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布亞新幾內亞歷史與現狀
- 盧慶洪
- 3573字
- 2019-01-04 20:10:21
第三節 生物資源
巴布亞新幾內亞的自然環境大部分保留在原始狀態下,生物物種極具獨特性和多樣性,擁有南太平洋地區最齊全的陸棲生態物種。植物方面主要是高達數十米的闊葉樹木,而動物方面則以鳥類和靈長類動物為主。
一 植物
巴布亞新幾內亞地處亞洲和大洋洲之間,屬澳大拉西亞生態區,具有兩大洲所有植物的特點,其天然植物區系據估計由1.5萬~2萬種維管束植物和2000種蕨類植物及蕨類同源植物組成。其中蘭花種類超過2000種,占世界的50%以上,是天然的蘭花基因庫。石豆蘭屬夜來香蘭花是唯一在黑夜中持續開放、白天花朵閉合的蘭花。
巴布亞新幾內亞國土80%以上的地區由熱帶原始森林覆蓋。在低地,特別是發源于高地的江河流域,有寬廣的沼澤林。河岸上生長著西谷棕櫚、脆蔗和高達7米的野生甘蔗。在被洪水淹沒的地方和露天湖周圍則生長著睡蓮、水生蕨類植物。海岸邊和江河河口處生長著高達30米的紅樹林。
隨著海拔高度的變化,巴布亞新幾內亞山地植被的垂直分布十分明顯:海拔1000米以上的地區,是“低山型”雙層林,生長著南美杉樹、克林基松樹、櫟樹。海拔2000~3350米之間的地區,是混交山林,生長著山毛櫸、常綠針葉樹、闊葉樹和苔狀植物。海拔3350米以上的高山地區,生長著高叢早熟禾草、羊齒植物、小攀緣植物、樹蕨(別名桫欏)、灌木叢、苔蘚地衣等寒溫帶植物。苔類植物和蕨類植物極其豐富,與新西蘭和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島(Tasmania Island)上的森林掩護物基本相似。
二 動物
巴布亞新幾內亞野生動物種類繁多,長吻針鼴、新幾內亞鷹、極樂鳥、皇冠鴿、白鷺、七種鳥翼蝴蝶等特有的珍稀動物被列為國家動物,受國家法律保護,不允許過量捕獵。
(一)哺乳類動物
巴布亞新幾內亞已發現的260多種哺乳動物中,單孔目動物(又稱下蛋類哺乳動物)、有袋類動物和胎盤哺乳動物是三種具有代表性的哺乳動物。
短吻針鼴和長吻針鼴是單孔目動物的代表。長吻針鼴又名三趾針鼴、五趾針鼴或曲喙針鼴,是地球上最原始的現生哺乳動物之一,以及最大的單孔目動物,僅分布于新幾內亞島,生活在海拔1300~4000米的潮濕山區森林及高寒草原,體長80~100厘米,體重5~10千克,能用長達20多厘米、布滿黏液的舌頭舔吸白蟻和螞蟻。因其棲息地遭到破壞及傳統狩獵過度而導致數量急劇減少,現已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縮寫:IUCN)列為瀕危物種。短吻針鼴又稱刺食蟻獸,體長40~60厘米,體重2.5~6千克,以白蟻為食,擅長挖掘,棲息于多沙石和多灌木叢的低地區域。
沙色小袋鼠、森林小袋鼠、樹上大袋鼠、澳大利亞袋貍、小負鼠、袋貂、袋貓、袋鼬等是有袋類動物的代表。其中費島袋貂、藍眼斑袋貂是巴布亞新幾內亞特有的負鼠類物種,主要以熱帶森林中的漿果為食。藍眼斑袋貂被當地人作為寵物飼養,而它們的皮毛也被用于傳統服飾的制作之中。
人魚、海牛等是胎盤哺乳動物的代表,均生活在沿海一帶淺水中,以海草為食。人魚天生膽小,因捕撈過度,現在數量已經很少。海牛外形呈紡錘形,狀似小鯨,但有短頸,體長2.5~4米,體重可達360千克;皮下儲存大量脂肪,能在海水中保持體溫;前肢退化呈槳狀鰭肢,無后肢,但仍保留著退化的骨盆。
(二)鳥類
巴布亞新幾內亞有762種鳥類,占世界鳥類品種的13%,是世界上鳥類種類最多的國家之一。
最著名、最美麗的是極樂鳥。全世界共有43種極樂鳥,巴布亞新幾內亞占38種,藍羽極樂鳥、無足極樂鳥(又稱長尾極樂鳥)、帶尾極樂鳥、頂羽極樂鳥、鐮嘴極樂鳥等是特有物種,大部分屬于國家動物。它們的形象印在了國旗上,刻在了國徽上,甚至郵戳上面都有極樂鳥圖案。王風鳥(又稱王極樂鳥)體長約16厘米,是極樂鳥中體型最小、顏色最鮮艷的一個分支,被稱為“活寶石”。雄性王風鳥背羽緋紅,腹羽雪白,眼紋上有一蔟黑羽,腳為亮藍色,肩部有綠色點綴的扇狀羽毛,尾部裝飾著祖母綠色的盤狀羽毛。極樂鳥現已被列入世界《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onvention on International Trade in Endangered Species of Wild Fauna and Flora,縮寫:CITES)的保護動物。
恐鸮是生活在布干維爾島一帶的貓頭鷹,面部呈赤紅色,內側和眼眉是白色;上身呈褐色,下身赭色,有黑色斑紋。棲息在海拔800米以上的密林中,以掠食灰袋貂為生。但因森林砍伐過快、灰袋貂獵殺過度,恐鸮的數量正急劇減少。現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的易危物種。
白頸黑鷺又名斑鷺,分布在巴布亞新幾內亞海岸及亞海岸的濕地和潮濕草原。體長48~52厘米,雙翼及身體呈深灰色,頭及頸部呈白色,頂冠和腦袋后的裝飾性羽毛是黑色,眼睛的虹膜、嘴和腿是黃色。在樹上以及紅樹林中筑巢,以昆蟲及其它細小的水生動物為生。
紫胸鳳冠鳩又稱南冠鳩,體長約75厘米,是世界上最大的鳩鴿科鳥。身體呈藍灰色,絲狀冠呈藍色,有紅色的瞳孔及深栗色的胸部。維多利亞鳳冠鳩體長超過70厘米,體重約2~3千克,是鳩鴿類中最漂亮的成員。它們頭上有彩冠,是鴿子中的女王。這兩種鳳冠鳩的羽毛極為珍貴,肉味鮮美,曾經被大量捕殺,現已十分稀有,均被列為世界《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國際貿易公約》的保護動物。
棕樹鳳頭鸚鵡是典型的攀禽,體長49~68厘米,翼展70~100厘米,棲息于森林邊緣地帶、開闊稀樹草原地帶。目前,它是全世界最昂貴的18種寵物之一。棕臉侏鸚鵡是世界上體型最小的鸚鵡,身長約8厘米,體重僅10克左右,基本上與人的大拇指相近,是標準的“小鳥依人”型鳥類。現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的低危物種。
鶴鴕是世界上第三大不能飛行的鳥類,體高170厘米,重約70千克。頭頂有高而側扁、呈半扇狀的角質盔;頭頸裸露部分主要為藍色;頸側和頸背為紫色、紅色和橙色,前頸有兩個鮮紅色大肉垂;體被亮黑色發狀羽。它們生活在密林深處,以擁有12厘米長、類似匕首一樣鋒利的爪子而著稱,只需一擊便可使狼、野狗等野獸斃命。2007年被《吉尼斯世界紀錄》列為“世界上最危險的鳥類”。
(三)蝴蝶
巴布亞新幾內亞有400多種蝴蝶。最漂亮的是鳥翼蝴蝶,其中亞歷山大女皇鳥翼蝶(又稱亞歷山大鳳蝶)是世界上最大的蝴蝶,雌性體長8厘米,翼展31厘米,體重達12克,只分布在新幾內亞島北部省近海岸雨林100平方公里范圍內。1951年,由于附近的拉明頓火山爆發,破壞了它們賴以生存的雨林環境,其數量急劇減少,標本在黑市上的價格不斷飆升。現已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為瀕危物種。極樂鳥翼鳳蝶、天狗鳳蝶、金紅鳥翼蝶等是世界上稀有的美麗鳳蝶,均是被列入世界《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國際貿易公約》的保護動物。
(四)爬行類動物或下蛋長鱗類動物
巴布亞新幾內亞約有200種爬行類動物或下蛋長鱗類動物。蜥蜴種類齊全,如生活于新幾內亞島南部干燥草原灌木地帶的斗篷蜥蜴(又名傘蜥蜴)受到威脅時,頸部的傘狀薄膜會張開、口部會張大以嚇走敵人。在附近各島嶼上完全樹棲性的蜥蜴品種有博氏巨蜥、桃喉巨蜥、黑樹巨蜥等。
巴布亞新幾內亞有上百種蛇類。最大的是體長7米的紫色蟒,最美麗的是達爾伯蒂斯蟒蛇,最毒的是體長2米的泰斑蛇,長著7~13毫米的毒牙,每咬一口釋放出的烈性毒素可殺死150個人或50萬只老鼠,其毒性是眼鏡王蛇的9倍,與生活在澳大利亞西部的貝爾徹海蛇齊名。黑鉆樹蟒又名波氏莫瑞蟒,棲居在海拔2000米以上的山區雨林、草地或沼澤中,體長最大可達2.4米,具有寬闊的頭部與身體,大眼睛中有垂直瞳孔,其喉部與頸部有呈乳白色的斜紋,唇部則有黑白相間如琴鍵般的短條紋。現已被政府列為國家重點保護動物。
龜是巴布亞新幾內亞重要的物種。生活在南部河流中的豬鼻龜是長相最奇特的淡水龜,鼻部長而多肉,形似豬鼻;四肢已退化為鰭狀肢;背甲長46~51厘米,體重達18~22千克,進化處于軟殼龜與海龜之間。2004年,世界自然基金會(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縮寫WWF)將其列入世界10種瀕危動物之中的第五位。紋面長頸龜生活在多草的濕地中,最大甲長26.7厘米,頭部有蠕蟲紋,是龜類中最華麗的一種,近年來成為家庭飼養的高端水龜。海龜有13種,其中最重的是900千克的革質龜。綠蠵龜是體型最大的硬殼海龜,背甲長達153厘米,體重約120千克,是沿海地區居民的重要食物來源。
巴布亞新幾內亞是世界上擁有鱷魚品種最多的國家。據統計,全世界現存有4大類23種鱷魚,巴布亞新幾內亞就有19種之多,由此被稱為“世界鱷魚之都”。其鱷魚分為咸水鱷魚和淡水鱷魚兩大類。咸水鱷魚生活在沿海濱一帶的海灣里。淡水鱷魚則生活在弗萊河與塞皮克河中下游地區,最大的可長到9米以上,易對人類發動攻擊。
(五)青蛙
巴布亞新幾內亞已發現近200種青蛙。大樹蛙是2008年發現的世界上最大的雨蛙,體長約15厘米,有巨大的眼睛。由于它接觸任何污染物都會死亡,因此,它被看成當地環境的預警動物。
阿馬烏童蛙體長僅有7.7毫米,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最小的青蛙,也是世界上已知6萬多種脊椎動物中體形最小的脊椎動物。它們生長在遍布于熱帶雨林地面上的落葉中,皮膚顏色紅黑相間,善于用落葉偽裝自己,并且在緩慢的進化過程中,將自己的聲音轉變為與昆蟲十分相似的鳴聲。
岳蛙(Oreophryne)是2004年由美國科學家在塔古拉島上發現的一種“變色蛙”。其幼年時呈黑色,還點綴著黃斑,成年后卻變成桃色,眼睛也變成了藍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