業園區,中國企業從新加坡身上學習到很多知識與經驗,極大增強了中國企業對中國經濟的促進作用。

新加坡素來與中國交好,尤其改革開放期間,兩國經常互相訪問,鄧小平視察南方談話之后,雙方關系更為緊密。

為了與中國進一步確定親密關系,新加坡寫了一份合作協議書,表達了想與中國合作打造工業園區的想法。這份合作協議書得到中國認可后,新加坡便開始著手向中國內地投資企業的事宜。

蘇州工業園區便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產生。

1992年,距離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已經過去了14年。在這14年歷程中,蘇州雖然在鄉鎮經濟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績,但仍舊需要尋找新的經濟模式突破點。正值此時,新加坡也在尋找深層次的實驗基地。

1992年秋天,新加坡總理李光耀訪問中國。

李光耀幾乎視察了整個江蘇省的城市。當時的江蘇經濟非常落后,全江蘇省竟沒有一輛拿得出手的貴賓車,接待李光耀的車是從上海租的。

李光耀首先視察的是無錫市。無錫市在工業發展上有悠久的歷史,經濟發展較為突出,因此被當作重點視察對象。但在視察后,李光耀并沒有對無錫市表現出明顯的投資興趣,反而提出視察蘇州的想法。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蘇州作為一座園林式城市,有著古老的歷史與傳統文化,但經濟并不發達。雖然李光耀提出的視察蘇州要求令人不解,接待人員還是照辦了。由于是臨時提出視察蘇州,李光耀在時間上并不是很充分,只有半天的視察時間。

當時的蘇州市市長抓住機遇,不僅在半天的時間內見縫插針地向李光耀介紹了蘇州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的優勢,而且對新加坡的歷史和現狀如數家珍,并且懇切地建議李光耀在蘇州進行大規模投資。

李光耀聽到蘇州市長的建議,并沒有第一時間拒絕,而是詢問了很多細節方面的問題,在當時,這些問題都是非常尖銳的,但蘇州市市長均給出了詳細而又清晰的解答。

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李光耀和蘇州市市長像多年的老朋友一樣樂此不疲地交談。最后因為時間原因,不得不終止話題。這時,蘇州市市長心里已經有了底,李光耀被他說動了,已經有了來蘇州投資的心思。

等到第二年,即1993年,新加坡方面傳來消息,希望在蘇州建立一個大規模的工業園區,得到中國政府的支持。1994年,中國和新加坡雙方達成共識,并簽訂了《關于合作開發建設蘇州工業園區的協議書》,之后,沒多久,中國和新加坡合作的蘇州工業園區正式成立。

在隨后不到十年的時間里,蘇州工業園區的經濟總量已經超過了開發前蘇州全市的水平,也就是說,他們用十年再造了一個新的蘇州。

“青出于藍”的光榮與夢想

前期建設蘇州工業園區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由于短期內無法獲得巨大利潤,很多私企根本不愿意進駐蘇州工業園區。

李光耀一直強調,看問題要把眼光放遠,不能只顧眼前利益。所以,正是他戰略性的發展眼光,蘇州工業園區有了大的方向與發展。

那么,蘇州工業園區的建設著重點在哪兒呢?李光耀認為重點有兩個:硬件和軟件。

硬件建設,在于蘇州工業園區作為一個項目,需要引進多少企業,需要多少投資,需要建設成怎樣的規模;軟件建設則是指新加坡的先進管理經驗怎樣與中國的具體國情相結合,怎樣實施,才能將蘇州工業園區建設成為中國的“新加坡”。

明確發展方向和建設著重點后,蘇州工業園區進入了快速建設階段。

經過十五年的發展,蘇州工業園區形成了龐大的規模體系。

2009年5月,李光耀到蘇州參加蘇州工業園區的15周年慶典時,用“青出于藍”來形容蘇州工業園區15年以來的發展和變化成果。李光耀說:“即使老師再好,學生不好也是不行;而在中國,學生比老師更好。”

在《李光耀回憶錄》中,李光耀對于蘇州工業園區的建設,做出了這樣的評價:“我給蘇州工業園區的建設成績打70分,這是個相當高的分數。那里風景宜人,總體規劃給人一種很新加坡式的感覺。”這說明蘇州工業園區的發展超出了他的預期設想。

2014年6月,蘇州榮獲“李光耀世界城市獎”,這是新加坡設立的一項國際性獎項,旨在獎勵“以遠見和創新思維進行城市規劃和管理工作,解決城市環境挑戰,并能以縱觀全局的方式為不同社區帶來社會、經濟及環境效益的城市及其領導人和組織”。

蘇州,成為繼西班牙畢爾巴鄂市、美國紐約市之后全球第三個獲獎的城市。

蘇州工業園區借鑒新加坡的經驗和理念取得的巨大成就,也證明了一件事:在建設蘇州工業園區上,李光耀做出了正確的選擇,中國做出了明智的選擇,蘇州做出了最為偉大的選擇。

【投行思維航標】

無論是美國還是新加坡,無論是國家還是企業,無論是組織還是個人,其發展壯大的過程,必有一種思想做為支撐。

美國的霸主地位,靠的是投行思維,占領資源最頂層,把控資源所有權和配置權,由此意欲一統天下。

新加坡迅速崛起的法寶依然是投行思維,在沒有資源的情況下,引入外方資源,合理配置資源,“無中生有”地建立了一個令世界刮目相看的國家。

中國,經濟迅速崛起之際,很多人看到了機會,也學到了些許手段,然而卻掉進了陷阱,我們的投行思維呢?

主站蜘蛛池模板: 德州市| 道孚县| 漠河县| 全州县| 库尔勒市| 昌邑市| 新兴县| 英吉沙县| 乌拉特中旗| 武威市| 晋中市| 潜江市| 南岸区| 邵阳市| 阜南县| 利辛县| 饶河县| 万山特区| 贵州省| 柳州市| 邳州市| 阿克陶县| 三亚市| 沅江市| 文水县| 白河县| 韶山市| 麻栗坡县| 若尔盖县| 盐山县| 陆川县| 武清区| 三河市| 五莲县| 油尖旺区| 社旗县| 右玉县| 隆子县| 樟树市| 威信县| 卓资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