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地形與氣候

一 地形特點

巴布亞新幾內亞所屬各島嶼地形復雜,均以崎嶇的山地地形為主,海岸附近有低地和小丘。

(一)新幾內亞島

新幾內亞島東經141°以東地區的南部為平原和低地,中部是山嶺重疊的中央山系,北部是與中央山系平行的幾個單獨的山嶺。

北部山嶺位于新幾內亞島北部沿海一帶,從西到東依次為托里西利山、亞歷山大王子山、阿德爾伯特山、菲尼斯特雷山、薩魯瓦吉德山,均屬于斷層山,海拔高度大部分在600米左右。因受河流劇烈切割,山脈已不連續。但是東端休恩半島上的菲尼斯特雷山十分陡峭,有些高峰超過4300米,是巴布亞新幾內亞境內最崎嶇難行的高山。這一地區地殼活動頻繁,地面正在抬升。

中央山系以馬勒山脈為主,由西北向東南斜貫全島,并且山勢逐漸降低,海拔由3000多米逐漸下降到1000米左右,山地的寬度也由240公里逐漸縮減到40公里左右,最終形成巴布亞半島上的歐文·斯坦利山嶺。其東端一直延伸入海,突出海面的山峰構成了路易西亞德群島和當特爾卡斯托群島,成為珊瑚海與所羅門海的分界線。中央山系由一系列高大的山嶺、高山峽谷和高原組成。山嶺包括興登堡山、庫博爾山、施拉德山、俾斯麥山、克拉特凱山等。其中位于欽布省、馬當省和吉瓦卡省交界處俾斯麥山脈的威廉峰海拔4509米,是巴布亞新幾內亞境內的最高點,山頂常年被積雪覆蓋。高山峽谷有瓦吉谷地、欽布谷地、戈羅卡谷地、布洛洛谷地,以及凱南圖高原等。這些東西走向的高大山嶺,到處都是懸崖峭壁,成為全島南北交通的巨大障礙;但這一區域氣候涼爽,是全國人口最稠密的地區之一。

在中央山系南北兩側,有寬窄不等的沿海平原和廣闊的沼澤低地。其中南部巴布亞灣一帶由弗萊河與里古河(又稱迪古爾河)等河流沖積而成的里古—弗萊三角洲平原是新幾內亞島上最大的平原。由于該地地勢低平,并在緩慢下沉,因此在河流與海灘之間形成了一望無際的沼澤,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沼澤地之一。沼澤地上林木茂密,生長著無數的紅樹林、西谷棕櫚和聶柏棕櫚。北部沿海地區有狹窄的平原和優良港灣,如休恩灣、馬克姆灣、納索灣、阿斯特羅萊布灣、古迪納夫灣等。

新幾內亞島屬新生代構造區,地殼極不穩定,島上有許多火山錐,部分山區近期還不時有火山噴發,并頻繁發生地震。

(二)俾斯麥群島

俾斯麥群島中的大型島嶼地形崎嶇多山,有許多活火山;小型島嶼由火山噴發或珊瑚礁形成。

新不列顛島地形崎嶇,巖溶地貌明顯,中部有懷特曼山、納卡奈山、貝寧山等,最高峰為海拔2334米的烏拉旺火山。島上有3處活火山區,分別是西盡頭、瀕臨奧彭灣和金貝灣的北部沿海以及東北部加澤爾半島(Gazelle Peninsula)上的馬圖皮(Matupi)和伏爾甘(Vulcan)火山錐。海岸線蜿蜒1600公里。沿海平原狹窄,多優良港灣,如金貝灣、塔拉塞亞灣、白蘭琪灣、卡卡鮑爾灣和賈奎諾特灣等。

新愛爾蘭島以山地地形為主,南部地勢崎嶇,最高峰塔龍山海拔2379米。西北部為萊姆斯通高地,地勢較為平坦。東部沿海地區有珊瑚礁、濾灰層形成的平原,土壤較肥沃。島上森林茂密,多小河。擁有拉馬薩灣、拉尼索灣等優良港灣。

馬努斯島內地多溝谷,最高峰德雷姆塞爾山海拔718米。島上雨水充沛,多急流短河;森林茂密,大部分屬于原生態。沿海岸有紅樹林、沼澤環繞的海灣和陡崖。

(三)當特爾卡斯托群島

弗格森島最高峰是海拔2073米的尤格瓦巴山,山上覆蓋著茂密的森林。島上有3個大型死火山,以及間歇泉和噴氣孔。沿海岸地區有肥沃的耕地。

諾曼比島上有許多死火山、溫泉、間歇泉。最高峰為海拔1158米的普雷沃斯特山。東、西海岸分別有塞瓦泰泰灣和塞瓦灣。

古迪納夫島海岸線長116公里,最高點瓦因烏山海拔2536米。中部山脈的四周為平原。

(四)路易西亞德群島

塔古拉島地勢崎嶇,最高峰為海拔806米的拉特爾斯內克山,沿海岸環有珊瑚礁,是世界第二大珊瑚礁區。

米西馬島的地形以山地為主,最高峰為海拔1036米的奧伊亞陶山。1888年,在島的東部發現了沙金。

(五)北所羅門群島

布干維爾島多山,有南北大致平行的兩列山脈,即北部的皇帝山脈,其中巴爾比峰高達2745米,是該島的最高峰,也是一座休眠火山;南部的王儲山脈,地勢較低。該島常年高溫多雨,雨林茂密。南部沿海有狹窄的平原,土壤肥沃。沿海岸一帶多珊瑚礁。擁有豐富的森林資源、漁業資源和銅礦資源。因處在環太平洋地震帶上,故而島上多火山、地震。

布卡島內地森林茂密,雨水豐沛,年降水量2500毫米,最高點海拔498米。西部、南部海岸外有珊瑚礁,擁有豐富的漁業資源。

(六)伍德拉克群島

伍德拉克島的地形以低矮的丘陵為主,由珊瑚石灰巖構成。最高峰海拔410米,山上覆蓋著茂密的熱帶雨林,以出產烏檀木、黃金而聞名。島外有環礁,南部海岸有可停泊船只的瓜索泊(Guasopa)港和蘇洛加(Suloga)港。

(七)特羅布里恩群島

基里威納島平均海拔90米,整個島嶼相對平坦,沼澤區分布較廣。溫度和濕度較高,月平均降水量達250~380毫米。

二 氣候

巴布亞新幾內亞地處赤道附近,全國海拔1000米以上的地區屬山地氣候。由于山地垂直起伏達數千米,因此,氣候垂直差異特別明顯,氣溫及其日較差、年較差均隨高度遞減。其他地區大部分地區屬熱帶雨林氣候,全年高溫多雨。王曉方:《世界農業科技發展概覽》,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第90頁。但由于地形復雜,山脈橫貫,河谷相間,高地與低地海拔相差懸殊,加上東南信風和西北季風兩大氣流的影響,各地區之間的氣候存在較大的差異。

巴布亞新幾內亞處于太陽光照直射范圍,低地和沿海平原光照時間可達12小時,年平均氣溫在21.1℃~32.2℃,冬夏季節溫度變化不大,一年四季氣候溫和。例如,新幾內亞島東北部莫羅貝省首府萊城(Lae), 2月平均氣溫27.5℃, 7月平均氣溫24.8℃,年較差不到3℃。然而,在高地地區,氣溫則隨著海拔的升高而降低,海拔2000米處有一個月的時間平均氣溫在20℃以下,海拔4000米以上地區有幾個月的時間平均氣溫在0℃以下。總體上講,高地地區平均氣溫低于沿海地區5~6℃。例如,東高地省首府戈羅卡(Goroka), 2月日均最高氣溫27℃,最低氣溫16℃;7月日均最高氣溫26℃,最低氣溫15℃。全年白天溫和,夜晚涼爽,氣候宜人,并且高山頂部有霜雪出現,甚至還有冰川積雪。

三 降水

巴布亞新幾內亞大部分地區降水豐沛,年平均降水量在2500毫米以上。但降水量的地區分布極不平衡。南部沿海一帶約1000~2000毫米,北部沿海一帶則為2500~3000毫米,而在中部高地的迎風坡可達3000~4000毫米。降水時間分布也極不均勻。每年的5~10月盛行東南信風,加上南半球冬季氣候的影響,溫度稍有降低,雨水相對稀少,是為旱季(又稱東南信風季節); 11月~次年4月盛行西北季風,降水量增加,以北部居多,年平均降水量達4000毫米以上,是為雨季(又稱濕季)。

在不同的地區,旱季和雨季的變化程度和時間也有所不同。例如萊城,由于休恩灣背后高山地形的影響,其雨季卻在東南信風時期,即在全國多數地區是旱季時期。還有一些地方,雖然所處的地理位置相同,但年降水量卻相差懸殊。例如,布干維爾島西岸的博庫(Boku)年平均降水量6350毫米,新不列顛島南部沿海的波米奧(Pomio)年平均降水量高達8650毫米。而全國旱季和雨季最明顯的莫爾茲比港年平均降水量僅有1164毫米。

四 河流

巴布亞新幾內亞地處熱帶雨林地區,降水量大,由此造成島上河流眾多。其特點是較大的河流都發源于新幾內亞島的中部山區,分別由南北坡地流入海洋。河流上游坡陡流急,挾帶著大量的泥沙,在中下游兩岸形成面積大小不等的沖積平原。全島河流大部分河水淺急,基本上不具備通航條件,但上游卻蘊藏著豐富的水利資源。全國理論水電蘊藏總量約2萬兆瓦,技術可開發量約1.5萬兆瓦,經濟可開發量約4200兆瓦。

(一)中央山系以北地區的河流

主要有塞皮克河、拉姆河、馬克姆河,前兩條注入俾斯麥海,后一條注入休恩灣。

塞皮克河舊稱凱瑟琳奧古斯塔河,發源于中部高地維克托·伊曼紐爾嶺斯塔山的北坡,全長1130公里,是巴布亞新幾內亞境內最長的河流,流域面積超過10萬平方公里,吃水4米深的輪船可以一直上溯到660公里處,是沿海進入內陸開展貿易活動的重要航線。同時,該河蜿蜒于高山荒野、茂密的熱帶雨林和紅樹沼澤之中,匯聚了霍登河、梅河、阿普里爾河、斯克魯河、尤埃特河、凱拉姆河等支流,還有許多牛軛湖、死水、沼澤、湖泊和人工渠道等,成為全球最大的河流之一、亞太地區最大的未受到污染的淡水濕地生態系統。該河下游河道彎曲,河口多瀉湖和沖積島嶼,雖然沒有形成三角洲平原,但沿岸處于與世隔絕狀態的部落,卻獨創出大洋洲內容古樸、形式多樣的原始藝術。河水中生長有282種淡水魚類,其中75種為塞皮克河所獨有。2013年,塞皮克河被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評為“全球最美的十五條河流”之一。《全球最壯美的十五條河流》,人民網站,http://world.people.com.cn/n/2014/0922/c157278-25704602-4.html, 2015年5月2日瀏覽。

拉姆河舊稱奧特蒂利恩河,發源于凱南圖高原的克拉特凱山,全長640公里,平均流量1500立方米/秒。主要支流有索格拉姆河等。該河經常洪水泛濫并改道,無法通航。沿河岸只有杜姆普(Dumpu)、邦迪(Bondi)和阿泰姆布爾(Atemble)等少數居民點。

馬克姆河發源于菲尼斯特雷山,全長180公里。主要支流有埃拉普河、瓦圖特河。河水落差達2000多米,擁有豐富的水力資源。流域面積比較廣,但人口卻十分稀少。河口處有巴布亞新幾內亞第二大城市萊城。

(二)中央山系以南地區的河流

主要河流有普拉里河、弗萊河、基科里河,均注入南部的巴布亞灣。

普拉里河發源于俾斯麥山嶺的南坡,全長467公里,年平均流入海洋的徑流量達45立方米/秒,流域面積達3.1萬平方公里。上游在匯集了埃拉韋河、瓦吉河和圖阿河三大支流后,穿越高山峽谷,流經人口稠密的地區;中游為原始森林覆蓋的大平原;在距離河口40公里處的下游則形成了面積達2600平方公里、人口密集的沼澤三角洲。

弗萊河發源于中部高地維克托·伊曼紐爾嶺斯塔山的南坡,全長1040公里。如以支流斯特里克蘭河計算,河道全長1290公里。該河是巴布亞新幾內亞徑流量最大的河流,該河流域面積達13.37萬平方公里。主要支流除斯特里克蘭河外,還有帕爾默河、泰迪河、奧姆河、拉蓋普河、凱姆河、艾麗斯河等。上游兩岸雨林茂密;中下游兩岸是熱帶稀樹草原和多湖泊的沼澤平原,河道蜿蜒曲折,落差僅有80米,可供吃水深2.5米以下的船只全年通航,通航里程達860公里;河口寬廣,海潮可上溯到160公里處。每年10月至次年4月間洪水泛濫,河水攜帶大量泥沙,沉積在64公里寬的河口附近,形成了基瓦伊(Kiwai)、瓦布達(Wabuda)、普魯圖(Purutu)等沙丘和島嶼,沿河岸地區人煙稀少。

基科里河發源于南高地省首府門迪(Mendi)所在的山區,全長230公里。河口處分裂成眾多的通道穿過平原,形成了面積達2.33萬平方公里的三角洲,人口密集,建有重要的城鎮基科里(Kikori)。

另外,屬島新不列顛島、新愛爾蘭島、布干維爾島等島嶼上,也有無數細小而湍急的河流。它們從山脈的兩邊流入周邊的海洋,擁有豐富的水力資源。

五 湖泊

巴布亞新幾內亞降水豐沛,地形復雜,高山峽谷中形成了許多湖泊,其中著名的有新幾內亞島上的默里湖和庫土布湖。

默里湖位于斯特里克蘭河與弗萊河之間,1913年被發現,現由西部省管轄。該湖泊長63公里,寬18公里,水域面積647平方公里,最大水深10米,是巴布亞新幾內亞最大的湖泊。

庫土布湖位于南高地省首府門迪的南部,1935年被探險家發現。該湖泊長19公里,寬4.5公里,集水區面積250平方公里,最大水深70米。湖中生長著世界上特有的彩虹魚——藍美人,其顏色會根據水環境和食物的變化而變化。〔英〕戴維·阿爾德頓:《淡水觀賞魚鑒賞養殖手冊》,文星、汪青雄等譯,科學普及出版社,2012,第154頁。現為新幾內亞島上的5個國家公園之一,包含了巴布亞新幾內亞高地地區最美的風景,生活著大量的蝴蝶和極樂鳥。

六 土壤

受高溫多雨氣候的影響,巴布亞新幾內亞各地的土壤淋溶作用強烈,肥力較低。只有在沉積土較厚的山間盆地以及有肥沃的火山土地區才適宜于農業的發展。

巴布亞新幾內亞約75%的地表是1000米以下的平原和低矮丘陵。由火山灰長期沖積而成的沼澤地遍布于巴布亞新幾內亞沿海和內陸盆地,主要為泥炭土,經過取土樣化驗,富含氮、磷、鉀等有機質,在耕種的前幾年,可以不施肥或少施肥。除沼澤地外,主要還有山地、坡地,土壤以紅壤為主,富含鐵、鋁氧化物,呈酸性紅色,適宜熱帶樹木的生長。森林覆蓋率極高,植被茂盛,水土流失微不足道。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源县| 杨浦区| 台东县| 吉木萨尔县| 凤庆县| 响水县| 阆中市| 安塞县| 洮南市| 德格县| 卓尼县| 赤峰市| 泰州市| 丹阳市| 介休市| 曲周县| 平定县| 大兴区| 石景山区| 尉氏县| 喀喇沁旗| 陈巴尔虎旗| 芜湖县| 卢湾区| 辉南县| 星座| 绥德县| 云阳县| 宜黄县| 万荣县| 梓潼县| 涞水县| 天长市| 阜阳市| 余庆县| 涟源市| 镇沅| 松溪县| 博湖县| 进贤县| 隆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