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成長是一個不斷充實自我的過程

人生是一個不折不扣的過程,一個成長過程。人一生得到的和留下的是一直奮斗、不斷充實自我的價值。

成長有價,不僅因為文王被拘而寫《周易》,仲尼顛沛流離而作《春秋》;也因為司馬遷受宮刑而有《史記》,曹雪芹十刪十改而成《紅樓夢》;更因為它向人們昭示了只有曲折的道路上才能走出不屈的人生。

痛苦是成長價值的根源,學習是成長價值的孕育,苦難是成長價值的珍藏,成功是成長價值的體現。人生是價值的凝聚,成長有價,人生無價。

學習是人生不變的主題

人的最大優勢、最大本領,就在于我們可以通過學習加強自身。正是因為有著這種模仿進化基礎上的學習能力,我們才能優于一般動物,成為有思想、有語言、有智慧的“人”。因此,在貫穿人的一生的成長過程中,不會學習就等于不會進化,拒絕學習就等于拒絕進步。一般而言,人與生俱來的天賦能力是相差無幾的,關鍵的關鍵在于后天的學習。成功的人生,必定伴隨著成功的學習。學習決定人生的成敗。

這個世界,每時每刻都在更新,已經沒有一本萬利的知識,我們需要時時適應新的環境,所以,一個人的一生都是在不斷地學習中度過的,人要想不斷的進步,就得活到老、學到老,學習是人生不變的主題。

常言道:“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人類有幾千年積累下來的知識文化,要說在短時間內學完那肯定是不可能的。尤其在當今這個時代,世界在飛速發展,知識更新的速度日益加快,過去所學習的知識,會很快過時。據說,當今世界九成以上的知識是近三十年產生的,現在一個人一年的信息接收量相當于17世紀英國一個農場主17年的閱讀量的總和。一個人如果不及時更新自己的知識,他的能力就會像蓄電池一樣,隨著時間而逐漸流失。因此,面對這千變萬化的世界,就更需要我們持有終身學習的態度。

所謂終身學習,顧名思義,講的是人一生都要學習。從幼年、少年、青年、中年直至老年,學習將伴隨人的整個生活歷程并影響人一生的發展。

我國偉大的領袖毛主席就常說:“飯可以少吃,覺可以少睡,書不可以不讀。”“你學到一百歲,人家替你做壽,你還是不可能說‘我已經學完了’,因為你再活一天,就能再學一天。”

錢偉長院士90高齡之時,仍然頭腦清晰、思維活躍,而且仍然孜孜不倦地學習。

他的口頭禪是“活到老,學到老,做到老”。他認為,只有不斷地學習,他的知識才不會老化,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正因如此,他在36歲學力學,44歲學俄語,58歲學電池知識,而學計算機是在64歲以后,雖然操作不像年輕人那么靈活,但也能操作自如。他把自己的自學時間安排在晚上9點到12點,因為這時候最安靜,可以安安靜靜地自學,獲得自己所不懂的東西。

說來令人難以置信,為了保持自己的這種自學勁頭,錢偉長70歲以前家里沒有電視機,直到后來,在晚輩的強烈要求下才購置了彩電。這是因為他是個鐵桿“體育迷”,特別愛看足球、乒乓球比賽的轉播,他生怕看電視耽誤了自學和工作。

人就是在不斷地學習中發展和壯大起來的,比起到了90歲仍能堅持學習不斷更新自己知識的錢偉長院士,大部分的人都還很“年輕”,現在開始學習,依然不晚。要知道,知識就是力量,只要你堅持不懈地學習,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有力量。

事實上,越是勤于學習的人,越學越知自己的不足。如果我們停滯不前,不去吸取新的知識,那么很快就會落伍,會被這個時代拋棄。所以,無論在何時何地,我們都不要忘記給自己充充電,否則難以生存下去。

而且,學習永遠都不存在早晚的問題,它貫穿人的一生,對我們的成長和事業的發展是非常有價值的。因此,不論你是什么年齡,學習都同樣重要。在學習面前永遠沒有“晚”這個概念。

春秋末期晉國的君主晉平公,在晚年的時候想學一些知識,可是覺得自己年紀大了,有些忐忑。一天,他問樂師師曠說:“我現在已經70多歲了,很想學些知識,會不會太晚?”師曠回答:“既然晚了,為什么不點蠟燭呢?”晉平公大怒:“身為臣子居然這樣戲弄君王!”師曠于是解釋:“我曾聽人說過,少年時愛好學習,就像日出的光芒;壯年時愛好學習,就像太陽升到天空時那樣明亮;到老年時還能愛好學習,就像點燃蠟燭發出的光亮。蠟燭的亮光雖然微弱,但同沒有燭光在昏暗中愚昧地行動相比較,哪一個更好一些呢?”晉平公聽了,恍然大悟:“原來如此!我明白了。”

這個例子告訴我們:學習是一生的事情,不論你是少年、青年、中年或者老年,在什么時間開始都不晚,而你一旦停止了學習,就意味著你隨時有可能被別人超越。

許多人從學校畢業后邁進了社會就失去繼續學習進修的心,因此他們也很難再有什么進步。他們飽食終日,無所用心,每一天都在重復著自己,今天的你跟昨天的你一樣,前天的你跟昨天的你一樣,很難往前走一步。

相反,一些在學生時代并不顯眼,但到社會后可以勤勉踏實地進修,自動學習應學之事的人,一般都會有長足的進步。他們可以不斷加強自身,一個勁地往前沖,經過1年、2年,甚至10年、20年、30年,積攢成與其時間相稱的實力,成為笑到最后的人。

要知道,我們的工作、生活每天都會有新的情況,面臨新的挑戰,我們每天都要面對新的事物,學習與生活相伴,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充實自己。無止境地學習,是每一個智者所必需的,在學習上不能有厭足之心。

不懂人情世故的人生,走不遠

在這個世界上,有才華的“窮人”隨處可見,他們才高八斗、學富五車,卻又一事無成;而許多看上去并沒有什么才華的人卻能功成名就、春風得意,為什么二者的人生竟會如此不同?究其原因,就是“人情世故”四個字!在某種程度上說,這四個字能決定一個人的一生是飛黃騰達,還是窮困潦倒!

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人與人之間的通信越來越便捷,現在有許多人都發出這樣的感慨:“我寧愿每天面對電腦,也不喜歡跟人說話。”“我不知道跟別人說什么好,好像沒什么可說的。”好像與人打交道已經成為一件無比痛苦的事情。

走入社會,如果不懂得一些處世方圓之道,不懂得一些人情世故,光靠保持校園里的率直和純真,就想處理好所有的社會關系,那么,在成功的道路上必定是要走很多彎路的。

懂得人情世故,并不是要讓你刻意迎合、拍馬屁。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這種復雜的社會關系中,人與人之間不可避免地有所交流,與人相處,你不可能完完全全的“做你自己”。也許你不喜歡那些“虛偽”“會來事”“隨聲附和”的人,但你不得不承認這些人確實在社會中比你這個“直腸子”更招人喜歡。

其實這些人情世故在我們小的時候,父母就已經慢慢地告訴我們了。如他們經常告誡我們說:“好吃的東西不要一個人獨吞,要適當分給大家一些,否則小伙伴就不跟你一起玩,以后有了好處也不會想起你的”。

道理很淺顯,幾乎在我們生活中隨處可見,但要一直做到卻也并非易事。只有懂得了這個道理,我們才能頓悟成功人物之所以成功的原因。比如,小朋友聚在一起做游戲,其中一個孩子肚子餓了,就從包里拿出好吃的糕點,正好被大家看到,他可以選擇分一些給大家,或者自己獨吞,不同的選擇能導致截然不同的結果。

1.分給大家。小伙伴因為得到好吃的,都很喜歡他、擁護他,他得以在這群同齡人中脫穎而出,成為這個小團體中的領袖,將來擁有很強的號召力。

2.自己獨吞。旁若無人地自己吃,大家都會拿他當小氣鬼,以后沒人跟他玩。他失去了一個在團隊中當頭狼的機會,而且失去了團隊的信任,順著這個軌跡成長,他將來很可能就是普通人。

很多時候,我們一個不經意的選擇,就決定我們的一生。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并不是只有單項選擇——有你沒他或是有他沒你,而是可以多項選擇的,可以達到雙贏。但許多人都不明白,在必要時讓一步,才能海闊天空。

小梁是一個聰明自信的年輕人,在長輩的幫助下,他跳槽到一家大公司做銷售業務員,想利用三四年時間進入公司的管理層。這天,這位長輩又為他引見一位行業中的“高人”——公司的元老趙某。趙某雖然學歷不高,但他的工作經驗非常豐富,一直管理著某個車間的生產工作,這對剛進公司的小梁有很大的幫助,所以長輩希望趙某能帶帶他。

在聊天的過程中,小梁發現長輩找的這位“高人”高得有限:他對生產方面內行,但對市場和管理似乎并不太懂;他所說的行業內的信息,在網上隨處可見,而且有些還是行業內的過期新聞。于是急于表現自己的小梁,每次在趙某話說到一半時,就會插話,或是打斷他的話。趙某吸了一口煙,神秘地對他說:“據內部消息透漏,公司今年年底要進軍西部市場,小梁可要好好干……”沒等他把話說完,小梁馬上接過話題,“這個消息我已經在網上看到過了……”接著開始分析西部市場有多大,公司應該怎么做,把自己從網上看到的信息全部顯擺出來。看到趙某說不出話來,他還洋洋得意。

長輩在桌子下面“踢”了他好幾腳,而趙某已經是面色鐵青。吃完飯,原打算帶小梁去車間參觀學習的趙某卻因為“突然想起還有點事要處理”就匆匆離席了。

趙某走后,長輩開始教訓小梁:“人家有幾十年的行業經驗,他在你面前展示他的能耐,你要懂得給他留面子,別老想著表現自己!”

其實,小梁也并不是有意要表現自己貶低他人,不過是自己有什么想法就說出來,不懂得拐彎抹角,更不懂得奉承和討好。他想不明白人際關系的復雜,不懂人情世故,甚至還得意于自己的清高,“我才不喜歡巴結別人呢!”“我最討厭那些拍馬屁的人了。”也許你認為,不要管別人對自己怎樣,只要做自己就行,那樣你永遠只能活在自己的世界中,在這個群體世界是很難得到別人認可的。

那么,我們怎樣去弄懂人情世故,實際上,懂得人情世故,就需要注意下面三點:

1.尊重他人,理解他人

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愿意與不尊重自己的人交往。但現實中,有很多人仗著自己家境的富有,或受領導器重,或自身能力比別人強或是容貌優勢,便目中無人。比如,有的人喜歡給別人起綽號、探聽別人的隱私,或是戳別人的痛處、隨意更改別人的意見等。這樣的人很難獲得別人的好感,更別說得到別人的幫助了。

2.放下清高,讓自己稍微“俗”一點

即使不同意別人的觀點,發表不同意見時也要含蓄、謙虛一點;如果你堅持要清高,那么你至少要懂得尊重別人,你可以不同意別人的說法,但要尊重別人說話的權利。

你不用刻意奉承別人,但一定要學會真心地贊美和欣賞別人;你不一定非要請客送禮,但你至少不要吝嗇自己的微笑;你不需要非要說那些言不由衷的話,但一定要懂得尊重別人的感受。

3.改變“世界以我為中心”的想法

很多人在步入社會后,對周圍人的關懷和幫助理所當然地接受,他們傲慢、自負,甚至瞧不起條件不如自己的人,這樣時間一長,他們便慢慢將自己孤立起來了。

綜上所述,做人要懂得人情世故,路徑窄處,留一步與人行;滋味濃時,減三分讓人嘗。不懂人情世故,在成功道路上走不遠。

承受不起生的痛苦,怎能得到生的快樂

孟子曰:“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只有經歷過生的痛苦,最后才能收獲生的快樂。痛苦,是每個人必不可少的情感經歷。當我們在回首過去的時候,最讓人無法忘懷的,往往不是那一瞬間的愉悅,而是那刻骨銘心的痛苦。它是促使我們走向成熟的動力,有起有落,才是真正的人生。要懂得承受痛苦,在痛苦中一步步前進,取得最終的勝利。

每個人的一生,都曾有過幸福和快樂,也會歷練坎坷和挫折。我們總是感覺在幸福快樂時,時間短暫;而痛苦難過時,度日如年。快樂和痛苦本來就是一對孿生子,痛苦往往是伴隨著快樂并存的。會享受快樂,也要學會承受痛苦,享受快樂會增加你的成就感,承受痛苦則會提高你的自信心和忍耐力。如果承受不起生的痛苦,又怎能得到生的快樂。

下面是闡述痛苦和快樂關系的一個小故事:

智者問:“快樂是什么?”

年輕人回答:“快樂就是一種開心、滿意的感受。”

智者又問:“痛苦又是什么?”

年輕人回答:“與快樂相反,是一種苦楚、悲痛的感受。”

智者接著問:“那么現在給你一個選擇的機會,在兩者之間你將作出怎樣的選擇?”

年輕人不假思索地回答:“如果可以選擇的話,那么我希望人生在世的365個白晝和黑夜都是快樂的。”

智者最后問:“在任何時候、條件和情況下,你都會作出這樣的選擇嗎?”

年輕人毫不猶豫地回答:“當然。”

“那么現在我將給你365個晝夜的痛苦,在這期間你可以選擇快樂。”

智者說完最后的話語就飄然離去,留下年輕人呆立在原地,表情茫然而不知所措。

從上面的對話中可以看出,快樂和痛苦是相生相克的,有快樂就必然會有痛苦,恒久不變的快樂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因此,一味地追求快樂或者沉溺在痛苦中無法自拔都是不可取的人生態度。苦盡甘來、樂極生悲說明的正是這個道理。

“痛苦”與“快樂”水火不容,卻又相生相伴,那么,你是否嘗試過在痛苦中學會快樂呢?

當我們遇到坎坷、挫折時,也許你會因為失敗而痛苦,沉溺于失敗的陷阱中,我們一遍遍地問自己:“為什么總是失敗?為什么別人能成功?”其實,換個角度看,也能從中發掘出許多快樂:這次的失敗是為我下一次的成功作了更好的準備,誰不是從失敗中一步一步走向成功?面對失敗,走出痛苦,不悲觀失望,不長吁短嘆,不停滯不前,把它作為人生中的歷練。這樣,你就會看見前方的路更加平坦,天空更加遼遠,風景更加迷人。

所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從某方面說,挫折對我們來說是一件歷練意志的好事。因為,唯有挫折與困境,才能使一個人變得堅強。也許你會因為失去而痛苦,但有得必有失,有失也有得。沒有失去,人們又怎么會懂得珍惜?

生活是一門實踐科學,不管是誰,要想學會走路,就必須忍受摔倒的痛苦。沒有實踐就沒有閱歷,沒有閱歷也就缺乏對生活的認知,當然就無法用正確的生活態度去指導行為。可以說,生活中的經歷,沒有一件是多余的、無所謂的。我們所有現在的判斷、決策都是在以前的歷練中積累而成的,這種歷練往往伴隨著痛苦。

痛苦是人眾多情感中的一種,沒有痛苦,我們就不能更好地感知生活。痛苦雖然讓我們感覺到痛,但它并沒有什么不好,相反正是人情感成熟的必由之路。沒有人能一直快樂,人們其實只是在追求快樂的過程中得到快樂的。而這種感覺一旦得到,人的快樂感覺就會失去,真正讓人不能忘懷的是追求快樂的過程中人們的種種經歷,這時候痛苦也會變成快樂的回憶。

因為我們必須在不斷的歷練中通過努力、奮斗、磨難達到自己的生活目的,因此,我們必須用快樂的生活態度去承受。生活中,“人之不如意者,十之八九。”正因為能夠讓人感到幸福、快樂的時候非常少,才更令人們珍惜。如果幸福、快樂隨手可取,那也就無所謂幸福和快樂。

人生中,快樂帶給我們愉悅,痛苦則能帶給我們回味。在人的一生中,真正的快樂,我們很難想起,但痛苦卻往往難以忘記。既然痛苦不可避免,我們又無法抗拒,為什么不學會面帶微笑面對痛苦的來臨呢?

苦難是人生最好的老師

沒人會喜歡苦藥,但苦藥卻能祛除病痛使人康復。也沒人會喜歡苦難,苦難卻是人生最好的老師。沒有誰的人生是一帆風順的,也沒有誰的人生軌跡是筆直的,每個人在人生道路上都不免遭遇到坎坷和挫折,經歷的困難和挫折越多越大,就越不把困難和挫折當回事;經歷的困難和挫折越少越小,就會把什么都當成困難和挫折。那些最偉大的人,無一不是經歷了常人無法想象的苦難而獲得成功的。

俗話說,世上沒有不彎的路,人間沒有不謝的花。在生活中,苦難說來就來了,你無法逃避,無法退卻,只有跨越和征服。但苦難又是通往真理的最好老師,它能激發我們潛在的能力,磨煉我們的意志、性情和耐力,教會我們認識真理的手段。

苦難讓人成長,即使是樹也是如此。

從前,有兩個人分別在一片荒漠上栽了一片胡楊樹苗。

苗子成活后,其中一個人每隔三天,就挑水到荒漠中來,一棵一棵地給他的那些樹苗澆水。不管是烈日炎炎,還是刮風下雨,那人雷打不動地一一澆他的那些樹苗。就連有時剛剛下過雨,他也會來再澆一瓢水。

有經驗的老人說,沙漠里的水漏得快,就算是三天澆一次,樹根其實也沒吮吸到多少水,水都從厚厚的沙層中漏掉了。

而另一個人呢,看上去就有點懶惰了。他只有在樹苗剛栽下去的時候,來澆過幾次水,等到那些樹苗成活后,他就來得更少了。即使來了,也不過是到處看看,將被風吹倒的樹苗扶正,沒事兒的時候,他就在那片樹苗中背著手悠哉悠哉地走著,不澆一點兒水,也不培一把土。

人們都說,他的那片樹,肯定成不了林。

就這樣過了兩年,他們的兩片胡楊樹苗都有茶杯粗了。

忽然有一夜,狂風大作,飛沙走石,電閃雷鳴,狂風卷著滂沱大雨肆虐了一夜。

第二天風停的時候,那兩片幼林呈現出完全不同的面貌:原來辛勤澆水的那個人的樹幾乎全軍覆沒,有許多的樹差不多是被暴風連根拔了出來,滿地是摔折的樹枝、倒地的樹干,以及被拔出的一蓬蓬黝黑的根須。

而另一個不怎么給樹澆水的人的林子,除了一些被風撕掉的樹葉和一些被折斷的樹枝外,幾乎沒有一棵樹被風吹倒或者吹歪的。

人們疑惑不解。

那人微笑著說:“他的樹澆水澆得太勤,施肥也施得太勤了,所以這么容易就被風暴給毀了。”

這下人們更迷惑了,難道辛勤施肥澆水也錯了嗎?

那人嘆了口氣說:“其實樹跟人一樣,太殷勤就會養成它們的惰性,你經常給它們澆水施肥,它們的根就只在地表淺處盤來盤去,不往泥土深處扎,當然不能經得起風雨了!”

“如果像我這樣,把它們栽活后,就不再去怎么理睬它們,地表沒有水和肥料,它們就不得不拼命向下扎根,恨不得一直扎進地底下的泉源中去,有這么深的根,這些樹當然能枝葉繁茂了,何愁會輕易就被暴風刮倒呢?”

樹是如此,人也是一樣。要想使你的生命之樹能根深葉茂頂天立地,那就不要害怕苦難,因為正是這些苦難逼迫它奮力向下自己扎根。

那些最偉大的人無一不是苦難的學徒,例如“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左丘失明而有《國語》……”正是這些苦難磨煉了他們的性格和毅力,教會了他們學會對付失敗的方法。拉梅奈曾經說過:“不懂得苦難的裨益的人,并未過著聰明而真實的生活。”當一個人突然陷入只能靠自己的努力才能擺脫的困境時,他往往會展現出難以想象的品質和意志。

有個法國人名叫布彼,一直在雜志社擔任主編。他很有才氣,為人也豁達,他的人生理想就是希望像普通人那樣簡單快樂地活著,但某一天厄運降臨,他被腦溢血猝然襲擊,使他43年的人生從此轉折。幾個星期后,他雖然死里逃生,但他身體各部分的功能出現了嚴重的問題,他陷入癱瘓,不能說話,也不能自如行動,要是沒有器械的幫助,他甚至無法呼吸。唯一沒有癱瘓的是他的思想。巨大的不幸降臨,但他并沒有被擊倒。他依靠那只唯一能活動的左眼與外界溝通,瞇起,閉上,向外界傳遞著他生命的氣息和節奏。

布彼費盡心思與女醫生溝通成功并達成了協議:女醫生拿著字母表反復朗讀,并觀察其左眼的反應,眨一次表示“是”,兩次即“不是”,然后她會記錄下他所選擇的字母,把字母連成詞,再將詞又連成句。就這樣經過千萬次的朗讀,萬千次的眨眼,這本名為《潛水銅人和蝴蝶》的書被一頁一頁寫出來,裝訂成冊,印刷出版。這部新書一問世,就給世人帶來了極大的震撼與深刻的感動。

布彼被苦難侵襲,從人生日常的軌道給狠狠地丟進了無底的陰晦大海,然而,他放飛了自由的思想,憑借堅韌的意志再次浮出海面,重擁陽光下的飛翔。對于弱者來說,苦難是無底深淵,但對于一個有能力的人來說,苦難則是一筆財富,甚至是成為偉人的墊腳石。例如:我國著名京劇演員周信芳,最初是演小生的,但他后來嗓子有些沙啞,雖然苦練不輟但仍難以改進,于是他轉而演老生。結果這一改換,使他得以充分地揚長避短,并創立起了自己獨特的唱腔藝術風格,稱為“麒派”,周信芳也成為我國優秀的表演藝術家。

所以說,最大的幸運者,也是最大的苦難者。人生不可能總是一帆風順的,在遇到挫折和失敗時,如果苦難不能使他們低頭,那么苦難就會助他們成功。歷史上最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一生無一不是伴隨著坎坷踉蹌而行。

眾口鑠金,人言可畏

流言就像一把無形的匕首,如果處置不妥,確實是會傷害到我們,但在處理時一定要講究方法,免得適得其反。

人們常說的“哪個背后無人說,哪個人前不說人”,生活在這個社會中,不可避免的,每個人都會有遭人議論的時候。

有一則寓言說的就是這個問題:

一天,一個老翁和一個孩子用驢馱著貨物上街去賣。賣完后二人高高興興地回家,孩子騎著驢,老翁跟著走。這時,就有路人責備孩子不懂事,竟叫老人步行。聽了這樣的議論,孩子和老翁便換了一個位置繼續前行,可沒走多遠,就又聽到有人說老人于心何忍,竟讓小孩子步行。老人忙將孩子也抱到鞍上,路人又說他們太殘忍,兩人坐在驢身上,不顧驢的死活。無奈中,老翁和孩子都不騎驢,干脆牽著牲口走。可又有路人笑他們傻,空著驢不騎而徒步。最后,老翁對孩子嘆息道:“我們沒有別的辦法了,只有抬著驢走!”

這個故事正說明,在人生旅途中,由于我們想問題、辦事情難以十全十美,不管我們做成什么樣子,閑言難免。人言可畏,以前面的寓言來說,那位老翁和孩子最后弄得左右不是,固然是受人議論的影響,但根本原因還是自己太無主見。我們不能因為有時被“人言”弄得不知如何是好,就輕易妥協,因為不管我們怎么做,總會有人說我們是錯的。

有人的地方就有流言。

戰國時,魏國大夫龐恭就以“三人成虎”的故事來告誡魏王不要聽信流言。鬧市中出現老虎的幾率有多大?幾乎等于零。然而許多人奔走相告時,相信流言的人就開始與日俱增,人們開始漸漸相信,因為這“聽起來很耳熟,這事假不了”。

至近代的1935年3月8日,一代影后阮玲玉在人們的流言飛語中結束了自己年僅25歲的生命,含恨留下“人言可畏”的遺言,以此印證了“舌根底下壓死人”的俗語。

這兩個事例說明,正如戈培爾所說的“謊言千遍成真理”,流言的口口相傳最終還是讓其可信度不斷提升。

魯迅當年寫過題為《人言可畏》的文章,說:“……中國的習慣,這些句子是搖筆即來,不假思索的,這時不但不會想到這也是玩弄著女性,并且也不會想到自己仍是人民的喉舌。”“我們且不要高談什么連自己也并不了然的社會組織或抑制強弱的濫調,先來設身處地的想一想吧。”

對人言采取一概排斥的態度,并不見得是什么好辦法。人言有時似一面鏡子,可以讓我們觀照出自身的一些缺點和錯誤,起到“警鐘”的作用。我們往往看不清自己的缺點和錯誤,而別人對我們身上的缺點和錯誤往往一目了然。因此,對于人言,既不能不加理會,又不能聞人言就被嚇倒,最好是洗耳恭聽,認真分析,準確判斷,讓人言成為對自己的警示。經常問問自己:別人為什么要議論我?我的言行是否出格?應當從人言中汲取什么經驗教訓?有了這種對待人言的態度,即使別人的議論不盡正確,也會從中得到教益。

至于人言中的那些風言風語、冷嘲熱諷,甚至捕風捉影、無中生有,不加理會走自己的路就是了。流言止于智者,要平息那些空穴來風的流言,可以參考美國羅切斯特理工學院心理學教授尼古拉斯·狄福奧佐的三個方法:

迅速回應。人們對不確切的事情總是格外關注,所以,要趕上謠言快如閃電的傳播速度,就要在第一時間作出回應。

不可沉默。許多人在面對不實的指責時,抱著“清者自清”的信念,總是采取一種“無可奉告”的態度結果反而讓流言越傳越像是“真的”。有實驗證明,沉默不語會增加不確定感,讓人們以為當事人試圖掩蓋什么或“有什么難言之隱”。

借助第三方。在有嘴說不清時,最好找一個中立、可靠的第三方站出來幫忙說話,會讓我們的反駁如虎添翼。

此外,辟謠時還要注意提供詳盡信息說清來龍去脈。比如許多牛奶生產企業的信譽受到負面新聞的牽連,如果一家沒有上“黑名單”的公司突然冒出來說一句“我們的食品保證是安全的”,而又并不對這個聲明進行解釋,這樣唐突的言辭反而會讓人們產生懷疑。

綜上所述,所謂“人言可畏”“眾口鑠金”,流言就像一把無形的匕首,如果處置不妥,確實是會傷害到我們,但在處理時一定要講究方法,免得適得其反。

遇喜可以得意,不可以忘形

人性有一個弱點,就是極容易得意忘形。在生活中,把得意之事看淡點,淡然處之,不可忘形,要以平和之心對待,否則,得意的背后往往隱藏著失意。得而不喜,失而不悲,這是做人的一種境界。不卑不亢的人,無論何時何地,都能得到別人的尊重。

有這樣一個寓言:

一只野兔被老鷹捉住了,它掙扎、哭叫,這時,一只烏鴉飛了過來,得意忘形地對野兔說:“你平時不是跑得挺快嗎?怎么不跑了?看來還是我們有翅膀的好啊。”接著便大談自己翅膀的好處,說到忘情處,還非常歡快地拍打著雙翅,正在這時,另一只老鷹突然飛下來捉住了烏鴉,它將得到和野兔一樣的命運了。野兔在斷氣之時,對烏鴉說:“啊,你方才還在為自己的平安而得意忘形,現在你也該哀嘆和我有著同樣不幸的命運了。”

人們總是容易在遇喜時太過得意,忘記自己曾經付出時的辛勞,忘記自己是誰,甚至忘記對待生活的態度,迷失前進的方向。

俗話說:“人生苦短,不如意之事常八九。”所以,如果真的遇到了揚眉吐氣的事情,得意一下也無妨。然而,你盡可以“春風得意馬蹄疾”,但不要放浪形骸、得意忘形,尤其是不要忘記了自己的位置。因為人們在得意的時候容易忘形,容易飄飄然,把自己看得至高無上,自我感覺良好,暈暈乎乎難以辨別方向。

“得意忘形”經常用來形容一個人的狂喜狀態,也常用來形容那些稍稍得志,就高興得控制不住自己,忘乎所以,從而失去常態的淺薄的人。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有一些這樣的人,當有人夸她漂亮貌美的時候,她會以為自己就是西施貂蟬;當有人贊賞其才能時,他會以為這區區小地方已無法容納他了;當有人奉承其見多識廣時,他會感覺自己就是個“全球通”;當有人吹捧他德高望重時,他會錯誤地認為下一任領導的位置非他莫屬。

得意忘形常常會造就一個轉折,造成的后果是使人和事由盛轉衰,甚至一蹶不振,出現樂極生悲的慘痛局面。

37歲的約翰·布洛戈登是澳大利亞頭號青年政治家,有“未來總理”之稱。他曾被澳大利亞各方看好,人們認為他最有可能在2007年的全國競選中脫穎而出,成為澳大利亞最年輕的總理。結果他卻因為在酒會上的超常失態舉動,被迫宣布辭職,自毀大好前程。

一天,因為其多年的政治對手鮑勃·巴爾剛剛辭職,他的心情非常痛快,于是在澳大利亞旅館協會舉行的酒會上一連喝了六瓶啤酒,結果不勝酒力的他立即丑態百出:先是跟幾個金發女郎亂調情,之后又笑稱巴爾的馬來西亞裔妻子是“郵購新娘”。

巴爾因此對布洛戈登非常不滿:“我沒法接受他的道歉,因為他那段話不僅給我的妻子海倫娜造成了莫大的精神傷害,而且也深深地刺傷了跟我妻子一樣背景的其他公民。”巴爾的妻子海倫娜是馬來西亞人,17歲時到澳大利亞求學,畢業于悉尼大學,后來成為成功的生意人,并且在澳大利亞政界以熱情著稱,聲譽頗佳。

澳大利亞總理霍華德也表明態度說:“那樣說真是大錯特錯了。我跟海倫娜熟悉,她是一個非常大方熱情的人,那樣的言論怎么也不應該說。”

后來,布洛戈登不得不在當天匆忙舉行的記者招待會上公開道歉,他神情尷尬地表示對自己的“不恰當舉止”表示道歉,并將辭去自由黨黨魁一職,這就意味著他失去了成為澳大利亞總理的機會。

一般來說,人一旦遇到喜事非常得意的時候,就容易自我感覺良好,虛榮心極度膨脹,甚至變得眼高于頂,無視別人的存在,這不但可能給別人造成傷害,也常常會給自己帶來不良的后果。我們可以得意,但不要忘形,布洛戈登正是由于“忘形”,才失去了本來唾手可得的總理之位。

太過得意的人,往往容易遭來背后更多的人反感。每個人都有自尊心,特別是當你的得意無意中侵害了他人的自尊時,后果就會變得很嚴重。

當你遇到喜事,如事業有成,或加官晉爵之時,當然是值得慶賀的,但這種慶賀應適可而止,因為在你的身邊,還有一些失意的人,你的張揚會引起他們的心態失衡,所以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了,不要在失意的人面前高談闊論。因為處于失意之中的人,對一切都很敏感,即使你是無心之語,也有可能會傷害了對方的自尊。與失意的朋友交往,在言辭上要盡量保持低調,才能融入到朋友之中,也能更好地保護自己。

有一次,老吳將幾個朋友約在家里吃飯,想借著熱鬧的氣氛,讓一位正陷入低潮的朋友鄭某心情好一些。這位朋友因經營不善,公司倒了,妻子也因為不堪生活的重壓,正與他鬧離婚。內外交困,使他極為痛苦。

來吃飯的朋友都知道他的遭遇,于是大家都不約而同地避免去談及與事業有關的事。可是其中一位,因為剛賺了不少錢,多喝了幾杯,就忍不住開始大談自己賺錢的本領和花錢的功夫,他那種得意的樣子,讓大家看了都有些不舒服。鄭某更是低頭不語,臉色非常難看,后來早早地就離開了。

老吳送他出門,他在巷口憤憤地說:“老肖會賺錢也不必在我面前夸夸其談嘛!”

所以說,談論你的得意時要看場合和對象,切記不要在失意者面前大談自己的得意之事!因為失意的人最脆弱,也最多心,你的談論在他聽來都充滿了諷刺與嘲弄的味道,讓他們感受到你“看不起”他。而你所談論的得意,對大部分失意的人都是一種傷害。

對于聰明人來說,得意之時也不會忘形,平白地為自己樹敵。他們會在自己得意的時候,適當地進行掩飾,他知道自己應當謹言慎行,適度收斂。

1.不要賣弄小聰明,要適當把別人的位置抬高

一般來說,人們都喜歡聰明能干的人,但是他們并不喜歡被別人超過。所以,真正聰明的人,常常會故意在明顯的地方留點問題,讓別人看見,無傷大雅地笑話你“這么簡單的事情都不會做”。這樣適當把自己放置得低一些,就相當于把別人的位置抬高了許多,反而能縮短自己與他人之間的距離,使你獲得更大的好處。

2.甘于“退居二線”,在公眾場合不要搶著說話

當你和不太愛說話的同事或朋友出現在公眾場合時,你能言善辯,容易贏得大家的關注和掌聲,但同時也很可能成為別人的“眼中釘”。尤其是當你和領導在一起時,你的出彩很容易讓人把你當領導,卻把領導當隨從,那么領導肯定也會把你打入“冷宮”。因為,你把他的“光彩”都搶盡了,所以下屬只能“屈居第二”,并附和領導作些補充。

3.不要固執己見,提出意見要講策略

當你發現別人的想法或主張存在很大問題時,不要貿然指出他的錯誤,更不能擅自改變他的決定。你不妨委婉地提出自己的建議,如果對方能意識到自己的問題,就會接受你的意見;如果對方剛愎自用,你也不需要再堅持己見,等他發現自己錯了,也不會把責任推到你頭上,反而會暗地里認同你的主張,以后也許會慢慢地聽取你的建議。

人是可以得意的,但絕對不可以忘形,因為今日的得意也許就是明日的失意,而為了明天的不失意,最好就是丟棄今日的忘形。

逢悲可以傷感,不可以落魄

悲傷的情緒會使一個人的心情大受影響,不但影響平時的工作生活,而且也會讓身體受損,太過沉溺于悲傷等于是一種慢性自殺。所以逢悲可以傷感,但不可以落魄,要保持樂觀的心態面對人生。

生活中,難免會遇到悲傷難過的事情,有時候單靠個人的努力難以改變現狀,因此,有的人不戰而敗、捶胸頓足,甚至怨天尤人、無比落魄,這樣是永遠也無法走出困境的。而另一些人,則會滿懷希望,樂觀地對待。

樂觀是一種良好的心理特征,能排遣和挫敗一切痛苦與煩惱,給人生活的勇氣、信心和力量。醫學家認為,愉快的情緒能使心理處于怡然自得的狀態,有益于人體各種激素的正常分泌,有利于調節腦細胞的興奮和血液循環。馬克思也說:“一種美好的心情,比十服良藥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憊和痛楚。”

成功人士之所以成功,最主要的就是他們能積極地面對挫折和令人悲傷難過的事情,他們能在挫折中主動尋找幸福,在絕望中尋找希望。在對人生充滿希望的同時,也表現了他們對人生積極樂觀的態度。這種積極樂觀的態度就是:即使道路坎坷,荊棘繞身,也要主動地尋找幸福,愉快地享受生活。即使是不能取得大勝利,也要樂于接受小小的勝利。

有研究表明,近年來日本人的自殺人數逐年上升。很多人遇到挫折,首先想到的是切腹自盡,而不是去思索該怎樣戰勝困難。生命對于一個人只有一次,我們是否能夠以積極樂觀的態度去對待人生、對待悲傷和痛苦,那是大有講究的。

有這樣一則故事很能說明樂觀者的人生態度。

有一個人在同一位準備遠航的水手交談時問:

“你父親是怎么死的?”

“出海捕魚的時候,遇著了風暴,死在海上。”

“你祖父呢?”

“也死在海上。”

“那么,你還去航海,不怕死在海上嗎?”

水手問這個人:“你父親死在哪里?”

“死在床上。”

“你的祖父呢?”

“也死在床上。”

“那么,你每天睡在床上不害怕嗎?”

這個小故事中蘊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這個水手明知祖父、父親都死在海上,卻沒有因失去親人的痛苦挫折而改變自己的奮斗目標,他仍然樂觀地從事自己喜歡的事業。

樂觀的人在遭受挫折打擊時,仍能堅信情況將會好轉,前途是光明的。從情感智商的角度來看,樂觀是人們身處逆境時不心灰意冷、不絕望或抑郁消沉的心態。與希望一樣,樂觀能施恩于人生,令我們的生命更加精彩。

樂觀的人遇到挫折,總會把它變為一種轉折。

威爾遜先生是一位成功的商人,他從一個普普通通的事務所的小職員做起,經過多年奮斗,終于擁有了自己的公司、辦公樓,并且受到了人們的尊敬。

有一天,威爾遜先生從他的辦公樓走出來,剛走到街上,就聽見身后傳來“嗒嗒嗒”的聲音,那是盲人用竹竿敲打地面發出的聲響。

威爾遜先生愣了一下,緩緩地轉過身。

那盲人感覺到前面有人,上前說道:“尊敬的先生,您一定發現我是個可憐的盲人,能不能占用您一點點時間呢?”

威爾遜先生說:“我要去會見一個重要的客戶,你要什么就快快說吧。”

盲人在一個包里摸索了半天,掏出一個打火機,遞給威爾遜先生,說:“先生,這個打火機只賣1美元,這可是最好的打火機啊!”

威爾遜先生聽了,嘆了口氣,掏出一張鈔票遞給盲人:“我不抽煙,但我愿意幫助你。這個打火機,也許我可以送給開電梯的小伙子。”

盲人用手摸了一下那張鈔票,竟然是100美元!他用顫抖的手反復撫摸著,嘴里連連感激著:“您是我遇見過的最慷慨的人!仁慈的富人啊,我為您祈禱!上帝保佑您!”

威爾遜先生笑了笑,正準備走,盲人拉住他,又喋喋不休地說:“您不知道,我并不是一生下來就瞎的,是因為23年前布爾頓的那次事故!太可怕了!”

威爾遜先生一震,問:“你是那次化工廠爆炸中失明的嗎?”

盲人仿佛遇見了知音,興奮得連連點頭:“是啊是啊,您也知道?這也難怪,那次光炸死的人就有93個,傷的人有好幾百!”

盲人想用自己的遭遇打動對方,爭取多得到一些錢,他可憐巴巴地說了下去:“我真可憐啊!到處流浪,孤苦伶仃,吃了上頓沒下頓,死了都沒人知道!”

他越說越激動:“您不知道當時的情況,火一下子冒了出來!仿佛是從地獄中冒出來的!逃命的人都擠到一起,我好不容易沖到門口,可一個大個子在我身后大喊,‘讓我先出去!我還年輕,我不想死!’他把我推倒了,踩著我的身體跑了出去!我失去了知覺,等我醒來,就成了瞎子,命運真不公平呀!”

威爾遜先生冷冷地道:“事實恐怕不是這樣吧?”

盲人一驚,呆呆地對著威爾遜先生。

威爾遜先生一字一頓地說:“我當時也在布爾頓化工廠當工人。是你從我的身上踏過去的!你長得比我高大,你說的那句話,我永遠都忘不了!”

盲人站了好長時間,突然一把抓住威爾遜先生,爆發出一陣大笑:“這就是命運啊!不公平的命運!你在里面,現在出人頭地了,我跑了出來,卻成了一個沒有用的瞎子!”

威爾遜先生用力推開盲人的手,舉起了手中一根精致的棕櫚手杖,平靜地說:“你知道嗎?我也是一個瞎子。”

上例中的威爾遜和盲人擁有著同樣的遭遇,但由于二人看待痛苦的態度完全不同,結果演繹出完全不同的人生。樂觀并不等于不切實際的幻想,也不意味著否認問題的存在,或逃避直面痛苦的責任。它是一種思維方式,也是一種面對挑戰的態度。

那么怎樣才能保持樂觀的情緒呢?保持樂觀情緒的主要秘訣有三:

1.善于幽默,善于找樂。

2.遇到失敗挫折決不氣餒,有繼續努力、再創輝煌的信念。

3.為人和善,與人為友。

總而言之,樂觀可以使我們認識到:未來是有希望的,也是可以去爭取的,它促使我們說“我能”,而不是“我不能”。它讓我們看到一只半滿的杯子,而不是半空的杯子。所以,逢悲可以傷感,但不可以落魄。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泸水县| 大港区| 兴安县| 安达市| 大方县| 江西省| 奈曼旗| 尖扎县| 碌曲县| 彰武县| 中卫市| 青冈县| 八宿县| 册亨县| 太白县| 呈贡县| 隆林| 九江市| 汨罗市| 宝应县| 岐山县| 轮台县| 冕宁县| 广元市| 前郭尔| 浮梁县| 苏尼特左旗| 安溪县| 汨罗市| 桑植县| 秭归县| 含山县| 曲麻莱县| 鄂托克旗| 鸡泽县| 博罗县| 司法| 沙河市| 红原县| 霍城县| 五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