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光榮革命”與法治的確立
到16~17世紀,西方乃至整個人類的法治事業都遇到了嚴重挑戰。此時,絕對君主主義正以不可阻擋之勢風靡歐洲大陸,從西班牙、葡萄牙到法蘭西、俄羅斯,紛紛走出封建割據時代,建立了以王權為中心的君主專制制度。這時統治英國的都鐸王朝自然不會錯失良機,曾經試圖追隨歐陸專制王權的腳步。它通過宗教改革摧毀了教會堡壘,通過“政府革命”強化了國王政府權威:在中央政府,設立樞密院以取代原來松散低效的諮議會,樞密院由出身社會中下層的欽命大臣組成,他們忠君不貳,精明干練,成為都鐸王權最得力的統治工具;在地方政府,擴大了各郡治安法官的職權,把他們變成了中央王權的“雜役女傭”,全權負責地方管理;在司法上,建立了星室法院、高等委任法院、北方法院、威爾士邊區法院等一系列特權法院,特權法院依附于行政權,采用糾問制,不用陪審團。這樣,一套帶有專制主義傾向的政治體制建成了,王權的觸角從橫向上說擴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從縱向上說伸展到最基層的市井民眾。
但是,經過數百年的發展,以普通法為載體的法治傳統此時已經扎根于英國的日常生活和文化傳統中,成為橫亙在都鐸專制道路上一個不可逾越的障礙。所以,都鐸王朝始終未敢(也不可能)將專制企圖推向極端,只能適可而止,自我滿足于“有限專制”。在立法和決策上,都鐸諸王基本上遵循“正當法律程序”行事,對普通法法官的獨立司法要求也算尊重,法官因政治原因而被蠻橫罷免的事例屈指可數。
所以,在全世界都屈從于絕對君主專制的國際大背景下,英國奇跡般地獨善其身,守住了法治的底線。難怪在都鐸王權最強大的伊麗莎白一世統治時期,倫敦主教約翰·埃爾默仍堅決否認女王是專制君主,因為“首先不是她在統治,而是法律在統治”。
然而,隨后上臺的斯圖亞特王朝卻沒有都鐸王朝那么明智和克制。該王朝無視英國歷史文化傳統,宣揚“君權神授”論和“王權無限”論,決心倒行逆施,推行個人獨裁統治。于是,凡是不利于國王利益的法律活動皆被取締,“即使閱讀愛德華三世時普通法法院的宗教案件審判檔案也被禁止,因為(那些檔案)與當時的政治相悖”。如果案件涉及政府利益,國王經常于開庭前召見法官,施加壓力,力圖操縱法庭判決,有時強迫法庭把有損國王利益的案件擱置一旁,不了了之。如果法官違抗王命,則立即免職。斯圖亞特王朝還利用特權法院打壓獨立性較強的普通法法院。大法官法院經常依據衡平法原則簽發禁令,中止普通法法院的審判活動或阻止其判決生效。星室法院和宗教特權法院則成為國王鎮壓政治反對派和宗教異端的有力武器。普通法的主導地位及其代表的法治傳統面臨生死存亡的嚴峻危機。
在此關頭,高等民事法院首席法官柯克挺身而出,高舉法律至上大旗,為維護普通法的獨立性,與國王政府展開了艱苦卓絕的斗爭。他堅持普通法高于一切和國王權力必須限于法律之內的原則,認為司法權只能由法官獨立行使,國王不得干涉法院判案,更不能擅自從法院調走案件或直接裁決案件。1608年柯克不畏強權、犯顏直諫的那次君臣對話,成為法治史上一段廣為流傳的佳話。柯克的斗爭盡管因勢單力薄沒有取得實質性成果,但畢竟高揚了法治精神,打擊了斯圖亞特王朝的專制主義氣焰,鼓舞了議會中國王反對派的士氣。1620年柯克被免職后進入下院,立即與議會革命派結成同盟,反專制斗爭從此進入不斷勝利的新階段。1641年,議會宣布廢除星室法院、高等委任法院等特權法院,剝奪了政治權力干預司法的主要手段。接著內戰爆發,王政傾覆。在法治與專制的首次正面交鋒中,法治原則獲得了初步勝利。
到17世紀80年代,隨著國內政治斗爭的激化,斯圖亞特復辟王朝試圖重溫專制舊夢,肆無忌憚地侵犯議會權力,罷免法官,干預司法,法治再次面臨生死抉擇,由此激發了“光榮革命”。在這一最后的決戰中,法治徹底戰勝了專制。1689年議會頒布《權利法案》,以正式法律的形式宣布取消國王經常用以干涉法官獨立司法的法律豁免權和中止權,明確規定國王不得中止法律的實施,未經議會同意,也不得行使法律豁免權。1701年,議會又制定《王位繼承法》,宣布:法官只要“品行端正”即可一直任職;法官只有在議會兩院的請求下才可罷免;法官的基本薪俸應予以保障,從公共財政中支付。第一個現代法治國家由此誕生。
- 列寧政治遺產十論
- 追尋政治可持續發展之路:中東現代威權政治與民主化問題研究
- 晚清幕府:變動社會中的非正式制度(谷臻小簡·AI導讀版)
- 印度尼西亞國情報告(2018)
- 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初論
- 執政黨建設的新境界(谷臻小簡·AI導讀版)
- 外交“封”云:40位前外交官講述外交封背后的故事
- 歐亞經濟共同體及俄羅斯的影響
- 傾聽民意:協商民主與公眾咨詢
- 消逝的話語:現代性、幻覺與日本
- 民主與發展:亞洲工業化時代的民主政治研究
- 1985-1991蘇聯經濟政治體制改革的回顧與反思
- 新加坡研究(2019卷)
- 一戰后日本思想界的對外認識與國家轉型:以北一輝和吉野作造思想為例
- 變動與分裂:“二戰”后初期印尼蘇門答臘北部華僑華人社會研究(1945—1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