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一句成語叫做“鋒芒畢露”,鋒芒本意是刀劍的尖端,后人將之比作一個人的聰明才干。古人認為,一個人若無鋒芒,則是扶不起來的“阿斗”,所以有鋒芒是好事,是事業成功的基礎。在適當的場合顯露一下既有必要,也是應當。然而,鋒芒可以刺傷別人,也會刺傷自己。如果一個人自恃有才,就狂妄自大,鋒芒畢露,將才華當成炫耀和驕傲的資本,以博取大家的贊美和羨慕,滿足自己的虛榮心,那么他的下場可想而知。
1.何妨把鮮花讓給其他人
不要以為自己立了功,就有了討好上司、固寵求榮的法寶和資本。事實上,立了功,其實是很危險的事情。要不歷史上怎么有那么多人,功成就身退了呢?立了功,的確說明你是有才華、有智慧的,可是你絕對不能居功自傲,獨享榮譽,而要恰到好處地把功勞讓給上司。否則小心上司給你安個“居功自傲”的罪名把你滅了,也正遂身邊那些嫉妒你眼紅你的人的心。
三國末期,西晉名將王浚于公元280年巧用火燒鐵索之計,滅掉了東吳。三國分裂的局面至此方告結束,國家又重新歸于統一,王浚的歷史功勛是不可埋沒的。豈料王浚克敵致勝之日,竟是受讒遭誣之時,安東將軍王渾以王浚不服從指揮為由,要求將他交司法部門論罪,又誣王浚攻入建康之后,大量搶劫吳宮的珍寶。這不能不令功勛卓著的王浚感到畏懼。當年,消滅蜀國,收降后主劉禪的大功臣鄧艾,就是在獲勝之日被讒言構陷而死。王浚害怕重蹈鄧艾的覆轍,便一再上書,陳述戰場的實際狀況,辯白自己的無辜,晉武帝司馬炎倒是沒有治他的罪,而且力排眾議,對他論功行賞。
可王浚每當想到自己立了大功,反而被豪強大臣所壓制,一再被彈劾,便憤憤不平,每次晉見皇帝,都一再陳述自己伐吳之戰中的種種辛苦以及被人冤枉的悲憤,有時感情激動,也不向皇帝辭別,便憤憤離開朝廷。他的一個親戚范通對他說:“足下的功勞可謂大了,可惜足下居功自傲,未能做到盡善盡美。”
王浚問:“你說這話是什么意思?”
范通說:“當足下凱旋之日,應當退居家中,再也不要提伐吳之事,如果有人問起來,你就說:‘是皇上的圣明,諸位將帥的努力,我有什么功勞可夸的!’這樣,王渾能不慚愧嗎?”
王浚按照他的話去做了,讒言果然不止自息。
喜好虛榮,愛聽奉承,這是人類共有的弱點,作為一個萬人矚目的帝王更是如此。有功歸上,正是了迎合這一點。你想誰不愿意功勞卓著?尤其是作為君主,哪個能容忍臣下的功勞超過自己呢?
“伴君如伴虎”,是古人總結出來的至理名言。懂得如何與領導相處、明哲保身,充滿著智慧的結晶。一些人自以為有功便忘乎所以,總是討人嫌的,特別容易招惹上司嫉恨。把功勞讓給上司,才是明智的捧場,是穩妥的自保。在官場上如此,在職場上亦是如此。
小江很有才氣,由他編輯的雜志很有一套自己的獨特風格,因此很受歡迎,有一次還得到創新獎。一開始他還很高興,但過了一段時間,他卻失去了笑容。他告訴一位朋友說,他的上司最近常給自己臉色看。
這位朋友問清楚他的情況后,指出了他犯的錯誤。原因是這樣的:小江得了創新獎,受到了上級領導的好評,因此除了新聞部門頒發的獎金之外,上司另外給了他一個紅包,還當眾表揚他的工作成績,并且夸他是塊當主編的料。但是他并沒有現場感謝上司和同事們的協助,更沒有把獎金拿出一部分請客,他的上司劉主編從此處處為難他。遺憾的是,小江不相信朋友的分析,結果三個月后就因為呆不下去而辭職了。
這份雜志之所以能得獎,自然是小江貢獻最大,但是他也不能獨享了這份榮譽,這讓上司怎么想?自然覺得他目中無人,恃才自傲。其次因為小江的才華也讓上司產生不安全感,害怕失去權力,為了鞏固自己的領導地位,小江自然就沒有好日子過了。
與上司相處,一定要在各方面維護他做上司的權威,不要恃才傲物,居功自傲,那樣終會成為上司和同事的“眼中釘”。工作中取得了成績,會給你帶來一定的榮耀,但是,你一定要把這份榮譽歸功于上司,把鮮花讓給上司戴,把眾人的目光引到上司身上。否則,若是你搶了上司的風頭,后果就嚴重了。
2.不要隨意賣弄自我
好賣弄的人往往都是虛榮心很強的人。虛榮是你心靈深處的魔鬼,使你變得自負,誤以為自己很了不起,無所不能,可事實上并非如此。一些人為了引人注意,為了出風頭,以滿足自己永無止境的虛榮心,就不分場合、地點、對象,拼命地賣弄自己。
趙女士就是一位愛賣弄自己的人,她每天總是利用一切機會讓人們知道她的存在。一位老兄在為兒子差兩分沒被清華大學錄取而苦惱,一旁的趙女士生怕沒了機會,忙插嘴道:“真是的,我那兒子也不爭氣,要升初中了,才考了99分。”旁人不難看出,她到底是自貶還是自夸。一年秋季,她辦完調動手續,滿以為會被熱情歡送,豈料送行的只有一名例行公事的干部。
王先生在他剛到工作單位的那段日子里,在同事中幾乎連一個朋友都沒有。那時他正春風得意,對自己的機遇和才能非常自得。因此每天都極力吹噓他在工作中的成績,吹噓每天有多少人找他請求幫忙等等得意之事。然而同事們聽了之后不僅沒有人分享他的“成就”,而且還極不高興。
不顧別人的感受,只顧賣弄自我,在多數場合是不受歡迎的,任何人都有一種逆反心理,都會自然而然地在心中對你的賣弄不屑一顧。如果你有優點,最好由別人去發現,而不是自我賣弄。
許多人都有一種虛榮的心理,比如在無意中獲得了一件心愛的寶物,或辦成了一樁得意的事情,往往愛在人前炫耀一番。這種炫耀久而久之就變成了一種賣弄,這樣一來,別人知道自己擁有了寶物肯定會投以贊賞和羨慕的眼光,而且自己還因為有這樣一件寶物,辦成了一件漂亮的事而沾沾自喜。
有了好東西就和大家一起分享,把自己擁有的好東西露給別人看一看,把自己的得意之事說給別人聽一聽,本來也沒有什么大不了的。但是,如果炫耀的心理太熾熱,想聽好聽、奉承和贊美之辭的渴望太強烈了,就會陷入“賣弄”之歧途。而這種賣弄有時就像是毒藥,會讓你上癮,最后失去做人的本性。
有這樣一個故事:
一位年輕的律師花了一筆資金裝修他的事務所。他買了一架豪華的電話機,現在這架電話機正擺在漂亮的寫字桌上,秘書報告一位顧客來訪,對于首位顧客,年輕律師按規矩讓他在候客室等了一刻鐘。
當顧客被允許進來時,律師就故意拿起了那部豪華電話的話筒,為了給客人更深的印象,他假裝接通了一個極為重要的電話:“可敬的總經理,我已對他說了,我們只是彼此浪費時間罷了……當然,我知道,好的……如果您一定要堅持的話……可是您要明白,低于兩千萬我不能接受……好,我同意……以后再聯絡,再見。”
他終于掛上了電話,面對那位顧客。而在門口站著不動的顧客臉色非常尷尬。“請問您有什么事?”律師微笑著問這位局促不安的客人。客人猶豫了半晌,低聲說:“我是技術工人,公司派我來給你接電話線。”
那些賣弄者往往矯揉造作,故意要顯露某些東西,企盼獲得他人的喝彩,以滿足自我的虛榮之心。這種人生狀態雖不會給人帶來什么災難,但卻常常引發他人的厭惡,甚至鄙視,且易養成驕傲自滿的心理,于人生的發展大大不利。
托馬斯·肯比斯說:“一個真正偉大的人是從不關注他的名譽高度的。”一個人不會因為自己的成就而傲慢,也就不會抱怨自己命運的悲慘。相反貪慕虛榮的自我賣弄,是一種腐蝕人類心靈的毒藥。所以,請丟掉你那顆虛榮的心吧!我們要像元代王冕《題墨梅》詩中說的那樣:“不要人夸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
3.花要半開,酒要半醉
我們知道,凡是鮮花盛開嬌艷的時候,就要立即被人采摘,也就是衰敗的開始。我們也知道,在武術中有一高難度拳術,即“醉拳”。“醉拳”的厲害,在于一個“裝醉”,表面上看來跌跌撞撞,踉踉蹌蹌,不堪一推,而其實“形醉而神不醉”,醉醺醺之中卻暗藏殺機,就在你麻痹大意之時,將你打趴在地。所以,有“花要半開,酒要半醉”之說,人生在世,也是這個道理。如果你才華橫溢,聰明絕頂自然是好事,但同時也要懂得內斂,學會“裝醉”,不然,當你志得意滿,目空一切的時候,別人會把你當成槍靶子、眼中釘。
春秋時期,鄭莊公準備伐許。戰前,他先在國都組織比賽,挑選先行官。眾將一聽露臉立功的機會來了,都躍躍欲試,準備一顯身手。眾將首先進行擊劍格斗,都使出了渾身本領,爭先恐后。經過輪番比試,選出了6個人來,參加下一輪射箭比賽。在比箭項目上,取勝的6名將領各射3箭,以射中靶心者為勝。第5位上來射箭的是公孫子都。他武藝高強,年輕氣盛,向來不把別人放在眼里。只見他搭弓上箭,3箭連中靶心。他昂著頭,瞟了最后那位射手一眼,退下去了。
最后那位射手是個老人,胡子有點花白,他叫穎考叔,曾勸莊公與母親和解,立有大功。穎考叔上前,3箭射擊,連中靶心,與公孫子都打了個平手。
只剩下兩個人了,莊公派人拉出一輛戰車來,說:“你們二人站在百步開外,同時來搶這部戰車。誰搶到手,誰就是先行官。”公孫子都輕蔑地看了對手一眼,哪知跑了一半時,公孫子都腳下一滑,跌了個跟頭。等爬起來時,穎考叔已搶車在手。公孫子都哪里服氣,提了長戟就來奪車,莊公忙派人阻止,宣布穎考叔為先行官。
公孫子都因此懷恨在心。穎考叔不負莊公之望,在進攻許國都城時,手舉大旗率先從云梯上沖上許都城頭。眼見穎考叔大功告成,公孫子都嫉妒得心里發疼,竟抽出箭來,搭弓瞄準城頭上的穎考叔射去,一下子把沒有防備的穎考叔射死了。
穎考叔的死是因為他不知道糊涂保身,鋒芒太露的緣故。當今社會,此理仍然行得通。你不露鋒芒,可能永遠得不到重任;你鋒芒太露,卻又易招人陷害。鋒芒太露的人雖容易取得暫時成功,卻為自己掘好了墳墓。當你施展自己的才華時,也就埋下了危機的種子。所以,做人切忌恃才自傲,不知饒人。鋒芒太露易遭嫉恨,更容易樹敵,也就是說,有時才華不宜顯,有時聰明需內斂。
乾隆年間,紀曉嵐以過人的才智名揚全國,深得皇上賞識。有一天,乾隆宴請大臣。大臣們吃得很開心,飲得也很暢快。乾隆又詩興大發了,他出了上聯:“玉帝行兵,風刀雨箭云旗雷鼓天為陣。”
乾隆皇帝要求百官對下聯,竟然沒人能對得上。乾隆皇帝這下更來興致了,他想顯示他本人的才華,便點名要紀曉嵐答對,想出一下這位大才子的丑。不料,紀曉嵐卻把下聯對上來了:“龍王設宴,日燈月燭山肴海酒地當盤。”話音剛落,群臣贊嘆。
乾隆皇帝聽后,卻不高興了。他面有怒色,沉吟不語。大家頗為納悶。紀曉嵐當然明白是自己得罪了皇上,便接著說:“圣上為天子,所以風、雨、云、雷都歸您調遣,威震天下;小臣酒囊飯袋,所以希望連日、月、山、海都能在酒席之中。可見,圣上是好大神威,而小臣我只不過是好大肚皮而已。”乾隆一聽,立即笑逐顏開,連忙表揚紀曉嵐,說:“飯量雖好,但若無胸藏萬卷之書,又哪有這么大的肚皮。”
乾隆出的上聯顯示了一代帝王的豪邁氣概,不料紀曉嵐下聯一出,十分工整,顯不出乾隆上聯的才氣。乾隆一聽,自然不快。幸好,紀曉嵐及時發現并為自己開脫,有意抬高乾隆,貶低自己。自然,君臣一唱一和,大家都高興。
做人要做到不露鋒芒,既有效地保護自我,又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華,不僅要說服、戰勝盲目驕傲自大的病態心理,凡事不要太張狂太咄咄逼人,更要養成謙虛讓人的美德。所謂“花要半開,酒要半醉”,凡是鮮花盛開驕艷的時候,也就是衰敗的開始。人生也是這樣。當你志得意滿時,且不可趾高氣揚,目空一切,不可一世,這樣你不遭別人當靶子打才怪呢!
所以,即使你有非常出眾的才智,但也一定要謹記:鋒芒太露,必遭人忌。不要把自己看得太了不起,更不要稍有成就便得意忘形,以為自己絕頂聰明。殊不知樹敵太多,事事必受他人阻撓。該收斂時就收斂,夾起尾巴好做人,切勿光芒晃人眼。
老子曾經說過:“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即善于做生意的人,總是隱藏其寶貨,不輕易叫人看見;君子之人,品德高尚,容貌卻顯得愚笨拙劣。有才華是好事,但不能作為炫耀的資本,既要顯露才華,又要明哲保身,這才是為人處世、人際交往之上策。
4.驕傲是無知的表現
驕傲是一個人對自己在某個方面或領域有卓越價值的肯定,是人對自己成績的認知。生活中,人們總是不會缺乏驕傲的理由,一件新衣服,一種新發型,都能引起他們的驕傲之情。驕傲的情緒,人所難免,但過度的驕傲就是虛榮。
很多時候,驕傲和虛榮常常是一對孿生兄弟,虛榮的結果常常是驕傲。一個心性驕傲的人,從不會把別人放在眼里,他們總認為自己比別人強。但他們忘了,高傲的人只能讓人厭煩,要知道人外有人,太過驕傲只能自取其辱。
古時候有則笑話,說有人做了首詩自吹道:“天下文章有三江,三江文章唯我鄉,我鄉文章數舍弟,舍弟跟我學文章。”轉了一個大彎,還是自己的文章好,如此驕傲之人做的文章未必就真好。
生活中,我們也常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越是知識淵博的人越表現得謙遜無比,相反只有那些“一瓶不滿半瓶晃蕩”的人越喜歡張揚。所以,一個人要想圓通處世或者成就大事都必須要戒傲,做到有才學而不張揚,有情趣而不膚淺!
相傳南宋時江西有一名士傲慢之極,凡人不理。一次他提出要與大詩人楊萬里會一會。楊萬里謙和地表示歡迎,并提出希望他帶一點江西的名產配鹽幽菽來。名士一聽就傻了眼,他實在搞不懂楊萬里要他帶的是什么東西,只好說:“請先生原諒,我實在不知配鹽幽菽是什么鄉間之物,無法帶來。”
楊萬里則不慌不忙地從書架上拿下一本《韻略》,翻開當中一頁遞給名士,只見書上寫著:“豉,配鹽幽菽也。”原來楊萬里讓他帶的就是家庭日常食用的豆豉啊!此時名士面紅耳赤,方恨自己讀書太少,始覺為人不該傲慢。
驕傲有很多的害處,但最危險的結果就是讓人變得盲目,變得無知,變得更加虛榮。驕傲會培育并增長盲目,讓我們看不到眼前一直向前延伸的道路,讓我們覺得自己已經到達山峰的頂點,再也沒有爬升的余地,而實際上我們可能正在山腳徘徊。所以說,驕傲是阻礙我們進步的大敵。
曾經有一個學者,學富五車,精通各種知識,所以自認為無人可以和自己相比,很是驕傲。他聽說有個禪師才學淵博,非常厲害,很多人在他面前都稱贊那個禪師,學者很不服氣,打算找禪師一比高下。學者來到禪師所在的寺院,要求面見禪師,并對禪師說:“我是來求教的。”
禪師打量了學者片刻,將他請進自己的禪堂,然后親自為學者倒茶。學者眼看著茶杯已經滿了,但禪師還在不停地倒水,水溢出來,流得到處都是。“禪師,茶杯已經滿了。”“是啊,是滿了。”禪師放下茶壺說,“就是因為它滿了,所以才什么都倒不進去。你的心就是這樣,它已經被驕傲、自滿占滿了,你向我求教怎么能聽得進去呢?”
驕傲是陷阱,只有克服和防止驕傲,才能在人生之路上不斷前進。古人講:“君子寬而不慢。”綜觀古今中外成大事者,都是虛懷若谷、好學不倦、從不驕傲的人。
驕傲是目中無人的盲目行為,是不自量力的狂妄作風。驕傲的本質是自我崇拜,是虛榮心膨脹的體現。當一個人過高地估計了自己的地位、聲譽和財富,并對此產生自我崇拜時便產生驕傲的心態。驕傲的人,其實是無知的人,他們不知道自己能吃幾碗干飯,他們不懂自己只是滄海一粟……
5.耍小聰明只會自食其果
洪應明在《菜根譚》中說:“文章做到好處,無有他奇,只是恰好。”才智的使用也是如此,用至好處,應是適當。當智則智,當愚則愚,愚也是一種智。必要時,甚至裝一裝“低能兒”,做一做“糊涂人”,都是明智之舉。明朝劉基云:“智而能愚,則天下之智莫加焉”,意思是說,智者能帶幾分愚,就是天下的大智慧了。所以說,大智若愚總是智,貴在“大智”,妙在“若愚”。
可惜很多愛慕虛榮的人都不懂得大智若愚的道理,他們認為自己聰明過人,有才氣,能力強,故而沾沾自喜,看誰都是豆腐渣,惟有自己是朵花。
其實,聰明人分兩種,一種是真聰明,一種是假聰明,也就是小聰明,區別在于他們對聰明的使用不同。前者懂得韜光養晦,也就是能夠審時度勢做到深藏不露,不到火候時不會輕易使用,大智若愚。后者則盲目自傲、自以為是、好大喜功,大愚若智,這就是小聰明。
西方有這樣一種說法:法蘭西人的聰明藏在內,西班牙人的聰明露于外;前者是真聰明,后者是假聰明。在從政的過程中,在出將入相的過程中,切忌只知伸不知屈;只知進不知退;只知自我顯示,不知韜光養晦。
古人說:“君子要聰明不露,才華不逞。”如果一個人總是喜歡顯露自己的才干,那么他必然會遭受很多的挫折,這是做人太幼稚的表現。在現實生活中,做人要善于藏鋒露拙。有才干本是好事,但是帶刺的玫瑰最容易傷人,也會刺傷自己。
所以,真正聰明的人會掌握“度”,所謂“過猶不及”就是說,太聰明了反倒不如不聰明。明代大政治家呂坤以他自己豐富的閱歷和對歷史典故的深刻洞察,在《呻吟語》中說了一段十分精辟的話:“精明也要十分,只須藏在渾厚里作用,古今得禍,精明人十居其九,未有渾厚而得禍者。今之人唯恐精明不至,乃所以為愚也。”譯成今天的話就是:精明還是非常需要的,但要在“渾厚”中悄悄地運用。古往今來得禍的人絕大多數都是精明的人,沒有因渾厚而得禍的。現在的人惟恐不能精明到極點,這就是之所以愚蠢的原因啊!
耍小聰明的人有兩種災禍,一個是被人猜忌、防范而招禍,一個是自己會把事情辦壞而難成大事。它可以使人得意于一時,獲得心理上的滿足,然而終究還是自毀,永遠不會取得真正的、偉大的成功。一個欲成大事的從政人員若耍小聰明,機遇就會早早被扼殺在搖籃里。因而,我們要從楊修之死中吸取深刻的教訓,在人際關系復雜的社會里,不要一味只是耍小聰明,炫耀自己的才能,必須懂得為人處世的大智能,才不至吃虧、遭忌。
《菜根譚》說:“操履不可少變,鋒芒不可太露。”意指自己的操守和志向不可有一點改變,自己的才華和銳氣更不可過分暴露。又說:“聰明人宜斂藏,而反炫耀,是聰明而愚懵其病矣!如何不敗?”一個才智出眾的人,應該是聰明不露,才華不逞,深藏若虛。若自以為了不起,過分炫耀自己,表面上看來像是聰明,其實卻有點近乎無知。這樣的人又如何不失敗呢?
鋒芒畢露,炫耀才能,不僅會招致旁人忌恨,并且也會使自己輕浮自傲。所以,一個人無論身處官場還是商場,都最忌一味地耍小聰明,不管必要或不必要,不管合適不合適,時時處處顯露精明,那樣不僅不會對你未來的發展有所幫助,反而會成為招災引禍的根源。
6.才高自斂方是自保之道
我們身邊總是不缺自視清高的人,更不缺狂妄自大的人,他們自恃有才,就好為人師,目中無人,就忘記了“山外有山,樓外有樓”的道理。本來有才華是上帝對一個人的恩賜,可是如果一個人將這當成驕傲的資本,那結果就不盡如人意了。
禰衡年少才高,目空一切。建安初年,20出頭的禰衡初到許昌。當時許昌是漢王朝的都城,名流云集,司空掾、陳群、司馬朗、蕩寇將軍趙稚長等人都是當世名士。有人勸禰衡結交陳群、司馬朗。禰衡說:“我怎能跟殺豬、賣酒的在一起?”勸其參拜趙稚長,他回答道:“茍某白長一副好相貌,如果吊喪,可借他的面孔用一下;趙某是酒囊飯袋,只好叫他看廚房了。”這位才子惟獨與少府孔融、主簿楊修意氣相投,對人說:“孔文舉是我大兒,楊德祖是我小兒,其余碌碌之輩,不值一提。”由此可見他何等狂傲。
獻帝初年間,孔融上書薦舉禰衡,大將軍曹操有召見之意。禰衡看不起曹操,抱病不出,還口出不遜之言。曹操求才心切,為了收買人心,還是給他封了個擊鼓小吏的官,借以羞辱他。一天,曹操大會賓客,命禰衡穿戴鼓吏衣帽當眾擊鼓為樂,禰衡竟在大庭廣眾之下脫光衣服,赤身露體,使賓主討了個沒趣。曹操恨禰衡入骨,但又不愿因殺他而壞了自己的名聲。
曹操心想像禰衡這樣狂妄的人,遲早會惹來殺身之禍,便把禰衡送給荊州的劉表。禰衡替劉表掌管文書,頗為賣力,但不久便因倨傲無禮而得罪眾人。劉表也聰明,把他打發到江夏太守黃祖那里去。禰衡為黃祖掌書記,起初干得也不錯。后來黃祖在戰船上設宴,禰衡說話無禮受到黃祖呵斥,禰衡竟頂嘴罵道:“死老頭,你少啰嗦!”黃祖急性子,盛怒之下把他殺了。其時,禰衡僅26歲。
禰衡文才頗高,桀驁不馴,本有一技之長,受人尊重。但是禰衡沒有因為這一技之長而受惠于世。他恃一點文墨才氣便輕看天下。殊不知,一介文人,在世上并非有甚不得了,賞則如寶,不賞則如敗履,不足左右他人也。禰衡似乎不知道這些,他孤身居于權柄高握之虎狼群中,不知自保,反而放浪形骸,無端沖撞權勢人物,最后因狂縱而被殺害。
其實,一個人狂妄自大的程度并不取決于他有多少學問,而是取決于他的態度。也就是說,狂妄的人實際上也許并沒有多少學問,往往是自吹自擂,夸夸其談。他們所表現的高傲、不屑一顧等神態,實際上是一種心靈空虛的補充劑,以維持其虛榮心。
在一個風景優美,繁密茂盛的森林里,居住著許多動物,不但有獅子、老虎、狼、狐貍等食肉動物,還有蚊子、蜘蛛這樣的小生命。
有一只蚊子,它每天都在想:“在這個王國中,獅子應該是百獸之王了吧,沒有比它更有力更強大的動物了。只要我能把它打敗,那么我將會成為森林大帝。”
經過一番認真的準備,這只蚊子終于向獅王宣戰了。它扇動著翅膀飛到獅子面前,對獅子說:“獅子,我不怕你,你并不比我強大。不信,咱們較量較量。”
可惜蚊子的聲音太弱小,獅子根本沒聽見,仍在那兒悠然地閉目養神。蚊子見了,氣得火冒三丈,用盡吃奶的勁兒對獅子喊道:“你這只笨獅子,我們比試比試,看看你有什么本事?是用爪子抓,還是用牙齒咬,我比你強得多。”說著蚊子吹著喇叭鼓足了力氣向獅子沖去。
獅子這下可慌了,覺得臉上奇癢無比,睜大了眼睛瞧,還是看不清蚊子進攻的方向。蚊子惡狠狠地向獅子的臉上咬去,它專咬獅子鼻子周圍沒有毛的地方。獅子左躲右閃,用力晃動著頭,張開血盆大口猛撲向蚊子,只是蚊子小巧靈活,獅子的嘴巴總是落空。氣得它拼命揮動著爪子,一頓亂抓亂撓,盡管如此,還是沒有捉住蚊子。
蚊子高興極了,向獅子威脅說:“快認輸,不然我咬死你。”獅子從來沒受過這個罪,它怒吼著撲向蚊子,不過很遺憾,又失敗了。氣得獅子哇哇亂叫,蚊子趁勢又朝獅子發動了進攻,叮得獅子用爪子把自己的臉都抓破了。沒辦法,獅子落荒而逃。
“我贏了!”蚊子得意地吹著勝利的喇叭,唱起歡樂的凱歌飛走了,一邊走一邊喊:“我戰勝了獅子,我才是最了不起的,我要當森林之王!”蚊子得意忘形地飛著,完全忘了四周存在的危險,突然,它鉆進了一個軟軟的東西中,身體被粘住了。它掙扎著,想要離開,但是越掙扎粘得越緊,這下它清醒了,原來自己被蜘蛛網粘住了。
一只蜘蛛兇光畢露地向它爬來,蚊子完全被勝利沖昏了頭腦,并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險境,它大聲地對蜘蛛說:“蜘蛛,我剛剛打敗了獅子,你快放了我,我不屑和你打仗。”蜘蛛聽了冷笑道:“蚊子,你別白費氣力了,不管你曾經打敗過誰,現在都是我的俘虜,吃掉你易如反掌,你將成為我的晚餐。”
蚊子最后嘆息著說:“我同最強大的動物都較量過,取得了輝煌的戰果,沒想到,卻敗在一只小小的蜘蛛手上。”
無論什么時候,都不要爭強好勝,更不要狂妄自大。要知道,強中更有強中手。爭強好勝、狂妄自大可能一時會得勝,但一定不會長久。這樣的人,遲早會自食其惡果。恃才傲物放在心中無關緊要,如果在言行上表現出來,就會招來諸多禍端。
7.“假糊涂”才是“真聰明”
在日常生活中過于聰明的人,常是別人猜忌妒嫉的對象。因為任何有所圖謀的人,都不希望從事情剛開始籌劃時便被識破。真正充滿智慧的人,為了保全自己的一切,必會千方百計地掩飾自己的高明之處。
據古人傳說,在舜未登上天子位的時候,他的異母弟弟象,為圖占家業,幾次要謀害他。昏庸的父親和后母也總是偏心、縱容象。有一次,父親和后母找舜,說谷倉頂壞了,要他爬上去修理。舜剛爬到倉頂,父、母、弟弟就收了梯子,放了一把火想要燒死他。幸虧他撐起大斗笠,乘著一陣大風往下一跳才得以脫險,從而保全了自己的性命。
有一次,父親和后母要“命運多舛”的舜去淘井。那井很深,剛把舜吊到井底,上面的人就收了繩子,推下去幾大堆泥土,以為這一回舜死定了。象很高興。沒想到,當他來到舜的臥室時,卻看見舜正坐在床上彈琴。這是怎么回事?原來那井底還有另一個出口,舜是從那里逃脫的。這一下,象驚呆了,他悔恨、羞慚不已,上前向哥哥道歉。舜呢,顯得若無其事的樣子,微微一笑,說:“我并不計較。”
有一次,萬章與孟子談論到這個故事中的舜。萬章認為,舜或者是糊涂,或者是偽善,二者必居其一;孟子則不同意這種看法。萬章說:“怎么不對?兩件事里,都表現出舜并不知象要害他,這豈不是糊涂?”孟子說:“怎么會不知道!只不過舜對弟弟仁慈罷了。”萬章說:“依您之見,舜是心里憂心忡忡,表現得卻像沒那么回事,這豈不是強顏為歡,是十足的偽善嗎?”孟子直搖頭:“不,這怎么叫偽善?既然象已承認自己錯了,有悔改之意,舜又怎能不高興?這不叫偽善,叫寬宏大度啊!”
戰國時,齊國的隰斯彌去見田成子,田成子和他一起登上高臺向四面眺望。三面的視野都很暢通,只有南面被隰斯彌家的樹遮蔽了。田成子當時也沒說什么。隰斯彌回到家里,叫人把樹砍倒,沒砍幾下,隰斯彌又不叫砍了。他的家人問:“您怎么這么快就改變主意了呢?”隰斯彌答道:“諺語說,知道深水中的魚是不吉祥的。現在田成子將要干一件大事,事情非同小可,而我卻表現出我能夠在精微處察覺事情的真相,那我必然會有危險了。不砍倒樹,未必有罪。而知道了別人的隱秘,那罪過和危險就不得了。所以我才決定不把樹砍倒。”
從表面上看,似乎舜、隰斯彌很傻,糊里糊涂。而實際上這是一種精明人的糊涂啊!中國人素來是很精明的,越是精明的人越知道聰明人處世難,容易招致妒嫉、非議,甚至為聰明而喪生。曹操因為妒嫉楊修的才能而殺了他;隋煬帝因為妒嫉薜道衡的詩才把他殺了,還吟著薛道衡的詩句“庭草無人隨意綠”,洋洋自得地說:“你還能寫出這樣的好詩嗎?”所以,從老子開始,中國人就深悟了“大智若愚”的道理,越是聰明,表現得越是愚笨,以便在別人的輕視和疏忽中找到自我發展的空間。
古話說:“木秀于林,風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眾必非之。”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一般都采取“守拙”的方法,以保護自己,而那種把聰明全露在外面的舉動實際上才真正是愚蠢的行為。
8.莫在過去的輝煌里長睡不醒
如果你曾經站在充滿鮮花和掌聲的領獎臺上,那是值得你驕傲的。但是對于現在來說,那已經成為永遠的過去了,別人不會永遠記住你的風光,你也不要把那一次成功當成永遠的成功和驕傲的資本,躺在那溫暖的贊揚聲里長睡不醒!
我們常說:“好漢不提當年勇”,說的就是這個道理。但是,很多人常常不能走出曾經勝利的輝煌記憶,習慣沉浸于虛無的勝利幻想中。他們因為過去的一次成功就自我滿足,眼前顯現的永遠是早已逝去的鮮花與掌聲。所以,他們自視清高、目中無人,更有甚者,為了維護自己的所謂“面子”和虛榮心,非但自己不思進取,還伺機嘲諷別人的努力,最終導致正常心理的扭曲。
有新聞報道,“某大學一名男生自殺了!”消息很快傳遍了整個校園,整個城市,乃至全省。誰能相信他會自殺呢?四年前,他可是以全省第一名的成績考入這所大學的。如此一個優秀的學生怎么會輕生呢?
熟悉他的同學、老師和老鄉,都為他的輕率而備感痛心。這所大學雖是重點卻一直鮮有省狀元考進來,他進校后,學校領導、老師對他備加重視,僅對他個人的宣傳就搞了半學期,他成了全校的熱點人物,簡直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老師的寵愛、同學的羨慕以及一些人的吹捧,讓他有了飄飄然的感覺。從此,他變了,從那個勤奮上進、謙虛好學的少年變得極其高傲,他想當然地認為自己就是最棒的,所以,就不用像其他同學一樣刻苦用心。他經常因為覺得老師講得不好而不去上課,也從不參加集體活動,而是時常沉浸于武俠小說、言情小說的世界里混沌度日。
老師為他的滑坡而擔憂,經常勸導他要戒驕戒躁。可是他總是把老師的話當作耳邊風,他認為,自己這么聰明,對付那些考試是小菜一碟。就這樣,雖然他從未在期末考試中掛“紅燈”,但成績平平。轉眼到了大四,保研名單上自然沒有他。于是,他終于不甘示弱起來,向全班同學宣稱他要考上全國最著名大學的計算機碩士研究生。
從此,他開始起早貪黑地學習了。無奈,由于大學期間專業功底太差,最終他的成績沒有過線。這對于驕傲慣了的他來說,無疑是當頭一棒。他整個人崩潰了,在成績公布榜前默默佇立了很久。
當天晚上,宿舍的同學發現他沒回來休息,也沒太在意,以為他心情不好,去哪里散心了。可是,第二天一大早,人們在教學樓前發現了他的尸體。他的口袋里裝著一份浸透了鮮血的成績通知單和一封遺書。他說:“因為我知道自己再也驕傲不起來了,所以我選擇了死亡。對我而言,沒有了驕傲就如同剝奪了我的生命。”
一個年輕的生命就這樣離去了,正是因為他一貫沉醉于自己曾經的輝煌,一旦幻夢變得支離破碎,他那顆習慣了贊揚和追捧的心,便難以負荷以至于精神崩潰。有一位哲學家說過:“一個人若種植信心,他會收獲品德。”而一個人若種下驕傲的種子,他必將收獲眾叛親離的果子,甚至帶來不可預知的危險。這位男同學那樣自滿自得,不懂得戒驕戒躁,腳步一味地停留在原地,而虛榮心卻日益膨脹,最終由于心理壓力承受不住,使年輕的、本來該有所作為的生命走向了終結。可悲的是,直至死前他也未能明白自己失敗的原由。是驕傲害了他,是虛榮心害了他!
人如果有了名氣,常常會飄飄然。那個四歲就懂得讓梨的孔融,是家喻戶曉的人物。小小年紀就出名,長大后先被提拔做了侍御史,后來又改任北海相,他以為自己既有才又有名望,所以待人傲慢,甚至多次戲弄侮慢曹操,同其他官吏也合不來,遭到上怒下怨,以至被人陷害想圖謀造反,不但自己遭受殺身之禍,而且殃及到兩個兒子。
拿破侖,一個著名的軍事家,也是一個只愿躺在過去的輝煌里而不愿醒的人。他率領的軍隊曾出奇制勝,所向無敵。可是勝利沖昏了他的頭腦,戰績使他驕傲自大,目空一切,武斷專橫。他過高地估計自己,喪失了客觀分析敵情的能力,終于導致滑鐵盧戰役的失敗,由戰爭之神變為階下囚。
大文豪王爾德曾說:“人們把自己想得太偉大時,正足以顯示本身的渺小。”因為“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誰也不是常勝將軍。曾經的勝利,曾經的輝煌,還是留在心底,閑來無事,偶爾拿出來玩味一下,實無不可。萬不可把它當成永遠的榮耀,從此止步不前。一個真正的智者,是不愿靠吃老本生存的,更不會原地踏步,而是力求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一輩子總對自己不滿意,這是膽小怕事的表現;一輩子自滿自得,這是愚蠢的表現。過分的自我感覺良好實際上是一種無知,它雖能滿足自己一時的虛榮心,也常使人錯生優越感和自我幸福感,但實際上是自欺欺人,最終導致心理的變態和精神的崩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