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近年來中國的俄國史研究的進展

我們要著重說說進入21世紀以后我國的俄國史研究。首先應該指出,俄國史作為國別史,它的發展是離不開整個世界史研究的發展的。而進入21世紀以后,隨著我國經濟建設的蓬勃發展和國際局勢的急劇變化,我國的世界史研究有了較大的發展。這表現為研究成果的增多、新的研究領域的開辟、人才培養的加快和對外學術交流的發展等。據不完全統計,2001~2005年,在我國發表的各類世界史著作約有500多部,平均每年約100部,發表的論文約計3500篇,平均每年約計700篇。這個數字是相當可觀的。自然,學術成果是不能只從數量上衡量的,然而,如果從質量上看,應該說,這些著作和論文的質量也有了明顯的提高。這表現為主要引用國外的第一手資料,包括考古資料、檔案資料和其他文獻資料的論著增多了。在新領域的開拓方面也有了進展,如研究人與自然環境關系的生態環境史、全球史的發展就是顯例。一些過去研究較少的領域,如冷戰史、古代東方史等有了新的發展。人才培養得到重視,許多大學擴大了世界史學科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招生規模。學術交流方面,在這些年中,世界史學科的各類機構和大專院校舉辦了50多次學術研討會,其中包括不少國際學術研討會。如2001年5月16~19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在南京主辦的“二十世紀的歷史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就是其中較有影響的一次。

俄國史是21世紀以降我國世界史研究的一個重點。這與20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以及隨之而來的國際格局的深刻變化有關。因而圍繞著這些問題,中國的學者進行了許多研究。除了發表了許多論文外,也有不少著作問世,如僅僅有關蘇聯興亡的歷史就有多部專著出版,如周尚文、葉書宗、王斯德合著的《蘇聯興亡史》,陸南泉等主編的《蘇聯興亡史論》,陳之驊、吳恩遠、馬龍閃主編的《蘇聯興亡史綱》等。周尚文、葉書宗、王斯德:《蘇聯興亡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陸南泉等主編《蘇聯興亡史論》,人民出版社,2002;陳之驊、吳恩遠、馬龍閃主編《蘇聯興亡史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關于整個蘇聯時期歷史的著作,21世紀以前已有若干部出版,其中有些是分階段的,如蘇聯建國初期、新經濟政策時期、勃列日涅夫時期等。蘇聯解體之后,隨著新資料和對許多問題的重新思考,從新的角度研究和運用更多新資料的著作多了起來。其中由多位學者合作的九卷本蘇聯史正在寫作中,也有些已經出版。如吳恩遠的《蘇聯史論》,人民出版社,2007,等。

另有不少探討蘇聯時期各種歷史問題的研究成果問世,如有關中蘇關系史方面的著作出了不少,如沈志華著的好幾本有關著作——《戰后中蘇若干問題研究》《蘇聯專家在中國(1948-1960)》《毛澤東、斯大林與朝鮮戰爭》,沈志華主編的《中蘇關系史綱(1917-1991)》,薛銜天著的《中蘇關系史(1945-1949)》,何明、羅鋒編著的《中蘇關系重大事件述實》等。沈志華還關注蘇聯與東歐的關系,主編有《冷戰時期蘇聯與東歐的關系》一書,還寫了《斯大林與鐵托》;張盛發則寫了《斯大林與冷戰》一書。關于蘇聯本身的研究自然是一個重點,這方面的著作也出了不少,如黃立茀的《蘇聯社會階層與蘇聯劇變研究》,侯艾君的《車臣始末》,盧之超、王正泉主編的《斯大林與社會主義——世界第一個社會主義模式剖析》,等等。如沈志華的《戰后中蘇若干問題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沈志華主編《冷戰時期蘇聯與東歐的關系》,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沈志華主編《中蘇關系史綱(1917-1991)》,新華出版社,2007;沈志華《斯大林與鐵托》,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沈志華《蘇聯專家在中國(1948-1960)》,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03;沈志華《毛澤東、斯大林與朝鮮戰爭》,廣東人民出版社,2003;張盛發《斯大林與冷戰》,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薛銜天《中蘇關系史(1945-1949)》,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何明、羅鋒編著《中蘇關系重大事件述實》,人民出版社,2007;黃立茀《蘇聯社會階層與蘇聯劇變研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侯艾君《車臣始末》,世界知識出版社,2005;盧之超、王正泉主編《斯大林與社會主義——世界第一個社會主義模式剖析》,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等。涉及的面和數量都相當可觀。有關上述這些問題發表的論文就更多了,如沈志華的《共產國際情報局的建立及其目標》、楊奎松的《中蘇國家利益與民族情感的最初碰撞》分別載《中國社會科學》2002年第4期和《歷史研究》2001年第6期。等。

除了蘇聯時期以外,俄國的歷史同樣是一個研究的熱點。譬如,關于俄國現代化的研究就是一個熱點。2001年8月,中國蘇聯東歐史研究會在長春舉行了“俄國現代化國際討論會”。在研究成果方面也有不少著作問世。如劉祖熙的著作《改革與革命——俄國現代化研究(1861-1917)》劉祖熙:《改革與革命——俄國現代化研究(1861—1917)》,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從經濟、政治、文化三個方面,分析了俄國現代化的過程,特別揭示了俄國趕超型工業化的特點,即政治現代化的滯后,傳統東正教、官方正統思想與西方現代文化的沖撞和融合,以及世紀之交多元文化的出現。曹世安的著作《俄國史新論——影響俄國歷史發展的基本問題》曹世安:《俄國史新論——影響俄國歷史發展的摹本問題》,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強調農奴制度、專制制度、村社制度和東正教是影響俄國歷史發展,顯然也是影響俄國現代化的四個基本因素。趙士國的《歷史的選擇,選擇的歷史:近代晚期俄國革命與改革研究》趙士國:《歷史的選擇,選擇的歷史:近代晚期俄國革命與改革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不是孤立地就現代化本身研究現代化,而是通過著重考察近代晚期俄國的歷次改革與革命來研究俄國的歷史發展和現代化進程的。作者對亞歷山大一世的改革、亞歷山大二世的改革、維特的改革、斯托雷平的土地改革等都做了系統的闡述,指出這些改革一步步推進了俄國的現代化。如亞歷山大二世的改革正式啟動了俄國的現代化,農奴制改革涉及俄國壓倒多數的人口,意義很大。維特的改革主要涉及經濟領域,促進了技術進步和生產結構的變化,而斯托雷平的土地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村社份地制度,建立了獨立農莊和獨家農場,提高了農業生產等。然而所有這些改革都是由沙皇政府主持、自上而下進行的,因而帶有很大的局限性,不能解決現代化的根本問題。這樣,革命就成了另一種重要的選擇。作者系統考察19世紀以來俄國的歷次革命運動和先進思想家的活動,指出十二月黨人起義是俄國歷史上第一次有組織有綱領的武裝起義。赫爾岑提出通過俄國特殊的農民村社走非資本主義道路,別林斯基、車爾尼雪夫斯基也都主張通過村社走向社會主義,但更多地強調推翻沙皇政府。作者還分析了民粹派、普列漢諾夫,一直到十月革命。由于改革和革命是當前普遍關心的問題,而這部著作結合俄國的歷史發展做了詳細的論述,所以多說一些。

此外,張廣翔的論文《亞歷山大二世改革與俄國現代化》張廣翔:《亞歷山大二世改革與俄國現代化》, 《吉林大學學報》2000年第1期。、劉祖熙的論文《試論俄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障礙機制》劉祖熙:《試論俄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障礙機制》, 《廣西師范大學學報》2003年第1期。、張宗華的論文《東正教倫理在18—20世紀俄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雙重效應》張宗華:《東正教倫理在18—20世紀俄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雙重效應》, 《武漢大學學報》2003年第3期。(所謂東正教倫理,是指救世主觀念、王權至上、在逆境中的忍耐精神和群體意識、博愛和人道主義)等,從不同方面論述了俄國現代化進程的特點和存在的問題。

俄羅斯的文化是又一個熱點問題,這方面的成果也有許多。如姚海的《俄羅斯文化》姚海:《俄羅斯文化》,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5。一書從古代的東斯拉夫人與瓦里亞基人一直寫到1917年。作者認為,9世紀基輔羅斯建立后,最初受的是拜占庭文化的影響,主要是基督教的影響。但是拜占庭文化的影響主要體現在精神方面,并未涉及羅斯的政治結構和財產關系。13世紀初開始的蒙古的征服開始了羅斯社會和文化的東方化。1480年,羅斯擺脫了金帳汗國的統治,但是東方化的進程并未停止。專制制度和農奴制度不斷發展。但16世紀已出現學習西方科技的因素。17世紀開始學習西方,尤其在下半葉阿列克謝沙皇統治時期。之后,直到1917年,西方化始終是俄羅斯文化曲折發展的主軸。作者強調并指出俄羅斯文化發展中的若干特征:第一,俄羅斯的地理和歷史條件造成了俄羅斯文化來源成分的多樣性,而這種多元構成的文化的形成過程,也是傳統的民族文化與外來的異質文化相互矛盾和滲透的過程。第二,俄羅斯的西方化表明了一個相對落后國家追趕世界潮流的愿望和努力,其過程是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現代文化與傳統文化相融合的過程。沙皇政府在這一過程中的政策有其兩重性:它既倡導西化,又限制這一過程。第三,近代以來的俄羅斯文化的新特點是:西方文化主要對社會上層發生影響,而傳統的宗法制文化影響著占人口絕大多數的居民,首先是農民;西化的過程擴大了上、下層在文化上的分離,擴大了差距,等等。

在俄國思想文化史方面,還有一些更為專門的作品問世。如姚勤華的論文《19世紀俄國斯拉夫主義思想和運動研究》姚勤華:《19世紀俄國斯拉夫主義思想和運動研究》, 《東歐中亞研究》2002年第6期。、李興的論文《文化民族主義:論俄羅斯與歐洲的關系》李興:《文化民族主義:論俄羅斯與歐洲的關系》, 《北京大學學報》2000年第2期。、趙士國的論文《俄國歷史上的神秘主義》趙士國:《俄國歷史上的神秘主義》, 《世界歷史》2002年第3期。等。

在俄國史研究中,其中有些問題在中國學者中引起了不同意見的爭論,如關于俄國現代化的起始時間,有學者認為是起自彼得大帝的改革;更多學者認為是起自農奴制改革。關于俄國現代化進程的障礙機制問題,有學者認為是農奴制、專制制度和東正教;有學者認為是俄國社會內在的二元結構,其本質是東西方文明的交匯與碰撞,表現為東方式的政治體制和文化與源自西方的現代經濟因素的矛盾,俄國的現代化不是在經濟因素先行成熟的條件下由市民社會驅動的,而是在統治集團為強國、稱霸而學習西方先進技術的政治目標下起步的;也有學者認為,俄國的現代化受到俄羅斯傳統經濟思想的制約,這種思想主張經濟自給自足,經濟活動以精神準則優先,具有樸素的群體合作精神,商品市場薄弱,等等。又如,關于20世紀30年代蘇聯“大清洗”時期遇害的人數問題,也有不同的統計,有學者認為,30年代蘇聯“大清洗”時期遇害的人數應為68萬;另有學者認為,這個數字大大縮小了遇害人數,這里涉及對“清洗”“鎮壓”等概念的理解,以及“清洗”是否只限于30年代的問題,等等。

在蘇聯史研究中,還應特別指出一點,即中國學者花了很大的精力,收集、翻譯、編輯、出版了許多歷史檔案,其中沈志華的貢獻最大。他主編了多達34卷的《蘇聯歷史檔案選編》等檔案資料。沈志華等主編《蘇聯歷史檔案選編》(34卷),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沈志華、李丹慧收集整理《中蘇關系:俄國檔案原文復印件匯編》(19卷),華東師范大學冷戰史研究中心,2004;等等。

除了蘇聯時期以外,俄國史研究的成果也很多,這里就不再細說了。例如,劉祖熙《改革與革命——俄國現代化研究(1861—1917)》,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曹維安《俄國史新論——影響俄國發展的基本問題》,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白曉紅《俄國斯拉夫主義》,商務印書館,2006;張廣翔《18—19世紀俄國城市化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趙士國、楊可《俄國沙皇傳略》,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等等。以上的概括是很不全面的,還有許多作品和方面沒有談到,但已經可以大致看到,我國學者近年來關于俄國史的研究做了不少工作,成果也是很多的。這種努力還會繼續下去。我們深信,今后一定會取得更大的成就。

(此文是供2007年俄羅斯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舉辦的“世界文明學術研討會”發言用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乐业县| 嘉善县| 肃南| 图木舒克市| 揭阳市| 玉田县| 花莲县| 科技| 壶关县| 丹东市| 四川省| 三门县| 故城县| 伊金霍洛旗| 张北县| 绵竹市| 罗定市| 宁河县| 堆龙德庆县| 临武县| 灵丘县| 桐柏县| 奈曼旗| 巴中市| 皋兰县| 石屏县| 图们市| 延边| 大同市| 荆州市| 囊谦县| 卢氏县| 波密县| 改则县| 库车县| 天长市| 贵阳市| 华亭县| 杂多县| 札达县| 龙口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