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中央計劃經濟體制

一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基本原理

19世紀中葉,馬克思和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一起先后發表了《共產黨宣言》和《資本論》等重要著作,創立了無產階級政治經濟學,即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基本觀點有:強調人類的物質生產活動是人類從事其他各種社會活動的先決條件,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每個勞動過程必須具備三個簡單的生產要素,即勞動者的勞動、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在社會生產中,生產力是生產的物質內容,而生產關系則是生產的社會形式,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生產力的發展和變化決定著生產關系的發展和變化,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的狀況;勞動者是生產力的主體,在生產力中是起主導作用的因素,是社會生產力中最根本的力量;生產關系就是人們在物質資料生產和再生產過程中結成的相互關系,也叫經濟關系,包括人們在一定生產資料所有制基礎上所形成的,在社會生產過程中發生的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關系;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社會經濟制度由低級階段向高級階段逐漸發展演變,人類社會要經歷五種基本社會經濟制度,即五種社會生產關系,包括原始社會經濟制度、奴隸制經濟制度、封建主義經濟制度、資本主義經濟制度和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它是共產主義社會的初級階段),而這種社會發展的動力就是階級斗爭;社會主義終將取代資本主義,因為資本主義的根本矛盾是生產的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的私人所有制之間的矛盾;這種生產資料的私有制是人剝削人的根源,而剝削無產階級的剩余價值則是這一剝削的最主要的形式;人類的理想社會是共產主義社會,其初級階段是社會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的口號是“各盡所能,按勞分配”,共產主義的口號則是“各盡所能,按需分配”。

二 馬克思、恩格斯的計劃經濟思想

與市場經濟相比,計劃經濟的歷史要短得多。它主要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早在空想社會主義者繪制今后社會主義藍圖時他們已一再提出有計劃、按比例組織和管理經濟的思想。在馬克思分析和批判資本主義生產的無政府時他也指出未來的共產主義社會中,隨著商品、貨幣關系的消失以及私有制和異化的揚棄,資本主義的無政府狀態式的自發經濟將被有計劃的生產、交換、分配所代替。他指出:“小孩子同樣知道,要想得到和各種不同的需要量相適應的產品量,就要付出各種不同的和一定量的社會總勞動量。這種按一定比例分配社會勞動的必要性,絕不可能被社會生產的一定形式所取消,而可能改變的只是它的表現形式,這是不言而喻的。自然規律是根本不能取消的。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下能夠發生變化的,只是這些規律借以實現的形式。而在社會勞動的聯系體現為個人勞動產品的私人交換的社會制度下,這種按比例分配社會勞動所借以實現的形式,正是這些產品的交換價值。”《馬克思恩格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580頁。馬克思和恩格斯還共同把未來的共產主義稱之為“一個自覺的有計劃的聯合體”,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第745頁。“生產者按照預定計劃調節生產的社會”。《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第291頁。恩格斯在他的著作中更進一步闡明了這種計劃經濟的思想。他指出,這樣做有下列好處。

第一,有利于消除資本主義生產的無政府狀態和周期性經濟危機。一旦無產階級取得政權,就會對資本主義經濟體制進行改造,把原來歸資產階級掌握的社會化生產資料變為公共財產,“社會生產內部的無政府狀態將為有計劃的自覺的組織所代替”,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757頁。“從此按照預定計劃進行的社會生產就成為可能的了”《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759頁。

第二,能最大限度地節省勞動時間。勞動時間在生產中具有重大作用,只有節省勞動時間才能提高工作效率。

第三,能實現生產要素的合理分布。“只有按照統一的總計劃協調地安排自己的生產力的那種社會,才能允許工業按照最適合于它自己的發展和其他生產要素的保持或發展的原則分布于全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71,第320頁。

第四,能更好滿足每個社會成員的需要。恩格斯認為,“通過有計劃地組織全部生產,使社會生產力及其成果不斷增長,足以保證每個人的一切合理的需要在越來越大的程度上得到滿足”;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336頁。也標志著人們完全自覺地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社會生產內部的無政府狀態將為有計劃的自覺的組織所代替。生存斗爭停止了。于是,人才在一定意義上最終地脫離了動物界,從動物的生存條件進入真正人的生存條件……只是從這時起,人們才完全自覺地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第245頁。

上述引言和分析說明以下結論。

計劃經濟的思想來源于馬克思和恩格斯。他們在這個問題上有全面的論述,而且形成了體系,但這種思想并不是大量社會實踐的理論歸納,而只是一種分析、認識、看法、預測和設想,是一種學說。馬克思和恩格斯本人自然認為他們當時的看法是正確的,但他們從未說過他們的理論肯定是百分之百的正確,沒有表示他們的理論是顛撲不破的、不容發展的真理,更沒有要求別人去強制執行。眾所周知,馬克思主義是由馬克思主義的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組成的。但是人們也看得很清楚,馬克思和恩格斯從未系統地長篇論述過未來社會主義的體制,這些理論都是他們在批判資本主義時對社會主義的一種設想,而且落筆極其謹慎。他們深知馬克思主義是一門科學,不是占卜學和星象學。也正是出于這種考慮,他們還特別明確地指出:“所謂 ‘社會主義社會’不是一種一成不變的東西,而應當和任何其他社會制度一樣,把它看成是經常變化和改革的社會。”《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693頁。他們還強調說:“在將來某個特定的時刻應該做些什么,應該馬上做些什么,這當然完全取決于人們將不得不在其中活動的那個既定的歷史環境。”《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643頁。對于未來的任何一個問題,都要像解數學方程式一樣,只有在它本身包含解題的因素時,才能得出答案。

馬克思、恩格斯的社會主義理論是在批判當時的資本主義社會的基礎上產生的。計劃經濟思想也正是在批判和否定資本主義經濟中的無政府和自發現象時產生的。早在19世紀40年代馬克思就宣布,“我們不想教條式地預料未來,而只是希望在批判舊世界中發現新世界”《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第416頁。

問題恰恰在于教條式地預料未來是容易的,而在批判舊世界中發現新世界就困難多了。應該說,從批判資本主義經濟的無政府中發現要搞計劃,要實施秩序,這是對人類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重大貢獻。問題在于:無政府不對,難道反其道而行之,奉行中央集權決策計劃就肯定正確嗎?生活的實踐經常告訴人們,黑的不對并不預示著白的就肯定正確,正確的倒很可能是黑白相間,或是別的什么顏色。哲學上的“否定之否定”原則不就正因此而經常被實踐所肯定嗎?生活是復雜的,一定不要處處采用簡單的兩極思維模式,因為人們無論是在理論上或是在實踐上都為兩極模式付出了沉痛的代價。關于市場經濟和計劃經濟的爭論情況也很可能是如此。馬克思、恩格斯關于社會主義社會的一些重要論說都是有前提條件的,既不可望文生義,更不可斷章取義。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一條應當適用于任何人、任何理論和學說。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分析、揭露和批判資本主義,探討、研究和建立科學社會主義理論上為人類建立了不可磨滅的功勛。但人們也必須看到,他們對資本主義的分析、揭露和批判是建立在大量親身實踐的基礎上,而對社會主義的描繪卻是建立在對資本主義否定的基礎上,并無任何實踐。即使巴黎公社也只能算是一次無產階級革命的實踐,而絕不能列為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在這種情況下就更應強調實踐對這部分理論檢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其實世界上還沒有任何一種“影響世界歷史進程”的偉大理論是沒有任何瑕疵的。馬克思等在科學社會主義理論上的缺陷顯然無損于馬克思主義的整體光輝。社會主義不能在一國勝利不早就被實踐檢驗出不能列入真理的行列了嗎?

三 列寧和斯大林計劃經濟的理論和實踐

十月革命宣告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在資本主義的薄弱環節——俄國取得了勝利。但在勝利后的俄國究竟應采取哪種形式的經濟體制卻是頗費周折的事情。面對外國的武裝入侵、落后的國內經濟和貧困的人民,列寧(V. I. Lenin)首先采取了軍事共產主義經濟體制,后實行新經濟政策。但無論是列寧還是斯大林(J. W. Stalin)都把中央計劃經濟看成社會主義的相應經濟模式,并通過制定電氣化計劃,成立國家電氣化委員會、國家計劃委員會來實施計劃經濟。十月革命勝利后的第二年,列寧《在省蘇維埃主席代表大會上的演說》中便強調,只有按照一個總的大計劃進行建設,并力求合理地使用資源,才能稱為社會主義的建設。在《關于人民委員會工作的報告》中,列寧反復強調,沒有一個長期的旨在取得重大成就的計劃,就不能進行工作;沒有電氣化計劃,我們就不能進行實際的建設。1924年列寧還進一步把社會主義條件下有計劃地分配和配置社會資源從而有計劃地組織全部社會生產,界定為“計劃經濟”, 《列寧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第718頁。并且進一步指出計劃要有自覺性、超前性、全民性和統一性,計劃由全民參加制定,形成“對產品的生產和分配實行全民的、包羅萬象的、無處不在、最精密、最認真的計算”, 《列寧全集》第32卷,人民出版社,1985,第299頁。“各個生產部門的一切計劃都應當嚴密地協調一致,相互聯系,共同組成一個我們迫切需要的統一的經濟計劃”。《列寧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1986,第152頁。此外他還提出制訂計劃的各項原則,如短期計劃與長期計劃相結合、分清輕重緩急、突出重點、綜合平衡、科學性和民主集中制原則等。

盡管列寧提出了有關“計劃經濟”的系統設想和理論,他仍然像當年馬克思一樣強調說:“要論述一下社會主義,我們還辦不到;達到完備形式的社會主義是什么樣子,——這我們不知道,也無法說。”《列寧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1985,第60頁。由于列寧過早地離開了人世,他的一整套關于計劃經濟的設想和原則大部分也都只能停留在紙上。整個計劃經濟的實施完全由斯大林承擔了下來,并于20世紀30年代末全面加以推行。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出現了一批新的社會主義國家,他們基本上都是按照蘇聯的模式建起了中央計劃經濟體制。

四 中央計劃經濟的特點Gruber, Utta/Kleber, Michaela: Grundlage der Volkswirtschaftslehre, München: Verlag Franz Vahlen, 1994, S.40-42.

以公有制為主體。所謂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的國有經濟和社會主義的集體所有制。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在摧毀了資產階級國家機器之后,“無產階級將利用自己的政治統治,一步一步地奪取資產階級的全部資本,把一切生產工具集中在國家即組織成為統治階級的無產階級手里,并且盡可能快地增加生產力的總量”。《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293頁。對以個體私有制為基礎的個體農業和個體手工業,則采用“示范”和“幫助”的方式將其轉變為社會主義集體所有制。“我們對于小農的任務,首先是把他們的私人生產和私人占有變為合作社的生產和占用,不是采用暴力,而是通過示范和為此提供社會幫助”。《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498~499頁。

奉行產品經濟,限制商品經濟。馬克思、恩格斯和十月革命以前的列寧都認為,隨著資本主義私有制的消滅,商品生產便被產品生產所代替,出現產品經濟(即時間經濟)。十月革命后列寧已感到商品生產在社會主義條件下是必不可少的,但仍然認為商品、貨幣關系及價值形式是外來的異物,即資本主義的殘余,但是社會主義可以利用它來為經濟建設服務。他說:“用來交換農民糧食的國家產品,即社會主義工廠的產品,已不是政治經濟學上的商品,決不單純是商品,已不是商品,已不再是商品。”《列寧全集》第41卷,人民出版社,1986,第268頁。斯大林開始也持同樣的觀點。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他日益感到商品生產、價值規律是在社會主義經濟基礎上產生的,即社會主義自身的產物,而不是外來的異物。“為了保證城市和鄉村、工業和農業的經濟結合,要在一定時期內保存商品生產(通過買賣的交換)這個為農民唯一可以接受的與城市進行經濟聯系的形式”。《斯大林文集(1934~1952年)》,人民出版社,1985,第606~607頁。但他同時強調,這是一種特殊的商品生產,必須加以限制。例如,他認為生產資料不是商品,只是商品的“外殼”,價值規律不能調節生產,只能調節流通的一小部分,即只能調節消費品。

強調計劃,限制市場。中央計劃經濟體制強調有計劃、按比例發展經濟,從期限來說,有長期計劃和短期計劃;從縱向來說,有國家、省、市和企業的計劃,并形成縱向計劃網絡;從橫向來說,各個部門、行業都有計劃,如資源的分配、生產要素的分配均靠指令性計劃,輔之以強制性行政手段。特別要注意下列比例關系,即社會生產兩大部類之間,工農業生產內部以及工農業生產與交通運輸業之間,現行生產和基本建設之間,物的生產和人的生產之間的比例關系。它強調計劃調節,要求社會勞動按照客觀需要的比例分配到各生產部門,使社會生產適合社會需要。斯大林還特別強調,計劃等于法律,它具有強制性,即凡是指令性計劃,各級領導機關必須執行。

前面已經談到,計劃經濟體制限制商品經濟,自然也要限制市場,限制市場的調節作用。因此在這個體制下市場極不發達,基本上只有零售市場。人們認為市場調節帶有一定的盲目性,市場上的供需和價格的變化只能作為短期內某種產品生產的增長或縮減的參考,而不能為整個國民經濟指示長期的發展方向。

限制價值規律,價格基本上由國家統一規定。中央計劃經濟對商品經濟并不完全排除,但強調要加以限制。而凡是有商品經濟的地方,就不能沒有價值規律。因此在商品經濟受到限制的經濟體制內,價值規律也不可能不受到限制。這種限制集中反映在不是由市場的供求關系來決定價格,而是根據計劃和比例來決定價格,只有部分商品的價格是放開的,是受價值規律制約的。

政企合一,無微觀基層結構系統。根據全民所有制和產品經濟的理論,國家直接管理企業,任命企業的廠長和經理,造成企業產權不明確,責、權、利自然也不明確。企業不是真正的經濟實體,也不具有法人資格。全民所有制成了無人所有制或少數人所有制,“職工是工廠的主人”成了一句空話。企業無制度,人才不流動,內外無競爭。生產資料通過調撥和集中計劃提供給企業。企業領導只需考慮如何完成上級的任務,而不必關心產品的銷路和利潤高低,實行以產定銷,而不是以銷定產。由于以計劃為依據,企業必然以生產為龍頭組織生產,而企業虧損可得到國家資助和補貼。

消滅剝削,反對兩極分化,取消物質激勵機制,實行獨特的分配體制。馬克思首先發現了資本家靠榨取工人的剩余價值而發財致富的秘密,進一步論證了全部資本主義的罪惡就在于生產資料的私有制和剝削,因此在他提出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中消滅私有制和剝削始終處于中心地位,形成了一套以其為輻射中心的經濟體制。斯大林等也全力將此理論化為實踐,并采取了一系列的現實措施加以保證。其中,最主要的是建立一套獨特的分配機制,嚴格控制兩極分化。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夏县| 松原市| 安溪县| 尉氏县| 四川省| 玛纳斯县| 郸城县| 江达县| 永兴县| 阿拉尔市| 霍林郭勒市| 蒙阴县| 宜宾县| 开封县| 平和县| 通榆县| 如东县| 兰西县| 永和县| 汶川县| 昌黎县| 平顶山市| 德令哈市| 吉安县| 维西| 兴安县| 交口县| 石阡县| 兰州市| 姜堰市| 辽阳市| 合川市| 桃园县| 信阳市| 泊头市| 灵璧县| 洛隆县| 斗六市| 鹿泉市| 威远县| 个旧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