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研究(第29輯/2017年·夏)
- 周憲 陶東風 周計武 胡疆鋒
- 1349字
- 2019-01-04 23:58:21
專題一 文化地理與文化研究
主持人語
本欄目從文化地理角度審視文化史、文學批評與意指實踐等相關問題,以呈現文化地理與文化研究以及文學研究之間的有機聯系。目前人文社科研究依然存在一些問題。一是以歐美為參照所形成的“學術飛地”現象,即區域文化的特點本來源自地理環境的外部條件、社會組織方式以及歷史發展的階段性現狀,但在后續發展中區域囿于對文明“標準”所特有的趕超心理,故多以歐美國家的研究議題為參照框架,以議題本身的理論化置換了闡釋的有效性和問題的針對性。二是由于歷史進程突出了時間序列的特質,這使得同一時段中不同區域所特有的文化地理要素被遮蔽,即線性敘述難以呈現特定空間的文化成因和問題類型。由此,文本環境的共時性差異使得文化身份與文化認同問題更為凸顯。因此,這一知識陳述方式本身值得學界重新審視,其中既包括人們對既往認知的再思考,也包含文化史敘述所建構的文化等級等政治問題。由于文化地理學主要關注因地理及地緣要素導致的文化特性以及與此相關的人文活動,因此,從該角度重新對文學文化的相關問題進行透視,可以有效觀察某一地域的特殊地理環境同人類生活和文學文化生產之間的互動關系,使文學文化批評更具地域的針對性,從而打破時間序列的單一性并確立多元解釋的有效性。
本欄目由四篇文章構成,主要針對上述第二種情況。其中澳大利亞著名學者克里斯·吉布森與戈登·韋特所著的《文化地理學》為本欄目的基礎性術語做了界定。作者在文中指出,文化地理學是人文地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定義因語境和哲學傳統的差異而有其特定的開放性。作者在追溯這一認知的歷史線索中,論述了該理論的緣起、發展進程和發展態勢,并尤為關注歷史的復雜性以及在相關研究中如何定位“人”的重要性。王曉路的文章關注文化史中所謂“常識”問題。文章以地理大發現為例,從相關文獻出發對歐洲與美洲相遇的早期歷史進行了審視。作者指出,歐洲探險家對美洲的“發現”其實與“書寫”活動密切相關,正是出于對他者的書寫式再現,而非單一的探險行為本身,才有效地帶出了帝國歷史書寫的文化政治功能,這一書寫奠定了“發現”所形成的占有式期待心理和支配的合法性,與此同時強化了歐洲文明優越觀。作者強調,文化史中的地理文本性值得關注。第三篇文章為澳大利亞著名學者瑞文·康奈爾的專論,她在此文中以社會性別議題為例,特別指出目前人文社科領域大多采納了以歐美知識界為代表的“北方視角”,但相關研究必須關注以澳大利亞、非洲以及南美洲為代表的“南方視角”,這不僅是因為區域經驗產生了許多重要的衍生課題,而且超越北方視角可以多角度重新思考議題的歷史性及其差異性,從而透視出同一議題在不同區域的動態變化。蔡曉燕的文章以哈尼夫·庫雷西、莫妮卡·阿里和安德里婭·利維的小說為例,具體分析二戰后英國第二代移民作家的倫敦書寫。作者認為,英國多種文化背景的作家,尤其是來自前殖民地的移民作家,都以自身的方式參與到倫敦的書寫之中。在不同地域文化背景的作用下,倫敦古老的帝國意象不僅在想象與重構式書寫中呈現出新的多元文化內涵,而且這一文本世界本身賦予了地理空間以某種流動性特征,同時亦凸顯了流散身份的動態建構。概言之,四篇文章從基本的概念界定開始,以此視點對文化史和批評議題加以重新審視,再以具體文本為個案,由此形成此論域的入口,以供學界參考和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