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調做人是個老生常談的話題,謂其“常談”,說明一般人難以做到,說明這個問題的必要性。沒有人不希望自己能春風得意,但得意之后就忘形也是我們經常見到的。在現實生活、工作中,想保持穩步上升的生存狀態,就要把自己放在低處,給別人必要的尊重和寬容。
做人要低調似乎是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但絕對是為人處世的一大玄機。所謂低調也就是放低自己、抬高別人,可以迅速拉近與他人的距離,避免成為別人的敵對目標。低調做人說起來如此簡單,但當一個人功成名就的時候,能做到低調做人的又有幾人呢?
1.遇事低頭就沒有過不去的橋
有了一點成績就洋洋自得,自以為高不可攀,這樣的人注定要摔大跟頭。更多的人本來就在別人的屋檐下,也就更需要適時低頭。民間有一句俗語,叫“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頭”。就是說,人在力量不如別人的時候,不能不低頭退讓。這句話,可以說洞徹世事人情,非常有智慧。然而,仔細看這句話的后半句,我們會發現“不得不”一詞里隱含著太多的勉強和無奈,這是一種消極的、不情愿的低頭,既然是勉強和不情愿的,做起來就不免流露出不滿的情緒,這種不滿如果讓對方看到,很可能會影響你處世的效果。因而,我們要把這句俗語改成“人在屋檐下,一定要低頭”。把“不得不”改成“一定要”并不是在玩文字游戲,而是要求權勢和力量不如對方的人要積極主動地低下頭來,變消極為積極,變不情愿為心甘情愿。
所謂的“屋檐”,通俗點說,就是別人的勢力范圍,也就是說,只要你在這勢力范圍之內,靠這勢力生存,那么你就在別人的屋檐下了。這屋檐有的很高,任何人都可抬頭站著,但這種屋檐不多,以人類容易排斥“非我族群”的天性來看,大部分的屋檐都是非常矮的!也就是說,進入別人的勢力范圍時,你會受到很多有意無意的排斥和限制,以及不知從何而來的欺壓,除非你強大到不用靠別人來過日子的程度。即使如此,你也不能保證一輩子都可以如此自由自在,不用在人屋檐下避避風雨。所以,在人屋檐下的心態就有必要調整了。
所以,只要是在別人的屋檐下,就“一定”要低下頭,不用別人來提醒,也不用撞到屋檐了才低頭。
“一定要低頭”,起碼有這樣幾個好處:你很主動地低下了頭,不致成為明顯的目標;不會因為頭抬得太高而把矮檐撞壞。要知道,不管撞壞撞不壞,你總要受傷的,盡管你的頭是“鐵”的,但老祖宗早就有“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的古訓。不會因為脖子太酸,忍受不了而離開能夠躲風避雨的“屋檐”。離開不是不可以,但是必須考慮要去哪里。要知道,一旦離開,再想回來就不那么容易了。在“屋檐”下待久了,就有可能成為屋內的一員,甚至還有可能把屋內人趕出來,自己當主人。
在歷史上,各種斗爭極其復雜,忍受暫時的屈辱,低頭磨煉自己的意志,尋找合適的機會,是一個欲成大事者必不可少的心理素質。西漢時期的韓信忍胯下之辱正是這種“一定要低頭”的最好體現。因為他不低頭就把自己弄到和地痞無賴同等的地步,奮起還擊,鬧出人命吃官司不說,還很可能賠上一條小命。
另一種“一定要低頭”,屬于更高一個層次,就是有意識地主動消隱一個階段,借這一階段來了解各方面的情況,消除各方面的隱患,為將來的大舉行動做好前期的準備工作。隋朝的時候,隋煬帝十分殘暴,各地農民起義風起云涌,隋朝的許多官員也紛紛倒戈,轉向農民起義軍。因此,隋煬帝的疑心很重,對朝中大臣,尤其是外藩重臣,更是易起疑心。唐國公李淵(即唐高祖)曾多次擔任中央和地方官,所到之處,有目的地結納當地的英雄豪杰,多方樹立恩德,因而聲望很高,許多人都來歸附。這樣,大家都替他擔心,怕遭到隋煬帝的猜忌。正在這時,隋煬帝下詔讓李淵到他的行宮去晉見。李淵因病未能前往,隋煬帝很不高興,多少有點猜疑之心。當時,李淵的外甥女王氏是隋煬帝的妃子,隋煬帝向她問起李淵未來朝見的原因,王氏回答說是因為病了,隋煬帝又問道:“會死嗎?”
王氏把這消息傳給了李淵,李淵更加謹慎起來,他知道隋煬帝對自己起疑心了,但過早起事又力量不足,只好低頭隱忍,等待時機。于是,他故意廣納賄賂,敗壞自己的名聲,整天沉湎于聲色犬馬之中,而且大肆張揚。隋煬帝聽到這些,果然放松了對他的警惕。試想,如果當初李淵不主動低頭,或者頭低得稍微有點勉強,很可能就被正猜疑他的隋煬帝楊廣除掉了,哪里還會有后來的太原起兵和大唐帝國的建立?
“一定要低頭”的目的,是為了讓自己與當時的環境有和諧的關系,把二者的摩擦降至最低,是為了保存自己的能量,以便走更長遠的路,更為了把不利的環境轉化成對你有利的力量,這是一種柔韌,一種權變,更是最高明的生存智慧。
在人屋檐下是我們經常遇到的情況,它可能會以很多不同的方式出現,當你看到了“矮檐”,請不要“不得不”,而要告訴自己:“一定要低頭!”
2.做個表面的弱者又有何妨
有些人看上去平平常常,甚至還給人“窩囊”不中用的弱者感覺。但這樣的人并不可小看。有時候,越是這樣的人,越是在胸中隱藏著高遠的志向和抱負,而這種表面“無能”,正是他心高氣不傲、富有忍耐力和成大事講策略的表現。這種人往往能高能低、能上能下,具有一般人所沒有的遠見卓識和深厚城府。
劉備一生有“三低”最著名,它們奠定了他王業的基礎。一低是桃園結義。與他在桃園結拜的人,一個是酒販屠戶,名叫張飛;另一個是在逃的殺人犯,正在被通緝,流竄江湖,名叫關羽。而他,劉備,皇親國戚,后被皇上認為皇叔,肯與他們結為異姓兄弟。這一低,使兩條浩瀚的大河向他奔涌而來,一條是五虎上將張翼德,另一條是儒將武圣關云長。劉備的事業,從這兩條大河開始匯成汪洋。
二低是三顧茅廬。為一個未出茅廬的后生小子,劉備前后三次登門求見。不說身份名位,只論年齡,劉備差不多可以稱得上長輩,這長輩喝了兩碗那晚輩精心調制的閉門羹,卻毫無怨言,一點都不覺得丟了臉面,連關羽和張飛都在咬牙切齒。這又一低,一條更寬闊的河流匯入他寬闊的版圖,勾畫出一張宏偉的建國藍圖,成就了一個千古名相。
三低是禮遇張松。張松本來是想賣主求榮,把西川獻給曹操的,但曹操自從破了馬超之后,志得意滿,驕人慢士,數日不見張松,見面就要問罪。又差點將其處死。劉備派趙云、關云長迎候張松于境外,自己親迎于境內,宴飲三日,淚別長亭,甚至要為他牽馬相送。張松深受感動,終于把本打算送給曹操的西川地圖獻給了劉備。這再一低,西川百姓匯入了劉備的帝國。
最能看出劉備與曹操交際差別的,要算他倆對待張松的不同態度了:一高一低,一慢一敬,一狂一恭。結果,高慢狂者失去了統一中國的最后良機,低敬恭者得到了天府之國的川內平原。在這個故事中,劉備胸懷大志,卻平易近人禮賢下士,慢慢成就了自己的基業。與之相反,曹操心高氣傲,目中無人,白白丟掉了富饒的天府之國,并且還因此耽誤了統一中國的大計。單從這一點上看,劉備是真英雄,雖然他沒有所謂的氣勢架子;而曹操則一副狂徒之態,傲氣沖天,耀武揚威。他因此吃了大虧,其實一點都不冤。
一個人,無論你已取得成功還是還沒有出師下山,其實都應該謹慎平穩,不惹周圍人不快;尤其不能得意忘形而狂態盡露。特別是年輕人,初出茅廬,往往年輕氣盛,這方面尤其應當注意。因此心氣決定著你的態度,態度影響著你的事業。
所以說,懂得獲勝不驕、有功不傲的人是真正懂生活、會做事的人,他們會因此而成為強者,成為前途平坦、笑到最后的人。
3.忍住即將爆發的激動情緒
人與人之間經常會產生矛盾,有的是因為認識的水平不同;有的是因為對對方不了解;有的是原本有某些偏見和誤解。如果你有較大的度量,以諒解的態度對待別人,忍住最容易爆發的激動情緒,這樣你就可能贏得時間,矛盾也可能得到緩和。
愛因斯坦博士是全世界都尊敬的人,他是全球數學、物理方面無可爭議的專家。這位創造相對論和原子理論的人,竟然也咽下過一口“氣”。有一天,他坐上汽車后,正想一個問題,數錯了錢。售票員大聲諷刺他:“你這么大個人,會不會算數呀?”愛因斯坦一笑置之:“不會就不會吧!”
社交過程中,由于偏見和誤解常常會使一方傷害另一方。假設另一方耿耿于懷,那關系就無法融洽。如果受傷害的一方有很大的度量,不念舊惡,那會使原先持偏見者感情受到震動。
度量問題不是個無關緊要的小問題。度量如海還是度量如杯,在重要關頭,它就可以關系到事業的成敗。為一點小事斤斤計較,爭吵不休,既傷害了感情,影響了友誼,也無益于你成大事,結果不是雙贏而是兩敗。因此,摒棄個人成見,不在社交場合為區區小利爭斗,不為炫耀自己而去貶低他人,發揚一點忍讓精神,對許多事情進行“冷處理”,擺脫互相之間無原則的糾纏和無必要的爭執,不計較一切無關大局的小事……那么,你的風度將會獲得社交場合中眾人的青睞,你的事業也會如虎添翼,收到雙贏的效果。
有位愛爾蘭人名叫歐·哈里,他曾上過卡耐基的課。他受的教育不多,可是很愛抬杠。因為推銷卡車不順利,他來求助于卡耐基。聽了幾個簡單的問題,卡耐基就發現他老是跟顧客爭辯。如果對方挑剔他的車子,他立刻會漲紅臉大聲強辯。歐·哈里承認,他在口頭上贏得了不少的辯論,但卻沒能贏得顧客。他后來對卡耐基說:“在走出人家的辦公室時我總是對自己說,我總算整了那混蛋一次。我的確整了他一次,可是我什么都沒能賣給他?!?
所以,卡耐基的難題是如何訓練歐·哈里自制,避免爭強好勝。
歐·哈里后來成了紐約懷德汽車公司的明星推銷員。他是怎么成大事的?這是他的說法:
“如果我現在走進顧客的辦公室,而對方說:‘什么?懷德卡車?不好!你送我我都不要,我要的是何賽的卡車?!視f:‘老兄,何賽的貨色的確不錯,買他們的卡車絕錯不了,何賽的車是優良產品?!?
“這樣他就無話可說了,沒有抬杠的余地。如果他說何賽的車子最好,我說沒錯,他只有住嘴了。他總不能在我同意他的看法后,還說一下午的何賽車子最好。接著我們不再談何賽,我就開始介紹懷德的優點?!?
“當年若是聽到他那種話,我早就氣得臉一陣紅、一陣白了——我就會挑何賽的錯,而我越挑剔別的車子不好,對方就越說它好。爭辯越激烈,對方就越喜歡我競爭對手的產品。”
“現在回憶起來,真不知道過去我是怎么干推銷的!以往我花了不少時間在抬杠上,現在我守口如瓶了,果然有效?!?
正如明智的本杰明·富蘭克林所說的:
“如果你老是抬杠、反駁,也許偶爾能獲勝,但那只是空洞的勝利,因為你永遠得不到對方的好感。”
因此,你自己要衡量一下,你是寧愿要一種字面上的、表面上的勝利,還是要別人對你的好感?
你可能有理,但要想在爭論中改變別人的主意,一切都是徒勞。那就不妨試試先咽下這一口氣再說。
4.要明白人生的風險無處不在
有這樣一個頗有深意的寓言:
一個生前十分膽小,一輩子擔驚受怕的靈魂,來到了萬能的上帝面前,請求他給自己一個最安全最快樂的來世之身。
上帝說:“那你就去做人吧。”“做人有風險嗎?”靈魂問。“有,勾心斗角,殘殺,誹謗,夭折,瘟疫……”上帝答道。“另換一個吧!”“那就做馬吧!”“做馬有風險嗎?”“有,受鞭笞,被宰殺……”他又要求換一個。他想換成老虎,卻得知老虎也有風險?!鞍?,恕我斗膽,看來只有上帝您沒風險了,我留下,在您身邊吧!”這個靈魂突然請求道。上帝哼了一聲:“我也有風險,人世間難免有冤情,我也難免被人責問……”說著,上帝順手扯過一張鼠皮,包裹了這個魂靈,把他推到下界:“去吧,你做它正合適。”
這個寓言的涵義也許是多維的,但我們首先能從中感到這樣一層意思,那就是在任何一種生命的歷程中,風險幾乎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妄想處于一個沒有風險的世界,只能是天外奇談。
那么,既然如此,對于這種冷冰冰的現實狀況,我們必須拿出一個切實有效的對策來。
懼怕風險和打擊是我們面對社會的一種強大恐懼心理,如果一個人從孩童時期即被灌輸這種恐懼感,那么這種十分不利的心理因素往往將終生陪伴著他,這樣,對于風險,他將始終處于一種被動挨打的境地。這顯然將大大不妙。
而許多站在成功之巔的人則會放言:世界上根本不存在什么風險和失敗。所謂的外來打擊,那只是因為自身太弱小的緣故。
這種說法雖然自有其一定的道理,但畢竟也屬于“過來人”站著說話不腰疼的表現。對于普通人而言,必須承認風險和打擊的客觀存在,在人生的征戰過程中,既不能因此而畏首畏尾,縮手縮腳,也不能目空一切,不加防范。前者將使人一事無成,后者將導致“光榮率”極高。這兩種錯誤的認知和行為,實際上正是人生狀況的兩種極端表現,都是我們所力求避免的。
5.盡量不做出頭的椽子
生活中有句俗語,叫做“出頭的椽子先爛”,說的是一種為人不可太露的道理,《莊子》中的“直木先伐,甘井先竭”說的也是這個意思,挺拔的樹木容易被伐木者看中,甘甜的井水最容易被喝光。同樣,在人生的競技場上,不加選擇而處處鋒芒畢露的人很容易受到傷害。
當然,人要向著勝利的終點奮斗?!帮@露才華”作為一種必要的進取手段,還是要施行的,但一定要掌握好時機;同時,“露”還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否則,容易招致忌妒和猜疑,使得人在進取的道路上平添不必要的麻煩和阻力,妨礙自身才能的發揮。另外,“露”是為了做好事,而非顯出別人的能力低,恃才放曠、目中無人不可取。簡言之,即態度要端正。
三國時,曹操軍營中有個主簿,名叫楊修,才華橫溢,思維敏捷,但后來卻因恃才放曠,最終被曹操以造謠惑眾、擾亂軍心之罪而斬首。
曹操曾建造一個園子,造成后他去看時,沒有發表任何意見,只揮筆在門上寫了一個大大的“活”字。眾人不解,只有楊修說:“門里添個‘活’字,就是‘闊’了,丞相嫌這園門太寬了。”眾人這才恍然大悟,工匠趕緊翻修。又過幾日,曹操再來看時,見園門按自己的意思改了,心里非常高興。但是當他得知是楊修把他的意思猜透時,嘴上不說,心里卻已經開始妒忌楊修了。
古語云:“木秀于林,風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眾必非之。”楊修便是那秀于林之木,然而他“秀”得有些不是地方。他總是在無關重要的地方炫耀自己的才能,以致招來曹操的妒忌。才能用錯了地方反而加速了失敗。曹操本欲炫耀自己的心計,可是屢次被楊修點破,曹操焉能不怒,怎會容他?于是,推出去,斬!
后人嘆楊修之死,詩曰:“身死因才誤,非關欲退兵?!笨烧f是一語道破楊修的死因。老子曾說過一段話,“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也就是說,為人要謙虛誠懇,不可鋒芒畢露,盛氣凌人。
看來,露與不露,關鍵在“度”,在時機,抓住機遇露一把,就可能一鳴驚人,功成名就。切不可露而無方,否則一步不慎,就可能事事不順,倒霉透頂。這一點,楊修的例子或許能給我們帶來一些現實的啟示。
在現實生活中存在著這樣一種自視頗高的人,他們銳氣旺盛,鋒芒畢露,事事不留余地,處處咄咄逼人。他們有著充沛的精力,很高的熱情,也有一定的才能,但這種人卻往往在人生旅途上屢遭波折。
有一個被分配到某單位的大學生,下車間伊始,他就對單位的這也看不慣、那也看不順,未到一個月,他就給單位領導上了洋洋萬言的意見書,上至單位領導的工作作風與方法,下至單位職工的福利,都一一綜列了現存的問題與弊端,提出了周詳的改進意見。他的所作所為招來了眾多的妒忌和排斥,結果被退回學校再作分配。
作為一個只知鋒芒畢露而不知自我防護者的典型,這位大學生由于在工作上不注意講究策略與方式,結果不僅妨礙了個人才能最大限度地服務于社會,還招來了妒忌和排斥。
6.柔以避禍,忍以擋災
福禍的初始如果可以被覺察到,那么我們就可以提前預防,并在危險沒有形成的時候就避開它。這是需要大智慧的。通常人們都是在危險萌芽的時候茫然不知,而在危險來臨的時候束手無措。若是掌握了柔與忍的做人哲學,在平時就能夠謹慎處世,小心做人,敏感地覺察到事物的變化,那就可以把災禍化于無形了。
秦始皇手下的大將王翦是一個戰功赫赫的人才,始皇11年,王翦帶兵攻打趙國的閼與,不僅攻陷,還一口氣拿下了九座城邑。始皇18年,王翦領兵攻打趙國,只用了一年多的時間就攻戰了趙國,逼迫趙王投降,趙國變成了秦國的一個郡。第二年,燕國派荊軻刺殺秦始皇,暴怒的始皇派王翦攻打燕國,王翦順利地平定了燕國都城薊勝利而回,燕王喜被迫逃往遼東。
王翦深受秦始皇的信任和重用,一生都功名顯赫。
有一次,王翦率領六十萬大軍去攻打楚國,秦始皇親自到灞上相送,他斟了滿滿一杯酒給王翦,說:“老將軍請滿飲此杯,祝早日平定楚國,到時朕親自給將軍接風洗塵?!?
王翦謝過始皇,將酒一飲而盡,說:“陛下,戰場之上,刀劍無情,老臣臨行前有一個請求,不知當說不當說?”
秦始皇說:“老將軍但說無妨?!?
王翦就向秦始皇請求賞賜良田宅園,始皇笑道:“老將軍是怕窮??!寡人做君王,還擔心沒有你的榮華富貴?”
王翦說:“做大王的將軍,能人太多了,有功最終也得不到封侯。所以大王今天特別賞賜我臨別酒飯,我也要趁此機會請求大王的恩賜,這樣我的后代子孫就不愁沒有家業了?!?
秦始皇聽了哈哈大笑。
王翦到了潼關,又派使者回朝請求良田賞賜,一連五次。秦始皇身邊的人都擔心他會發怒,但是秦始皇神色未變,反而看上去有些喜色。
王翦的心腹對他說:“將軍這樣做會不會太過分了?哪有這樣向君主要田要地的?難道您不怕皇帝怪罪嗎?”
王翦說:“不,皇上為人狡詐,不輕信別人?,F在他把全國的軍隊都交到了我手上,心里一定有所顧忌。我多請求田產作為子孫的基業,讓他以為我是個貪圖錢財的人,而不是貪圖王位權勢,那他就不會對我有所猜忌了?!?
王翦識人精到,而做人的策略更是圓融柔婉,能在猜忌心很重的秦始皇手下得到重用數十年,真的不是件容易的事??!
自古以來,為人臣子的對于君王來說就像一把雙刃劍,用得好了是殺敵防身的利器,用得不好就是奪權篡位的逆賊。所以當君主的對于戰功、軍權過大的臣子都免不了猜忌,有時候也難免要殺死有功之臣以防他謀位篡權。
漢朝蕭何的功勞很大,有個門客就對他說:“滿朝之中您的功勞最大,已經沒有什么封賞配得上您了。而且您還得到百姓們的擁護,現在皇帝在外打仗,還幾次問起您在做什么,他這是怕您謀反啊。”蕭何深以為然,他就按照門客的計策,多買田產多置房宅,還做了一些損害自己聲譽的事情。漢高祖回來時,看到百姓攔路控告蕭何,反而十分高興。
商紂王寵信妲己,沉湎于歌舞酒宴之中,對那些忠言直諫的人就施以炮烙的刑罰。臣民們都感到世界末日就要到了,人們甚至相信妲己是狐貍精變的,她到世上來就是要讓紂王亡國。
因為通宵達旦地飲酒作樂,紂王忘記了此刻是何年何月何日,他就問宮中的侍從:“今天是什么日子?我怎么連日子也記不住了?”
侍從回答說:“小的也忘記了??傊?,千秋萬歲,都是大王的好日子?!?
紂王說:“你去問問箕子,看他知不知道?!?
箕子,名胥余,是紂王的叔父。他性情耿真,有才能,在朝中擔任太師輔佐朝政。他看見紂王用象牙筷子,就嘆息說:“用了象牙筷子,就要有玉做的碗來配,有了玉做的碗,吃的東西就會追求珍奇。這就是奢華的開始啊!”
當侍從去問箕子的時候,他正在和朋友議論朝政,人人滿腹心事,臉色陰沉。聽了侍從的問話,箕子十分不解:“這……怎么想起問這個?”
侍從說明了情況,說:“大王記不得了,小人也記不得了,大王就讓小人來問太師,說太師是一定記得的。”
箕子怔了半晌,最后才說:“你回去告訴大王,就說我喝了酒,也不記得了。”
侍從依言回去復命。
朋友問箕子:“你怎么會連日子都記不得了?”
箕子長嘆一聲:“度日如年,何嘗不記得?只是身為一國之主,連日子都記不得了,那國家也就危在旦夕了??墒菄鞫疾挥浀茫旅娴娜艘捕疾挥浀茫瑓s只有我知道,那我的危險也就要來臨了。”
后來,紂王變得越發荒淫殘暴,箕子多次勸諫,紂王就把他關了起來。周武王滅紂后,放出了箕子,問他如何才能得到商朝百姓的擁戴,箕子說要施仁政,多安撫。但是他自己卻不愿做周朝的臣子,就遠涉別處,在那里建立了國家。
箕子的做法和王翦、蕭何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他們采用的是韜晦的辦法,用的是柔忍的做人策略,從而保住自己的身家性命。這是明哲保身之道,也是柔忍處世之法。
7.堅忍的人不會自亂陣腳
有許多人的失敗是因為對自己信心不足,事情發生的時候往往就會自亂陣腳,結果給了對手可趁之機。而一個深通柔與忍的做人哲學的人是不會這樣的,他們在事情發生的時候會顯得更加沉穩和理智,能夠沉住氣,運用智慧和策略,為自己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即使是實力不如人的時候,也能夠想辦法反敗為勝。
公元228年4月,諸葛亮率軍北上,一舉攻占了祁山,蜀軍聲勢浩大,威震祁山南北。曹魏屬地天水、南安、安寶三郡都先后歸順了蜀軍。魏明帝曹睿親臨長安督戰,魏軍大將曹真率大軍抵達眉城以抗擊蜀軍。
蜀軍的前鋒大將馬謖,違反諸葛亮的戰前部署,被魏軍趁機而入,致使街亭失守。諸葛亮得知街亭失守的消息后,急忙調集軍隊,準備撤回漢中。諸葛亮分派僅剩的5千兵馬去西城搬運糧草,這時刺馬來報,司馬懿統率15萬大軍已經兵臨城下。此時城中兵馬尚不足3千,眾人聽到大軍壓境,無不大驚失色。
諸葛亮深知,此時若是棄城逃跑,無疑會暴露實情,司馬懿那15萬大軍追過來誰也不可能逃得掉。于是他神情自若地傳令軍士:“將城中所有戰旗盡數放倒,所有兵士堅守城池,凡有擅自出入和大聲喧嘩者,一律斬首!”然后又命令將四方城門大開,每一城門處只派20名軍兵扮作百姓,灑水掃街,裝作若無其事的樣子。一切安排就緒后,諸葛亮頭戴方巾,身披鶴氅,帶著兩名書童,持琴登城,在城頭上邊彈琴邊飲酒,一副安然自得的樣子。
魏軍的先鋒部隊見此情景,不知虛實,急忙回報司馬懿。司馬懿來到城下,遠遠見到城頭諸葛亮的悠然神態,琴聲悠揚絲毫不亂,那兩個小書僮也是神情自若、十分鎮靜。再看四處城門大開,每一處都有幾名百姓在細心地灑水掃街,對近在咫尺的魏軍視而不見。司馬懿本就是個多疑的人,見此情景心中立刻覺得不妙。多年來他通過與諸葛亮的交戰,已經十分了解諸葛亮的性格了,知道他是個行事謹慎的人,從來不弄險,今天這樣安然自若,城中又是秩序井然,對于自己的15萬大軍視若不見,顯然是早有準備,城中定有埋伏。
于是司馬懿急忙下令撤兵。司馬懿之子司馬昭見狀勸阻說:“諸葛亮手中可能無兵,這樣做是在迷惑我們,不如讓我帶兵攻城,就能知道虛實了。”但司馬懿認定了其中有埋伏,又怎么肯讓兒子涉險,堅決不許,15萬魏軍全部退撤。
諸葛亮在城頭撫掌大笑,城中兵士見空城亦可退敵,無不驚喜交加。諸葛亮笑道:“司馬懿知道我素來謹慎,不曾輕易弄險,而今見我穩坐城頭,安然飲酒撫琴,城門大開,百姓泰然,所以認為我有奇兵伏于城中,所以才會不戰而退。此疑兵之計是萬不得已才用的,倘若隨便用這個計策,一旦被敵人識破,必遭大敗?,F在司馬懿急切中退兵,必然選擇小路,可速去通告關興、張苞二位大將設伏?!辈恢皇撬抉R懿對諸葛亮的性情、行事風格十分了解,諸葛亮也一樣對司馬懿是了若指掌。
不出所料,司馬懿正率軍沿小路向北退卻,行至武功山時,忽然見張苞率軍殺出。司馬懿以為這是諸葛亮早已埋伏好的,就讓魏軍不許戀戰,殺出退路。但是剛剛沖出不遠,又見關興率軍從左路殺來,司馬懿大驚,更加確信這一切都是諸葛亮預先的計謀,一時不知蜀軍到底有多少軍兵。魏軍已成驚弓之鳥,絲毫不敢停留,丟掉糧草輜重,一路潰逃。
司馬懿哪里知道,張苞和關興的兩路兵馬總數不過5千,在此設伏只是虛張聲勢,并不打算實戰。結果諸葛亮利用司馬懿疑心重的特點,一座空城嚇退15萬大軍,堪稱經典。
但是如果諸葛亮不是如此足智多謀,不是擁有如此堅忍沉穩的意志,那么別說他敢不敢用空城計,就是用了,一旦在城頭上顯出慌亂之色,也會立刻被司馬懿看穿的。
二戰時期,德國海軍中將馮·格拉夫·斯佩伯爵,擔任德國東方艦隊的司令官。在??颂m海戰中,馮·格拉夫·斯佩伯爵突襲英國的斯坦利港,當時英國艦隊的船都還沒有生火,也就沒有動力可以開動,如果當時德軍能果斷地殺入港中,英國人的重型戰艦將會毫無反抗之力,任其屠宰。然而這位沙場老將發現英國人有兩艘戰列巡洋艦,這可比自己的裝備好多了,他一時緊張過度,竟然率隊撤退。結果在無遮無掩的大洋上被速度更快的英國軍艦追擊,而遭到了滅頂之災。
事實上,德國人突襲的時候還是早上7點多,而英國人的船生火后有足夠的動力發動還要等到一個多小時以后。這一戰,斯佩伯爵在格奈森諾號上的長子,在萊比錫號上的次子,同時戰死。
而英國艦隊的指揮官斯特迪將軍則以他的勇氣和鎮定獲得了廣泛的好評。當部下向他報告德國軍艦已經逼近的消息時,他立刻下令各艦加煤生火——可是燒煤鍋爐要等一個多小時才有足夠的蒸汽使軍艦開動,這期間動也不能動的英國軍艦簡直和靶標沒什么兩樣。千鈞一發之際,看看實在沒有其他措施能采取,也沒什么事能做,斯特迪將軍下達了第二條命令:各艦按時開早飯。
結果斯佩伯爵自亂了陣腳,而斯特迪將軍卻以其鎮靜自若而安撫了軍心,從而奇跡般地將出動來襲的德國軍艦給打敗了。
所以善用柔忍之術的人,堅忍的意志力是不可或缺的,否則遇事易敗。擁有堅忍的意志力,才能夠在事情發生的時候愈加冷靜,不僅不會自亂陣腳,還會安撫周圍的人一起冷靜下來,共同商討出解決問題的辦法,這是為人處世成功之處。
8.吃虧便是受益
人言大智若愚,越是有大智者,越是癡癡傻傻的樣子。因此,這些人也越容易被那些自認聰明者捉弄。孰不知到最后卻常常是捉弄人者反自找麻煩。
唐代寒山與拾得兩位智者曾有過這樣的一段對話。
一日,寒山對拾得說:“今有人侮我、笑我、藐視我、毀我傷我、嫌惡恨我、詭譎欺我,則奈何?”拾得回答說:“但忍受之,依他、讓他、敬他、避他、苦苦耐他、不要理他。且過幾年,你再看他。”
由此可推想,那種高傲不可一世的人的結局一定是夠尷尬的了,而我們也一定可以想像得出拾得的勝利的微笑——盡管這可能是一種超脫圓滑的微笑。不過,它的確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一些好處。
“撲滿”,就是我們常常說的用瓷或泥做的硬幣儲蓄盒。在小時候,我們常將父母給的一些零用錢放進去,當這個儲蓄盒裝滿的時候,我們就將其打破,而將里面的錢取出來。然而,當它是空的時候,它卻可以保全它的自身。
所以,如果我們知道福禍常常是并行不悖的,而且福盡則禍亦至,而禍退則福亦來的道理,我們真的應該采取“愚”、“讓”、“怯”、“謙”這樣的態度來避禍趨福。
“吃虧”往往是指物質上的損失,但是一個人的幸福與否,卻往往是取決于他的心境如何。如果我們用外在的東西,換來了心靈上的平和,那無疑是獲得了人生的幸福,這便是值得的。所以,該糊涂、該舍棄的時候就必須糊涂,舍棄。
若一個人處處不肯吃虧,處處都想占便宜,于是,驕心日盛。而一個人一旦有了驕狂的態勢,難免會侵害別人的利益,于是便起紛爭,在四面楚歌之下,又焉有不敗之理?
因此,人最難做到的就是在“吃虧是?!钡那疤嵯?,認識到兩點,一個是“知足”,另一個就是“安分”?!爸恪眲t會對一切都感到滿意,對所得到的一切,內心充滿感激之情;“安分”則使人從來不奢望那些根本就不可能得到的或根本就不存在的東西。沒有妄想,也就不會有邪念。所以,表面上看來“吃虧是?!币约啊爸恪薄ⅰ鞍卜帧睍屓擞胁凰歼M取之嫌,但是,這些思想也是在教導人們如何成為一個對自己有清醒認識的人,做一個清醒的正常人。因為,一個非常明白的常識——即不需要任何理論就可以證明的是,一切的禍患不都是在于人們的“不知足”與“不安分”,或者說是不肯吃虧而引起的嗎?
大多數人總是相信一切都能通過人們的努力而得到改變,但也有些人卻認為,人的一切努力都是徒勞的,這兩種不同的思想放在一起,就產生出中國傳統思想中的一種不朽的東西,即寧肯吃一些虧也要換來非常難得的和平與安全。而在此和平與安全時期之內,我們可以重新調整我們的生命,并使它再度放射出絢麗的光芒。
而善于吃虧的人一般平安無事,而且一般不會吃大虧,從長遠來看,反而是一種受益。相反,總愛貪便宜的人最終不會有真正的便宜可占,而且還會留下罵名,甚至因貪小便宜而毀了自己,這就是所謂惡有惡報。
在中國傳統思想中,有“吃虧是福”一說。這是哲人們所總結出來的一種人生觀——它包含了愚笨者的智慧、柔弱者的力量,領略了人生的豁達和由吃虧忍讓而帶來的安詳與寧靜。與這個貌似消極的哲學相比,一切所謂積極的哲學都會顯得幼稚與不夠穩重,以及不夠超脫與圓滑。
“吃虧是?!钡男欧钫?,同時也一定是一個“和平主義”的信仰者。林語堂在《生活的藝術》中對所謂“和平主義者”這樣寫道:“中國和平主義的根源,就是能忍耐暫時的失敗,靜待時機。相信在萬物的體系中,在大自然動力和反動力的規律運行之上,沒有一個人能永遠占著便宜,也沒有一個人永遠做‘傻子’?!?
9.低調不等于低人一等
低調是一種生存的境界,一種做人的姿態。沒有得意時的輕狂散漫,沒有失意時的奴顏婢膝,寵辱不驚,恬淡隱忍,任世間如何變化,只用常人之心觀己,以凡人之態示人。所以“低”并不等于“低人一等”。這種“低”恰恰是心境的最高境界,絕非是心態的自輕自賤。
人生最可怕的事情是不能正確地看待自己,而看低自己尤其可怕??傉J為自己不如人就難免會產生低人一等的感覺。你越是那樣想,便越是那樣表現,便越是顯出一副卑憐相,這在無形中也就“滅了自家威風,長了他人志氣”。本來彼此平等的雙方,就因為自卑心理在作怪,一下子把自己降到了低人一等的位子上了。這樣為人,這樣處世,豈有不敗之理?而低調則是在任何形勢下都不會輕視自己的一種心境。所以,做人一定要從“低人一等”的誤區中走出來。
假如,你為了謀一份差事而去拜訪某大公司的經理,你先要明白一個原則,就是:雖然你去謁見的可能是一個身份頗高的人物,而且又是你有求于他,但求不求在你,應不應在他,他仍是被動的。如果你與某一個人交往和辦事時,心理上總有有求于人的感覺,那么你會變得神經緊張,一切顯得不自然。這時需要迅速調整自己的自卑心理,以平常心待之,使自己的感覺處在最佳狀態。
李白有一句詩,“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如果面對“權貴”不卑不亢謂之低調,也只有不卑不亢才不會被他們輕視。所以,只要我們將心理上的那份膽怯收起來,充分顯示出足夠的自信,就會在處世過程中從容自若,游刃有余。
我們常常會碰到認為自己一錢不值的自卑的人。如果你仔細觀察,這種為自卑所累的人,基本上有兩個突出的心理特征:
一是過高的內心期待心理。這種人想得太多、太細,總想在別人面前留下好印象,能夠得到別人的認可和好評,因而也就特別注意自己的形象和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其實,過分期待一種希望并沒有什么不對,因為每個人都有虛榮心,但問題是如何來對待這份虛榮。如果為了滿足這份虛榮而去偽裝,那么就極有可能將自身最有價值的品質拋棄了,這樣的人也就會在為人處世過程中束手束腳,無法展現自己的真實能力。
二是自信心理障礙。這類人看問題總是看到自己比別人差的一面,看到自己不如意的方面,因而易產生多疑多慮的心理障礙。這種心理障礙常常表現在對自己的高欲望和低信心所造成的心理落差上。這種落差,不僅容易使自卑者產生焦慮,同時還會令他十分敏感,對他人的言談、行為、眼光等都十分留心,稍有一點懷疑便與自己聯系起來,無端地認為別人在議論自己,以至變得越來越怯懦,越來越自卑,最終走向自我封閉,逃避正常的交往,喪失社交能力。
人的價值主要是通過自身的努力而達到或可能達到最大限度,而不是也不可能追求到絕對的完美無缺。因此,要學會正確對待自己的缺點,它是達到自我完善的第一步,也是極其重要的一步。只有學會正視自己,在心境中維持低調,在心態上自信自立,才能在為人處世過程中應付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