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法國戰役(1)
- 萬箭千刀一夜殺:世界經典閃擊戰
- 孫蒲遠編著
- 6738字
- 2013-08-02 20:38:51
法國戰役
戰役簡述
法國戰役,又稱法國淪陷,是指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納粹德國從1940年5月10日開始進攻法國及低地國家。這場戰役包括兩大行動:第一部分的“黃色作戰”(FallGelb,攻打荷比盧三國和法國北部)和第二部分的“紅色作戰”(FallRot,進攻法國本土)。德軍在歷時不到三個月便攻下法國,迫使英軍慌忙撤退回國,被認為是閃擊戰中最成功的范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戰前形勢
自從德俄1939年9月入侵波蘭,從而揭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序幕之后,德國與同盟國有一段相當長的時間在歐洲大陸上處于未交戰的狀態,這種狀態被稱為“假戰”。希特勒曾希望在法國和英國的默許下,迅速征服波蘭并隨即停戰,因為德國的軍需物資的儲備不足(需要從國外進口),此時德國的武器制造主要依靠來自蘇聯的原材料,由于兩國在本質上的不同,希特勒對這種情形感到不安。因此,在1939年10月6日,他曾向英國和法國提出和平協議,并給予兩國思考的時間,以便作出回應;10月9日,考慮到同盟國對于他的建議未必予以采納,希特勒也制定了相應的軍事行動計劃——《元首第6號特別訓令》。
希特勒一直希望依靠軍事力量打敗其它西方國家,從而在未來避免兩線作戰的處境,能夠專心對付東方戰線。然而,這種意圖并未體現在《元首第6號特別訓令》中。因為該計劃是建立于極為現實的假設上,即德國還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才能擁有強大的軍事力量,并只希望達到并不難以實現的目標,旨在與西方長期的持久戰中改善德國的處境。
《元首第6號特別訓令》的主要內容為盡可能迅速地征服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等低地國家,從而阻止法國先占領它們,進而威脅德國重要的工業心臟——魯爾區。另一方面是要盡可能多的控制機場,以便對英國進行長期的空中和海上攻擊。但元首的訓令中并沒有提到占領整個法國的計劃,只是以進占法國北部的邊境地區為目標。
擬定好書面指令之后,希特勒認為最多只需數周便可實行自己的計劃,但是在發出訓令的當天,他的幻想便告破滅。對于德軍的真實力量,希特勒的判斷存在偏差。德軍需要修復為數眾多的在波蘭戰役中損壞的車輛,而軍火庫中的彈藥也已消耗殆盡,要恢復戰斗力,至少需要三個月的時間。
1939年10月10日,英國拒絕了希特勒提出的和平建議,10月12日,法國也站在了英國的一邊。10月19日,德國陸軍最高指揮部國防軍陸軍總司令部參謀長弗蘭茲·哈德爾,提出了“黃色行動”的第一個計劃,即“黃色行動第1號方案”,這是入侵低地國家的行動代號。哈爾德的計劃經常被與施利芬計劃相對比,這其實是德國在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曾經實行過的計劃。這兩個計劃的相同之處是需要在進攻時通過比利時中部,但施利芬計劃的意圖是通過實施一次對法軍的大規模圍攻來獲得決定性的勝利,而“黃色行動”主要戰術是缺乏想象力的正面進攻,目標是將盟軍趕回索姆河對岸,而實現這個目標預計將會以犧牲500,000名德軍士兵為代價。而這樣做將會直接透支德軍1940年的兵力儲備,估計要到1942年才能考慮對法國發起進攻。
面對哈爾德的計劃,希特勒反應冷淡。他原以為只需付出少量代價便可以在短期內征服低地國家,但哈爾德提出的計劃卻是漫長而艱難的。有人甚至認為這個計劃是個陰謀,哈爾德反對希特勒,所以才提出了最悲觀的計劃以阻止希特勒發動全面進攻。對于此計劃,希特勒基本持反對態度。他認為,軍隊無論是否已經做好準備都必須盡早進攻,寄望于盟軍在準備不足倉促應戰,可能會帶來一個輕松的勝利,進攻的日期被確定為1939年11月12日。對此,指揮官們曾多次試圖說服希特勒,他們認為攻擊應起碼再延遲數天或數周,以修正一些在籌備工作中的缺陷,或等待更有利于作戰的天氣。而另一方面,由于沒有人對這個計劃提出不同意見,希特勒試圖可以對計劃進行一定的改善。這主要是為了分散兵力,因為除了在比利時中部為中心主軸外,還將在南部地區發起第二次進攻。10月29日,哈爾德提出第二個行動計劃,即“黃色行動第2號方案”,其中增加的在列日-那慕爾軸線實施第二次進攻反映出了計劃的改變。
實際上希特勒并不是唯一不喜歡哈爾德計劃的人。德國A集團軍司令格爾德·馮·倫德施泰特將軍,也對計劃表示不贊同。但是與希特勒不一樣的是,身為職業軍人的倫德施泰特的思路清晰,他知道該如何修正計劃。他認為計劃的基本缺陷是不符合德國自19世紀以來保有的軍事機動作戰原則。德軍必須首先完成一次突破,這樣就能夠消滅盟軍的主力。適合完成這一作戰計劃的地區是色當軸線,它位于馮·倫德施泰特領導的A集團軍軸線上。10月21日,馮·倫德施泰特召集他的參謀長埃里希·馮·曼施坦因陸軍中將,命令其必須安排其他作戰計劃以反映這個基本思想,使他領導的A集團軍在以犧牲北面的B集團軍為代價的情況下占有更多的優勢。
當曼施坦因在科布倫茨制訂新的計劃時,德國裝甲集團的精英——第19軍司令海因茨·古德里安,剛好正在附近的酒店。馮曼施坦因認為,如果他讓古德里安加入他的計劃中,他的坦克在戰斗中發揮的作用可能更大,對于后來第19軍從B集團軍轉移到A集團軍的編制之下,這可能是一個決定性的因素。這個建議讓馮·倫德施泰特很高興。這時曼施坦因的計劃包括考慮由色當向北,直插盟軍主力的右后方,當時這些盟軍正直接從南部進入戰區。當古德里安應邀參與該計劃的非正式討論時,他提出了一個激進的新觀點:集中在色當的不應該僅僅是他的部隊,而是整個裝甲集團。這些集中的裝甲部隊不應該轉移到北部地區,而是向西部直接快速插入,不必等侯主要的步兵師。這就能夠導致敵人在戰略上的崩潰,從而避免了傳統意義的戰斗中所造成的相對較高的傷亡人數。在戰略上,這樣高風險獨立使用裝甲部隊在戰前已經有過廣泛的討論,但沒有被廣為接納,因為絕大多數的指揮官在步兵部隊服役,這無形中阻止了這一戰略思想被廣泛接納。但是在這一特殊情況下,就連曼施坦因也不得不承認,這可能正是他們需要的東西。他主要的擔憂在于:這種戰術需要建立一個超過300公里的側翼,這很容易為法軍制造反擊的機會。但古德里安認為,這可以通過使用小型裝甲部隊向南面施行連續破壞性的攻擊來克服。不過,這將背離元首第6號訓令的基本思想。
10月31日,曼施坦因在他的第一份作戰計劃中向希特勒概述了替代方案。他在計劃中閉口不談古德里安的名字,并且盡量淡化裝甲部隊的戰略部分,以避免帶來不必要的阻力。隨后六個作戰計劃在1939年11月6日和1940年1月12日之間擬定完成,慢慢地提出越來越激進的計劃輪廓。這些建議均被陸軍總司令部否定,其內容并沒有呈送給希特勒。
在1939年至1940年冬天,在科隆的比利時總領事已曾預計曼斯坦因正在制定計劃進攻的方案。通過情報報告他們推斷,此時的德軍部隊主要集中在比利時和盧森堡邊界。比利時人確信,德軍將通過阿登直指英吉利海峽,目的是切斷在比利時和法國東北部的盟軍軍團。這種警告沒有引起法國的注意。
1940年1月10日,一架德軍梅塞施米特Bf108飛機迫降在比利時馬斯特里赫特北面的馬斯梅赫倫。乘客中有德國空軍的要員赫爾穆·賴因貝格爾,他攜帶了最新版本的“黃色行動第2號方案”。當時的環境導致賴因貝格爾無法及時銷毀文件,該文件很快便落入比利時的情報機構手中。這一事件后來被認為是德軍對計劃進行重大修改的主要原因,但事實并非如此;實際上軍事行動在1月30日被重新修訂為“黃色行動第3號方案”,內容上基本同先前的版本如出一轍。
1月27日,曼施坦因被解除A集團軍總參謀長的職務,并調任為普魯士什切青的軍級司令,于2月9日開始他的指揮工作。這一舉動是古哈爾德為了消除曼施坦因的影響而做出的決定。2月2日,曼施坦因方面向希特勒提出抗議,并順便將作戰計劃告知希特勒。希特勒命令曼施坦因于2月17日前往柏林向他單獨解釋他的作戰計劃。希特勒對該計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第二天,他下令按照曼施坦因的構想改變計劃。
希特勒命令古哈爾德再次對作戰計劃進行修改——曼施坦因并沒有進一步介入。但是,古哈爾德無意偏離既定的原則,來讓A集團軍的7個裝甲師作一個獨立的戰略滲透。這讓古德里安異常憤怒,因為這個原則完全脫離了新的計劃。“黃色行動第4號方案”于2月24日發出,按照計劃,步兵師應該在第八天攻占默茲河在色當的渡河點。在經過了多次激烈的辯論后,才改為讓裝甲師的摩托化步兵團在第四天于此建立橋頭堡。但即使是這樣,對于英吉利海峽的進攻也只能在第九天開始,因為五天的停留時間可以讓足夠數量的步兵師追上裝甲部隊并與之建立一條連貫的戰線。
即使最終采用了許多的常規方法,新戰略仍然引起了多數德軍將領的反對。他們認為不負責任地集中力量在同一個位置上,將導致他們不可能得到充分的補給供應,而本來已經不多的補給路線又很容易被法軍切斷。而一旦盟軍的反應也并不如德軍的預期,該計劃最終可能造成災難性的結局。不過他們的反對意見被全盤駁回。
古哈爾德認為,由于德軍處于相對不利的戰略地位,所以無論如何,即使取勝的機會微乎其微,也比完全不行動而最終戰敗要好得多。作戰計劃的修改還暗示,盟軍很可能會因此逃往南部。古哈爾德認為,如果是這樣,那么德軍為勝利所付出的代價將更小,而且這將是對已放棄低地國家協約國(是1940年英法聯盟的俗稱)在聲譽上的一個巨大的打擊。此外,德軍的戰斗力將幾乎保持不變,這有利于執行“紅色行動”,進而全力進攻法國。然而,這個決定不得不推遲到成功地完成“黃色行動”后才作出。事實上,德軍的詳細實施計劃只包括前九天的行動;有固定的時間表和確定了前進的通道。按照傳統的指揮方式,這需要依賴戰地指揮官的判斷和行動。而難以預料的不確定性對事件在實戰過程將會產生巨大影響。
1940年4月,出于戰略原因,德軍實施威瑟堡行動,攻擊中立國家丹麥和挪威。英軍、法軍和自由波蘭軍實施行動作為回應以支持挪威人。
相關鏈接
威瑟堡行動
自1939年春起,英國海軍總部便將斯堪的那維亞視為將來與德國開戰時的潛在戰區,英國政府不愿再次在大陸上開戰,認為會重蹈一戰覆徹,所以開始考慮使用封鎖戰術間接削弱德國,德國工業非常依賴來自瑞典的鐵礦,這些鐵礦主要經由挪威納爾維克港和瑞典呂勒奧運輸,其中納爾維克港冬天不會結冰,因此可全年無休供應鐵礦。
1939年10月,德國海軍總司令埃里希·雷德爾上將,與希特勒討論挪威若出現英國基地的危險,以及在英國之前奪取這些基地的可能,海軍認為取得挪威除了可控制其附近海域,也可作為未來對英國作戰的基地,不過因為當時陸空軍對此不感興趣,因此希特勒只表示作戰重心將集中在低地國家。
11月底,英國戰爭內閣的新成員溫斯頓·丘吉爾提議在挪威海域布雷,這可迫使運礦船更深入北海,英國皇家海軍就可在此攔截,不過此提案被鴿派張伯倫和哈利法克斯否決,因為害怕來自中立國家如美國的負面反應。1939年11月,蘇聯和芬蘭的冬季戰爭爆發,因外交環境改變,丘吉爾再次提出他的布雷計劃,但再次遭到否決。
12月,英國和法國開始計劃援助芬蘭,他們計劃將部隊登陸在挪威的納爾維克,然后穿越瑞典進入芬蘭,這也將使盟軍得以占領瑞典的鐵礦區,這個計劃獲得張伯倫和哈利法克斯的支持,他們希望獲得挪威的合作,這樣可以解決一些法律問題,但向此二國發出的嚴厲通告只得回負面反應,遠征計劃仍然繼續進行,但因芬蘭在3月求和導致理由消失。
1939年12月14日,在相信盟軍可能威脅鐵礦來源后,希特勒下令國防軍最高統帥部草擬入侵挪威計劃,此草擬計劃只預計投入一個師的兵力。
在1940年1月14—19日,德國海軍研究出草擬計劃的加強版,他們決定有兩項關鍵要素,第一是偷襲,以減少挪威的抵抗和英國的干預;第二是用軍艦,而非較慢的商船,運送部隊,這使得同時占領所有目標成為可能,因為運輸船受到航程限制。新計劃將投入一個軍的兵力,包括一個山地師,一個空降師,一個摩托化步兵旅,和兩個步兵師,這些部隊的任務目標是:
1.挪威首都奧斯陸及周邊城市
2.卑爾根
3.納爾維克
4.特羅姆瑟
5.特隆赫姆
6.斯塔萬格
此計劃亦要求快速捕獲丹麥和挪威的國王,希望可以因此迫使對方投降。
1940年2月21日,行動指揮權交給尼古拉斯·馮·法爾肯霍特將軍(Nikolausvon Falkenhorst),他在一戰時曾在芬蘭作戰,因此熟悉極地作戰,不過他只有地面部隊的指揮權,雖然希特勒是希望統一指揮。
1940年1月27日,最終的計劃被命名為威瑟堡(Weserübung),由德國第21軍團領軍,其內包含德軍第三山地師和另外五個步兵師,后者全部未曾上過戰場,此計劃的第一梯隊包含三個師,剩下的留待第二波,有三個傘兵連用于占領機場,德軍第二山地師后來也被加入作戰。
原計劃是入侵挪威和以外交手段取得丹麥機場,但希特勒在3月1日指示兩者皆入侵,這是因為德國空軍以防空預警為由堅決要求占領戰斗機基地,為了入侵丹麥而編成的第16軍,包含2個步兵師和第11摩托化步兵旅,整個行動將由空軍第10軍支援,由大約1000架各式飛機組成。
在2月時,英國的哥薩克號驅逐艦(HMS Cossack)違反挪威中立,在挪威領海登上同樣違反挪威中立的德國運輸艦阿爾特馬克號(Altmark),并釋放約300名英國戰浮,希特勒視此為英國有意違反挪威中立的明顯訊號,因此更堅定了侵略的決心。
3月12日,在冬季戰爭已進入尾聲時,英國終于決定派遣遠征軍前往挪威,遠征軍在3月13日開始上船,但因冬季戰爭的結束而被叫回且行動取消,作為替代,英國內閣決定開始在挪威海域布雷,然后再登陸部隊。
第一批德國侵略船團在4月3日出發,一艘英國驅逐艦在4月8日開始在挪威海域布設第一顆水雷,4月9日德國的入侵開始。
在戰略上,丹麥比較不那么重要,除了做為對挪威作戰的集結區外,當然做為一個與德國接壤的國家還是必須受到一些控制。此國國土小且相對平坦,是德國陸軍作戰的理想地點,丹麥的弱小陸軍沒太多成功抵抗的可能,一些丹麥部隊在清晨與德軍接戰,損失了一些人。
1000名德國陸軍從哥本哈根港口登陸后,一支國王皇家衛隊分遣隊與他們接戰,沒打幾發子彈,就有幾個分隊的He111轟炸機和Do17轟炸機呼嘯過天空,面對德國空軍恐嚇轟炸哥本哈根平民的明顯意圖,年邁的國王幾乎是立刻投降,換取對國內事務的自主權,結果是獨特溫和的丹麥在被占領時期,特別在1943年夏之前,延后了對丹麥猶太人的逮捕和驅逐直到他們幾乎全部撤離至瑞典,在戰前估計約有8000名丹麥猶太人中,被驅逐者少于500,失去生命者少于50。
雖然丹麥和其余斯堪的那維亞國家沒什么軍事實力,但她們有戰略、經濟和思想方面的重要性,就如第二位德國全權大使維納·貝斯特博士(Werner Best)所稱:“丹麥的農業提供了可觀的經濟援助,也是與瑞典的重要接口。”
1940年4月8日傍晚,挪威巡防艇PolIII號發現北上中的德國第五戰斗群,在與德軍短暫接火后被俘虜,它的船長是挪威在這場戰爭中的第一個犧牲者。
除了奧斯陸和克里斯蒂安桑,所有德國船團皆在預定時間完成登陸,在克里斯蒂安桑,他們在早上10點才成功突破岸防,比預定時間慢了6小時。
4月9日,德國第五戰斗群以重巡Blücher號為首沿著奧斯陸峽灣北上,在接近位于峽灣最窄處的奧斯卡博格要塞時,Blücher號被島上已有48年歷史的德國制老舊大炮命中,之后機房又被兩枚40年前制的魚雷擊中,失去控制,Blücher號翻覆沉沒,其上2202名船員和戰斗人員中有830名死亡,船團的其余船只因誤以為Blücher號撞到水雷,因而讓部隊提早上岸,這確保了奧斯陸不致于在清晨受到攻擊。
此延誤使挪威皇室和國會有足夠的時間帶著國寶和黃金一起轉進。挪威從未向德國投降,而吉斯林政府未獲合法地位。因此挪威不屬于被征服國家,能夠以盟軍的身份參戰。
威瑟堡行動的一個重要部份是用傘兵進攻奧斯陸和斯塔萬格附近的機場,這是歷史上第一次空降作戰,其中進攻奧斯陸福尼布機場的計劃險些變成德軍災難,第一批運載340名傘兵的29架Ju-52因天候不良撤回,后續機隊也因此被命令撤回,但因溝通不良仍然繼續前進,但因福尼布機場幾乎沒有什么防御,因此仍然成功降落并占領,隨著德軍不斷從機場抵達,奧斯陸在中午淪陷。
哈康國王和國會先德軍一步向北轉進,吉斯林成為歷史第一個用無線電宣告政變的人。
盟軍援軍部隊4月14日開始在挪威各處抵達,但因主要港口皆控制在徳軍手上,重武器和后勤運送都出現困難,但盟軍仍能奪回主要目標納爾維克,并將港口完全破壞。
6月7日哈康國王和國會轉進英國成立流亡政府,6月9日盟軍最后在納爾維克的部隊完成撤離,次日挪威淪陷。此次作戰耗費德國兩個月的時間,是二戰被德國侵略的國家中支撐第二久的國家,第一是蘇聯。