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荒誕的夢幻如今已成為人類記憶的一部分;從他身前未發表的小說《地洞》中,我們或可看到他的一點秘密。《地洞》講述的是一個身份不明的動物建造地洞的故事:它建造地洞以求寧靜,它建造的地洞復雜而龐大,里面有城郭、廣場,出入口有迷津。它不斷地修繕、加固地洞,或調整地洞的結構,以抵御潛在的入侵。它尋求絕對的安全:聽不得來自外界的噪音,甚至不能容忍別人的地洞與自己相鄰。這體現了卡夫卡對周圍環境的排斥和焦慮,以及他在創作上孤傲的追求(或者說品味)。他身處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連天炮火和表現主義運動的熱浪中,但他努力避免各種喧囂的話語的侵擾,堅持用清新的風格寫他“夢幻般的內心生活”。《地洞》也表現了他在語言迷宮中的掙扎和對文本建構、創作本身的反思:文本如地洞,無論如何都不能杜絕被“入侵”的風險。宛如動物對地洞的不斷改造和完善,作家力求完美的創作過程本身也帶有自我解構的性質。然而,文本的價值或許就像地洞之于建造它的動物一樣正存在于建構過程中。卡夫卡的創作猶如《地洞》中的動物,雖然擔憂“始終毫無改變”,但仍然孤獨地沉浸其中,在自我質疑中不斷重構它的地洞。
博爾赫斯說:“卡夫卡的命運就是把各種各樣的處境和掙扎化為寓言。”從《地洞》中可以看出,卡夫卡將他的處境和掙扎都改頭換面成了隱喻,或者說,化作了象征性的夢幻,從而構建了關于人類存在的可能性的迷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