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2 建筑家安藤忠雄深具創意的規劃力

印象訓練即為規劃力

建筑家安藤忠雄就是擁有卓越規劃力的人之一。根據朝日新聞社刊登的采訪報道(2003年6月1日),14歲時家中房屋的增建,是安藤日后立志成為建筑家的原因。當時給木匠幫忙讓他覺得非常快樂,高中二年級的時候參觀帝國飯店,也令他感動。之后,由于無法讀大學,他19歲時一整年足不出戶,每天從早上9點學到次日凌晨4點,研讀了許多知識,以自學的方式用一年的時間學完了大學四年的課程。

接著,他攢下打工做設計掙來的錢去周游世界。從西伯利亞到歐洲、非洲,以及亞洲的印度、泰國、菲律賓,他以每天步行的方式走過這些地方。一天15個小時都在走路,如果看到一棟建筑物,便會一路上反復思考這棟建筑物,直到走到下一棟建筑物為止。之后,他認為大腦吸收知識的能力只能維持到35歲左右,所以拼命地學習,據說現在他要以年輕的心態工作到80歲。由此來看,他的人生規劃確實做得很好,從頭開始打造良好的地基,不愧是建筑家的做法。

在思考規劃力的時候,建筑就是最具象征意義的東西。安藤一天走將近50公里,一路上都在思考建筑的事情。邊走邊思考是很有趣的事情。

他在受訪中表示:“正是通過在腦中思考建筑的訓練,讓這辛苦的旅程得以完成,現在也成為我非常重要的能力。建筑就像書一樣,只有看得懂的人才能夠真正了解,所以思考訓練是必要的。”安藤應該就是在腦中做過思考建筑的訓練,所以才鍛煉出了規劃力。

所謂規劃,就是事前在腦中想出事情進行的順序。如果省略這個步驟貿然進行的話,結果通常都不盡如人意。好的運動員應該會對下一步的狀況作出幾種設想。打網球時,對方發球過來,球朝正手方向或反手方向過來,各應該作出怎樣不同的處理,選手應該都做過這些模擬訓練。如果完全沒有做過模擬訓練,即使集中精神等待對方發球過來,也無法及時做出反應。從這點來看,能夠過電影般地在腦中進行模擬的能力,比在實際的紙張和計算機屏幕上描畫更具實踐性。

安藤在近50公里的行走當中,應該一直在思考之前看到的建筑物,思索如果要由自己來建造的話,應該如何進行,進行的順序又如何。換句話說,就是從完成的階段開始,逆向推測建造過程,在腦中完成建筑程序。從結果推測過程,在腦中進行多次驗證的訓練,因此當下次自己在工作的時候,過程和結果馬上就能聯結起來。這就是印象訓練,也可說是規劃力。

從手工作業的層面來看,規劃力更具有印象訓練的強烈特質,在腦中會去思考事情發展的前后演變。安藤曾明確說過自己進行過這樣的訓練,由此可知,他一直非常清楚自己在做什么。他對人生的經營就是非常具有建筑特性的。建筑師從成果想象過程的這一看法,可以說是最適合鍛煉規劃力的訓練。

從與現場的對話中獲得新構想

安藤在進行規劃的時候,一定會做的就是與現場對話。“設計”是即使沒有實際到現場去看,也能夠做到的。但安藤在他的《安藤忠雄連戰連敗》一書中寫道:“在過去毫無任何接觸的地方,感受不到‘要在這里蓋房子’的真實感,也沒有力量去構想。”

也就是說,去一次現場與建設用地對話,就能了解城市發展的脈絡。雖說一樣是城市,京都和東京的形成過程就有所不同。發展脈絡就是演變的過程,只要到現場,就能切身體會當地特有的演變過程。

在經驗積累的范圍里,大腦能夠模擬規劃。這塊地適合何種顏色的大樓,如果以感官去實際感受周圍的環境,瞬間就能感受得到。了解“脈絡”就是如此。

只看到現在要做的“點”的人和能夠看到“點”周圍的相關“脈絡”的人,他們的規劃能力是不同的。如果只根據目標中的事情去安排計劃,那么完成的時候只是滿足了自己,與周圍卻并不協調。

因此,要想自己做規劃的話,即使是一次也好,親自到現場了解是非常重要的。這么做看起來效率不高,但能夠比預想發現更多的事情,掌握更深的“脈絡”,對規劃的進行會有很大的幫助。現場是經常變化的,所謂“百聞不如一見”,正是如此。

我當初來到東京的時候,對于房地產完全不了解,在租房的時候,不知道要用什么條件來判斷房子的好壞,所以只因為看上房子“SUNRISE”的名字就租了下來,結果卻住進了只有早上陽光才會照進來的陰暗房間。如果當時至少看十多家的話,相信我會做出不同的選擇。即使一開始看兩三家就覺得不錯,但如果再多看幾家,就會找到更好的房子,到時候一定會覺得一開始時滿意的房子一無是處。

總而言之,我們的經驗知識多了起來。如果判斷房子的好壞有十個左右的基本項目,不熟悉的人只會看自己在意的三四個,但其實一邊在現場看,一邊增加判斷的項目,這才是正確的步驟規劃。

例如,碰到第五家的房間格局非常好,因為明白這樣的格局便于使用,所以就會增加一個對格局好壞的具體判斷項目。如果去到一個光線好的地方,就會以此為標準,增加一個判斷項目。重要的是,要去現場看房子,根據積累的經驗增加自己心中的判斷項目。

去現場的作用還不止如此。前面說過,通過外部的事情來決定框架、設定狀況,是將能力激發出來的規劃;但親自去現場感受,可以說就是對規劃本身的實踐。

聽說安藤為了培養自己公司的員工,經常在公司舉行內部競賽,安藤自己也以挑戰者的身份,站在對等的立場參加。通常安藤的方案都會通過評選,據說這是因為他擁有其他同事所沒有的、決定性的優點。


因為不論是什么形式的企劃,我一定會代表公司跟客戶見面,然后事先去建設用地進行了解。就是這兩點。……實際走訪建設用地,用身體去感受它和周圍的空氣,相應地,草圖的線自然會一條條地呈現為實物。

最后,我覺得,能否以真實的態度去從事建筑業,這一點對靈感、構想力有很大的影響。


親臨現場,感受現場空氣,這樣一來在工作上就出現了差距。因為在這個時候規劃就已經開始了。安藤的這些話耐人尋味。這就是在說,收集大量資料也不如親身體會一次。如果重視現場所具有的力量,就會親自到現場直接和客戶面談。如此就會感受到很多東西,也能將這些感受運用在設計上。設計之前,如果能做到走訪現場這一步驟,就能激發出自己作為建筑師的設計能力。安藤在正式設計之前,就經常制定這樣的步驟。

明確最終藍圖,即可看出規劃

憑借成本減半的企劃目標,豐田汽車公司成功實現了大膽的本益比。以這種方式來樹立目標,使得根本性的規劃方式也隨之轉變,這是非常重要的地方。在思考如何規劃時,是從局部改動開始做起,還是從最根本的想法開始改變,這其中有非常大的差異。

所謂目標的樹立方式,換種表達方式來說的話,就是主題與概念。對自己而言,主題是什么?主題的核心、想法,以及概念又是什么?目標藍圖,最后看到的畫面、印象是什么?這些都是決定之后如何規劃的重要因素。

建筑領域中,主題性是非常明確的。例如在設計京都車站時,如何掌握古都京都的城市發展脈絡,以及對此要采用何種主題,這些都是緊密相關的,這就是主題性。對于西洋建筑的主題性,安藤忠雄在《安藤忠雄連戰連敗》一書中如此寫道:“以石頭、磚塊堆積出來的西洋建筑的歷史,在于如何反抗重力以獲得內部空間量;如何堆砌石頭,形成空間;如何在側壁開大口,以便有效引進光線。這些挑戰所積累下來的,可以說就是值得敬佩的西洋建筑的歷史。”

安藤忠雄在看到建筑家勒·柯布西耶的作品,瑞士的朗香教堂時,發現在那里展現的是“光影戲劇”。他受到這棟建筑的啟發,在如何創造光線空間的主題下,于1989年在大阪建造了“光之教堂”。在昏暗的教堂中浮現出光輝的十字架,這是劃時代的設計。雖然不是模仿柯布西耶,但主題卻是相同的。


透過朗香教堂,我從柯布西耶身上學到的,不是形狀的問題,而是僅僅通過對光線的追求就能夠成就建筑的這種建筑上的可能性。


僅僅是追求光線就可以成就建筑,這是安藤從柯布西耶身上學到的主題。興建光之教堂,即使最后建造的是不同的建筑,但在“光影戲劇”的主題上也有共通的地方。這就是間接的引用,也就是組合變形的力量。即使主題是盜用自他人,但經過自己身體和感覺所表現出來的,自然就會變形。安藤更意有所指地說:“然而,朗香教堂和柯布西耶所呈現的豐潤的、感官上的光線空間,是由建筑家自身的本能所創造出來的,絕不是可與他人共有的,可技術化、普遍化的東西。這是與柯布西耶本人緊密結合在一起的東西,我從未想過要嘗試直接引用。”

讓主題變形的力量,是創造的重要部分。變形本身就是一種規劃,這是非常重要的地方。

通過限定材料喚起創造性

根據安藤的說法,建筑的樂趣在于條件受限。


建筑師對于自己的建筑概念的實現,以及地理條件、力學條件、技術條件、法規限制、經濟限制等各種現實條件,會加以整體考慮,并找出最好的答案。在雙方的角力中,賦予概念實際的形狀。


這就是進行規劃時的重要過程。首先對于自己想做的東西要有理想形狀,如果沒有,計劃就很難推進下去。但是這個理想有各種限制與條件。擅長收納的人首先腦中會有整理后的畫面,從此逆向推演,配合現實中各家不同的條件和限制,思考如何進行。換句話說,也就是從兩邊慢慢找出接合點。一方是某種理想,另一方是各種現實條件,在雙方的角力中所產生的就是形狀。

在這層意義上,建筑可以說是一種象征。雖然有過理想與現實對立的時代,但真正的思想卻是在兩者的角力拉扯中誕生的。創造性與規劃力并不互相矛盾,反而是規劃力會提升創造性,這種事例在豐田式做法中就可以明顯看出。

以建筑的例子來說,技術革新與生態環保是對立的,但實際上在建造環保型建筑時,就需要有高度的、最先進的技術。安藤表示:“高科技,也就是技術的進步,才可能將環保型建筑的概念付諸現實。”

他在運用日本建筑舊有的通風方法,或是在有效運用水循環等自然資源方面,都會使用計算機模擬實驗等尖端技術。也就是說,技術和事先規劃所帶來的好處,跟創造性和環保觀念并不會互相矛盾。安藤所強調的,是正因為有這些條件存在,所以會比較容易誕生具有創造性的東西。有趣的是,為了喚起創造性,居然也有限定材料這種方法。


有時會因自己而使做法受限,在克服這種不順的過程中,能夠獲得許多可能性。


例如,在西班牙建筑家高迪活躍的時代,埃菲爾鐵塔所象征的鋼鐵、水泥等現代工業材料已經出現了。但高迪卻勇于使用過時的石頭與磚塊,追求采用加泰羅尼亞當地固有傳統工法的建筑。通過在地方風土或技術限制下的實施,產生了某種創造性,因而最終誕生了圣家大教堂。

這種想法的效果出乎意料的好。在規劃的時候,有從藍圖出發和從材料出發的兩個方向,但有時通過限定材料能夠清楚看出處理事情的順序。簡單地說,如果清楚知道自己手上持有的工具,并加以活用,就可以提升工作效率。總而言之,就是要熟知材料。

安藤的做法是以鋼鐵、玻璃和水泥為主要材料,以幾何學構造完成建筑。他表示:“我想以任何人都會運用的材料和方法,創造出別人無法創造的建筑空間。”這也是他對自己的挑戰。如果可以使用多種材料,建筑的變體也會增加,但是他卻舍棄這種做法,以限定材料來確立自己的風格。這和高迪創作圣家大教堂的規劃方式是相同的。

以限定材料來進行規劃,需要非比尋常的創意。例如《鐵人料理》(日本富士電視臺系列節目·1993—2002)中,就可清楚看出兩位廚師規劃力的高下。節目中除了限制時間,也限定材料。假如比賽主題是“青椒”,廚師就必須在每一道料理中使用青椒。這種節目設計的主要目的,是借由材料的限定讓某種創造性和創意能夠清晰地展現出來。

如果可以自由選擇材料,廚師可能會做出自己的拿手料理,如此對廚師來說缺乏驚奇,也不容易對自己進行挑戰。此外,如果各自可以自由使用材料,就很難比較出手藝的高下。

但是,如果規定全部的料理一定要使用青椒,從前菜到主菜、甜點,廚師在每一道料理中都要發揮出材料的特性。這需要相當的創意,與其他廚師的差異也能夠清楚體現出來。這就是不方便的制約,但也就是在這不方便當中才能激發出創意。在限制中產生創意,這才是真正的規劃力,是專業的規劃力。

我對學生就運用了這樣的方式。要求他們以限定的材料設計課程,這時每個人的策略和風格都會一清二楚。借由材料的限定,自己也可學習如何提出創意,能夠清楚了解自己的風格。

當然,也可以決定主題和概念后,再讓學生設計課程。“請設計能培養小孩閱讀能力的課程”,這是從主題出發的課程設計。這時候,能夠培養閱讀能力的材料有哪些?要從繪本開始著手,還是漫畫或短篇故事?可運用的材料有很多。

但也可以規定材料,由他們自己決定主題和概念。從兩邊開始進行,才能了解什么是真正的課程設計。

所謂設計,就是融入自己的創意,在最終藍圖和材料之間搭建相連的階梯。對于明確了解自己正在做什么的人,這是很簡單的,但對于不知道狀況、不明白自己在做什么的人來說,規劃作業是不會有絲毫進展的。

換言之,通過限定主題或材料的方法,在一方固定的情況下進行作業,在此過程中能了解到自己的工作風格和類型,而且也可以和別人作比較。

建筑師擁有自己拿手的材料是可以理解的。只使用木材的人便會使用木材。安藤的作品幾乎都使用鐵、玻璃和水泥,很多時候只是盡最低限度在人體碰觸的地方使用木材。這是一種風格。像這樣限定材料,規劃力也會隨之改變。

為了鍛煉規劃力,可以在某種程度的限定中進行訓練。

主站蜘蛛池模板: 高阳县| 汕尾市| 玉林市| 奇台县| 南陵县| 南江县| 顺平县| 道真| 通榆县| 汤原县| 长沙市| 梁平县| 沈丘县| 安阳县| 江北区| 新野县| 绥化市| 沧源| 凤翔县| 台南市| 丹寨县| 云阳县| 铜山县| 板桥市| 阿克陶县| 天镇县| 牟定县| 惠水县| 花莲县| 连城县| 额敏县| 公主岭市| 翁牛特旗| 宁远县| 城口县| 德钦县| 盈江县| 尚义县| 彝良县| 上思县| 宜昌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