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濟新常態下社會治理研究
- 陸衛明 鄭冬芳 宋永平
- 6927字
- 2019-01-05 00:04:01
第二章 習近平社會治理思想新內涵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經濟社會面臨新挑戰,經濟發展出現新常態,習近平總書記圍繞新時期經濟轉軌、社會轉型的形勢要求和人民群眾的期待,提出了一系列治國理政的新要求新觀點新論斷,呈現了一套脈絡清晰的社會治理思想。黨的三中全會首次明確提出“社會治理”理念,指出“創新社會治理,必須著眼于維護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諧因素,增強社會發展活力,提高社會治理水平”。社會治理理念的提出與“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相呼應,是我們黨適應時代發展要求,在總結長期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對社會建設和社會管理理論的重大創新,體現了我們黨對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新認識,是我國從傳統社會管理邁向現代社會治理的重要標志。
一 習近平社會治理思想的蘊涵
(一)社會治理的現實需求:治理現代化
我國正處在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所謂的社會轉型是指社會各領域全方位的、成系統的、同步的變遷,意味著社會不同群體之間相互關系的整體變化。這種整體變化的核心是指每一位社會成員在這樣的變化過程中,或主動或被動地都可能被裹挾其中,其利益會受到影響。因此,社會轉型期也往往是社會矛盾的多發期和社會沖突的集中爆發期,應當引起全社會關注并集中精力去應對。正因為這樣,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要改進社會治理方式,激發社會組織活力,創新有效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體制,健全公共安全體系”等。十八屆五中全會又提出,“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推進社會治理精細化,構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通過社會治理達到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顯著提高的目標。
治理來源于失效。社會治理是指建立一套立足于中國國情及改革開放的行之有效的實踐體系和體現人類共同價值追求的價值體系。在我國歷史上,諸子百家對于社會如何發展,國家如何治理提出了各種各樣的論述,比如儒家提出德治,道家主張無為而治,法家推崇法理至上等。雖然以上思想蘊含了豐富的辯證治理思想,但是并沒有明確定義社會治理,在轉型期,經濟面臨新常態,社會治理也需要現代化,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以來,明確提出“國家治理現代化”,這是繼“四化”之后提出的“第五化”,具有重要意義,加深了我們對現代化的認識。
習近平總書記國家治理現代化植根于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幾千年的文明積淀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內生力量。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國家現行的國家治理是由我國特有的傳統文化、歷史延續、經濟水平綜合演變而來的,具有現實指導意義,但是在社會轉型過程中,國家治理理念也要符合發展的題中之意,怎么改進,如何完善,不僅需要政府力量,更要提倡善治,結合民間資源,大膽革新,堅定信念。
國家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的提出具有重要意義。社會治理是國家治理的重要體現,提出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階段是執政的新階段,是對現代化的新認識,涵蓋了各個領域,在思想方面,要弘揚核心價值觀,同時重視我國的傳統文化,兩者相結合,正如朱熹所言,“然稟有厚薄,感有淺深,又‘齊之以禮’,使之有規矩準繩之可守,則民恥于不善,而有以至于善”。在生態建設方面,習近平指出,“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在習近平看來,“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目前,中國的生態環境面臨嚴峻的形勢,不容樂觀,習近平提出“綠色發展”新理念,他說“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以上關于國家治理現代化的理論是習近平提出的時代強音,是社會治理的創新之舉。
(二)社會治理的手段:依法治國
習近平總書記圍繞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努力建設法治中國,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布局。2014年10月20日,在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第一次全體會議上,習近平強調,依法治國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我們要實現經濟發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會公正、生態良好,必須更好地發揮法治引領和規范作用。
韓非子認為,“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道私者亂,道法者治”,強調了法制的重要性;《淮南子》一文說,“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政教有經,而令行為上”,強調以利民為治理國家的尺度,以法律秩序為治理國家的準繩。習近平主持國家工作以來,奉行依法治國、從嚴治黨的理念,社會治理過程中體現著強烈的政府意志。幾千年來,我國的社會治理從人治逐漸過渡到法治,但是由于積重難返,社會治理過程中一直是“人情”與“法治”并存,導致法律的效用落不到實處,社會治理呈現混亂狀態,習近平強調:“法律是治國之重器,法治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
目前我國處于改革攻堅期,2016年也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社會治理思想的第一年,要落實治理的現代化,必須將依法治國放在至關重要的地位。習近平總書記親任起草組組長,對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核心問題及其內容進行了系統闡述,源于馬克思主義,植根于中國傳統文化,結合實踐經驗,借他山之石,應時代要求,從而形成了完整的國家治理現代化思想,這也成為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執政的重要理念。這一思想在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基礎上,也體現了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應有之義。共產黨執政以來,經歷三個階段,隨著習近平治理現代化思想的提出,進入新階段,長久以來,我們黨為了大力發展生產力,解決人民溫飽問題,提倡“工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國防現代化、科學技術現代化”四個現代化,“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第五個現代化。第五個現代化是在四個現代化基礎上提出的,是上層建筑為了清除發展道路上的障礙而提出的,這就要求我們黨在不斷提升執政能力的過程中,必須堅持依法治國。國家治理現代化,從根本意義上說就是徹底摒棄人治,實施依法治國。法治是以公平正義的方式解決改革道路上的困難和矛盾,是我們黨在現代化道路上不斷求解的結果。
依法治國不僅體現在上層建筑的不懈努力上,內化于民心的法治觀念也至關重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們沒有法治精神,社會沒有法治風尚,法治只能是無本之木、無根之花、無源之水?!币獙⒎陕涞綄嵦?,必須大力弘揚法治精神,人人遵紀守法,社會才能長治久安,和諧社會才能維持。我們黨在不斷探索與借鑒中,已經基本形成了較為完備的法律體系,用法律這一理性的手段解決社會矛盾、維護社會和諧是非??茖W的方式,這就更需要法治精神的配合。
黨的十八大以來,堅決貫徹執行“黨要管黨,從嚴治黨”的決心,在廉政建設和反腐斗爭中,敢于亮劍,“老虎蒼蠅一起打”,從中央到地方的一系列實干舉措,彰顯了法律意識存在于普通民眾心中,廣大的黨員干部更應該以此為準繩,約束自己的行為,法不阿貴,法內無情。《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中記載:“至於吏不容奸,人懷自厲,道不拾遺,強不侵弱,風化肅然也。”習近平廉政建設的結果是努力將“清風兩袖朝天去,不帶江南一寸棉”的信念植根于官員的內心。習近平總書記大刀闊斧的反腐措施,時時刻刻地提醒著廣大的黨員干部要以人民公仆為標準,嚴格遵法、守法、依法。
(三)社會治理的參與主體:以人為本
世界銀行報告提出:“中國在向成熟的市場經濟轉變的過程中所面臨的挑戰是通過保持人們平等享有社會服務,增強勞動力的流動性以及建立保護窮人和易受傷害的人的方案,使社會上人人都分享到增長帶來的好處?!痹谛碌臍v史條件下,黨開展一切社會工作都要堅持群眾基礎,習近平認為,創新社會治理必須著眼于維護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始終將黨的群眾路線貫穿社會治理各項工作的全過程,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諧因素,增強社會發展活力,不斷提高社會治理現代化水平。堅定不移地走群眾路線,群眾是我黨基業的堅實力量,必須放在首要位置。當前,信任危機已經滲透到社會領域的各個層面,尤其是在網絡空間,廣大網民的口誅筆伐堪稱殺人于無形?!爸д咴诓菀埃萋┱咴谟钕隆?,群眾是一面鏡子,折射出當前社會運行的樣態。所以,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堅定不移地堅持群眾路線,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離不開群眾,發展成果由群眾共享,只有人與人和諧相處,社會才能有序運行,關注公眾意愿與要求,是群眾路線的具體體現。
以人為本,不僅體現在黨的路線上,還體現在實實在在的行動中。習近平社會治理思想的創新之一在于對基層社區治理的重視,習近平提出要科學治理,要善治。由于我國特殊的國情,基層社區治理是社會治理的基礎。社會學家涂爾干認為社會團結分為機械團結和有機團結,就當下而言,基層社區的建設關系到社會團結的程度,基層資源分配合理,人員各司其職,所謂孤腳難行,孤掌難鳴,在各社會成員的團結協作下,基層社區也會不治而治,社會治理的基礎就會更加堅固。在具體實施上,要建立健全基層輿情匯集分析機制,完善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制度,綜合運用法律、政策、經濟、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協商、疏導等辦法,加強基層社區建設,尊重廣大普通群眾的生存權利,加強公共參與,賦予基層人民發言權,拓寬群眾議政的渠道,只有這樣,社會治理的第一道防線才能牢固建立。
無論是群眾路線的確立,還是對基層社區的大力建設,都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人民本位的思想,最終目的都是實施科學治理、民主治理。而參與型治理模式是善治的新模式?!奥牟槐赝?,期于適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痹谏鐣卫硇鲁B下,探索適應當下的治理模式十分必要。長期以來,自上而下的社會管理已經不適合多元發展的社會現狀,隨著民主政治的發展,社會公平正義的呼喚,公民參與的社會治理模式成為必然。
二 習近平社會治理思想與公共精神的建構
(一)國家治理現代化需要公共參與
國家治理現代化是一個宏大的治理體系和理論建構。而社會治理是國家治理的重要方面。社會治理需要社會組織的參與,當前中國的社會組織眾多,真正發揮效用的卻不多,究其原因,一是政府放權不足,社會組織沒有制度依靠;二是公民的參與意識薄弱。社會組織發揮的最大作用在于公民自治的實現。不論是安娜·阿倫特的公共領域概念還是哈貝馬斯的生活世界,都強調公共性,即超越利己主義的責任個體。鼓勵個體跳出個人狹隘主義,積極關注并投身公共領域事務,從而促使個體和公共領域的共同發展是公共性概念的核心內涵。哈貝馬斯認為人們的意識在對公共事務的表達中才能實現,從而形成公共精神,借用康德更加令人印象深刻的說法,人們“作為世界公民社會的一員”而“面向世界”。在現代化進程中,社會管理早已不符合現實需要,公民參與的社會治理新模式才是時代的要求。埃德蒙·柏克認為,“丑惡能夠肆意妄為的唯一條件,是善良的人們無所作為”,只有人人都對社會事務抱以熱情和責任,社會生活才可能正常,這就需要公共精神的引導與塑造。
(二)法律約束中的公共精神
“能去私曲就公法者,民安而國治;能去私行行公法者,則兵強而敵弱。”無論是民間活動還是國際交往,都有一定的規則,在當今的社會活動中,表現為法律的約束。社會治理的目的是努力創造一個公平正義的公共領域,以此來培育公共精神,引導公共生活。公平正義又來源于理性的法律約束。所以,公共精神的構建必須通過法律實現,社會主義國家的法律體現公民的意志,代表公民的利益,公民有遵守法律的義務。在構建公共精神的過程中,我們應該首先明白,法治是手段,法律是準繩。一方面,國家通過法律約束公共精神的宣傳,另一方面,公民在構建公共精神的過程中不得凌駕于法律之上。互聯網的發展催生了所謂互聯網思維,在對社會熱點問題的討論中,有網民肆意詆毀他人,造成惡劣影響。網絡空間不是法外之地,國家必須堅持依法辦網、依法上網、依法治網,提高網絡管理法治化水平,規范網絡輿論傳播。習近平在其重要講話中強調:“做好網上輿論工作是一項長期任務,要創新改進網上宣傳,運用網絡傳播規律,弘揚主旋律,激發正能量。”“把握好網上輿論引導的時、度、效,使網絡空間清朗起來?!睂W絡空間的依法治理,向公眾樹立了良好的公共精神,如果沒有法律的介入,恐怕公共精神的內涵會陷入一片泥沼。
遵紀守法是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學習法律知識,懂法守法,堅決與不符合社會主義價值觀的行為做斗爭,自覺抵制不道德行為,在法律約束下,創造一個良好理性的社會環境,只有這樣,公共精神才能普及。
(三)公共精神的構建
公共精神來源于平等民主的精神,表現為對所處環境的憂患意識,假如人人都只關注自己的歲月靜好,現世安穩,而對“他人瓦上霜”冷漠對待,公共精神就永遠無法深入人心。在經濟新常態下,很多失范越軌行為出現了,這些行為的產生一是狹隘的個人意識作祟,二是缺乏參與公共事務的途徑。在這樣的情況下,構建公共精神首先要創新社會治理方式,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治理和管理一字之差,體現的是系統治理、依法治理、源頭治理、綜合施策”。在封閉的傳統社會,人們習慣于“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生活方式,而缺乏對公共領域的關注,現代社會恰恰需要個人對公共領域的關注,這是現代社會構建公共精神的必要性。
尤西林認為,“公德的本意,實際是一種公共關懷,是一種公共精神,是超出個人的界限,關懷超出個人利益以外的公共領域的事情”。公共精神在社會治理過程中表現為對公共事物的參與意識。習近平強調在創新社會治理模式的過程中,首先應高度關注公眾參與的有效性,使公眾參與發揮實際作用,用心傾聽并分析采納公共意見,堅決避免公共參與變成走形式。其次,在提倡公眾參與的過程中,要防止特權階級的出現,更應該避免由利益博弈產生的不公平對待,以及利用其優勢地位決定公共決策的行為。最后,要注重社會組織的作用,充分發揮社會組織在基層建設以及城鄉發展過程中的力量,集合眾人之力,變“為民做主”為“讓民做主”,最終走向“由民自主”。協商民主是我黨的執政理念,而社會組織恰恰是群眾聲音與上層決策之間的橋梁。要發揚公共精神,必須提供群眾發聲的渠道,社會組織的存在便成為重要的溝通載體?!肮膭詈椭С稚鐣鞣矫鎱⑴c”,“重點培育和優先發展行業協會商會類、科技類、公益慈善類、城鄉社區服務類社會組織”等措施都在引導社會組織沿著正確的方向健康發展。構建公共精神是社會治理的創新之處,同時也激發了社會活力,是實現公平正義、民主自治的重要方面。
由此可見,習近平所強調的社會治理思想,包括兩條路徑——依法治國和公共精神構建。依法治國是一種剛性治理,包括行政部門要依法行政,公民要遵紀守法。而公共精神構建則是一種軟性治理(軟實力),通過公民提高道德自律,來營造和諧有序的社會氛圍。如果說依法治國可以保障公民基本權利不受侵犯,是社會治理的底線;而公共精神構建則可以保障公民享有尊嚴地生活的權利,是社會治理的上限目標。一個社會如果跌落底線,社會將進入野蠻狀態,但如果一個社會只擺脫野蠻狀態,該社會還不夠真正文明?!肮簿瘛豹q如社會的營養液,它既可以涵養社會,營造社會文明生態;同時也可以讓公民浸漬其中,塑造負責任的主體。在依法治理和公共精神充分的社會里,政府和公民都會心存敬畏,也會理直氣壯。
三 小結
本文圍繞新常態下習近平社會治理思想進行了研究。雖然“新常態”這一概念是針對我國經濟發展面臨“大體量的小步快跑”的特點而提出的,但是習近平的“新常態論”實際上已經遠遠超出經濟的范疇,具有更全面深刻的意涵,反映了習近平社會治理的理念及思想。通過梳理和研究,我們發現,習近平總書記的社會治理思想內涵不斷豐富,體系不斷完善,為我國在轉型期的攻堅克難提供了思想武器。這一重要思想的創新之處就在于把握住了時代脈搏,開創性地提出了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思想,是漫長的社會治理過程中的里程碑式的理論;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維護社會公正、堅持依法治理、強化基層治理、加強互聯網治理、重視公共安全和應急管理以及發揮人民團體和社會組織的作用,強調善治的重要性,認為公眾參與是社會治理的必要方式等。這些都充分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社會治理思想的深邃,也意味著中國社會改革有了全新的理念,如前所述,2016年,社會治理創新藍圖已經繪就,中國夢需要全民的共同努力。
習近平總書記的社會治理思想不僅符合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發展脈絡,也體現出濃厚的中國傳統文化的韻味,更重要的是,這一思想與公共精神的相關理論十分契合,正如習總書記強調的,從管理到治理,依靠的是人民群眾,人民群眾參與的政治才是民主政治,而人民群眾參與公共事物的熱情就是社會所需的公共精神。古代有“兼相愛,交相利”的大同社會理想,然而到了近代,由于公眾缺乏社會責任感,以及對公共事務的冷漠,公共精神休眠。誠然,法治社會是理性且公平正義的,但是單靠法律難以聚民心,社會治理不能脫離群眾,所以,在依法治國的同時更應該喚醒公共精神,強調公眾對公共領域的貢獻,對公共事物的參與。只有這樣,社會和諧、法制健全、國家富裕強盛、人民安居樂業的百年奮斗目標才能夠真正實現。
(撰稿人:西安交通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副院長、教授李黎明;西安交通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博士生王桂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