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在新一輪全球化中的使命與擔當:國外戰略智庫縱論中國的前進步伐(之七)
- 王靈桂
- 1404字
- 2019-01-04 19:36:28
法國智庫觀點摘要
中國之路:通向東歐
Michal Makocki
原文標題:China's Road: Into Eastern Europe
文章框架:“一帶一路”對歐盟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一帶一路”倡議受到歐盟東部合作伙伴的歡迎;歐盟能夠幫助東歐充分發揮“一帶一路”的經濟潛力;東歐對“一帶一路”經濟潛力的期望部分是基于基礎設施發展的前提下;“一帶一路”倡議有可能開辟新的經濟市場,并在歐亞大陸創造更大的財富和穩定;東歐對中國融資的積極看法不一定符合中國的做法;歐盟成員國也需要監測東方伙伴之間政治關系的潛在轉變。
觀點摘要:
1.歐盟及其東部合作伙伴已經發現自己是中國雄心勃勃的經濟項目“一帶一路”倡議的焦點,該倡議旨在恢復古絲綢之路沿線的經濟、文化和政治交流。鑒于歐盟位于歐亞線路的交叉路口這一優越地理位置,東歐和高加索地區期望從大量基礎設施投資和新的商業機會中獲益。中國努力在“東部伙伴關系”(EaP)政策覆蓋區域內建立新的經濟走廊,這對歐盟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2.毫無疑問,鑒于與中國的經濟聯系日益緊密,“一帶一路”倡議得到了歐盟東部合作伙伴的熱烈歡迎。對于某些“東部伙伴關系”國家來說,中國是最重要的經濟伙伴之一。例如,烏克蘭已經成為中國糧食主要供應國之一。在習近平主席2015年5月在白俄羅斯的最后一次訪問期間,中國創建了一個工業園區,承諾基礎設施建設是“一帶一路”倡議的一部分。中國還加入了歐洲復興開發銀行,以挖掘在東歐的投資機會。
3.早期成就表明,“一帶一路”倡議有可能開辟新的經濟市場,并在歐亞大陸創造更大的財富和穩定。歐盟能夠幫助東歐充分發揮“一帶一路”的經濟潛力。歐盟可以發揮咨詢作用,展示“一帶一路”在國家經濟發展中會在哪些地區并以何種方式最大限度地增加附加值,并支持共同商定的“東部伙伴關系”目標。但對中國的承諾及其相關影響需要仔細分析。
4.東歐對中國融資的積極看法不一定符合中國的做法。對“新絲綢之路”中的中國投資現有證據的評估表明,受援國和歐盟可能會有一些缺點。其他地區的例子表明,中國投資不太可能成為完善“東部伙伴關系”國家基礎設施的良方,也不利于推動整體可持續的經濟發展。
5.中國“一帶一路”相關融資的另一個嚴重缺點是,有時它并不是真正的物有所值。由于這種基礎設施融資往往與中國承包商提供的設備或服務有關,政府無法通過公開采購招標選擇最佳的財務報價。
6.歐盟成員國也需要監測東方伙伴之間政治關系的潛在變化。中國的實用主義是把雙刃劍,在北京幫助烏克蘭規避俄羅斯禁運時,據稱其他中國國有企業卻有興趣在克里米亞半島與俄羅斯大陸建立橋梁。此外,中國在該地區對分裂主義或分裂地區的“投資”可能進一步加劇沖突,中國與莫斯科的和解可能會限制其在鄰里發揮積極作用的潛力。
7.超越經濟潛力,中國在“東部伙伴關系”國家的投資作用不斷擴大,從歐盟的角度來看是一些潛在的挑戰。這使得歐盟在近期“中國戰略”的要求下,對中國“一帶一路”的結構性回應會更加理想。
8.如果合作伙伴國家的財政穩定是一種優勢,那么可以鼓勵中國通過投資而不是項目貸款來參與該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通過投資項目,而不僅僅是貸款,中國將被迫承擔相應的風險份額。這樣做可以保證中國期望的項目在商業上是可行的。這樣做還有助于確保中國為受援國帶來實際發展,而不是建設“大白象”工程或支撐虛榮項目。通過將中國項目納入國家發展戰略,這種方式將更加平等地分享中國項目的利潤。這反過來又會促進經濟更加穩定,而不是加劇該地區的社會經濟斷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