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諾曼封建法與英國法治的成長
1066年諾曼征服后建立起來的諾曼王朝,全盤繼承了盎格魯-撒克遜時代的習慣法和大眾化司法傳統。征服者威廉一世即位之初就廣告天下:“保持愛德華國王有關土地及所有其他事項的全部法律。”此外,諾曼征服加速了英國封建制度的確立,并把臻于成熟的大陸封建法引入英國。封建法的引進進一步促進了英國法治傳統的成長。
所謂封建法,指的是調整封建領主與封臣權利-義務關系的規范體系,它是雙方合意的產物,而不是一方強加于另一方的結果。伯爾曼曾經指出,領主和封臣之間的關系不是一種單向的支配與服從關系,而是一種以互惠互利為前提的契約關系,就像一種婚姻契約。在這種關系中,領主和封臣分別享有某些確定無疑的權利,同時又分別負有某些相對應的確定無疑的義務。例如,封臣因領有領主的封地,必須效忠領主,必須按照封地的大小向領主提供數量不等的騎士義務,繳納繼承稅、助錢和其他封建捐稅,必須應召出席領主封建法庭,參與或接受“同等人”的審判。反過來,領主有權傳召封臣組成封建法庭,審理領主與封臣、封臣與封臣之間的糾紛案件,同時,領主負有率軍作戰、維護正常秩序、保護封臣人身及土地財產安全的義務。
這些權利和義務作為法律規范分別制約著雙方的行為,倘若其中一方單方面拒絕履行自己的義務,或者要求習俗、慣例規定之外的權利,則被視為“違法”,此時另一方有權通過法律程序要求對方改正,即投訴于領主法庭,通過判決獲得救濟。倘若法律程序于事無補,受害一方有權宣布解除封建契約關系。若受害方是領主,可收回封地;若受害方是封臣,可“撤回效忠”(diffidatio)。必要的時候,封臣甚至可以對領主使用武力,奪取領主的土地財產,但這只能是在法律解決徹底無望的情況下別無選擇時的最后手段,而且不得傷及領主及其家人的生命和身體安全。
封建法的契約性孕育了英國人嚴守承諾的誠信守法精神,這是今日西方憲政、民主和法治的前提和基礎,也是理解西方社會、政治和法律的鑰匙。不過,從本質上說,封建法屬于私法范疇,它所調整的僅僅是某個領主和某個(些)封臣的私人關系。但是,由于英國封建制度的確立是諾曼征服的結果,英王不僅是全國最大最高的領主,而且是政治上名副其實的最高統治者。這樣,國君集最高領主和實權于一身,從而使得原屬私法性質的封建法具有了公法性質,亦即公法、私法在此重合在了一起。于是,作為領主的國王所承擔的封建義務亦即作為封臣的貴族們所享有的封建權利,實際上構成了一套約束國家最高權力的公法(憲法)規范。在這套規范下,“每一個君主都是一個權力有限的君主”。因此,在英國,封建法意外地充當了“歷史的不自覺工具”,成為限制王權、推動英國法治傳統成長的積極力量。
據史料記載,諾曼王朝基本遵循了封建法的要求,通過每年定期召開三次的大會議和不定期召開的小會議(是為兩種不同形式的國王法庭),與貴族們一起裁決糾紛和商討國是。因此,盡管諾曼王權是當時歐洲各國中最為強大的,有封建集權君主制之稱,但這并未給英國法治傳統帶來負面影響,相反,借助封建法對王權的限制,法律的權威和英國人的法治意識還有所增長,這從當時一位軼名詩人留下的一首法律贊歌就看得清清楚楚,他說:“法律高于國王的尊嚴。我們認為法律是光亮,沒有光亮就會誤入迷途。如果國王不要法律,他就會誤入迷途。……有了法律,就會國泰民安,沒有法律,就會國家動亂。法律這樣說:依靠我,國王才能統治,依靠我,制定法律的人才能受到公正的對待。國王不可以改變確立的法律,他只可以按照法律激勵和完善自身。依法者存,違法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