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朋友是一種和我們并肩平行的“直線”
- 人生即修行 且行且珍惜
- 李世化
- 11585字
- 2018-08-10 10:54:09
如果說人生是一場修行,那么朋友就是修行路上與你一路同行的人,可以相互扶持、互相依靠,所以,擁有真誠的朋友是人生一大幸事。朋友,和我們就好比是兩條平行直線,雖然相互獨立,也有距離,可它們卻會在一定的距離范圍內(nèi),永不相離,這就是距離的美,也能直達永遠,無論什么時候都能夠找到對方說說心里話,訴說生活的苦與痛,分享彼此的快樂。
世上沒有哪一個人可以單獨生存
人類是一種群居動物,在生活中互相依存,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人可以單獨生存,而朋友,是一個人一生中不可或缺的伙伴。
世界的聯(lián)系越來越緊密,人與人的分工也越來越精細,沒有人能獨自生存。而在我們的生命中,朋友是總能在我們周圍陪伴我們成長的人。他們是我們最珍貴的一部分,雖然不一定一生相隨,但在人生的道路上,正是有了朋友的陪伴,才會讓我們的生命更加精彩。
下面這個故事正說明了人生道路上擁有朋友的重要性:
從前,甲、乙兩個饑餓的人,在途中遇到了一位長者。這位長者很想幫助他們,于是給予他們一根魚竿和一簍鮮活碩大的魚,讓他們?nèi)芜x其一。于是,甲要了一簍魚,乙要了一根魚竿,之后他們就分道揚鑣了。
分開后,甲在原地用干柴搭起篝火煮起了魚,他實在是餓壞了,還沒有品出鮮魚的肉香就狼吞虎咽,把魚吃完了,連湯也讓他喝了個精光。由于沒有了食物,不久,他便餓死在空空的魚簍旁。而乙則繼續(xù)忍饑挨餓,提著魚竿一步步艱難地走向大海,可當他終于看到那片蔚藍色的海洋時,非常不幸的,他渾身最后的一點力氣也使完了,只能非常不甘地望著大海撒手人寰。
后來,丙、丁兩個饑餓的人,他們同樣分別得到了長者送予的魚竿和一簍魚。只是他們并沒有像前兩個人那樣各奔東西,而是商定一起去找尋大海。每當他們饑餓萬分時,他倆就煮上一條魚充饑。就這樣,經(jīng)過遙遠的跋涉,他們終于到達了海邊。從此,兩人開始了合作捕魚為生的日子。過了幾年,他們都過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
故事中的甲和乙,由于甲只注重眼前而忽視了未來,乙則剛好相反,二人各干各的,結(jié)果兩人都無法生存;而丙和丁則相互扶持,從而都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他們不同的做法與結(jié)局告訴我們:世上沒有哪一個人可以單獨生存。在殘酷的社會競爭面前,單憑個人之力是很難得到成功的,我們只有通過合作,與朋友或伙伴攜手共進,去迎接生活的挑戰(zhàn),才能走出生存絕境。
而怎么找到能與自己攜手共進、通力合作的朋友,則要看各自的本領(lǐng)了。世界上沒有朋友的人,大概是很少的。即使是曹雪芹筆下孤芳自賞、難以合群的林黛玉,在大觀園中,也有自己的知己賈寶玉,她的丫環(huán)紫鵑也可以說是她的好朋友。
在這個合作的時代中,幾乎所有的成功,都是在某種合作的形式下取得的,因此能否在與人交往中交到能合作的朋友是至關(guān)重要的。合作不僅是成功的最佳捷徑,也是成功的唯一出路。
甚至連自然界的動物都本能地知道同伴的意義與重要性,例如大雁,我們經(jīng)常會注意到大雁以V字形飛行,研究發(fā)現(xiàn),成群的大雁以V字形飛行,比一只雁單獨飛行能多飛百分之十二的距離。
連大雁都是如此,就更別說依靠群體生活的人類了。人人都要友誼,沒有人能獨自在人生的海洋中航行。我們都需要別人的幫助也能給別人以幫助。朋友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幾乎無法想象,如果沒有朋友,我們的生活將會變成什么樣子。
比如,在你情緒低落的時候,是否會希望有個朋友讓你振作起來?在你遇到困難的時候,是否也想有個人幫你走出困境?在你快樂的時候,你是否想有個人和你一起分享?醫(yī)生可以用藥治愈我們身體上的疾病,但卻并不能使我們心情愉快。而朋友讓你快樂,也能傾聽你的煩惱,并給你提出建議。一個真正的朋友能和你同甘共苦。
所以說,朋友是我們?nèi)松飞喜豢扇鄙俚闹匾巧彩俏覀兛梢韵嗷ヒ揽俊⒒ハ喾龀值幕锇椋瑳]有人可以離開群體獨自生存。
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
只有在平時善待朋友及周圍的人,才可以“得人心”,在自己需要幫助的時候他們才會毫不猶豫地出手相助,相反,如果平時不得人心,那么你向人伸出手想要尋求幫助,別人也未必就會出手幫忙。
如果你是一個企業(yè)的管理者,自然希望自己的員工同心同德,不辭辛苦地為企業(yè)做事情,你也會去學習企業(yè)文化、管理理念那一套東西,希望借以籠絡(luò)人心。所謂“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這句話不但適應于管理,在我們交友、待人接物方面也有啟示,只有在平時善待朋友及周圍的人,才可以“得人心”,在自己需要幫助的時候他們才會毫不猶豫地出手相助,相反,如果平時不得人心,那么你向人伸出手想要尋求幫助,別人也未必就會出手幫忙。
有一些人,一旦走上領(lǐng)導崗位就開始玩弄權(quán)術(shù),視員工為指尖的棋子,以為可以隨心教化、隨意使用,只管假惺惺作態(tài),因此,一旦事情到了危急關(guān)頭,就會露出他們自私自利的本來面目。
三國時期,劉備之所以不取荊州,一方面是對時勢的考慮,更重要的是他的仁義之心。他就是要讓百姓們知道,他劉備不會放棄他們,就算是死,也要和他們死在一起。所謂患難見真情,他是值得信賴的。有人說劉備虛偽,如果劉備果真是此等沽名釣譽的小人,怎么敢冒這么大的風險呢?
劉備有一句經(jīng)典的語錄:“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于人。”在亂世之中,桃園結(jié)義之時,曹操、孫權(quán)都已經(jīng)有雄厚的基業(yè),而他資歷淺薄,所以他以人為本,以德服人,這也正是劉備的魅力所在。
俗話說,“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欲得人心,必用真心。無論“懷柔”也好,“德化”也罷,要自己真的有此心才行,否則還是“法制”為上,選擇那種冷峻的管理風格吧。
在秦末的楚漢戰(zhàn)爭中,有兩個人是永遠無法忽視的存在,即項羽和劉邦。項羽是一個力拔山兮氣蓋世,“近古以來未嘗有”的英雄,是楚國的貴族,是推翻秦王朝的第一等功臣:可謂戰(zhàn)無不勝,攻無不克。而劉邦則是個貧民、流氓,是一個酒色之徒,打過的勝仗很少,攻克過的城池也不多。
秦亡之時,項羽握兵四十萬,而劉邦僅十萬,雙方實力懸殊,幾乎沒有可比性。但是,楚漢相爭的結(jié)局,卻是劉邦得了天下而項羽自刎烏江。為什么實力強大的一方反而會落敗?這正應了那一句話,“得人心者得天下”。
1.從民心得失看
劉邦得民心,項羽失民心。劉邦引軍入咸陽,與民約法三章,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寫了安民措施:“諸所達毋得掠鹵(通‘虜’)”,還軍霸上,于是“秦人喜”,深得民心。
而項羽入咸陽則恰恰相反,他屠咸陽,殺子嬰,焚宮室,血洗關(guān)中,收其寶貨婦女而東。令老百姓聞風喪膽,這樣的“霸王”,老百姓能愛戴嗎?
2.從將心得失看
項羽用人剛愎自專,不知籠絡(luò)人才;而劉邦則虛懷若谷,知人善任。項羽最強勝之時,天下將才都來投奔他,但他卻不能識人也不能重用人才。用了范增,可關(guān)鍵時不聽其建議,鴻門宴放走了劉邦,留下了巨大后患。韓信開始時也在項羽旗下,因得不到重用,只做了個小兵,最后反而便宜了劉邦,成了敵人手下的一員大將。
而劉邦不僅知人善用,而且善于聽取不同的意見。他的麾下,籠絡(luò)了一大批將才,如蕭何、張良、陳平、韓信等,個個能謀善斷,成為劉邦問鼎天下的最大功臣。
當然,除了人心的得失外,楚敗漢興還有很多其他的原因,但人心得失卻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項。這也從一個側(cè)面說明,得人心對于一個人、一個企業(yè)、一個國家,是何等重要。
3.從軍心得失看
俗話說,人心齊,泰山移。從初起到秦亡之時,項羽正是順應人心,奮起反秦,才得到廣大官兵擁護的,因而他能從八千江東子弟兵,發(fā)展到擁有40萬兵力的大部隊。然而,分了軍心,滿意者少,不滿者眾。如劉邦未分到關(guān)中,最不滿,差點與項羽鬧翻。分封后,部隊各自為陣,將領(lǐng)以各自的利益為主。人心難以再統(tǒng)一。這也將項羽所擁有的絕對優(yōu)勢,內(nèi)耗殆盡。
而觀劉邦,他善于把一切優(yōu)勢的人才都聚集到自己的麾下。在天下大亂之時,善于爭取同盟者。劉邦平定天下后言:“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zhèn)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zhàn)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劉邦善于籠絡(luò)人心,這就是他能把各級優(yōu)秀將領(lǐng)為其所用的最好例證。也正是由于他手下各級將領(lǐng)的團結(jié)一心,三軍團結(jié)一心,才令楚敗漢興成為歷史的必然。
總的來說,要想有所成就,就要善于爭取“人心”,誰能得到“人心”誰就能擁有“天下”。
天下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朋友沒有絕對的情投意合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這個世界上也不存在兩個完全一樣的人,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是普遍存在的,即使是再默契、再情投意合的朋友,他也不可能與你事事都保持意見一致,正如天下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朋友也有他自己的世界觀和看法,但我們可以尋找其中的共同點。真正的相交,應該在相互尊重對方獨立性的基礎(chǔ)上,保持各自的個性。不要有意無意地去“同化”對方,或是勉強自己去接受對方的“同化”。
朋友貴在知心,但也不必要求的太過苛刻,非得每個朋友都與你相交莫逆、默契、心心相印不可,那是絕對不可能的。須知,天下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更沒有兩個相同的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一面,每個人都是與眾不同的。
人與人不可能是完全一致的,朋友之間更沒有永遠的與絕對的相互保持一致的義務。別說朋友,即使是夫妻父子之間,要保持永遠的與絕對的一致,也是難以做到的。而且各人的處境不同,不可能事事一致。其實你在要求保持一致的時候,已經(jīng)包含了不盡一致的意思,絕對的一致,是用不著費力保持的。比如有一些自己不喜歡可以不予理睬的人,但是自己的朋友恰恰在此人的手下供職或是有求于人,就不能與你采取同樣的置若罔聞的態(tài)度。你的朋友也許還要虛與委蛇,你的朋友不敢得罪你心目中極不好的這人,你怎么辦?因而與你的朋友斷交嗎?這是不可能的,世上有許多事,心中有數(shù)是可以的,錙銖必較卻是不可取的。那種一句話不投機就割席絕交的故事在現(xiàn)在看來是非常令人難以接受的。
如果你要求你的朋友對一個人、一件事、一個觀點的看法與做法都與你保持一致,這也是很不現(xiàn)實的。也許你的某個朋友與你關(guān)于某件事的觀點不一致,但是還有別的大量的人大量的事大量的觀點呢,也許在廣闊得多的領(lǐng)域你們有著合作至少是交流的可能,完全沒有必要采取一種極端的態(tài)度。否則只會把自己的圈子搞得愈來愈小。再說,那種要求別人是朋友就得永遠忠于自己,只能從一而終的做法,也太過霸道了。
而且,如果你的朋友都是忠于你的人,那這算是朋友還是簇擁呢?你的朋友都是永遠同意你、贊成你、歌頌你、緊跟你的人,你在他們中間聽到的只有贊同,那你什么時候能聽到逆耳的忠言,能聽到不愉快的真實,能得知自己的失誤與外界對自己的不良反映,能得到全面的與客觀的信息反饋呢?那不是等于自己把自己給封閉起來了嗎?
如果我們保持著這種觀點去交朋友,這么苛刻地要求朋友,那還能交到真正的朋友嗎?
如果我們的朋友需要掩藏自己的個性,戴著面具虛偽地活著,整天阿諛奉承或者唯唯諾諾說著違心的話,做著自己極不愿意的事情,那么除了身心疲憊,我們還能給自己的朋友帶來什么呢?
還有,誰又能保證自己的一切選擇都是最正確而且是千年不變的呢?如果你對某人某事某理論某學派的態(tài)度與處置并非是完全正確的,如果你的觀點本身就留下了可爭議之處,如果你原本正確的理論隨著時間的逝去、形勢的變化而需要調(diào)整,你也像眾人一樣有需要與時俱進之處,那么那些與你在此人此事此觀點上不甚一致的朋友,不正好可以成為你最合適的幫手嗎?
友情的價值恰恰就在于互不傷害各自的獨創(chuàng)性。每個人都是獨立存在的,如果雙方掩飾自己而保持一團和氣,這樣的友情也是無法長久的。真正的朋友是“和而不同”的,雙方都能保持自己的個性,這樣才能越發(fā)相互信賴,相互尊敬,建立真正的友情。
而友情的基礎(chǔ)應該是兩個好朋友在平時都不歪曲自己,能夠照自己確信的方式生活,走自己向往的道路,并且在前進的道路上保持良好的關(guān)系,這才是真正的友情。
所以說,朋友之間即使關(guān)系再親密,也不要指望他能與你永遠保持一致,絕對的情投意合是沒有的。
我們改變不了他人,可以選擇改變自己
也許,在這個熙熙攘攘的世界上,我們確實顯得有些微不足道,我們既無力改變這個世界,也無法改變他人,但是,值得慶幸的一點是,我們可以通過改變我們自己,來使我們未來的生活更加合乎人的天性,變得更加美好。
很多時候,我們在與朋友相交的時候,總是希望朋友能接受我們的觀點,認同我們的理念,但效果總是令人沮喪,每個人看待問題的角度和方式都不相同,即使是關(guān)系再親密的朋友也會有所分歧。這種時候,我們也許不可避免地陷入痛苦之中,其實,反過來想,我們改變不了他人,但可以選擇改變自己。
威廉·詹姆斯說:“我們這一代最偉大的發(fā)現(xiàn)就是,一個人可以借著改變自己的心態(tài)來改變一生。”無論對誰而言,自己都可獨成一個世界,每個人都是自己世界的主人。我們每個人都會對自己的世界作出選擇和決定,然后這些選擇和決定會影響到所有其他世界的存在。所以,當我們自己感到沮喪、不滿、無望時,實際上是對自己的選擇、決定作出的反應,解決的方法也只有自己去改變這一切,因為我們世界的主人,只有我們自己。
下面是一個典型案例:
有一天,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羅伯特·西奧迪尼在紐約結(jié)束了一天的工作之后,乘地鐵去另一個地方。當時,正值下班高峰期,人流如同以往一樣沿著臺階蜂擁而下直奔站臺。
突然,羅伯特·西奧迪尼看到在臺階中間躺著一個衣衫襤褸的男子,他閉著眼睛,并且一動不動。可是他身邊的人們卻都像沒看到這個男子一樣,匆匆從他身邊走過,個別急著乘坐地鐵回家的人甚至從他身上跨過。這讓羅伯特·西奧迪尼感到非常震驚。于是,他停了下來,想看看到底發(fā)生了什么。然而,就在他停下來的時候,他身邊一些人也陸續(xù)跟著停了下來。
很快,這個男子身邊聚集了一小圈人,人們好像突然都變得有同情心了。有人去給他買了食物,有人匆匆給他買來了水,還有一個人通知了地鐵巡邏員,這個巡邏員打電話叫來了救護車。幾分鐘后,這個男子從昏迷中蘇醒過來,一邊吃著食物,一邊等待著救護車的到來。
原來,這個衣衫襤褸的男子只會說西班牙語,且身無分文,已經(jīng)餓著肚子在大街上流浪了好幾天,最后因為饑餓而昏倒在地鐵站的臺階上。
奇怪的是,起初人們對這個衣衫襤褸的男子熟視無睹,漠不關(guān)心,后來又表現(xiàn)出極具人情味的關(guān)心。羅伯特·西奧迪尼認為,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在熙熙攘攘、匆匆茫茫的人流中,人們往往陷入完全自我狀態(tài),在忽視無關(guān)信息的同時,也忽視了周圍需要幫助的人。而后來人們對這個衣衫襤褸的男子的態(tài)度有了如此大的改變,其中的一個最重要的原因是因為有一個人的關(guān)注,使情況發(fā)生了變化,路人也因此注意到了這個需要幫助的男子。
從心理學家羅伯特·西奧迪尼的故事,可以看出來,我們雖然無法改變他人的看法和行動,但卻可以選擇改變自己來影響他人。不僅是對陌生人如此,對朋友也是同理。
就如同英國有一位安葬于西敏寺的主教的墓志銘寫的那樣:
“少年時,意氣風發(fā),躊躇滿志,當時曾夢想改變世界。但當我年事漸長,閱歷曾多,發(fā)現(xiàn)自己無力改變世界。于是,我縮小了范圍,決定先改變我的國家,可這個目標還是太大了。接著我步入了中年,無奈之余,我將試圖改變的對象鎖定在最親密的家人身上。但天不遂人愿,他們個個還是維持原樣。當我垂垂老矣之時,終于頓悟:我應該先改變自己,用以身作則的方式影響家人。若我能先當家人的榜樣,也許下一步就能改善我的國家,再以后,我甚至可能改造整個世界。”
在這段話中,他只告訴了我們一件事:改變自己。不錯,自己先改變了,身邊的一些人就可能會跟著改變。也許,我們確實無力改變這個世界,無法改變朋友的看法和行為,但是,我們卻可以通過改變自己,進而影響到他們,從而使我們未來的生活更加合乎人的天性,變得更加美好。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淡如水”是朋友之間關(guān)系的最高境界。這是一種源自于互相寬懷的理解,互相不苛求,不強迫。并非要朝夕相處,如膠似漆才是朋友,那種“甘若醴”成天混在一起的交情有時恰恰又是最為脆弱的。純粹的友情是自由的,它可以是今天萍水相逢,彼此尊重的歡聚,明天就平淡的分手,一個電話、一句問候,不會因為相隔千里而使感情淡漠,隨著時間的推移,感情日久彌深。
許多人以為,朋友就是要親密無間,稱兄道弟,甚至要成為“死黨”。其實,我們身邊多數(shù)的朋友只是普通朋友,真正可稱為“死黨”的朋友并不多。
我們一輩子都不斷在結(jié)交新的朋友,但新的朋友未必比老的朋友好,如果因為自己處理不當而失去友情,則是人生的一種損失,有句話說得好: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因此好朋友還是要“保持距離”。
這話聽起來是有些矛盾,好朋友才應該常聚首,保持距離不就疏遠了嗎?
而真正的朋友,相互尊重,卻不相互吹捧;往來頻繁,但不過分親昵;往來不多,也心心相印。也就是說:交友應注重真摯的感情,心靈的默契和呼應,而不是表面上的親近。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君子之交淡如水”。
那些沒有真感情,不講道義的假朋友,表面上親親熱熱,勾肩搭背,但是只要一旦貧賤、富貴發(fā)生變化,或相互之間有了利害沖突,就立刻翻臉不認人,甚至在朋友有難時不僅不拉上一把,反而落井下石。
近代知名學者王國維博聞強記、智力過人,在甲骨文研究上卓有成績,與羅振玉結(jié)為知交,后來又成了兒女親家。當時,王家較窮,所以羅經(jīng)常在經(jīng)濟上接濟王,但目的卻是利用王國維來賺取更多的金錢。羅利用他家境富裕的優(yōu)勢大量收進甲骨,由王來考釋,但發(fā)表文章的署名都是用羅的名字。最后,由于經(jīng)濟上有勒逼,使王國維這樣不可多得的才子在壯年便投湖自盡。
而同一時期的另一著名人物魯迅雖然和王國維都是棄醫(yī)從文,有差不多的經(jīng)歷,但由于他交友的審慎,結(jié)果卻完全不同。
魯迅早年師從于資產(chǎn)階級革命家、著名學者章太炎,后來與教育學家蔡元培結(jié)下了深厚的友誼,一些學者、作家如許壽堂等都與魯迅是至交好友。此外,魯迅以師長、也以朋友身份結(jié)交了許多左聯(lián)革命青年,特別是共產(chǎn)黨人朋友如瞿秋白、馮雪峰等,對魯迅起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瞿秋白是魯迅眾多的好友之一,他們在文化戰(zhàn)線上經(jīng)常合作,還一起翻譯介紹了馬列主義文藝理論和前蘇聯(lián)文學作品。瞿秋白編了《魯迅雜感選集》,在序言中給魯迅以很高的評價。在最危險的關(guān)頭,魯迅讓瞿秋白避在自己家中。瞿秋白犧牲后,魯迅懷著悲痛的心情,在病中把朋友的遺言編成《海上述林》出版。魯迅在前言引用的對聯(lián)中所說的“知己”,即指包括瞿秋白在內(nèi)的共產(chǎn)黨人,他以有這樣的“知己”為人生最大的滿足。
著名學者郭沫若曾指出:“王國維之所以戛然止步,甚至遭到犧牲,主要的也就是朋友害了他。而魯迅之所以始終前進,一直在時代的前頭,卻是得到了朋友的幫助。”可以說,魯迅的一生,在他身邊,既有嚴謹?shù)膶W者,也有資產(chǎn)階級革命家;既有文學青年,也有無產(chǎn)階級的先鋒戰(zhàn)土。魯迅的成長,除了主觀上的原因,也得益于他的這些良師益友。的確,建立在志同道合基礎(chǔ)上的友誼是經(jīng)得起任何考驗的。與品質(zhì)高潔的人交朋友,結(jié)下的真摯友誼也是事業(yè)的推進劑。
所以說,好朋友的界定并非是看是否走得很近,很多時候,離你最近的人未必是你的朋友,較你很遠的人也不一定就與你關(guān)系疏遠,朋友相交還是重在交心。
和朋友要常聯(lián)系
“君子之交淡如水”是句佳話,但并不是說和朋友相處就是不管不顧了,那樣的話只會失去你原本所擁有的友誼。畢竟,人是感情的動物,而維系一段感情是需要用心的。如果你因為“忙碌”而減少了和朋友之間的溝通交往,那么,很多原本牢靠的關(guān)系就會變得松懈,即使關(guān)系再好的朋友也一樣。所以,不要讓你的通訊錄落上塵土,和朋友要常聯(lián)系。
朋友是我們生命中除去最親密的家人外,人際網(wǎng)絡(luò)上最溫暖、最貼心、最有人情味的結(jié)點。一路走來,我們會或多或少地交到些朋友。有句話說:朋友貴在交心。所以人們往往認為既然是好朋友,彼此間已相當熟悉,也很隨意,沒必要像其他人際關(guān)系那樣苦心經(jīng)營,用不著經(jīng)常聯(lián)系。
其實,這是一種認識上的誤區(qū)。周星馳有句精典臺詞——你不說我怎么知道呢?這句話用在朋友交往上面,就好似在說:不常聯(lián)系怎么知道朋友關(guān)系還在不在呢?事實上,不經(jīng)常保持聯(lián)系只會讓好朋友間關(guān)系漸行漸遠、關(guān)系淡化、終至于無,使最初的好友變成最終的陌路人。其實,朋友關(guān)系要維系并不困難,只需要有事沒事經(jīng)常保持聯(lián)系,便可以使友誼之花長開。
下面是從反面說明朋友間要經(jīng)常保持聯(lián)系重要性的故事:
劉怡和馬蕓是大學同學,而且又是一個宿舍的舍友,由于兩人性情相投,關(guān)系很好,每天都是形影不離的。同學們常常笑稱她倆是“砣不離秤,秤不離砣”。
畢業(yè)之后,由于馬蕓去了廣州,劉怡留在了北京,分隔兩地使她們之間的聯(lián)系也漸漸少了,只是偶爾會通個電話問候一聲。但后來,由于工作越來越忙,有時候好幾個月都不會電話聯(lián)系。
再后來,劉怡結(jié)婚了當媽媽了,倆人的聯(lián)系幾乎中斷了。雖然有時候,劉怡在翻相冊時偶爾能夠想起馬蕓,但對她的印象已經(jīng)開始模糊了。
有一次,一位從廣州回來的同學給劉怡帶回了馬蕓的消息和新的聯(lián)系方式,并轉(zhuǎn)達了馬蕓希望和她多多聯(lián)系的愿望。可是,劉怡忙于照顧孩子和工作,總是記不起來這件事情,而同學帶給她的馬蕓的聯(lián)系方式后來也不知所蹤。
就這樣,這對好朋友之間徹底中斷了聯(lián)系。
像她們這樣因為天各一方不通消息而使感情逐漸淡去的好朋友,在我們身邊也能經(jīng)常遇見,甚至也可能發(fā)生在我們自己身上。我們在為她們遺憾之余,也要從中吸取教訓,經(jīng)常和自己的好朋友保持聯(lián)系。具體來說有以下幾點:
1.與朋友經(jīng)常見面
如果是與你生活在同一個城市的朋友,那么最好的聯(lián)系方式是經(jīng)常見面。不妨在下班后、節(jié)假日相約出來小聚一把,喝喝酒、吃吃飯或聊聊天。不但可以給心靈帶來難得的愉悅,還能加深彼此的感情。
2.時常給朋友打電話或網(wǎng)聊
如果朋友生活在另一個城市,或者即使與你同在一個城市但彼此很忙,那么打電話或上網(wǎng)聊天就是最方便的聯(lián)系方式。
在打電話的時候,不要以為朋友看不見你就不會注意到你的心不在焉,因為哪怕只有聲音的細微變化,都能被他(她)聽出來的。所以,在打電話的過程中最好不要有吸煙、喝茶、吃零食等行為,就算只是懶散的姿勢,也會被對方發(fā)覺。平時,進行電話交流時,自然不必太過拘束,但接電話的第一聲要充分重視,因為這會讓對方直接感受到你現(xiàn)在的心情好壞。
3.給朋友發(fā)短信
可以時常用短信對朋友進行問候,尤其是某些當面或電話里不便說出的話可以使用。如果是在與朋友發(fā)生矛盾、產(chǎn)生誤會之后,一個短信,就可以讓好友之間的誤會消于無形,使大家繼續(xù)保持良好的關(guān)系。
4.寄明信片和問候卡
現(xiàn)在人們已經(jīng)懶于寫信了,不過可以在特別的日子給朋友寄些卡片。明信片篇幅是有限的,你可以把注意力放在明信片本身的畫面上,然后隨意寫點東西。你可以在平時將幾張貼了郵票的明信片放在提包里或公文包里,當你乘坐公共汽車時,在醫(yī)院休息室里等候,或者任何靈感到來的時候,你可以寫成一段詼諧有趣的話,然后給朋友寄過去,給他(她)一個驚喜。
5.給朋友寄你自己或你與身邊人的照片
挑照片是有講究的,一定要挑選那些生動的特定鏡頭,清晰得足以展示某些細節(jié)的照片。每一張照片要能清楚地告訴朋友一段你的故事。
6.郵寄實物
也許當你看到商店里琳瑯滿目的商品時,你覺得無從選擇,并覺得如果將它們寄給朋友會顯得毫無新意。這時你大可發(fā)揮一下你的想象力和靈感,寄一些別人意想不到的東西,讓他(她)開心之余還大開眼界,重在你的心意。比如,一個含蓄內(nèi)向的自然科學家寄給他的朋友幾片樹葉和幾朵已經(jīng)枯萎的稀有花朵,使收到禮物的朋友感受那一份驚喜;以謳歌身體強壯而性情沉默的漁夫捕獲到了一條特大魚,他刮下最大的幾片魚鱗給朋友郵寄過去,讓他的朋友看到后羨慕得嫉妒;還有某個美食家從一個著名的飯店寄給朋友小煙灰缸、火柴和菜單。
7.送禮物
也許你會在商店的櫥窗里看到一件標價僅為3元的小物品,然而卻非常適合你的某個朋友,你就該馬上為他(她)買下這件禮物,立即寄出,而不必考慮一定要等到某個節(jié)日才送。
和朋友聯(lián)系的方式并不限于以上幾種,你還可以充分利用現(xiàn)代化的通信設(shè)備,有事沒事與朋友常聯(lián)系,維系你和朋友之間的情感。
誠然,朋友并不是說要你天天掛念、聯(lián)系,但絕不可總是忘記,因為時間是最無情的東西,如果長時間沒有聯(lián)絡(luò),再好的友誼也會產(chǎn)生間隙。所以說,要和朋友常聯(lián)系。
愛情經(jīng)不起考驗,友情經(jīng)不起猜疑
猜疑對友誼而言是一種毒藥。正如法國作家莫洛亞所說:“多疑的人永遠不能成為好朋友。友誼需要整個信任:或全盤信任,或全盤不信任。如果要把信心不斷地分析、校準、彌縫、恢復,那么,信心只能增加人生的愛的苦惱,而絕不能獲得愛所產(chǎn)生的力量和幫助……”
有句俗語說得好:“猜疑把你、我都變成了蠢驢。”戀愛中的男女如果一再地疑心對方“是不是愛我”,甚至想辦法來測試對方,那么,你的愛情終會在沒完沒了的考驗中失去。愛情是經(jīng)不起猜疑的,友情也是一樣。
然而,我們還是經(jīng)常推斷別人的反應和行為。我們常以為事物是不變的,人是不變的。有時,我們根本觀察不到與過去情況已發(fā)生了微妙的變化,而這些變化可能促使人們采用與過去不同的行為方式。
大衛(wèi)為了報答約拿單的恩典,恩待米非波設(shè);現(xiàn)在他要報答拿轄的恩典,恩待哈嫩。他說“我要照哈嫩的父親拿轄厚待我的恩典厚待哈嫩。”
但不幸的是,哈嫩身邊的人卻將大衛(wèi)的善意理解為惡意,“大衛(wèi)差人來安慰你,你想他是尊敬你父親嗎?他派人過來不過是詳察窺探,要傾覆這城。”猜疑常常有個美好的面具,就是在為你的好處考慮,保護你的利益,使你更加的安全。這就是所謂的“防人之心不可無”!
哈嫩年紀尚幼,十分依賴大臣,易于聽信他們,很快就將這樣的惡意化作行動。他將這些美善的使者的胡須剃去一半,又割去他們的下半截衣服,使他們露出下半身,打發(fā)他們回去。盡管大衛(wèi)的臣仆遭到這樣不公的待遇,但大衛(wèi)還是比較成熟理智的,他沒有怒氣沖沖,立刻舉兵討伐,反而差人去迎接他們,并告訴他們說:“可以住在耶利哥,等到胡須再長起來。”但亞捫人卻變本加厲,發(fā)動了爭戰(zhàn)。
戰(zhàn)爭的結(jié)果是亞捫人失敗,賠了人馬,賠了金銀,輸了面子,失了友誼,也令其他國家的人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波及。而大衛(wèi)卻因正義出戰(zhàn),越打越強盛。
猜疑將別人的好意理解為惡意,雖然別人投來的是善意和愛的信息,但接受者卻用惡意去處理,結(jié)果卻是以惡報善。這讓猜疑者活在懼怕之中,懼怕受到傷害、威脅、輕視,“懼怕的人在愛里未得完全,愛既完全,就把懼怕除掉”,我們的心靈若不活在光明之中,其陰影就是猜疑,表現(xiàn)為敏感、自我保護、甚至是攻擊。
在生活中我們也經(jīng)常遇到這樣的例子:
菲爾的剪草機壞了,在這一周他恰好要用。他本想找他的鄰居吉米去借。但在路上,想起了一件不愉快的事:
“去年春天,我到吉米家里借修樹剪子,他說剪子要磨,現(xiàn)在不能用。可是,第二天我就看見他在用那把剪子修樹。一月份,我向他借清路機時,他也是這樣的。這種鄰居,干嗎要找他?”
于是,越想越氣的菲爾走到吉米的家,敲了敲門。吉米一開門,菲爾就嚷了起來:“吉米,留著你那破玩意兒吧。你就是找我把剪草機拿走,我也不拿。”
本來只是一件很小的事情,如果菲爾開口求助,說不定以往的誤會也會化為云煙,但由于菲爾心里的猜疑,結(jié)果反而雪上加霜,讓兩家的關(guān)系越來越糟糕。
那么,究竟我們應該如何對待朋友呢?相信下面這個例子能夠給我們以啟迪:
公元前4世紀,有一個年輕人觸犯了國王,被判絞刑,在某個法定日子里將被無辜處死。年輕人是個孝子,在臨死前他希望能與遠在百里之外的母親見上最后一面,以表達他對母親的歉意,因為他不能為母親養(yǎng)老送終了。他的這一要求被告訴了國王。
國王感其誠孝,決定讓這人回家與母親相見,但條件是讓這人必須找到一個人來替他坐牢,否則他的這一愿望只能是鏡中花水中月。這是一個看似簡單其實近乎不可能實現(xiàn)的條件。有誰肯冒著殺頭的危險替別人坐牢,這豈不是自尋死路?但茫茫人海,就有人不怕死,而且真的愿意替別人坐牢,他就是年輕人的朋友達蒙。
達蒙住進牢房以后,年輕人回家與母親訣別。人們都靜靜地看著事態(tài)的發(fā)展。日子如水,年輕人一去不回頭。眼看刑期在即,年輕人也沒有回來的跡象。人們一時間議論紛紛,都說達蒙上了年輕人的當。行刑日是個雨天,當達蒙被押赴刑場之時,圍觀的人都在笑他的愚蠢,那真叫愚不可及,幸災樂禍的人大有人在。但刑車上的達蒙不但面無懼色,反而有一副慷慨赴死的豪情。
追魂炮被點燃了,絞索也已經(jīng)掛在達蒙的脖子上了。有膽小的人嚇得緊閉了雙眼,他們在內(nèi)心深處為達蒙深深地惋惜,并痛恨那個出賣朋友的小人。就在這千鈞一發(fā)之際,風雨中年輕人飛奔而來,他高喊著:“我回來了!我回來了!”
這個消息宛如長了翅膀,很快便傳到了國王的耳中。國王聞聽此言,親自趕到刑場,他要親眼看一看自己優(yōu)秀的子民。最終,國王萬分喜悅地為年輕人松了綁,并親口赦免了他的罪行。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不但感人,而且震撼人的靈魂。千百年來,有關(guān)朋友的解釋有千種萬種,但真正的朋友其實只需兩個字,那就是:信任。
所以,不要去猜疑你的朋友,要知道,友情是經(jīng)不起猜疑的,要對朋友保持最起碼的信任,這樣才能讓友誼長長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