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列寧政治遺產十論
最新章節
- 第13章 世界革命:理想主義的困頓
- 第12章 知識分子政策的得與失
- 第11章 處理農民問題上的矛盾和糾結
- 第10章 新經濟政策的歷史價值及其局限
- 第9章 執政時期處理黨內矛盾的經驗教訓
- 第8章 “黨國制”的利與弊
第1章 序一
鄧偉志
上海大學終身教授,第九、十屆全國政協常委
正確地評價一個人是很難的,正確地評價一位偉人更難,尤其是評價列寧,那是難上加難。他創建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把馬克思主義理論變成了光輝的現實,可是70多年后,由他親手締造的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解體了。怎么看這個問題、怎么評價列寧就成了個大難題。
解體后的俄羅斯內部有爭論。有人說列寧是罪人,要拆掉列寧塑像;有人仍講列寧是偉人,堅決反對拆掉列寧塑像。拆也不是,不拆也不是,怎么辦?我親眼看見俄羅斯有個城市來了個折中,不拆也不露,把列寧塑像罩了起來,容后再議。
德國的情況更加復雜。在民主德國和聯邦德國合并后,有人把十幾米高的列寧花崗巖雕像打成兩半,很多人感到十分惋惜,喜歡列寧的人多了個心眼兒,連忙把1.7米長的頭部雕像藏在地下。幾年過去,德國輿論又提出應該把頭、身分離的列寧雕像接起來,可是頭像不知何處去了。懸賞之后找到了塑像,又有人反對頭身連接。怎么辦?有高人建議把頭像置于博物館。于是又有人反對。博物館又來了個折中:將其置于館內供人瞻仰,但頭部雕像不是立起來的,而是躺著的。如何解釋這個“躺”?那就眾說紛紜,各人自便了。
可見,如何評價列寧是個世界難題。
華東師范大學周尚文教授花四年時間撰寫的《列寧政治遺產十論》(以下簡稱《十論》),從總體上解出了這道“哥德巴赫猜想”。他認為列寧既不是神,也不是鬼,與歷史上許許多多偉人一樣,列寧是偉人,是一個有遠見卓識、豐富感情,又有錯誤缺點的偉人。
之所以認為列寧是偉人,是因為列寧力排眾議、獨樹一幟,在敵強我弱、環境十分困難的形勢下,堅持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分析當時俄國和世界面臨的重大問題,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論見解和策略原則。列寧在1915年發表的《論歐洲聯邦口號》一文中,科學地分析了資本主義發展不平衡的規律,破天荒地提出“社會主義可能首先在少數甚至在單獨一個資本主義國家內獲得勝利”的觀點。隨后,他領導布爾什維克組織發動了“十月革命”,撕開了資本主義世界的一個裂口,創立了一個嶄新的國家和社會制度,并為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建起了一座燈塔。預言是大膽的,勝利是璀璨的。
我們把中國已經建設幾十年的社會主義社會稱為“初級階段”。那么整整一百年前開始的列寧時期的社會主義應當稱為什么?不用說,只能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初級階段”,或曰:“試驗階段”。
想想看,在試驗階段能不出錯誤嗎?多年來,我在教學中常引用列寧那句十分開明的名言:上帝是允許青年人犯錯誤的。那么,上帝是不是允許“青年社會主義”犯錯誤呢?周教授毫不諱言,他在書中指出了列寧在農村工作、知識分子工作等方面的錯誤。列寧驅趕持有不同政見的學者是化友為敵,是摧殘學術,削弱自己。但就算是有錯誤,我們也得承認列寧領導的蘇聯遠比沙俄優越。要知道,任何偉人都有歷史局限性。法國的拿破侖是偉人,但后來呢?他要稱帝。這可是個不可饒恕的錯誤啊!犯有不可饒恕的錯誤并不能否認他仍是偉人。列寧還提出過“向敵人學習”。他所指的“向敵人學習”,是學習敵人的長處。在社會制度更迭的時候,人們喜歡用“翻天覆地”來描述,可實際上是做不到的,新制度歷來都會或多或少地留下幾塊舊社會的“母斑”。認識到了這一點,我們便既不會對偉人“個人崇拜”,也不會認為偉人是“罪人”。周教授在對列寧的評價中,熟練地運用了列寧在《哲學筆記》中所闡述的對立統一規律,這也是大家公認的歷史唯物主義。
讀了《十論》,可以清楚地看出,列寧的一生是一心為國家、為人類著想的一生。在國內戰爭結束后,列寧立即領導全黨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組織社會主義建設方面。1920年12月,他提出“共產主義就是蘇維埃政權加全國電氣化”。在對外方面,他領導年輕的蘇維埃共和國擊退了14個資本主義國家的武裝干涉。他不止一次宣布廢除沙俄同中國簽訂的一切不平等條約。他為蘇維埃國家制定“和平共處”的外交政策,30年后,列寧的“和平共處”發展為中、印、緬三國所倡導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這與今天由中國提出、被聯合國多次寫進文件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僅有一步之遙。
列寧的一生,是艱苦奮斗的一生。1900年,他以難民身份巧妙地經瑞士輾轉來到德國的慕尼黑。在慕尼黑,他創辦了《火星報》,寫出了名著《怎么辦?》。其間,為了逃避德國密探的搜查,他換過三個居住場所。2016年我去瞻仰了其中兩處。有一處是八個人合住的一間房,有一處現在旁邊放了十幾個垃圾桶。可以想象,當年的模樣是何等簡樸!列寧當年還有一處住地,只知道是在郊區,早已蕩然無存,沒人知道具體情況。
列寧始終堅持完整、準確地理解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他既反對隨意曲解、攻擊馬克思主義,也反對抓住馬恩著作中的個別詞句當作教條,搬來搬去,肆意發揮。他曾莊嚴指出:無產階級對敵人專政并不消滅本階級內部的民主。他主張給最大多數人最高類型的民主。我大學畢業后接受的第一項任務是組織紀念列寧誕辰90周年,后來有三年,任務就是分工學習《列寧全集》中文版第1版38卷的內容。那時社會上強調階級斗爭,出版了馬恩列斯論無產階級專政等專門問題的幾本小冊子。我當時學了列寧著作以后暗暗思索:列寧那么多講平等自由、“人權立法”、“權利準則”、“政治上的完全自由”、“實行沒有任何限制的普選權”的言論為什么不選幾句?如今有人一味地批判列寧的暴力、專政的思想,我便想:他們有全面地看過列寧的著作嗎?列寧講平等自由等的言論有沒有看過?讀書寫文章不能“各取所需”,不能掐頭去尾、以偏概全,不能“攻其一點,不及其余”。
還有人以列寧拿過德國當局的錢為根據,大罵列寧是“德諜”“俄奸”。列寧在慕尼黑沒拿過德國當局的錢是肯定的,至于在“十月革命”中是不是拿過德國當局的錢我還沒有考證清楚。我只知道有一種確切的說法,德國社會民主黨人捐獻、支援過俄國革命。退一萬步講,就算拿了德國當局的錢就一定是德諜嗎?孫中山的“以俄為師”的主張是派蔣介石赴蘇考察后才明確提出的,孫中山、蔣介石辦黃埔軍校是拿了蘇聯的費用的,但我們絕不能講孫中山、蔣介石是蘇諜。還有,如果撇開背景,蔣介石的兒子加入過蘇聯共青團和蘇共,難道就能因此說蔣氏父子是“蘇諜”嗎?
列寧是偉人,不是完人,他有些主張當時看未必適當,今天看更被認為失當,但瑕不掩瑜,今人不能苛求前人。至于蘇聯的解體,更應當冷靜思考。不論信仰列寧主義的還是不信仰列寧主義的,都應當全面地、歷史地看待他。情緒化是學術的霧霾,輕率地扣帽子不是理論家的風度。
學無止境,理論研究工作只有起點沒有終點。周尚文教授對列寧政治遺產的研究成果是他的一家之言,對列寧和列寧主義的研究并沒有結束,歡迎讀者朋友繼續討論。實踐是理論之源,討論是理論之流,源遠流長。
2017年5月
于上海天縱書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