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經癥與人的成長
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代序
對于傳統的性心理分析的介紹,即弗洛伊德及卡爾·門寧格[1]等學者之著作,已有不少的中譯本出現。但關于“新弗洛伊德學派”的普及則尚需時日。李明濱醫師年輕有為,在實習醫師時期即已完成卡倫·霍尼1950年出版的《神經癥與人的成長》一書的翻譯,現在即將出版,本人覺得非常高興。
我在1954年留美時,與“新弗洛伊德學派”開始接觸。那時霍尼已逝世一年多,因此沒有機會認識她。但她在1930年代以后陸續發行的5本有名的著作中,最后一本遺作就是本書,系她在去世前兩年發表的,可以說是她的理論系統的結晶。
霍尼繼阿德勒及榮格之后,與弗朗茨·亞歷山大[2]、沙利文[3]及弗洛姆等其他學者并稱為“新弗洛伊德學派”的主要理由,是他們擱置弗洛伊德的“性”和“攻擊本能”(libido,又作原欲)的觀念,而重視社會文化因素對人格發展的重要性。在現代的社會中,有許多矛盾現象,譬如:一方面強調自由的可貴,但另一方面自由在社會生活中卻必須受到適當的限制;有時強調競爭及成功,但有時還要表現謙虛及友愛。所以正常人在這種具威脅性的世界中,難免會產生心理沖突。霍尼列舉人的十種需要,再將它們分成三大類別。雖然正常人也有心理沖突,但較能有彈性地視情況來運用這三大需要,交叉使用親近(moving toward people)、逃避(moving away from people)或反抗(moving against people)的態度而行動。而神經癥患者若遭遇到心理沖突時,絕望、恐懼、愛的需求及罪惡感等都將會導致敵對感的壓抑并進而產生基本焦慮,于是就固執地、不適合地且過度地執著其中某種心理需要。此基本需要的表現形成神經癥的各種類型,通過閱讀此書將能對此有所了解。
霍尼亦排除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人格構造組織的想法,而提倡“真我”、“實我”和“理想化自我”等組合的人格發展。依她的看法,對神經癥患者的治療而言,應瓦解對其人格發展有阻礙的“理想化自我”的形象,在“實我”里找出“真我”并抒發其個性成長的能力,這才是精神分析的精髓。換言之,心理治療的目標不在于發掘兒童早期被壓抑的欲望,而在于讓患者看到他自己的沖突性性格特征及認識其內在沖突,動用建設性希求以培養適當的人格及人際關系。雖然她也注重患者過去的社會經驗,但較之弗洛伊德,更重視現實問題。心理治療上,她利用甚多弗洛伊德所提及的原則及技術,但一般說來,治療者需扮演較直接及主動的角色。此種方法比傳統的精神分析法更適用于中國的社會文化背景。
因為霍尼是一位女性精神醫學專家,因而認為原來的精神分析學中有相當的男性化偏見,所以她覺得女性心理學尚未被充分地了解。她的自我實現的愿望使她成為女權運動的先驅者。本書不只介紹關于神經癥的知識,還探討正常人的人性發展過程。因此,對于探究人性有興趣的一般讀者,這的確是一本值得閱讀的好書。
最后,對霍尼在自我實現的奮斗方面所付出的努力,我在此表達最大的敬意,而李明濱醫師為精神醫學界積極介紹新弗洛伊德學派,并完成此精湛譯本,我對于其一貫性的真摯精神深表感佩。
陳珠璋
1976年8月于臺大醫院神經精神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