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限效應:話不在多而在精,不做讓人討厭的“唐僧”
話多的人不一定受人歡迎,廢話多的人一定讓人討厭。在講話的時候,要以“質量”為本,而不能靠“數量”取勝。一旦變成令人厭煩的“唐僧”,就沒有人愿意與你交談了。
在交際的過程中,語言溝通是最為常見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種交流方式。通過語言,我們可以更加直接地表達自己的想法,陳述自己的觀點,讓對方迅速而清晰地明白自己的態度。然而,說話的時候一定要把握好分寸,不能啰啰唆唆、口無遮攔,否則非但不會讓對方接受你的觀點,反而會讓自己成為令人討厭的對象。
語言的刺激太多、太強或是刺激的周期太長,都會令人產生極度煩躁和逆反的心理,在心理學上,這種情況被稱為超限效應。也就是說,一旦你說的話超出了對方對美好的印象和預期,往往會產生反面的效果。
有一次,著名作家馬克·吐溫到教堂去參加募捐活動。剛開始的時候,牧師的演講講得很好、很感人,馬克·吐溫受到觸動,準備把身上的錢都捐出去。但是十分鐘過去了,牧師依然滔滔不絕地講著。馬克·吐溫有些厭煩,決定只捐贈一些零錢。又一個十分鐘過去了,牧師還在興致勃勃地演講,并且沒有絲毫要停下來的意思。于是,馬克·吐溫決定一分錢都不捐贈了。最后,牧師終于結束了自己的長篇大論,開始進行募捐,馬克·吐溫感覺非常生氣,他非但沒捐錢,反而因為氣憤從募捐盤里拿了兩塊錢。
牧師應該想不到,如果他早點結束自己的演講,他能募集到的資金會多很多。牧師從自己的角度出發,希望讓聽眾得到更多的資訊,更加理解自己的主張,卻忽視了聽眾的感受,反而因為話多讓很多人失去了興趣。
一說起話多讓人煩的例子,看過《大話西游》的人就會想起唐僧這個形象。唐僧的啰唆簡直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當他碎碎叨叨地說話時,身邊的人感受到的是無盡的煩躁,更有甚者,很多小妖怪被他折磨得寧可選擇自殺。即便如此,唐僧依然在說,說得所有人都對他充滿厭惡。在電影中,導演為了體現良好的藝術效果,逗觀眾開懷大笑,所以對唐僧的啰唆進行了部分夸張,唐僧這樣的人在實際生活中并不多見。但是,即便生活中出現的只是像馬克·吐溫遇到的牧師那樣的一個人,很多人的反應肯定也是避之唯恐不及吧!
在實踐中,很多人覺得重復能夠加深印象,這和我們上學時不斷重復的學習方法不無關系。從道理上來說,重復確實能夠令對方的印象更加深刻,但是毫無節制的重復只會讓人厭煩,常常使人出現“一只耳朵進,一只耳朵出”的情況,更有甚者,對方還會直接屏蔽掉你的講話,這樣一來,你講再多都沒有任何意義。舉個簡單的例子,看電視的時候,如果一個廣告重復播放四五遍,相信很多人都會不勝其煩,進而直接換臺了事。廣告商們想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結果觀眾們看都不看,廣告產生的效果自然和他們的期望相距甚遠。
因此,與人交談時,一定要注意控制說話的節奏和時間,在盡量短的時間內傳達出自己講話的重要內容。假如交談的時間太長,對方就會感到厭煩,使得談話無法繼續下去。在談話的過程中,一旦發現對方的注意力分散,開始出現看表、東張西望、做些小動作的情況,就要暫停講話,思考一下自己的講話是不是已經超出了對方能夠接受的范圍,讓對方失去了興趣。倘若果真如此,那就要轉移話題,不要再多說下去,因為此時的對方已經產生了厭煩的情緒,說得越多,越會令對方反感。
總之,無論何時何地,都要把握好講話的度,注意超限效應給對方帶來的影響。一旦越過界限,對方出現走神之類的現象就是再正常不過的了,此時千萬不要因此而怪罪對方,而是要從自己身上找到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