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來自腎臟的求救信號
頻繁起夜,腎陽虧了
中醫認為,夜尿頻多與腎功能的衰弱有著很深的聯系,所以通過補腎可以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
中醫認為,“腎主水,司開闔”,尿液的生成、排泄都是由腎來完成的。尿液的生成有賴于腎對水的蒸騰氣化和重吸收作用。腎對水分的重吸收過程就像蒸餾器,只有給蒸餾器加熱,水才能被汽化輸送到各個組織器官,給蒸餾器加熱的熱源就是腎陽和腎中的精氣。倘若腎陽不足、腎精虧損,水液不能被蒸騰氣化和重吸收,只能長時間滯留,就會導致尿液增多。
人上了年紀后,腎臟就開始走向衰老,腎功能開始減退。知道了中老年人頻繁起夜是腎陽虛虧,腎虛引起的夜尿頻多,補腎可以起到治療作用。我們還可以做好事先的預防,避免尿頻。

口中咸味起,多半是腎虛
在醫院腎病科經常聽到這樣的問題:“我為什么總覺得口里有咸味兒?”
如果你口里面感覺的味道是以咸為主的,這是一種腎虛的表現。
為什么腎虛的人口會咸呢?因為中醫認為,酸入肝經,苦入心經,甘入脾經,辛入肺經,咸入腎經,五味跟體內的臟腑是相對應的。比如,你去看中醫時,很多醫生會問你是否有“異常口味”。
如口咸者多屬腎虛,因咸味入腎,腎病可使口中咸;口甘多脾胃濕熱,因甘味入脾,濕熱蘊結脾胃,濁氣上泛,故感口甘;口中泛酸多為肝胃蘊熱,因酸味入肝,肝熱之氣上蒸于口則口中泛酸;口苦多心火,因苦味入心,心屬火,火邪炎上則口中苦。因此,大家以后就要注意了,若是發覺你口中總伴有咸味兒,就是腎虛的征兆,要去找醫生解決。

便秘也和腎虛有關系
腎開竅于二陰,主司二便。大腸的傳導功能依賴于腎陽的溫煦、氣化及腎陰的滋潤、濡養,魄門的開啟還有賴于腎氣的固攝作用。如果腎陽虧虛,或腎氣不足,固攝無力,就會出現腹瀉便溏;如果腎陰虧虛、腸道失潤,或腎陽不足、推動無力,就會造成大便秘結。
老年人便秘不少情況都是腎陰虛導致的津液減少,大便秘結,所以單吃潤腸藥是不行的。因為腎虛了氣力不足,用不上力量,自然就排不出來,這時候補腎陰比較好,比如說用一些枸杞、熟地等都可以,而且很快就可以解決問題。如果便秘患者還伴有形體消瘦、眩暈耳鳴、腰膝酸軟、心悸怔忡等癥狀,可選用六味地黃丸治療。
唾液異常,警惕腎臟
唾液中醫上稱“津液”,俗稱口水,又被稱作“舌邊水”。中醫認為:“脾為涎(口水),腎為唾”,即唾液為脾腎所化。
老人口水多,大多是因為脾腎器官老化導致津液不能正常運轉而導致的。還有老人戴假牙時,出現口腔炎、咽炎、舌炎、齒齦炎等疾病時,中風及其他腦血管疾病之后,也會導致口水過多的現象。
脾腎虛弱的老人,可以多吃一些補中益氣的食物,比如山藥、紅小豆、薏米、紅棗、板栗等。或者用板栗和紅棗來煮粥,板栗是腎之果,能補腎健脾,紅棗能補益脾胃,二者搭配用來治療口水過多,效果非常不錯。
口中唾液少也容易生病
中醫有句老話,叫做“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機”。
中醫把人體分泌的唾液叫做“津”,津液的增多與減少,能直接影響體內的陰陽平衡,疾病也會由此而生。如發高燒的病人出汗過多,及胃腸疾患者大吐大瀉太多,都會因損傷津液而導致氣血虧損。
那么,對正常人的保健而言,如何才能做到“保津養生”呢?首先要多喝水,可以根據體質適當泡些有生津作用的中藥飲片,如山楂、五味子、麥冬等。其次,要多咽口水。
另外,生活中不宜長時間嗑瓜子,因為久嗑會傷津液。盡可能地剝殼取肉,入口細嚼后連唾液咽下。嗑瓜子時,最好泡上一杯綠茶,邊嗑瓜子邊呷一兩口茶,既能生津滋液,又利于瓜子中蛋白質的吸收。
牙齒有問題,可能腎已虛
中醫認為,“腎主齒”“腎虛則齒豁,腎固則齒堅”,牙齒松動與腎氣虛衰以及氣血不足有關。正常人的牙齒潔白潤澤且堅固,是腎氣旺盛、津液充足的表現;腎虛則骨失所養,牙齒就會不堅固,出現松動的問題。腎陰虛和腎氣虛都會導致牙齒松動。年老時,人的腎精衰弱,牙齒就會早早脫落。所以,中醫認為養腎精是護齒所必需的。
如成人牙齒稀疏、齒根外露或伴有牙齦淡白出血、齒黃枯落、齦肉萎縮等問題,多為腎氣虧乏,同時要警惕有無腎臟方面的疾病。
經常感冒,腎在警告
國際腎臟病學會曾對東南亞地區腎病情況做過統計,發現15%~20%的腎炎是反復感冒引發的!
那么感冒是如何引起腎炎的呢?腎炎是一種免疫性疾病,感冒本身并不會導致腎炎,而是機體對感冒的反應導致了腎炎。感冒時,病毒侵入人體,人體內的防御體系(免疫系統)產生抗體,當抗體與抗原結合后形成免疫復合物。這種情況下雖可以消滅外來抗原(細菌或病毒),但形成的免疫復合物也會隨著血液循環運行到腎臟,沉積到腎組織,導致炎癥細胞浸潤,誘發炎癥性反應,從而引起腎炎。

噴嚏不斷,腎氣作亂
打噴嚏是一種常見的生理現象,很多人都有過打噴嚏的經歷。中醫認為,腎氣虛也能引起打噴嚏。身體里的衛氣,是抵御外邪的主要力量,它根源于人體的下焦腎,滋養于中焦脾,宣發于上焦肺。如果人體的腎氣虛弱,衛氣的來源就會不足,到達衛氣的宣發通道——肺的衛氣就少,肺就不能正常宣發衛氣,于是出現打噴嚏的現象。
腎氣虛引起的打噴嚏,往往是噴嚏頻頻,經久不止,同時伴有疲乏無力、腰膝酸軟或疼痛、面色無華、怕冷、手足不溫等癥狀,以過敏性鼻炎患者為多。對于腎氣虛引起的打噴嚏,僅僅靠祛邪是難以治愈的,應補腎以固本,讓腎氣旺盛,衛氣充足,身體抵御外邪的能力增強。
打噴嚏多提示過敏或感冒
早上打噴嚏的主要原因是過敏。在睡眠過程中,噴嚏反射被抑制了,所以過敏癥患者只會在醒來時開始打噴嚏。有時,鼻竇炎也會導致早上打噴嚏。在白天不斷打噴嚏大多數情況下是感冒病毒所引起的,并有可能伴有體溫升高。感冒好了,噴嚏也就停止了。這種噴嚏屬于實證,多發生在身體受涼時以及感冒流行的時候
哈欠連天,與腎有關
在《黃帝內經》里,就有“腎主欠”的說法,說明打哈欠與腎有關系的理論自古有之。正常情況下,人打哈欠與咳嗽、打噴嚏一樣,是一種自救行為。而總愛打哈欠的人,往往是腎虛的一種表現。
腎為先天之本,腎中所藏精氣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始動力,腎精充足,則精力充沛、體力充沛;如果腎中精氣不足,人的精神和形體得不到充足的濡養,就容易神疲乏力、哈欠連連。

愛打哈欠的人,往往是腎虛、脾虛的一種表現。
小便不正常,腎臟有異樣
健康的小便標準是:一天8次,每次300毫升左右,總量不超過3000毫升。如果不是飲水原因造成的超過8次,就叫做尿頻。很多人以為老想尿,肯定是腎虛。其實,大多數尿頻都和腎無關。
小便次數多,但尿量少,有可能是膀胱和尿道的問題;不僅次數多,而且尿量也不少,則有可能是內科代謝性疾病,比如糖尿病或多尿癥。只有尿頻而且尿常規檢查發現尿蛋白也高,才有可能是腎有問題。
有些人小便次數多,是因為老覺得有尿意。這時可以自查一下:尿意很急,可能是膀胱過度活動癥;尿意隱隱的,不太急,可能是感覺神經過敏,或泌尿系統感染引起的膀胱慢性炎癥。
氣短、氣喘,腎不納氣
腎主納氣。納氣就是固攝、納住的意思。中醫認為,氣雖為肺所主,但氣之根在腎,所謂肺主呼氣,腎主納氣,所以腎虛的人,多出現氣短、氣喘,尤其老人氣喘更應考慮腎虛,應著手從腎治或肺腎合治。
腎主納氣,與肺司呼吸的功能相輔相成。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根,腎有攝納肺所吸入的清氣,防止呼吸表淺的作用。腎的納氣功能正常,則呼吸均勻和調,腎不納氣,即可出現動輒氣喘,呼多吸少的病象。冬季是呼吸系統疾病高發季節,養腎有助于肺氣呼吸,預防此類疾病。

記憶力下降,經常忘事
腦居顱內。《黃帝內經》中記載,“腦為髓之海”,指出了腦是髓匯集而成,而且說明了髓與腦的關系。腦髓生成來源于先天之精。《黃帝內經》上說:“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后腦髓生。”
腎主骨生髓,腎之精髓還要不斷滋養腦,才能正常發揮其作用。一旦記憶力下降,常常忘事,提示你的腎精不足。

腎虛以后,腎精會隨之衰減,大腦失去所養,腦髓化生不足,記憶力自然就會減退
腎開竅于耳,耳輪異常看腎臟
人常說“耳朵大有福”,耳朵厚大的人,其實是腎氣充足的表現;而耳朵薄而小的人,多為腎氣虧虛。
中醫認為,“腎開竅于耳”。耳朵的聽覺功能與腎氣的盛衰密切相關,腎好聽力就好。反之,當出現耳鳴、聽力下降、煩心的癥狀時,可以多考慮腎陰虛。
《黃帝內經》指出:“腎氣通于耳,腎和則耳能聞五音矣。”《中藏經》也說:“腎者,精神之舍,性命之根,外通于耳。”腎為先天之本,內藏五臟六腑之精。腎精充盈,髓海得養,則聽覺靈敏,分辨力強;反之,腎精虛衰,髓海失養,則聽力減退,耳鳴耳聾。
隨著腎中精氣的盛衰盈虧,人的聽力也會發生相應的變化。如嬰幼之年,腎精充而未實,生而未盛,成而未盈,則聽覺較弱,聽聲辨音能力差,且聽而不遠;青壯之年,腎中精氣充盛,耳受精氣充足,故聽覺聰敏,聽聲遙遠,辨別語聲能力強;垂暮之年,腎中精氣逐漸衰少,化生無力,耳之精氣不足,故聽覺漸衰,遲鈍不靈,聽聲難遠,甚則聽覺失聰。
無緣無故總戰栗
《黃帝內經》中提到腎“在志為恐”,意思是說五臟的精氣相并于腎,如果腎氣不足或肝、心、胃有病癥,就可能出現“恐”的癥候。當然,主要原因還是在于腎,因為腎水充則肝血足而膽壯,腎水虛則肝血不足而膽弱易“恐”。
“恐則氣下”,結果又傷精傷腎,故而有“腎主恐”之說。大家都有這種體會,冷得不行的時候,嚇著的時候,身體就會顫抖。腎虛的人會比較恐懼,恐懼的人也會顫抖。所以你如果老是覺得無緣無故顫抖,也要注意這就是腎虛的表現。
面黑無光澤
如果你是黃種人,面色卻很黑,而且沒有光澤,極有可能是腎虛。有的人原來面色很好,現在變得越來越黑了,這個也要注意,說明你的腎氣有點虛了。大家都有經驗,特別是女性,只要是熬上幾夜,馬上就會出現黑眼圈,出現黑眼圈其實就是腎虛的表現,所以大家千萬不要總熬夜,熬夜很傷身。
老年人會長老年斑,老年斑就是色素沉著,色素沉著的后果就是膚色變黑。皮膚越來越黑,這是腎虛特征性的表現。

四肢冰冷,多因腎精外泄
中醫認為陽氣具有溫養的功能,腎陽虛衰,陽氣不能達于四肢,手腳得不到溫養就會出現手腳發涼的現象。陽氣不足通常分為先天和后天兩種情況,后天多是由于生活起居失調所致,比如冷飲吃太多,寒冷天氣穿得單薄,寒氣侵入等。氣滯血瘀的女性更容易畏寒肢冷。在經期、孕期和產期等特殊生理時期,月經和生育所引起的激素變化會對自主神經系統造成一定影響,引發疾病。
頭發脫落或須發早白
中醫認為,“發是腎之華,觀發色可知腎氣”,腎又主黑色,所以頭發是否烏黑靚麗跟腎的好壞密切相關。如果一個人腎氣的收斂能力很強,頭發就滋潤,還不容易脫發。
反之,腎氣不足,或思慮過度,頭發都會受到影響。正常情況下,40歲之后會長白發,這是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腎的精氣逐漸衰減,頭發得不到滋養,就會變白。這屬于自然現象,不需要治療。
枯黃發提示什么疾病
甲狀腺功能低下;高度營養不良;重度缺鐵性貧血和大病初愈等,都會導致機體內黑色素減少,使烏黑頭發的基本物質缺乏,黑發逐漸變為黃褐色或淡黃色。
患某種疾病導致的:如患系統性硬皮病、系統性紅斑狼瘡時頭發不僅會變黃,還會大量脫落。
小兒頭發稀疏萎黃多由于先天發育不足,還可伴有坐、站、行、說話、牙齒等“五遲”現象。
少女頭發黃則可能由于缺鈣。青春期缺鈣主要表現為夜間盜汗,也就是睡覺時出汗;頭發少,無光澤,呈焦黃狀;晚上睡覺時小腿肚子(腓腸肌)抽筋。
另外,經常燙發、用堿水或洗衣粉洗發,也會使頭發受損發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