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尹池十分奇怪,堂堂的朝廷官員怎么會在這么差的環境中居住呢?于是問子罕那是什么原因。他回答道:“南面的一家,是制作皮革的工人,我本來想要把他們遷移到其他地方去,但他的父親說:‘我們靠皮革過日,已經有三代了,現在假如搬到其他地方去,宋國要買皮革的人就不知道我的地址,如果沒有了生意那么我們便沒飯吃,希望相國體恤我們沒飯吃的問題。’為了這個,我沒有叫他們遷移。而西面鄰家地勢高,我的房子地勢低,溝水經過我家,那是必然的現象。所以我沒有禁止。”
士尹池回國,楚國恰好要發兵進攻宋國。士尹池立刻規諫楚王說:“不可以去攻打宋國呀!它的君主賢明,它的宰相仁慈。賢明的君主能得人心,仁慈的宰相能夠任用人才。攻打宋國,不但徒勞無功,反而會引起天下人的恥笑。”
楚國于是放棄攻打宋國,轉而去攻打鄰國。
大謀略:君賢臣仁,則民心歸附;現代的科學菅理主張人性管理,把人性滲透到管理中,融情感于理性,一切以尊重民眾為重,那么國家哪有不強盛壯大的呢?
司馬熹一石三鳥
戰國時,中山國相國司馬熹很得國君信任,但是國君的寵姬陰簡十分憎恨司馬熹,常在國君的枕邊說他的壞話。歷史上,臣子因得罪國王寵姬而下臺甚至遭受迫害的事例很多,司馬熹很清楚其中的奧妙。
不能這樣坐以待斃。那么,該如何辦才好呢?想了很長時間,司馬熹沒有想出一個萬全之策。中山國有個智者叫田簡,他看出司馬熹的處境艱險,于是悄悄地向司馬熹獻策。
不久,越國來了一位使者,小小的中山國對戰國七雄之一的趙國自然是不敢怠慢的,所以,司馬熹幾乎寸步不離地陪伴著趙國使臣,生怕有一點怠慢。一次在宴會上,司馬熹問使者:“聽說貴國擅長音樂的美女很多,是這樣嗎?”使者說:“并非如此。”司馬熹說:“我曾經到過許多國家,見過無數美女,總覺得沒人比得上我國那位陰姬了,她的容貌傾國傾城,儀態婀娜多姿,南直是仙女下凡。”使者回去把這一情況稟報給了趙王,趙王聽了之后,還未見到本人,就已經動心了。于是,趙王派使者到中山國,請求把陰姬送給趙王。
陰姬是中山國國君最寵愛的妃子,國君視她為掌上明珠,現在趙王要奪人所愛,他哪里肯答應。但又擔心如果得罪了趙王,中山國就會遭到趙國的報復,中山國國力微弱,很可能要蒙難。正當中山王束手無策時,司馬熹向國君進諫說:“啟奏大王,臣有一個辦法,既可以回絕趙國,又可避免我國蒙難。”國君一聽十分高興,忙問:“你有什么萬全之策?”司馬熹說:“您可以立即冊封陰姬為王后,這樣就能死了趙王的邪念。”
中山國國君立即如法炮制。就這樣,中山國保全下來了,陰姬順利地做了王后。司馬熹因力薦陰姬為王后而得到陰姬的尊重,陰姬從此不再憎恨司馬熹,心中對他感激涕零,司馬熹終于擺脫了困境,所獻萬全之策真可謂“一石三鳥”。
大謀略:當你無故遭受別人的猜忌嫉恨時,僅僅靠辯解是不夠的,還應該設法幫助別人,讓別人感激你,這樣可以徹底轉變別人對你的看法。
侯嬴竊符救趙計
戰國時期,侯嬴看守魏國的城門,雖然他已經七十多歲了,但卻很有計謀。當時秦國攻打趙國,形勢萬分危急,魏王派將軍晉鄙率領軍隊援救趙國,但又懼怕強大的秦軍,于是又令晉鄙僅加強戒備而不要與秦國發生正面沖突。趙國平原君寫信責備魏國信陵君背信棄義,信陵君于是便打算邀集門客到秦軍陣前,和趙國一起與秦軍決一死戰。
他把把侯嬴招來,將這個想法告訴了他。侯嬴支走了其他人,然后悄悄對信陵君說:“我聽說晉鄙的虎符,放在魏王臥室里,魏王寵愛王妃如姬,因此如姬有能力偷出虎符,從前如姬的父親被人殺害,是您派人把殺她父親的仇人的首級進獻給如姬的,為報答公子的恩情,如姬是決不會推脫的。這樣,拿到了虎符就能把晉鄙的軍權奪過來,西面可以抵御秦國,北面可以挽救趙國,這是關系帝國霸業的大事!”
信陵君采納了侯嬴的計策,讓如姬幫忙,她果然偷出了虎符,把它交給信陵君。公子出發時候贏又說:“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公子到了那就立刻與晉鄙驗合虎符,要是晉鄙對此產生懷疑,不肯交出兵權,而要向上請示,那可就遭了。我有一個朋友叫朱亥,他是一個屠戶,可以讓他和你一同去。這個人是個力大無比,晉鄙如果聽從你的命令,那就照計行事;如果不聽,就讓朱亥把他殺了。”
于是信陵君請來朱亥,朱亥笑著說:“我是一個殺豬的屠戶,公子你多次關照我,我一直沒有機會報答你。現在公子有急事用得著我,這正是我為你出力獻身的時候啊!”
于是朱亥和公子一起出發了。信陵君來到鄴下,假傳君王的命令代行晉鄙兵權,晉鄙把兩半虎符合在一起,果然產生疑心,想不服從信陵君的安排,這時朱亥從袖子里取出四十斤重的鐵錘,一錘就把晉鄙砸死了。信陵君即刻率領軍隊趕往前線,與秦軍作戰,秦軍大敗。
大謀略:我們在危險面前并不是無能為力的。一個好的計策,可以挽救一個失敗的局面。
范雎妙論得天下
范雎游說秦王說:“憑借著秦國的廣闊疆域,士兵的驍勇善戰,對付諸侯是輕而易舉的事情。然而閉關自守十五年,不敢出兵去崤山以東的地方,這說明穰侯治理上存在著問題,而大王的策略也有一些失誤的地方。”
“希望說一下我失策的地方。”秦王直起身來說。
范雎說:“穰侯越過韓、魏兩國去攻打齊國,這個計策不好。大王現在不如攻打鄰近的諸侯,交好遠方的國家,這樣得到的領土就不容易丟失。現在韓、魏兩國,地處中原,是天下的樞紐。大王要想奪取天下,就必須親近韓、魏,以此威脅楚國和趙國。楚、趙兩國一定會依附大王。楚國、趙國依附我們,齊國心里必然恐慌,像這樣的話,韓、魏兩國當然能攥在手心里了。”
秦王高興地說:“你分析得太好了!”
大謀略:這就是所謂遠交近攻的策略,攻打鄰近的國家,交好較遠的國家,然后各個擊破,不失為一個高明的計策。
秦獻公賞罰分明
秦惠公死后,年幼的出子即位,人稱“小主”。小主的母親把持了國政,并重用奄變。奄變為人奸詐,不久就把秦國弄得一團糟。賢人們都憤憤不平,隱匿不出;老百姓也怨聲載道。
公子連此時正流亡在魏國,覺得時機已經成熟,就打算乘機回秦國奪取政權,取代小主為君。于是他借助秦國大臣和百姓的支持回到秦國,來到了鄭所要塞。
鄭所要塞的守將是右主然,他下令嚴加防守,不放公子連進去,說道:“實在對不起公子了,俗話說:忠臣不事二主。公子您還是盡快離開這里吧!”
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公子連離開了鄭所要塞,進入北狄,轉道來到了焉氏要塞。守塞的菌改把他放了進去。小主的母親和奄變聽到這個消息以后大驚失色,馬上下令起兵攻打公子連。
秦國的將士們接到命令說:“敵寇在邊境上。”將士們在出發的時候都口口聲聲地說:“去迎擊敵寇!”但走到半路時,將士們乘機發動了嘩變,都說:“我們不是去迎擊敵寇,而是去迎接國君。”
于是公子連帶領軍隊殺回了國都,小主的母親走投無路自殺身亡。公子連立為國君,是為秦獻公。
秦獻公登基后要重賞有功人員。他很感激菌改,想多多地賞賜他;同時又很怨恨右主然,想重重地處罰他。
大臣監突了解到秦獻公的打算后,便進諫道:“國君這樣做不行。秦公子流亡在外的很多。如果您這樣做了的話,那么大臣們就會爭先恐后地把流亡在外的公子放進國來。這對您是很不利的。
秦獻公想了想,認為監突的意見確實非常的有道理。于是他下令赦免了右主然,而賜給菌改以官大夫的爵位,賞給守塞的士兵每人二十石米。
大謀略:賞罰應該是看一個人的行為將會導致什么結果來決定的,而不是從個人對此人的愛憎來決定。
論百姓苑囿嫌大
齊宣王在位時,沉湎于聲色犬馬,成天飛鷹走狗,到處圍獵。
有一天,偉大的政治家孟子來到了齊國,宣王接見了他。宣王問孟子:“寡人聽說周朝時文王也喜歡打獵,聽說他的獵苑足足圍了七十里,究竟有沒有這件事?”
孟子回答:“史書上是這么記載的,確實有這回事。”
宣王吃驚地問:“難道真有這么大嗎?”
孟子答道:“確實有那么大,但是當時老百姓還嫌太小呢。”
宣王嘆口氣說:“唉,還是古時候的老百姓好啊!寡人的獵苑只圍了四十里,老百姓都嫌太大了,真不通情達理。”
孟子說:“文王的獵苑雖然方圓七十里,可是他允許百姓進去砍柴,進去捉野兔,并且還可以一起分享打來的獵物。文王和人民一同使用這獵苑,而這個獵苑也屬于人民。因此,人民嫌它太小,而您呢?”
頓了一下,孟子又緩緩說道:“實話告訴您,我初來齊國,膽戰心驚的,生怕觸犯了您的禁令,問明白了禁令才敢入境。聽說大王的獵苑,不準百姓砍柴拾草,不準隨意進出,殺死一頭麋鹿,就要判成死罪。這樣,不就等于在國內設下一個方圓四十里的陷阱火坑了嗎?人民嫌它太大,難道不合情合理嗎?”
宣王聽了,若有所思,過了不久,那些獵苑的禁令就被撤銷了。
大謀略:統治者和人民之間在看法上的不一致,正因為從不同的階級利益出發,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稍與人民接近;這是政治上爭取民心的仁政學說的理論基礎。
薛公巧計得先知
戰國時,薛公曾擔任齊國的相國。近來,他總是閉日沉思。
原來不久前王妃亡故,最近要立新王妃了,薛公一心知道君主的意中人到底是誰,于是久久苦思:
我一定要盡快打探清楚,在齊王說出來之前主動進行推薦;如果自己推薦的女子正是齊王的意中的話,那么今后自己的意見就更容易被采納了,高官厚祿自然是不用說了,同時也自然會受到新王妃的感謝。自己的前程不可估量。但是,如果作了與齊王預想不同的推薦,那就要壞事了,不但推薦會被駁回,而且自己今后的意見也不會受到重視,而氏新的王妃當然也會表示冷淡,自己的處境也就危險了。
在眾多的愛姬中,齊王究竟喜歡誰呢?
現在后宮有10名愛姬,她們當中誰會成為王妃呢?賢明之主,是不在臣下面前暴露自己的私好的,否則做臣子的就會根據他的喜好,曲意逢迎。因此,齊王在眾人面前對10名愛姬是一視同仁、平等對待的。讓那些喜歡拍馬屁的人沒有可乘之機。
突然,薛公眼睛一亮,叫來了自己的侍臣,吩咐道:
“快!準備10組玉珥,但其中一組要特別漂亮。”
所謂玉珥就是用寶玉制成的耳飾。待手下將東西準備好以后,他馬上將l0組玉珥獻給齊王。
第二天,薛公入宮拜見齊王,他抬頭一看,發現最美的玉珥戴在一位愛姬的耳朵上,不用說,齊王最寵愛的愛姬就是她了。發現這個情況后,他就鄭重向齊王推薦這位愛妃繼承王妃,說她如何才貌雙全,品德高尚,是母儀天下的最好人選,他的推薦正中齊王的心意。他的目的達到了。
大謀略:最寶貴的東西總是送給最心愛的人,這種現象很普遍。薛公正是看準了這一點,略微施了一個計策,從而將齊王的心思摸得一清二楚,而這種小事又是人們容易忽略的,所以,盡管齊王不露聲色,還是露出了跡象。
王良與襄子賽車
趙襄子手下有個車夫名叫王良,具有高超的駕使技術,于是襄子想跟他學駕車。
王良說:“駕車也是一門學問,只有認認真真地學,才能學會。可是您身為晉國重臣,是廣大的趙室封地之主,有那么多事情要處理,不可能專心致志的來學。不能專下心來,我就教不好您。不好教您,您勢必要問我欺君之罪。我實在是有些左右為難。”
襄子答應說:“寡人把國政家政托于世子,專心跟你學。”好說歹說,王良總算答應了他的要求。
襄子跟著王良學了三個月,確實學到了不少東西。他覺得自己已經學得差不多了,襄子就決定與王良進行一場賽車比賽,并跟他約定,如果王良獲勝,襄子即重賞他。
比賽分三場,一個天氣晴朗的日子里,在郊外舉行的。百官大臣都來觀戰了。第一場,襄子本來一直一馬當先,把王良落在后面,百官都在為襄子喝彩。可是在接近終點的時候,王良的馬車仍然是原速前進,襄子的馬車卻不知為何降下了速度,結果輸了。
雖然輸了第一場,襄子并不氣餒,他深信自己只要發揮正常,第二、三場一定可以勝過王良的,雖然表面上說的是公平賽車,但身為主子,自己的馬匹車輛,當然都要比王良的要好一些。
果然,第二場一開場,又是襄子領先,百官于是又大聲喝彩、但是還不到一半的路程,王良就追了上來,很快就把襄子落在身后了。以后又有一段時間襄子好像要追上超過,眾人熱烈鼓掌助戰。但他最終還是沒能超過,第二局又輸給了王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