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天使在人間 (4)
- 讀者文摘精粹版3:天使走過人間
- 東方笑
- 4795字
- 2013-08-03 03:15:32
某天,吉爾博特·萊特聽到一聲驚叫,接著是很多東西紛紛掉落的聲音。驚叫的是哈里,哈里躍過柜臺時碰掉了許多布娃娃和其他東西。他沖過去,一把抓住一個離吉爾博特·萊特的窗口不足10碼處的姑娘。她小個兒,有點黑,眉毛中間皺出一個小疙瘩。
好一陣子,他們相互擁抱著,笑著,叫著,語無倫次。她似乎說:“我原本指的是汽車站……”他吻得她說不出話,告訴她為了找她他做了許多事。顯然,3年前梅是乘汽車而不是乘火車,她電報中指的是汽車站而不是火車站。她在汽車站等了很多天,為找哈里花掉了所有的錢,最后她找了一份打字的工作。
“什么?”哈里說,“你就在鎮(zhèn)上工作?一直都是?”
她點了點頭。
“噢,天哪,你為什么不到火車站來?”他指著他的雜志亭,“我一直在那兒,那是我的,我能看見走上臺階的每一個人……”
她的臉色有些蒼白。好長時間她都看著臺階,并用微弱的聲音說:“我,我以前從未走上這個臺階。你知道,我昨天才為了業(yè)務(wù)上的事走出這個鎮(zhèn)子……噢,哈里!”
她用雙臂摟著他的脖子,真的哭了起來。
過了一會兒,她退一步指著火車站的北端說:
“哈里,3年了,整整3年啊,我就在那兒,就在這個車站工作,打字,就在站長辦公室。”
對吉爾博特·萊特來說,驚奇的是概率學(xué)習(xí)對這對有情人如此苛刻,使梅走上臺階竟需要如此長的時間。
幸福的木碗
為什么爺孫輩那么合得來?因為他們有著共同的敵人——都怕去見他們的父母。
——哈里斯
從前,在遙遠的意大利有一個名叫羅伯特尼的小孩,他非常愛他的祖父。祖孫倆是很好的朋友。他們在一起度過了許多時光。羅伯特尼喜歡坐在祖父的膝頭上,瞪著一雙灰色的大眼睛聽祖父給他講故事。祖父講起故事來有聲有色。講的是神話,英雄傳說,也有祖父本人曾抓到一只鷹之類的扣人心弦的狩獵故事。祖孫倆常常在假設(shè)的境界里旅行,捕獵想象中的獅子和老虎。無論故事多么荒誕,游戲多么離奇,祖孫倆的關(guān)系仍是實實在在的。這種關(guān)系使老人保持著對生活的依戀。
3年前祖母去世以后,祖父和羅伯特尼的父母一起生活。母親是一個善于照顧丈夫和兒子的能干女人,但她卻不懂得老人的孤獨。有時她對老人很不耐煩,尤其是老人的雙手發(fā)抖,手中的東西不時滑落的時候。
一天吃晚餐時,祖父拿起杯子喝咖啡,但他那可憐的老手又顫抖起來,咖啡潑到了潔白的桌布上,杯子從手中落下,在地板上摔了個粉碎。母親因此生氣,厲聲責(zé)備老人。祖父無言以對,只是用充滿痛苦的眼神看著她。羅伯特尼也沒有說什么,但他再也吃不下晚餐了,心中的悲憤幾近一觸即發(fā):唉,可憐而又可愛的祖父!
那以后,祖父只好獨自一人在廚房里的小桌子上就餐。當(dāng)他被告知這種新的安排的時候,什么也沒有說;但在他的眼神中,在他給小孫子的微笑中,無不帶著悲傷。
從那個晚上起,羅伯特尼總是一吃過晚飯就借故離開,跑到廚房里和他熱愛的老人呆在一起。祖父總是把他放在自己的膝頭上并給他講故事。當(dāng)那些魔術(shù)般的語言開始描繪出令人神往的世界時,那空空的小廚房就變成了一個沒有痛苦、沒有悲傷的美妙境地,這一老一少可以手拉著手快樂地漫游其中。
隨著時間的推移,祖父愈見年邁。他更加虛弱,雙手抖得也越來越厲害。一天晚上,他獨自坐在廚房里進餐,盛著麥片粥的碗掉下來,粥濺了一地,碗也打成了碎片。羅伯特尼跟在父母身后來到廚房門口,只見干干凈凈的地板上已濺滿了麥片粥。祖父只能用木碗進餐了。母親說,她不能因為老頭子變得粗心大意而容忍她心愛的東西被打壞。她用拖布擦洗地板。責(zé)罵聲、嘰嘰咕咕的埋怨聲不絕于耳,直到地板一干二凈才罷休。佇立一旁默默無語的羅伯特尼目睹了這一切。
突然,羅伯特尼走到母親曾經(jīng)清掃飯碗碎片的壁爐邊,小心地揀出碎片并著手把它們拼接起來。他做得那么認真,不一會兒,那個碗看上去就跟完好無損的一樣。然后,他從壁爐旁邊取來一小塊木頭開始削起來。他的眼睛不停地看那個陶碗,好像是以它為模型。過了一會兒,父母走過來,想看看他在干什么。
“你做的是什么東西,羅伯特尼?”母親愛憐地問道。她總是親切地對她的小兒子講話。
“我正在給你做一個木碗,等你老了的時候好用。”羅伯特尼回答說。
羅伯特尼的父母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他們羞愧難當(dāng),以致不敢看羅伯特尼的眼睛。接下去,母親攙著祖父的胳膊,領(lǐng)他回到餐廳中的桌子邊。她就站在祖父的旁邊,伺候他用餐。
從那時起,祖父再也沒有獨自一個人在廚房里進餐。在餐廳里,他坐在他原來的座位上,緊靠著羅伯特尼。
羅伯特尼又快樂起來了。呵,真是快樂之至!祖父受到了愛戴和照顧。當(dāng)羅伯特尼觀察父母時意識到,他們正感受到一種新的、美妙的幸福——愛心和仁慈帶來的真正持久的幸福。
天使琴緣
花朵以芬芳熏香了空氣,但它的最終任務(wù),是把自己獻給你。
——泰戈爾
在巴伐利亞的圖爾茲小村里,住著一位名叫杰哈尼斯·杰斯的琴匠。
1739年的一天,一個老雕刻家給杰斯帶來一塊短而厚的槭木。他說:“杰哈尼斯,這塊木頭太硬了,我那兒用不上。或許你能用它做把小提琴呢。”
小提琴做好后,杰斯調(diào)了調(diào)音。他對雕刻家說:“這把小提琴的聲音富有魅力。誰要是能拉響它誰就會非常幸福。”
關(guān)于這把小提琴的傳奇故事就這樣開始了。
1914年,(大約在175年之后)艾倫·蘭肯18歲那年,在東普魯士的考因尼格斯堡的一家劇院里擔(dān)任首席小提琴手,需要一把獨奏用的小提琴。從琴商推薦的小提琴中,艾倫·蘭肯一眼看中一把比其他琴稍小,泛著锃亮的鐵銹紅顏色的小提琴。琴腹中刻著依稀可辨的“杰哈尼斯·杰斯,于圖爾茲,琵琶和小提琴制作師,1793年。”艾倫·蘭肯調(diào)好音,開始拉貝多芬的F大調(diào)浪漫曲。
這真是一聽鐘情。這聲音多么美妙啊!當(dāng)艾倫·蘭肯拉出第一個音符時,一縷夢幻般的琴聲從遙遠的地方姍姍而來,如細雨落芭蕉,柔音纏綿,似珍珠滾玉盤,清韻悠長。艾倫·蘭肯給她取名叫杰茜。在隨后的幾個月里,她為艾倫·蘭肯的音樂會增光添彩。可是好景不長,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了。
戰(zhàn)后,艾倫·蘭肯匆匆忙忙地趕回家去解放杰茜。當(dāng)歐洲的音樂殿堂重新亮起輝煌的燈光時,杰茜和艾倫·蘭肯有著多么美好的時光啊!她的音樂清晰、明亮、流暢、深情,給艾倫·蘭肯贏得了人們的喝彩。艾倫·蘭肯很寵愛她,因為她能代表心聲,而其他的小提琴辦不到。
一天夜里,艾倫·蘭肯演出完畢后,正摸索著開門鑰匙時,杰茜突然從琴盒里掉了出來。
艾倫·蘭肯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杰茜從大理石樓梯上摔下來,竟是有驚無險。這把小提琴憑著自己的柔韌性竟避開了殺身大禍。
她的音色還和以前一樣美。一位評論家對杰茜的評論比對艾倫·蘭肯要慷慨得多:“這把小提琴在艾倫·蘭肯琴弓的如意操縱下,發(fā)出了清脆、悅耳的聲音。她時而舒緩,時而緊湊,時而輕吟,時而高歌。她那富有魅力的音韻將永遠銘記在我們的腦海里。”
當(dāng)艾倫·蘭肯在萊比錫音樂學(xué)院向名家學(xué)習(xí)時,杰哈尼斯·杰斯制作的小提琴是艾倫·蘭肯的一大財富。一個陰雨霏霏的早晨,艾倫·蘭肯騎車去音樂學(xué)院學(xué)習(xí)。橫穿十字路口時,他的無價之寶杰茜掉到濕漉漉的鵝卵石上。
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她的音調(diào)幾乎和以前一模一樣。但是,艾倫·蘭肯只說幾乎。艾倫·蘭肯開始感覺到她已經(jīng)失去一些往昔的活潑,這種感覺與日俱增。可能是她的音柱從原先的位置移動了一個頭發(fā)絲的距離。一連好幾個星期,艾倫·蘭肯試圖調(diào)好她,但總是不盡如人意。終于艾倫·蘭肯背叛了杰茜,把她和迷惑人的芙羅梅做了交換。
這是艾倫·蘭肯一生中犯下的最大的錯誤。這把音量很大的小提琴連續(xù)演奏幾個小時以后,聲音就小了。另外,它的主要缺點是不能和艾倫·蘭肯互訴衷腸。艾倫·蘭肯跑回萊比錫那家琴行。“實在對不起”,那位琴商說,“一個捷克斯洛伐克人上周把杰茜買走了。”
艾倫·蘭肯暗暗詛咒自己的移情別戀!在26歲時,艾倫·蘭肯到了美國。
艾倫·蘭肯的大伯約瑟夫·凱爾伯特迎接了他。他和他的朋友們安排了不少的預(yù)約音樂會。不久,艾倫·蘭肯這把聲音洪亮的芙羅梅——畢竟還是一個好朋友,便開始了辛勤的工作。但是,即使這樣,艾倫·蘭肯的思緒時常縈繞在那把失去的杰茜身上。
艾倫·蘭肯33歲那年結(jié)了婚,舉家遷居到離紐約不遠的新澤西州。艾倫·蘭肯的演奏和教學(xué)事業(yè)也都很成功。終于,他能買得起一把華娜麗絲小提琴。這是一把能夠贏得一個藝術(shù)家歡心的小提琴。但是,還常常回想起他年輕時用過的更可心的小提琴。
一位內(nèi)不拉斯加的同行寫信給艾倫·蘭肯時,他已經(jīng)56歲了。他信中說,25年前,他從艾倫·蘭肯推薦的一位琴商那里買到了一把如意的小提琴。可是如今他再也拉不動這把琴了。他要再找一個真正欣賞她的主顧。
艾倫·蘭肯怎么能好意思拒絕在病榻上的同行的請求呢?
當(dāng)這個木頭箱從內(nèi)不拉斯加抵達的當(dāng)天,艾倫·蘭肯的腦袋里充斥著教學(xué)與演出的時間表。當(dāng)艾倫·蘭肯移去琴上的包裝時,突然屏住呼吸。透過淚水模糊的雙眼,艾倫·蘭肯看見杰哈尼斯的深紅色小提琴,琴把上的輕微碰痕!竟是艾倫·蘭肯親愛的杰茜!
那是36年以前的往事了。如今艾倫·蘭肯已92歲。
翅膀與禱告
頑強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
——狄更斯
某個夏日里,克萊恩·沃森在山間砍伐灌木,幾個鐘頭之后,決定停下來吃午餐,于是在一根木頭上坐下,取出三明治,一面觀賞四周有粗獷之美的風(fēng)景。兩道湍急的溪流匯成一方清澈深潭,然后挾著雷鳴之聲奔下蔥郁的峽谷。
克萊恩·沃森這種詩情畫意本來是再美也沒有的——要不是一只蜜蜂開始鍥而不舍地圍繞著他嗡嗡飛。那是一種隨處可見、喜歡騷擾游人的蜜蜂。他想也沒想,一下就把它趕走了。
但它毫不甘休,飛了回來,再嗡嗡騷擾他。克萊恩·沃森不耐煩了,一巴掌把這東西拍到地上,用靴子把它猛地踩進沙里去。
不一會兒,克萊恩·沃森腳下的沙爆開來,把他嚇了一跳,那折磨他的小東西竟然拼命地撲著兩翅鉆了出來!這回可決不讓它逃生,克萊恩·沃森站起來,使出他95公斤體重的全部力量,把它碾到沙里去。
克萊恩·沃森再一次坐下,繼續(xù)享受午餐。幾分鐘之后,他注意到腳旁的地上微有異動。
那只受了傷但還活著的蜜蜂,竟又微弱地從沙里鉆出來。
它居然沒死,令克萊恩·沃森十分震驚,于是俯下身子,看看它究竟傷到什么程度。看來它右面的翅膀仍相當(dāng)完好,但左翅已皺折得像個小紙團。然而那蜜蜂仍慢慢地把翅膀扇動,好像在估量自己的傷勢,同時開始清除胸部和腹部的沙粒。
然后,蜜蜂把注意力集中在彎折的左翅上。它的腳上上下下地快速掃動,想把翅膀磨平。每磨一次,就把翅膀振動一番,好像要試試看能不能起飛。這只傷殘得無可挽救的東西竟以為自己還可以再飛!
克萊恩·沃森趴在地上,要把蜜蜂那徒勞無功的嘗試看個仔細。經(jīng)過更真切的觀察,證實這只蜜蜂已經(jīng)完了——它肯定完了。克萊恩·沃森是個經(jīng)驗豐富的飛機師,對于翼很有研究。
不過蜜蜂毫不理會克萊恩·沃森那優(yōu)越的知識。它的體力像在增加,修補的速度也在加快。那薄紗般不能活動自如的彎折的左翅,這時已近乎挺直了。
最后蜜蜂覺得相當(dāng)有把握可以來一次試飛了。它發(fā)出很響的嗡嗡聲,振翼使身體離開大地——不過飛出沙面才七八厘米就墜落到沙灘上,猛打了一個滾。它再一次瘋狂地磨平、屈伸翅膀。
蜜蜂又升空了,這一次升高了15厘米才跌了下來。蜜蜂顯然已能夠飛行了,只是還不能控制飛行方向。它像機師那樣,慢慢地琢磨一架陌生飛機的特性,試行短跳,但每次都失敗了。可是那只蜜蜂每次墜地后都積極再試,拼命要糾正新發(fā)現(xiàn)的結(jié)構(gòu)缺點。
蜜蜂又一次起飛,這次終于飛過了沙面,直朝一個樹樁沖過去。險些要撞上時,蜜蜂放慢前進的速度,打了個回轉(zhuǎn),飛到波平如鏡的湖面上,慢慢飛行,似乎在欣賞自己的湖中倒影。蜜蜂在克萊恩·沃森眼前消失了,他才覺察自己一直跪在地上。
克萊恩·沃森繼續(xù)跪了一段時間。
父與子
父愛是一縷陽光,讓你的心靈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到溫暖如春。
——法郎士
1989年發(fā)生在美國洛杉磯一帶的大地震,在不到4分鐘的時間里,使30萬人受到傷害。
在混亂和廢墟中,一個年輕的父親安頓好受傷的妻子,便沖向他7歲的兒子上學(xué)的學(xué)校。他眼前,那個昔日充滿孩子們歡聲笑語的三層教學(xué)樓,現(xiàn)在已經(jīng)變成一堆廢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