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緒論:禮儀就在你身邊 (2)
- 禮儀金說:金正昆教你學禮儀
- 金正昆
- 4218字
- 2013-08-03 02:57:33
第二個角度,禮儀是有效的溝通技巧。“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人和人打交道,溝通是比較困難的一條。有時候你如果不注意溝通,就會問題不斷。比如,我舉個簡單例子:你說別人穿衣服,誰愿意穿的衣服讓別人覺得你沒有品位?!待人接物,誰愿意讓人說自己糊涂、傻,沒有吧?我深信我國人民不管是城市的還是鄉村的,不管是企業家、知識分子還是農民、工人,都有學習禮儀、運用禮儀的欲望,因為沒有人愿意讓別人覺得自己沒有教養,沒有人打算讓自己丟人現眼,更沒有人愿意傷害別人。有的人之所以弄巧成拙,主要在于他不懂禮儀。不知禮怎么去講禮?不知禮就沒辦法去講。雖說:“溝通無極限”,但是溝通往往存在著困難。正確地運用禮儀,方可有效的進行人際溝通。
比如,我舉一個簡單的例子,現在的高樓、大廈、賓館、酒店一般都采用無人駕駛電梯,假如你是主人,當你陪同多位客人出入這種電梯時,請問出入電梯的標準順序如何?主人和客人應該怎么走,主人是先進先出,還是后進后出?
陪同客人出入電梯,假如是無人駕駛的升降式電梯,標準做法是什么呢?陪同人員需要先入,后出。被陪同者則應后進去,先出來。為什么?有以下兩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安全。你把門一打開,就把客人讓進去,你能夠保證電梯底板同時到位嗎?萬一它不上來呢?萬一里面有壞人呢?
引導不就是帶路嘛,是故引導者一定要走在前面。你在前面帶路時,你往往需要提醒被陪同者此處有樓梯、有臺階,那個地方比較暗,請他留意,所以引導者必須走在前面。
第二個原因,方便。下次您坐電梯時,請您注意:電梯門口那個鈕,我們把它叫做升降鈕。一按它,電梯就來了。但是,它一般有設定的程序,大概幾十秒鐘就自動關門走了。我經常遇到這種事——客人還沒上完,陪同人員著急了,拿胳膊跟電梯門搏斗,或者用腳擋在那里,還有的同志大喊“快來”。此舉非常非常有損個人形象,這就是溝通技巧。
穿衣服時,誰愿意不講規則與品位呢?沒有吧?但是你要不懂有關的規則就很可能貽笑大方。比如,夏天的時候有人穿露腳趾、露腳跟的涼鞋,很多女孩子穿。但是依據“禮”,這種露腳趾和露腳跟的涼鞋適穿的場合則是有要求的。在非常重要的場合,上班的時候,特別是穿制服的時候,穿露趾和露跟的涼鞋是不得體的。當然倒過來說,如果你要休閑度假到海濱去,到海南、到泰國去旅游,那就另當別論。在那種地方,你要穿著高跟鞋或套裝反而不倫不類,它其實有一個適用場合的問題。
再舉一個例子,在非正式場合穿露趾涼鞋是可以的,但是穿露趾涼鞋還有一條游戲規則:不能穿襪子。穿露腳趾涼鞋就是要透氣啊,你要再穿一雙襪子則叫煞有介事,等于告訴別人“自己的腿上有情況”,比如,汗毛粗重、毛孔粗大、胎斑色痣,害怕被別人發現。所以你穿露趾涼鞋時煞有介事地穿上一雙襪子,自己覺得挺正規,看在行家的眼里卻是稍遜一籌。這里我講的是溝通技巧。禮儀就是一種溝通技巧。
又如,男人穿西裝亦有它的游戲規則。請問:男同志穿西裝的最高水準的要求是什么?
我在此要介紹的是三色原則。穿套裝也好,穿套裙也好,穿制服也好,基本的游戲規則是:全身顏色皆應被控制在三種之內。包括上衣,包括下衣,包括襯衫,包括領帶,包括鞋襪在內。比如我穿西裝套裝,套裝是一個顏色,深色的;鞋襪是一個顏色,黑色的;襯衫是一個顏色,白色的;這就三色了。那么領帶呢,領帶只有一種選擇,領帶的顏色和西裝是一個顏色為佳。當然,喜慶場合,比如,國慶或參加少數民族節日,喜慶一點我可以打紫紅色領帶,那是比較特殊的情況。在一般情況下,三色原則是著裝最基本的游戲規則。我有一個習慣,一個人要穿著西裝,打著領帶向我走來時,我通常不太在乎他自報家門,而是喜歡把他身上顏色數一數。我的經驗是:在他的身上,三種顏色一般是懂規矩的,四種顏色一般是不太懂規矩的,五種顏色以上肯定是不懂規矩的。
再如,一個男人穿西裝外出的話,尤其國際交往中,我們一般要求其遵守三一律。什么叫三一律?就是你穿西裝的時候,身上有三個地方應該是同一種顏色,哪三個地方?鞋子、腰帶、公文包!它們三者應該是一種顏色,而且應當首選黑色。當然,我講的是很正規的場合。內行看門道,講究的男人出來的話,他的鞋子、腰帶、公文包肯定是一個顏色,而且首選黑色。不過我也見過不在行的:
那天,我在機場見到一個老兄。他腳穿白皮鞋,腰系紅腰帶,手拿咖啡色手袋。當他看見我后,馬上就過來了。沒辦法,我邊上還有很多外國朋友呢,怎么也是咱們自己人,我想替他圓場,就問他:“你今天為什么穿得這么花呀?”沒曾想他告訴我:“那還用說嗎,哥們兒今年是本命年。”
此刻他跟我用的不是同一個標準,于是他與我的溝通出現了障礙。
第三個角度,禮儀是約定俗成的行為規范。現代人是講規范的,規范就是標準。禮儀,其實就是待人接物時約定俗成的標準化做法。前面我們講到了“教養體現于細節,細節展示素質”,其實規范就是展示于細節的。在任何情況下,規范的問題你要不注意,那就會比較麻煩。我們強調:禮儀不僅是交往藝術,是溝通技巧,而且也是行為規范!
當然,現代禮儀是劃分得很具體的,不同的領域,不同的對象,都有不同的講究。一般而論,現代禮儀可以分成以下五大板塊。
其一,政務禮儀。它是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國家公務員在執行國家公務、為人民服務時所講究的禮儀。
其二,商務禮儀。它是公司、企業的從業人員在商務交往中所講究的禮儀。
其三,服務禮儀。它是服務行業從業人員——酒店、餐廳、旅行社、銀行、保險公司、醫院的從業人員,在其工作中所講的禮儀。
其四,社交禮儀。它是人們在工作之余的公眾場合,在其迎來送往、私人交往中所講的禮儀。
其五,國際禮儀。它是我們中國人和外國人打交道時所要講究的禮儀。
之所以要把政務禮儀、商務禮儀、服務禮儀、社交禮儀和國際禮儀分類介紹,主要是想說明什么呢?想要說明的是:它們有不同的適用對象,你不可能以不變應萬變。我們舉一個例子,中國人吃飯有一個習慣:給別人夾菜。一般的社交場合我們經常受到這種厚待,長輩要給晚輩夾個菜,主人要給客人夾菜,以示那種謙讓和友善。恐怕各位都曾經受到過這種待遇,比如爹媽和老前輩給我們夾一筷子菜,禮讓給你。但國際禮儀是絕不允許此舉的。國際禮儀講究:讓菜不夾菜。為什么?道理很簡單。換成另外一個角度,你又不知道我是誰,你又不知道我愛吃什么,你憑什么給我夾菜。不是講尊重嗎?尊重別人,就是要尊重別人的選擇。你給我夾的那筷子菜,萬一我不愿意吃呢?
有一次,我就非常倒霉。我腸胃不太好,不愛吃比較寒的東西。那天被一個同志請吃大閘蟹,他一會兒給你來一只,夾過來我就得吃。然后再給你夾一只,我又吃了。他連著讓我吃了三只,我被他弄得連續一個星期胃痛。
他給你夾了菜,你沒辦法不吃。這還算好的,還有更差勁的。有人拿自己筷子給你夾,還把筷子先在嘴里處理一下,等于給你派送一口唾沫,你說惡心不惡心?!不同的地方,是有不同的講究的。如果彼此是熟人、自己人,就不講這個。比如兩個青年男女在談戀愛呢,人約黃昏后,兩人在屬于自己的二人世界里一塊說悄悄話,吃悄悄飯去了。那女孩子夾了一筷子菜,含情脈脈,給男朋友遞過來了。可以想象那位帥哥當時會是什么感覺,他恐怕恨不得把筷子都吃了!此刻,他絕對不會要求對方出示乙肝免疫證書之類的,那是沒道理的。所以這里就要加以說明,禮儀它有自己特定的適用范圍、適用對象,你不能弄錯了。
究竟什么時候需要我們講究禮儀呢?大體上在以下三種情況下要講究禮儀。
第一,初次交往。第一次打交道時,你要給人留下好的印象。你初次跟別人打交道,他不知道你姓甚名誰。比如,我現在跟各位在一塊交往,我們假定要在這兒交往十天、八天,您知道我是一位禮儀專家,是一位大學教授,有的時候我隨便點,這叫不見外。又如,你是我家孩子,或者是我晚輩,我給你夾一筷子菜,那我是看得起你,這個你挺高興的。但我們彼此如果是不認識呢?不認識的話,上來給你夾菜,是不是有點不合適?所以初次交往要講禮儀。
第二,因公交往。兩國交兵各為其主。公事公辦,有助于拉開距離。跟外單位、外行業的人打交道,即便是熟人也要講禮儀,那樣做有助于更好地進行公務交往。在因公交往之中,不能不講究禮儀。
第三,涉外交往。“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和外國客人打交道,有的時候你要不講國際禮儀那就麻煩了。比如,北京的市花是月季和菊這兩種花。逢年過節,尤其國慶前后都要用菊花妝點國慶的北京。京城那時到處是菊花。但是有國際交往經驗的人都知道,不少外國客人是比較忌諱菊花的,尤其是西方客人。在西方文化中,菊花往往是死人專用的。他們把它叫做妖花,叫葬禮之花。如果來了外國客人,你給他送了一盆菊花,那就等于是為他送葬。在西方,菊花往往在墓地擺放。你給他送一盆菊花,或放他家里去了,那怎么行?!所以,在涉外交往中,我們一定要講國際禮儀。國際禮儀,其實就是人們在國際社會中所必須恪守的有關交際往來的“交通規則”。
那么,我們為什么要學習禮儀、運用禮儀?
學習禮儀、運用禮儀,簡而言之,通常具有以下三大作用:
第一個作用,內強素質。作為現代人,你跟別人打交道也好,你要做好本職工作也好,恰到好處地展示自己的素質都是非常重要的。教養體現于細節,細節展示素質。言談、話語、舉止行為,其實都是個人的素養問題。荀子曾說:“禮者,養也”,就是此意。比如,有個別些國人,在國際交往中和正式場合往往不修邊幅,那么有的時候就影響形象。有的同志在你對面一坐,習慣性地順手把褲腿往上一拉,露出一條飛毛腿,這個頂多說明他發育正常。還有同志按著鼻孔,一下就把鼻涕之類發射出去了。我還見過最高境界,他不發射,自己消化,他一下就把那個東西咽下去了。這樣的人并不多,但是說實話,如果你要遇到其中的一位,您說他的個人素質如何?
在國際交往中,我們經常遇到上述那樣的同志。有時候,他往往會影響國家形象,影響民族形象,也影響我們的地方形象。因為任何一個中國人,都是某個省、某個市、某個區、某個縣、某個單位的。你到外國去了,你在公眾場合擤了一下鼻子,別人可能就說那是中國人擤鼻涕,說那是北京人擤鼻子,甚至說那是某單位、某部門的人擤鼻子!總之,我們的個人形象其實代表著組織形象,我們的個人形象代表著國家形象、產品形象和服務形象。
第二個作用,外塑形象。在國際交往中也好,在國內交往中也好,員工的個人形象,就是代表組織形象,就是代表產品和服務形象。有鑒于此,我們一定要時刻維護好自身形象。
那天,我問一位男同志:“你為何不照照鏡子?”
他問:“我照鏡子干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