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章 笑如春風 (3)

奧里森感到自己好像進了一個龐大的分檢器,在被不斷地篩選著。下面分別看到的是他未來的伴侶操持家務的能力,一個門上是“愛織毛衣、會做衣服、擅長烹調”,另一個門上則是“愛打撲克、喜歡旅游、需要保姆”。當然愛織毛衣的姑娘又贏得了奧里森的心。

他推開了把手,豈料又遇到兩個門。這一次,令人高興的是,“愛情”介紹所把各位候選人的內在品質也都分了類,兩個門分別介紹了她們的精神修養和道德狀態:“忠誠、多情、缺乏經驗”和“有天才、具有高度的智力”。

奧里森確信,他自己的才能已能夠應付全家的生活,于是,便邁進了第一個房間。里面,右側的門上寫著“疼愛自己的丈夫”,左側寫的是“需要丈夫隨時陪伴她”。當然奧里森需要一個疼愛他的妻子。下面的兩個門對奧里森來說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抉擇:上面分別寫的是“有遺產,生活富裕,有一幢漂亮的住宅”和“憑工資吃飯”。

理所當然,奧里森選擇了前者。

奧里森推開了那扇門,天啊……已經上了馬路啦!那位身穿淺藍色制服的門衛向奧里森走來。他什么話也沒有說,彬彬有禮地遞給他一個玫瑰色的信封。奧里森打開一看,里面有一張紙條,上面寫著:“您已經‘挑花了眼’。人不是十全十美的。在提出自己的要求之前,應當客觀地認識自己。”

給上帝放個假:追求絕對的完美是不現實的,過分追求完美也是痛苦的。要相信完美是相對的,重要的是用我們自己的努力來彌補。我們的生活伴侶不可能完美無缺,但我們的愛可以改變一切。

距離的美麗

距離是一種美,不善于把握適當的距離是很難產生真正的愛情的。

--歌德

柴可夫斯基和梅克夫人是一對相互愛慕而又從來未見過面的戀人。梅克夫人是一位酷愛音樂、有一群兒女的富孀,她在柴可夫斯基最孤獨、最失落的時候,不僅給了他經濟上的援助,而且在心靈上給了他極大的鼓勵和安慰。她使柴可夫斯基在音樂殿堂里一步步走向頂峰。柴可夫斯基最著名的《第四交響曲》和《悲愴交響曲》都是為這位夫人而作。

他們從未見過面的原因并非他們二人相距遙遠,相反他們的居住地有時僅一片草地之隔。他們之所以永不見面,是因為他們怕心中的那種朦朧的美和愛,在一見面后被某種太現實、太物質化的東西所代替。

不過,不可避免的相見也發生過。那是一個夏天,柴可夫斯基和梅克夫人本來已安排了他們的日程:一個外出,另一個一定留在家里。但是有一次,他們終于在計算上出了差錯,兩個人同時都出來了,他們的馬車沿著大街漸漸靠近。當兩駕馬車相互擦過的時候,柴可夫斯基無意中抬起頭,看到了梅克夫人的眼睛。他們彼此凝視了好幾秒鐘,柴可夫斯基一言不發地欠了欠身子,梅克夫人也同樣回欠了一下,就命令馬車夫繼續趕路了。柴可夫斯一回到家就寫了一封信給梅克夫人:“原諒我的粗心大意吧!維拉蕾托夫娜!我愛你勝過其他任何一個人,我珍惜你勝過世界上所有的東西。”

在他們的一生中,這是他們最親密的一次接觸。

給上帝放個假:純粹精神上的愛太超凡脫俗了,但把握好距離的尺度卻真是一門高超的藝術,我們要明白距離是一種美,不善于把握好適當的距離是很難產生真正的愛情的。

心中的枷鎖

人與人的信任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礎上的,彼此間可以不保留任何秘密。

--克羅克

星期日的那一天,大衛的兒子與同學去玩,大衛一個人來到兒子的房間,發現兒子的書桌上很亂,就走過去想整理一下。此時,大衛突然靈機一動,就打開兒子的抽屜,發現了一個藍色的日記本。

兒子的日記本第一頁上寫道:“自打我上初中以后,我的心里十分的空虛與孤獨,父母除了關心我在學校的表現外,就是把我關在屋里學習,每天當我伏在桌前,永不停地寫那永遠做不完的該死的作業時,我特別的痛苦,我多么想能像其他同學那樣能有時間到外面去打打籃球,去輕松地活動一下啊……”

讀完兒子的日記,大衛內心感到了一種強烈的震撼。他原以為自己的心靈與兒子貼得很近,可萬萬沒有料到兒子并沒有把大衛當作朋友。

傍晚,兒子回到家里,又關上房門獨處,用晚餐的時候,兒子突然問:“爸,你倆誰動我的東西了!”

大衛假裝糊涂地說:“沒有啊。”見大衛的態度如此堅定,兒子什么也沒說,就滿臉不悅地走開了。

過了兩天以后,乘著兒子不在家,大衛又偷偷溜進他的房間,企圖從日記里洞察他內心的秘密,令大衛驚訝的是,抽屜上不知何時安了一把鎖,頓時,大衛的大腦一片空白,大衛突然意識到自己犯了一個低級錯誤。

晚上,兒子回到家后,大衛鼓足勇氣對兒子說:“兒子,爸爸犯子一個錯誤,你能原諒我嗎?”

兒子沉思片刻說:“不就是偷看日記的事嘛,我不想再談這件事。”

“如果你原諒爸爸,就請你打開鎖,別把爸爸當賊似的。”

兒子氣呼呼地對大衛說:“這是鎖,交給你,這回你滿意了吧?”

若干天以后,當大衛無意中再一次來到兒子的房間時,一心想走進兒子內心世界的大衛,又鬼使神差般地欲看兒子的日記,大衛驚訝地發現,兒子的抽屜雖然沒有上鎖,可那日記本不知何時已無影無蹤了。

有一天兒子突然對大衛說:“老爸,你是不是很失落?”

“這話怎講?”

“因為我把日記扔了,并發誓,不會再寫日記了。”

大衛驚愕地醒悟到:兒子心里有了一把鎖。

給上帝放個假:雖然父親與兒子之間的關系十分親密,但是他們之間的地位應該是平等的,誰也不應該侵入另一方的秘密生活,任何人都是一個獨立的主體。

耳環

家庭的愛是一種溫馨的愛,這種愛總在成員之間游弋。

--休謨

當時蘇珊娜10歲,母親34歲。蘇珊娜想的是海邊有幢房子,母親想的是鉆石耳環。蘇珊娜憧憬家里仆人如云,手托銀盤,以巧克力、奶油糖、冰淇淋侍候他們。母親并不知道怎樣放膽做大夢。她想的是一副每只大約有半克拉鉆石的小耳環。

母親的夢先實現了。第二年她生日,父親就買了耳環給她。父親是警察局督察,身材魁梧,人很聰明。蘇珊娜記得他不喜歡別的男人對母親多望一眼。

只有盛裝外出,母親才戴上那副耳環。家境不寬裕的時候,她說只要有耳環,不必添新裝。不大景氣的那幾年,情況很壞。他們雖然還不至于挨餓,可是市政府發給父親的薪水,其中一部分是債券。耳環沒有了,蘇珊娜好久都不知道。耳環原來被母親當了。

蘇珊娜長大以后,母親給蘇珊娜看一張當票,說總要贖回來的。她擔心忘記去付利息。有一年,她果然忘掉,耳環就此沒有了。

母親倒沒有抱怨。就戴著那些一夾就行的耳環,是便宜貨。蘇珊娜也就忘記母親的夢想了。他們兄妹三人都結了婚,生了孩子。歲月催人,日歷一張張撕掉,好像落在草坪上的枯葉一樣。

這時蘇珊娜想起母親的夢想,不覺整整過了42年。她已經76歲了,瘦瘦小小的,無復當年豐采。她說手杖是她最好的伴侶,走到哪兒都少不了。有時孫子重孫的名字也會弄錯。

四年前,蘇珊娜把兩老接到海濱去,蘇珊娜的房子在沙丘上,不很大,是幢小房子,就在防波堤后面。沒有仆役,咖啡罐里倒有奶油糖,母親說:“地方不錯。真挺不錯。”

蘇珊娜送母親一只小絲絨盒子。她手顫抖抖地接了,笑自己緊張。

“約翰,”她喊爸爸,“來幫個忙,我手笨。”

爸爸打開盒子,告訴她耳環很漂亮。“真漂亮。”他說。

母親吻蘇珊娜,摩挲她的頭發。她本來就喜歡哭。她把耳環戴好,說:“你們看看,我樣子怎么樣?”

他們說,真漂亮。但母親自己看不見。她已經瞎了。

給上帝放個假:金銀首飾是很貴重的物品,幾乎沒有人不喜歡和珍愛它。然而在人的一生中,比金銀更重的東西也還有很多,比如親情。沒有了溫暖的親情,茫茫人海中,人會冷得發抖。而沒有了父母的愛,就算是擁有了所有的財富,你依舊感覺一貧如洗。

愛的一課

人們必須明白生存的意義:生命是快樂而非痛苦。

--柏拉圖

拉麗萊晚年因戰禍而家破人亡,賣掉了大房子,只留下處于舊地產一隅的小茶室自住。

這件事發生時,拉麗萊正帶著老家人,在伊豆山溫泉旅行。有個17歲男孩在伊豆山投海自殺,被警察救起。他是個美國黑人與日本人的混血兒,憤世嫉俗,末路窮途。

拉麗萊到警察局要求和青年見面,“孩子,”她說時,青年扭過頭去,不理她,拉麗萊用安詳而柔和的語調說下去,“孩子,你可知道,你生來是要為這個世界做些除了你沒人能辦到的事嗎?”

拉麗萊反復地說了好幾次,青年突然回過頭來,說道:“你說的是像我這樣一個黑人?連父母都沒有的孩子?”

拉麗萊不慌不忙地回答:“對,正因為你膚色是黑人,正因為你沒有父母,所以你能做些了不起的事情。”

男孩冷笑道:“哼,當然啦!你想我會相信這一套?”

“跟我來,我讓你自己瞧。”她說。

“老糊涂……”男孩嘴硬腿不硬,還是跟著走了出來,他當然不愿意留在警察局,但可也別無去處。

拉麗萊把他帶回小茶室,叫他在菜園里打雜。雖然生活清苦,她對男孩卻關懷備至。男孩也慢慢地不像以前那么倔強了。

為了讓他培植些有用的東西,拉麗萊給了他一些生長迅速的羅卜種。10天后蘿卜發芽生葉,男孩得意地吹著口哨。蘿卜熟了,拉麗萊把蘿卜腌得可口,給男孩吃。

后來男孩用竹子自制了一支橫笛,吹奏自娛,拉麗萊聽了也很愉快,贊道:“除了你還沒有人為我吹過笛子,喬治,真好聽。”

男孩似乎漸漸有了生氣,拉麗萊便把他送到高中念書。在求學那四年,他繼續在茶室園內種菜,也幫拉麗萊做點零活。

高中畢業,喬治白天在地下鐵道工地做工,晚上在夜校深造。畢業后,在盲入學校任教。

“現在,我已想念真有別人不能只有我才能做的事情了。”喬治對拉麗萊說。

“你瞧,對吧?”拉麗萊說,“只有真正了解別人痛苦的人,才能為別人做美妙的事。”

喬治心悅誠服地點點頭。

拉麗萊說:“盡量讓那些不幸的人知道活著的快樂,等到你從他們臉上看到感激的光輝,那時候,即使像我們這樣,對生活不滿而又厭倦了的人,也會感到有了活下去的意義。”

給上帝放個假:永遠都不要放棄心中的愛,對別人也對自己。這不是真理,真理會讓很多人感覺沉重。這是一個真理,沉重的是我們已經難于適應真理。這是愛的一課,對于喬治,還有我們。

花店的傳統

讓愛流入我們每個人的心靈,這樣我們的生命才會更美麗。

--海德格爾

這是一個兩口之家,母親莎娜是一家雜志社的編輯,經營著那些美麗的文字和自己的心情,女兒麗達16歲,是一所重點高中的學生,不幸患有風濕性心臟病。

高二那年的春天,麗達忽然提出要利用課余時間到街上為行人畫像,說是為了檢驗自己的素描水平。莎娜自然不同意,不想麗達更倔強,索性拎了小凳子,背起畫板,一甩門走了。

天色已經昏暗了,麗達才回來,滿臉的汗水掩飾不住滿臉的興奮,匆匆地扒了幾口飯便睡了。夜里,莎娜聽到麗達的呻吟聲,心便緊緊的。于是,在這座城市的街頭,便出現了這樣的一幕:一位十六七歲的嬌弱的女孩手持畫具,坐在小凳上期待地注視著來來往往的行人,一位40多歲的母親低著頭,卻高高地為女兒撐著一把遮陽擋雨的傘,母女二人的前面放著那個小紙板。

一個星期后,小儲藏罐只裝了5.5美元,而麗達卻病倒了,且再也沒能醒過來。

不久,母親節到了。滿街的鮮花與燦爛的笑臉,如同炭火一樣地燒著莎娜的眼。莎娜逃也似地沖回了家,抱著麗達的照片嚎啕起來。

黃昏時分,門鈴響了。進來的是一個陌生的女孩,她手拿一大束芳香的康乃馨。莎娜愣了,問女孩是不是走錯了門,女孩甜甜地笑著,把鮮花送進莎娜懷里,說了句“節日快樂”就輕輕為莎娜掩上了門。

歲月如梭,又一個母親節到了,莎娜惆悵地想:再也不會有鮮花了,麗達在另一個世界里飛翔呢!

黃昏時,門鈴又“丁零零”響起來,又是一束鮮花,又是一聲祝福,不同的是送花的人換成了一個男孩。

以后的許多年,母親節那天,莎娜都會收到鮮花和問候,那份芳香滋潤了莎娜孤寂的光陰,莎娜漸漸地從哀傷中掙脫出來,又恢復了以往的開朗和自信。

但是,莎娜卻不知道,自從麗達拿著那微薄的用畫像掙來的5.5美元,在一家花店為莎娜訂花以后,母親節送花給她已經成了這家花店的傳統,雖然花店幾易其主,傳統卻沒有改變。

給上帝放個假:一束鮮花和一個年輕的生命,究竟哪一個更加珍貴?答案是一樣珍貴。因為那鮮花之中,綻放著生生不息的無盡親情。它讓我們的心靈跳動得更加有力,也讓那花店里的人們看到了另一種財富。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中山市| 韩城市| 三亚市| 库伦旗| 凤城市| 永年县| 咸阳市| 金塔县| 汽车| 保德县| 大安市| 时尚| 靖西县| 南乐县| 阳原县| 青海省| 宜兰县| 芒康县| 登封市| 奇台县| 镶黄旗| 凤凰县| 石泉县| 张家港市| 子洲县| 金湖县| 永城市| 屯昌县| 仁化县| 临猗县| 高雄市| 河北省| 郧西县| 伊吾县| 德化县| 大宁县| 海盐县| 南汇区| 洛川县| 康保县| 宁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