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早在20世紀50年代初當計劃經濟還處于方興未艾之際,南斯拉夫的經濟學家們便已指出這種經濟體制的弊端,需要進行改革。這些理論可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第一,以社會主義自治制度來實現社會主義公有制。第二,中央計劃經濟體制無法同千差萬別和瞬息萬變的現代經濟相適應。第三,商品和商品經濟是現階段社會主義經濟必然的和客觀的形式。第四,商品的基本規律是價值規律,而價值規律不是資本主義社會的“專利”。只要社會生產力還沒有發展到可以實行“按需分配”的原則時,價值規律就必然發揮作用。社會主義經濟機制本質上是以計劃原則和價值原則為基礎的。第五,市場是自發調節經濟過程的機制,是經濟活動自我調節的最重要的形式之一,也是經濟過程自我組織的關鍵環節。第六,計劃與市場應該相結合,其原則是:保證各經濟主體的相對獨立性,分散管理與社會調節相結合,加強信息通報和傳遞以適應市場的需要,使計劃能適應瞬息萬變的形勢。
由于上述理論被付諸實施等原因,南共聯盟便被開除出共產國際,南斯拉夫也不再被正統的社會主義視為社會主義國家。
20世紀60年代中期匈牙利開始研究經濟改革問題,經濟學家們在深入剖析了計劃經濟的“病癥”后指出:國家計劃應與企業計劃結合,應明確劃分國家與企業的決策權限,加強彼此協調,經濟調節是結合的主要紐帶,直接調節是結合的特殊手段;計劃調節應與市場調節相結合,計劃調節應起主導作用,市場調節起積極作用,應加強市場的組織性和計劃性;宏觀調節應與微觀調節相結合,宏觀經濟主要依靠計劃,微觀經濟主要仰仗市場。
匈牙利在這些改革理論的引導下建立起了預算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但由于種種困難改革半途而廢。
除此之外,波蘭的經濟學家蘭格(Oskar Lange)、布魯斯(Virlyn W. Bruse)和捷克的經濟學家錫克(Ota Sik)也對計劃與市場的關系進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系統的看法。蘭格的“計劃模擬市場模式”,布魯斯的“導入市場機制的計劃經濟”理論和錫克的“市場不等于資本主義”的理論都對當時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制的改革產生過重要影響。
1989年東歐劇變,原因固然很多,而中央計劃經濟的弊端顯然起了特別重要的作用。然而正當西方資產階級政客們沉醉于所謂社會主義徹底崩潰的喜悅之中時,東方的中國卻沉著、大膽、穩妥地進行著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由中央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轉軌工作。轉軌的廣度和深度,轉軌成功率之高和經濟增長之快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
在經濟體制改革上中國取得了三大突破。一是理論上的突破,即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作為我們的努力目標,從根本上解除了把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看作屬于社會基本制度范疇的思想束縛。把市場經濟體制同資本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從理論上分離開來,同時主張在實踐上把它同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相結合,形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整體。早在1979年鄧小平同志就已指出“說市場經濟限于資本主義,這肯定是不正確的。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
1985年他又說:“社會主義制度和市場經濟并無根本矛盾。”
1992年他更進一步指出:“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的本質區別。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這就是中國共產黨人說出的“我們的老祖宗從來沒有說過的話”。
二是實踐的突破,在企業改造、價格改革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的進展,宏觀調控的體制新框架初步形成。三是改革方法上的突破,中國的各項改革措施都是緊緊圍繞調整經濟結構、提高經濟效益、增加有效供給、抑制通貨膨脹、應對國際金融和經濟危機來進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